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权威
恩格斯
①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他们要想给这种或那种行为定罪,只要把它们说成是权威的就行了。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竟被滥用到这种地步,迫使我们不得不较详细地考察一下。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但是,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好听,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又使服从的一方感到难堪,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就没有以另外方式行事的办法呢,我们能不能——在现代的社会关系下——创造出另一种社会状态来,使这种权威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归于消失呢。我们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使各个孤立的活动越来越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
②我们假定,社会革命推翻了现在以自己的权威支配;财富的生产和流通的资本家。我们再完全按照反权威主义者的观点来假定,土地和劳动工具都成了那些使用它们的工人的集体财产。在这种情况下,权威将会消失呢,还是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我们就来看一看。
③就拿棉纺厂作例子吧。棉花至少要经过六道连续工序才会成为棉纱,并且这些工序大部分是在不同的车间进行的。其次,还需要工程师照管蒸汽机,需要机械师进行日常检修等等。因此,劳动者们首先必须就工作时间取得一致;而工作时间一经确定,大家就要毫无例外地一律遵守。其次,在每个车间里,时时都会发生有关生产过程、材料分配等的细节问题,要求马上解决,否则整个生产就会立刻停顿下来。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领导各劳动部门的代表的决定来解决的呢,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多数表决的办法来解决,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大工厂里的自动机器,比雇用工人的任何小资本家要专制得多。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
④如果我拿这种论据来反对最顽固的反权威主义者,那他们就只能给我如下的回答:“是的!这是对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赋予我们的代表以某种权威,而是某种委托。”这些先生以为,只要改变一下某一事物的名称,就可以改变这一事物本身。这些深奥的思想家,简直是拿世界开玩笑。
⑤这样,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生产和流通的物质条件,不可避免地随着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而扩展起来,并且趋向于日益扩大这种权威的范围。所以,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如果自治论者仅仅是想说,未来的社会组织将只在生产条件所必然要求的限度内允许权威存在,那也许还可以同他们说得通。但是,他们闭眼不看使权威成为必要的种种事实,只是拼命反对字眼。


浏览完整试题(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体育精神)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不逾矩,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社会革命成功与否,在大工业生产活动中,都需要权威组织生产活动。
B. 在大工业生产中,人能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自然力,却又难以摆脱机器的专制。
C. 参加球类比赛时意味着默认遵守比赛规则,若球员有意违规,球员、教练均有过失
D. 材料一、二所论及的社会中,均存在权威掌握规则、推进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即指明了论敌片面、粗浅的批判方法,突出当时廓清思想的必要性,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中的引言作用相仿。
B. 两则材料对事例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谈工人的规则意识,材料二侧重于谈权威的必要性。
C. 材料一的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以“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深奥的思想家”讽刺调侃,以“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借代说明。
D. 基于全文可以推断,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自治论者”即开篇的“有些社会主义者”,他们的观点错在脱离实际、绝对化权威原则。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政论文,以概念阐释、联系现实等方式,对权威包含的服从性要求表达了赞赏。
B. 假使人人都像材料二中假设的一样“自动地遵守规矩”,在大工业生产中仍旧需要权威。
C. 材料二中段一事例与段二谈及的礼治问题构成类比,父亲类同教练,有教育、训练之责。
D. 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说法,与恩格斯的观点遥相呼应。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1. D 2. B
