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15分)
阅读下面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3年10月,《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是一部通过对话提示AI完成的作品。2024年年初,在日本芥川奖颁奖典礼上,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的作者透露,作品中约有5%的句子取自ChatGPT。AI介入创作的作品获得文学奖项,成为AI写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一幕。显而易见,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AI开始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
AI技术在文学领域的强势推进,其积极性不仅在于提高创作效率、解放人们的想象力,更在于通过开启在文学领域的新质生产力,让人们有了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看待世界。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和广泛应用,AI终将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当然,人类在AI技术面前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论将来AI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文学创作中,人类将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归根结底,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不久的将来,或许人类作者可以在AI介入的条件下,节省写作时间,但其中最为精华的创意部分并不能被替代。
因此,与其耽于哀叹“文学的黄昏”降临,不如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其中更需警惕的,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写作沦为单纯模仿追随某一种技艺或风格。毕竟,无论AI介入写作发展到何种高度,终究只是惟妙惟肖的模仿,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不会消亡。
(取材于沈听雨相关文章)
材料二
回顾历史,人们会发现,新技术对人的生活形成机遇和挑战的时间间隔在不断缩短:火(100万年前)、炸药(1000多年前)、蒸汽机(300多年前)、电(200多年前)、核能(70多年前)、互联网(50多年前)、人工智能(当下)……
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事实上,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理性和文明的社会,能够依靠社会和人类集体的力量,来应对每一次挑战,将挑战转化为进步的机遇。这样的社会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去充分了解新技术影响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可能,从而能将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对于个体而言,AI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只是会形成挑战,它同时也会“启蒙”,即逼迫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作为“人”的我们最重要的特质?为了发展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人类需要努力地锻炼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这样一些能力:对“他人”(包括天地山川、草木鱼虫)的兴趣、好奇和关注,了解、学习和接纳“他人”的能力;发自“我”的内心(而非依据流行风气而形成)的想象力、描述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历史感和由此而来的豁达和勇敢;以及做一个优秀的人的志向,即对自己和社会都有道德的、而非只是自利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看,正是AI技术的突飞猛进,刺激人们重新思考“何为人”“何为人性”这样的基本问题,也让人们再一次确认,以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取材于沈轶伦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下的文学创作中,AI技术主要还是在发挥辅助的作用。
B. AI技术对促进人类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可以提供积极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C. AI缺少人类的创意,在文学创作上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D. 在AI介入写作的时代中,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社会及个体而言,AI应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B.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
C. 人类具有独特的、不可能被AI取代的能力和特质。
D.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更需要关注人文教育的作用。
3. 阅读下面文字,结合前面两则材料,就AI与人类文学创作的关系作简要陈述。
2024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教授带领团队创作的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正式发布。写作前,王教授团队分析研究了网络小说的情节结构,并先后在国内6个大语言模型上进行试验,最终确定应用其中一个模型完成整个创作。具体创作过程,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整个创作的工作量,人工约占30%。
【答案】1. D 2. B
3. ①AI已经开始作为工具介入文学创作;②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持续加强;③AI无法替代文学创作中人类的创意; ④AI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发挥作用还需要人来规划和决策。⑤AI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在AI介入文学创作时文化仍将发挥决定性影响)。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AI展开。材料一聚焦AI介入文学创作,肯定其积极作用,也强调人类创意的不可替代性及写作应避免机械模仿。材料二指出新技术带来挑战,文化重要性不减,个体需锻炼多种能力,AI促使人们思考“人”及人文教育意义。二者均体现 AI 发展下对人类创作与发展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人与机器之间有相互模仿的需要”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提到“不是机器写得像人,而是人写得太像机器”,这里强调的是人类写作不应沦为对机器的模仿,而不是有互相模仿的需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文化与技术的力量总是此消彼长”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但是,文化的重要性并未随着每一次科技的进步而变弱,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看出,文化并未随着技术的力量增强而变弱。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运用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机忆之地》通过对话提示AI完成,《东京都同情塔》部分句子取自ChatGPT,试题材料中提到,中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应用大语言模型完成创作,这些都表明AI已作为工具参与到文学创作中。
②从材料一AI介入作品获奖,到题目中的材料完成国内首部人机融合式长篇小说,“人工约占30%”,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AI 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其影响在不断增强。
③材料一明确指出在文学创作中创意始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至今AI还未能在这个领域超越人类,题干中“一部100万字的小说,大约需要20万字左右的提示词”,说明人类创作还是占大部分,这体现了人类创意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④题目材料中,王教授团队在创作前分析网络小说情节结构,在多个大语言模型上试验后确定应用模型,创作中还需人工给出提示词等,说明AI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由人来规划和决策。
