浏览完整试题C. AI缺少人类的创意,在文学创作上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D. 在AI介入写作的时代中,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社会及个体而言,AI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B.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 C. 人类具有独特的、不可能被AI取代的能力和特质。 D.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更需要关注人文教育的作用。 3.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前面两则材料,就AI与人类文学创作的关系作简要陈述。 2024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教授带领团队创作的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正式发布。写作前,王教授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先后在国内6个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最终确定应用其中一个模型完成整个创作。具体创作过程,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整个创作的工作量,人工约占30%。 【答案】1. D 2. B 3. ①AI已经开始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②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持续加强;③AI无法替代文学创作中人类的创意; ④AI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还需要人来规划和决策。⑤AI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在AI介入文学创作时文化仍将发挥决定性影响)。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AI展开。材料一聚焦AI介入文学创作,肯定其积极作用,也强调人类创意的不可替代性及写作应避免机械模仿。材料二指出新技术带来挑战,文化重要性不减,个体需锻炼多种能力,AI促使人们思考“人”及人文教育意义。二者均体现 AI 发展下对人类创作与发展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提到“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这里强调的是人类写作不应沦为对机器的模仿,而不是有互相模仿的需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看出,文化并未随着技术的力量增强而变弱。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机忆之地》通过对话提示AI完成,《东京都同情塔》部分句子取自ChatGPT,试题材料中提到,中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应用大语言模型完成创作,这些都表明AI已作为工具参与到文学创作中。 ②从材料一AI介入作品获奖,到题目中的材料完成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人工约占30%”,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AI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影响在不断增强。 ③材料一明确指出在文学创作中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题干中“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说明人类创作还是占大部分,这体现了人类创意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④题目材料中,王教授团队在创作前分析网络小说情节结构,在多个大语言模型上试验后确定应用模型,创作中还需人工给出提示词等,说明AI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由人来规划和决策。 ⑤材料一表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难以替代,材料二强调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题干中“整个创作的工作量,人工约占30%”,说明在文学创作中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文化有着关键影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格的一项是( ) A.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B. 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C.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沉默呵,沉默呵”用了反复修辞。 B.“明珠投暗”用了比喻修辞,把书比作明珠。 C.“慈祥”用了反语修辞。 D.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故选D。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儒家经典。 B.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写主人公大卫的成长,是狄更斯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C. 《百年孤独》是拉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D. 《小二黑结婚》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错误。《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故选C。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各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德:美好的德行。 B. 欲齐其家者 齐:齐全 C. 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2)下列对“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 B.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视自己的内心。 C.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D.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正视自己的思想。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段表明,有了“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才能为“明明德”创造条件。 B. 文段为表明目标推进要循序渐进,连用“欲……,先……”来加以强调。 C. 文段中“……而后……”的连用,突出了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自然推进。 D. 文段突出了各项条件之间的彼此限制,用以强调每一阶段结果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