3. A 4. ①本文首先提出批驳对象(提出论题),并就当前的社会状况论证权威存在的必要性;②然后以棉纺厂为例(举例论证),论证即使生产资料为工人集体所有,社会依旧需要权威;③再假设了反权威主义者们强词夺理的说法(假设论证),并予以批驳;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反权威者罔顾事实、将权威原则绝对化的荒谬。
【解析】
【导语】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权威与服从在社会生产中不可避免,其范围随生产发展而变,批判反权威观点。材料二则以球赛规则类比乡土社会礼治,强调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权威在不同情境中的体现与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均存在权威掌握规则、推进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现象”错误。材料二中所谈的权威起到的是监督人们遵守既成的礼法、规则的作用,并不能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材料一侧重于谈工人的规则意识,材料二侧重于谈权威的必要性”两者顺序有误,正确的是“材料一侧重于谈权威的必要性,材料二侧重于谈球员的规则意识”。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对权威包含的服从性要求表达了赞赏”错误,材料一谈到“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好听,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又使服从的一方感到难堪”,可见恩格斯并不觉得服从性要求是很好的现象,但是它无从回避。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①提出批驳对象并论证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原文①段“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表明提出了批驳对象。接着“我们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关系,论述了权威存在于现代社会关系中的必要性。
②举例论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时社会仍需权威:原文③段“就拿棉纺厂作例子吧”明确了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劳动者们首先必须就工作时间取得一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等内容,通过描述棉纺厂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论证了即使土地和劳动工具成为工人集体财产,社会在生产过程中依旧需要权威。
③假设论证并批驳反权威主义者说法:原文④段“如果我拿这种论据来反对最顽固的反权威主义者,那他们就只能给我如下的回答”,体现了假设反权威主义者强词夺理的说法。“这些先生以为,只要改变一下某一事物的名称,就可以改变这一事物本身。这些深奥的思想家,简直是拿世界开玩笑”,对这种说法进行了批驳。
④总结全文,指出反权威者荒谬之处:原文⑤段“所以,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但是,他们闭眼不看使权威成为必要的种种事实,只是拼命反对字眼”,总结全文,点明反权威者罔顾事实、将权威原则绝对化的荒谬。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五举环顾,空荡荡的同钦楼,似乎比白天时更排场阔大了。彼时的香港,因为移民繁盛,已有寸土寸金之势。①五举想,敢这样用空的,是要有多少底气。
这时,听到一个声音唤他,说,别愣着,快进来。
五举就这么和自己的师兄见了面。谢醒,十五岁,是荣师傅门下唯一的徒弟。
荣师傅说,带他去“小按”吧。那年代,点心部分“大按”和“小按”。大按是一间茶楼的门面,主要做月饼、龙凤饼等礼饼。而小按做虾饺、叉烧包等日常的包点。
带五举的师傅,姓聂。别的学徒,“双偷”成性。第一是干活偷懒;第二呢,是瞅空跟师傅偷师。可这孩子,忙着自己手上的活。②聂师傅怎么说,也算是“同钦”有名的“小按板”,心里忽而莫名失落。有一日便说,细路①,你不想跟我学?
五举站起来,恭敬道,想。
聂师傅说,那你不偷,难道想刷一辈子蒸笼?
五举便说,师傅若看得上五举,便会教我本事。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
聂师傅听了,大为罕异。他想想,说,你且看着。
说完,他当着五举的面,包了六只虾饺,动作飞快利落。他将虾饺都摆到了五举面前,说,有个不对路的,挑出来。五举略打量了一下,挑出了一只。
聂师傅问,这只怎个不对路。
五举说,另外五只,师傅都包了十二道折。唯独这只,师傅只包了十道。偷工了。
他心下一阵感动,说,好孩子,记住了。咱们这虾饺,必须包上十二道折,才算成了。
两年后,五举已经升至小按的“中工”。早午茶各种点心,早已不在话下。
这天,聂师傅不在。五举一个人在那包叉烧包。师兄谢醒,便靠他坐下,说,五举,要让你回“大按”帮手,你来不来?
五举心里动了动,手里没停,轻轻给一只包子收了口,说,师兄莫消遣我。
晚上,五举带了几笼点心,回“多男”看阿爷②。
五举想起什么,便问,阿爷,你说怎样的叉烧包,才叫“好”。
阿爷思忖了一会儿,说,我看,这好的叉烧包,是好在一个“爆”字。
五举也想一想,问,叉烧包个个爆开了口,不是个个都是好的?
阿爷说,是个个都爆开了口。可是爆得好不好,全看一个分寸。你瞧这叉烧包,像不像一尊弥勒佛。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弥勒,是因为他爱笑。可是呢,这笑要连牙齿都不露出点,总让人觉得不实诚。③但要笑得太张扬,让人舌头根儿都看见,那又太狂妄无顾忌了。所以啊,好的叉烧包,就是要“爆”开了口,恰到好处。
五举说,爆不爆得好,得面发得好,还得“蒸”得好。
阿爷哈哈一笑,对喽。发面是包子自己的事,“蒸”是别人的事。所以啊,人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
荣师傅与聂师傅,将五举叫到小房间里。
荣师傅说,五举,我和聂师傅说好了。让你回“大按”。你愿意回吗?