⑤材料一表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与人类的价值观、情感等融合,难以替代,材料二强调文化始终是决定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题干中“整个创作的工作量,人工约占30%”,说明在文学创作中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文化有着关键影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格的一项是(  )
A.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B. 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C. 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 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沉默呵,沉默呵”用了反复修辞。
B.“明珠投暗”用了比喻修辞,把书比作明珠。
C.“慈祥”用了反语修辞。
D.没有使用修辞手法。
故选D。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儒家经典。
B.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写主人公大卫的成长,是狄更斯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C. 《百年孤独》是拉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D. 《小二黑结婚》富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错误。《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故选C。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6. 阅读下面文言文(节选),完成各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明德:美好的德行。
B. 欲齐其家者 齐:齐全
C. 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2)下列对“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
B.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视自己的内心。
C.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D. 想要休养自己的身体,先要正视自己的思想。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段表明,有了“修身齐家治国”的基础,才能为“明明德”创造条件。
B. 文段为表明目标推进要循序渐进,连用“欲……,先……”来加以强调。
C. 文段中“……而后……”的连用,突出了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自然推进。
D. 文段突出了各项条件之间的彼此限制,用以强调每一阶段结果的复杂性。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1)B (2)C
(3)D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节选自儒家经典,强调个人修养在治理国家和实现美好德行中 基础作用。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顺序,体现了由内而外的文化理念。重点强调了从认识事物、诚心正意、自我修养开始的一步步推进过程,展现了个人行为对家国影响的层层递进关系。这种逐级、连贯的因果结构,揭示了实现理想社会的路径,突出道德修养及内心的正直的重要性。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
A.正确。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B.“齐”,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C.正确。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D.正确。句意: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修”,修养。“身”,品性。“正”,使……正,端正。“心”,思想。
句意为: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故选C。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突出了各项条件之间的彼此限制”错误。文段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先后顺序强调目标实现的过程要讲求循序渐进。
故选D。
参考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三、课内诗文背诵与默写。(8分)
7.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道小题)
(1)子曰:“人而不仁,________?人而不仁,________?”(《论语》)
(2)《诗》可以兴,________,________,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
(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4)民之从事,____________。 _________,则无败事。(《老子》)
(5)岂曰无衣?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诗经•秦风•无衣》)
(6)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答案】 ①. 如礼何 ②. 如乐何 ③. 可以观 ④. 可以群 ⑤. 在亲民 ⑥. 在止于至善 ⑦. 常于几成而败之 ⑧. 慎终如始 ⑨. 与子同裳 ⑩. 与子偕行 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⑫.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慎、裳、偕。
四、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8. 结合文意分析,小说《荷花淀》以这样几段文字开篇,有什么作用?
9. 文段中的“洁白的雪地”和“洁白的云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意味?
10. 文段中写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中后文还有一处关于荷叶荷花的描述: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同样是写荷叶荷花,这一处文字所表现的特点有明显不同。结合作品分析,这一处文字在文意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答案】8.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反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环境;
③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美好的气氛;
④突出了和平可贵以及保家卫国主题的意义;
⑤塑造了水生嫂的贤惠勤劳;
⑥为进一步刻画水生嫂在战斗中的成长作了铺垫。
9. ①这两个比喻诗化(美化)了劳动的场景;
②表现了劳动的美好和幸福;
③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淳朴的形象特点。
10. ①“铜墙铁壁”“白洋淀的哨兵”两个比喻展现了荷叶荷花的刚性美;
②呼应了突发状况下人物内心的紧张;
③预示着将有一场展现人物成长的战斗发生;
④揭示出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坚强意志;
⑤烘托出白洋淀人民积极抗日的昂扬风貌。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重点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结合“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月亮升起来”和地点“院子里”。
②“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无边的苇地、无数的苇席等反映出富有白洋淀特色的生活环境。
③“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描绘出一幅静谧、凉爽、干净的夜晚庭院景象,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进一步渲染出白洋淀上那种朦胧、清新、充满自然香气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美好的世界中,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一种诗意而平和的环境基调。
④文中对编席场景及白洋淀苇地、苇子、席子等的描写,展现了白洋淀地区人们平静、安稳的生活。女人们悠闲地编席,苇子收获后被制成席子运往各地,大家过着正常的生产生活,这种和平生活场景的刻画,与后文战争的到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和平生活的难能可贵,也暗示了后文人们为了保卫这种和平生活而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的主题意义。
⑤“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以及“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水生嫂编席时的熟练动作和勤劳状态,她坐在小院中专注地编席,苇眉子在她手中灵活地舞动,不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席子,体现出她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一个贤惠勤劳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⑥这里描绘的水生嫂是一个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平凡生活的女性,她享受着家庭的宁静和劳动的快乐。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在战争来临后必然会被打破。开篇对她在和平时期生活状态的描写,与后文她在战争中的表现形成了一种对照和递进关系。让读者能够看到水生嫂从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在战争的洗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抗日战士的转变过程,使她的成长更加真实可信,也为后文进一步刻画她在战斗中的勇敢、坚强等品质作了充分的铺垫。


展开余下试题【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①以“洁白的雪地”和“洁白的云彩”来形容女人身子下面编成的席子,为整个场景营造出一种纯净、洁白、轻盈、美好的意境,仿佛将现实中的场景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让读者感受到白洋淀的美好与宁静。
②洁白的意象通常象征着纯洁、美好,“洁白的雪地”和“洁白的云彩”象征着白洋淀人民纯洁质朴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女人编席的动作娴熟,席子在她手下不断呈现,用“洁白的雪地”和“洁白的云彩”来形容席子,突出了劳动成果的美好,体现了劳动之美,表现了劳动的美好和幸福。
③将水生嫂编席劳动与如此美好的景象相联系,从侧面烘托出她内心的纯净与淳朴。她专注于编席,沉浸在自己的劳动世界里,这种对劳动的热爱和投入,充分展现了她勤劳的品质。通过这两个比喻,一个勤劳淳朴的女性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
①结合“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铜墙铁壁”“白洋淀的哨兵”两个比喻预示着将有一场展现人物成长的战斗发生,展现了荷叶荷花的坚强刚毅,烘托出白洋淀人民积极抗日的昂扬风貌。
②“像铜墙铁壁一样”的大荷叶,以及“高高地挺出来”“白洋淀的哨兵”的粉色荷花箭,形象地将荷叶荷花比作抵御敌人的屏障,暗示了即将发生的战斗场景。这种描写为后文水生嫂等妇女遭遇鬼子、参与战斗做了铺垫,使战斗场景的出现不显得突兀,同时也增添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③用“铜墙铁壁”比喻荷叶,用“白洋淀的哨兵”比喻粉色荷花箭,营造了战争的氛围,暗示着这里即将成为一个有故事发生的特殊场所,为后文战斗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④用“铜墙铁壁”来形容荷叶,突出了荷叶的密集与坚韧,象征着白洋淀人民在面对敌人时的顽强不屈和坚定的意志。像“白洋淀的哨兵”的“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挺”字展现出荷花的蓬勃生机与向上的力量,暗示着白洋淀人民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精神品质,揭示出大好河山不容侵犯的坚强意志。
⑤作者把荷叶荷花描写得如此充满生机与力量,不只是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在以景衬人。白洋淀的自然环境如此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白洋淀人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热爱,自然会奋起保卫它。荷叶像“铜墙铁壁”,荷花箭像“哨兵”,这种充满力量感的形象,烘托出白洋淀人民在面对侵略者时,如同这荷叶荷花一般,有着坚韧不拔、积极抵抗的昂扬风貌。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刻意①尚行,离世异俗,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此平世之士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正上下,为治而已矣。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此江海之士之所好也。吐故纳新,熊经鸟申②,为寿而已矣,此道引③之士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圣人休焉,休则平易矣,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不为福先,不为祸始,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其生若浮,不豫谋。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④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亦不能清。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无所不极,上际于天,化育万物,不可为象。纯素之道,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故素也者;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取材于《庄子•刻意》)
【注】①刻意:雕砺心志。②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腿。经:直立。申:通“伸”。③道引:导通气血。道:通“导”。④于:助词,无实义。
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亢而已矣 亢:高傲。
B. 就薮泽,处闲旷 就:走向。
C. 不思虑,不豫谋 豫:犹豫。
D.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 忤:抵触。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功名而治——不以功名为目标就让天下太平
B. 去知与故——抛弃那些所谓的智巧和旧例
C. 淡之至也——这都是淡然情绪的自然流露
D. 动而以天行——根据自然运行的规律采取行动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山谷之士和江海之士,朝廷之士距离圣人之境更为遥远。
B. 圣人不像世人那样求福避祸,却能够避免天降灾殃和外界非议。
C. 悲乐、喜怒和好恶,对人们在德和道上的修为会形成巨大冲击。
D. 依循自然,恬淡无为,使精神如水一般清澈纯粹。
14. 圣人与道引之士,都关注自然与养生。根据文意,概述他们在养生认识上的不同。
【答案】11. C 12. C
13. A 14. 道引之士:有意模仿,追求生命长寿。
圣人:坚持遵循天理,追求精神超越。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出自《庄子•刻意》,探讨了不同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从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江海之士、道引之士到圣人,逐级展示了离世修行与自然无为的境界。通过对“无为”与“有为”、“自然”与“刻意”的对比,表达了对圣人之德的推崇,强调人应无忧无虑,心神纯粹,以获得与天地同化、精神安宁的最高境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中词语意思的能力。
A.正确。句意:高傲自守罢了。
B.正确。句意:走向湖泽,处身闲暇旷达。
C.错误,“豫”,预先。句意:不用预先谋划。
D.正确。句意:不与外界事物相抵触,是虚豁的最高境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这都是淡然情绪的自然流露”错误,“淡”,恬淡;“至”,最高的,极致。句意:是恬淡的最高境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
A.“朝廷之士距离圣人之境更为遥远”错误,由“刻意尚行,此朝廷之士之所好也”可知,这是分别描述了不同类型的人士的追求和喜好,而不是朝廷之士距离圣人之境更为遥远。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道引之士:文中提到“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之所好也”,表明他们通过模仿熊、鸟的动作,进行吐纳等方式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西城”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