五举低下眼睛,说,我听师傅的。
聂师傅面无表情道,这回不用听师傅的,听自己的。
五举说,不回。
荣师傅说,嗯,那你说说,你不回的道理。
五举说,荣师傅把我带来了同钦楼,是伯乐的恩情。可是师傅栽培了我,教我学手艺。我走了,师傅两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荣师傅道,你可知这同钦楼,历来有秘不外宣的规矩。“大按”看上的学徒,需在“小按”先作历练。我和你聂师傅,有个君子协定,两年。两年后,你若成器了,他就要交还给我。
“大按”的活儿,看着比“小按”从容,其实是跟着节庆走的。一到春节、端阳、中秋,便忙得不可开交。
要说对这唐饼、广东人可是历来讲究得很。像农历新年,各大茶楼的大按便忙着炸芋虾、“茶泡”;每逢清明节,便会有许多人来买煎堆、松糕拜山祭祖;到了中秋更是最热闹的饼季。可让饼部忙的,还不止是中秋,而是过后所谓“小中秋”的嫁娶佳期。这时,那排场大的,依照传统习俗,男家做大礼,会用数个涂上红、金油漆的木匣,把嫁女饼、生鸡生猪山珍海味都放进去。
同饮“大按”的师傅,各擅胜场,多少都有自己的一点绝活。可许多年没收过新人。只两个学徒,除了谢醒,便是五举了。
荣师傅便要他的班底,毕其功于一身。
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的,让五举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
再就是炸“芋虾”。所谓“芋虾”,叫虾却非虾。料呢,要拣几斤重、纤维多的芋头,刨成幼丝才不易断。功夫其实在个“炸”字。要的是眼明手快,动作慢了,无法炸脆,又油又腍。火若太大了,芋虾瞬间变硬变浓。
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荣师傅着五举,每天要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爆出,人瘦得销骨脱形。
④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
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
五举跟他进了那个小房间,心里莫名还是起了波澜。他想他上次进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
房间里还如他记忆中一样。码得整整齐齐的蒸笼,墙上挂着大小锅具、模具。
五举接近成年的时候,这个城市又有了一些变化。说话,做事,甚至走路。都比以前快了一些。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西饼开始占领香港市场。西饼卖家所推出的饼券制度,改变了香港婚嫁喜饼的习俗规则,给唐饼的营销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举向我展示过一张“西饼皇后”李曾超群在一九七二年发行的永久通用饼卡。所谓“永久”的不渝承诺,因为一场忽然而至的金融风暴,随风而逝。一九九八年,超群饼店关闭。
我问五举,为什么留着这张饼卡。他说,知己知彼。
的确,这时候同钦楼的饼部生意,已大不如前。业内都知道,同钦的饼品之所以屹立不倒,全赖有一老一小。每年中秋,吃荣师傅的莲蓉月饼,仍然是香港人不可割舍的情结。
(有删改)
【注】①细路:小按学徒,在厨房里叫“细路”。②阿爷:名唤赵本德,是一间叫“多男”的茶楼的老师傅,五举来同钦楼之前在“多男”做事,多亏赵师傅照拂,五举亲切地叫他阿爷。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举准确地挑出那只偷了工的虾饺,与他平日不“双偷”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他实诚而不失聪敏,让师傅为之感动。
B. 在师兄提到“回‘大按’帮手”后,五举的内心起了波澜,而阿爷关于叉烧包做法的一番话隐约中像在给五举建议、指引。
C. 两位师傅 “君子协定”,五举全然不知,可见师傅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也凸显小按处于同钦楼的底层,任人摆布。
D. 留着那张“饼卡”是为了“知己知彼”,可见五举是个有心人,同时也不难看出当时同行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态势。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用空”指大手笔地使用空间,使楼内空间呈现宽敞开阔的气象,表现了同钦楼的强大实力。
B. 句子②写聂师傅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其自矜自大的形象,也从侧面写出五举的行为异于寻常。
C. 句子③写笑的分寸拿捏,意在说明做叉烧包要把控好爆口度,其中“让人舌头根儿都看见”可谓生动传神。
D. 句子④中其他师傅暗把荣师傅视作“阎罗”,从中可见荣师傅对五举进行的是高强度的魔鬼训练。
7. “读《燕食记》,品味食事,于小中见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5. C 6. B
7. ①陈五举艰苦的学厨经历及聂、荣两位师傅对厨艺的严肃态度,能见出精益求精、冰心一片的匠人精神。
②陈五举绝不偷师、阿爷谈叉烧包等,能见出真诚坦荡、善假于物的为人处世之道。
③写同钦楼、超群饼店由盛及衰时,勾连着移民潮、金融风暴等,见出香港乃至世界的时事变化。
④从粤港人买唐饼的习俗中,能见出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西饼大行其道,又能窥得在文化碰撞交融中,国人生活习惯的调整变化。
【解析】
【导语】《燕食记》通过五举的成长历程,展现了香港传统点心行业的兴衰与匠人精神的传承。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小按”与“大按”的对比,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行业的竞争。五举的实诚与聪敏、师傅们的严格与关爱,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匠人群像。文章不仅讲述了点心制作的技艺,更通过叉烧包的“爆”字,隐喻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恰到好处的把握。结尾处,五举的“知己知彼”则体现了面对时代冲击时的智慧与坚守。全文语言朴实,细节丰富,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也凸显小按处于同钦楼的底层,任人摆布”错,从中可见同钦楼对徒弟的严格训练,对技艺的毫不含糊。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意在表现其自矜自大的形象”错,此处并未有此目的,这是常人的正常心理,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①文中详细描写了五举在“小按”和“大按”中的学艺过程。例如,聂师傅要求虾饺必须包十二道折,五举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师傅偷工的一只虾饺;荣师傅让五举反复练习揉面、擀面、折面,甚至将酥皮压成死面后重新开始;五举每天炸十个芋头,站到小腿青筋爆出,人瘦得销骨脱形。这些细节展现了五举对厨艺的执着追求和两位师傅对技艺的严格要求。聂师傅和荣师傅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培养五举的匠人精神,体现了对传统手艺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这种精神不仅是厨艺的核心,也是传统文化中“匠心”的体现。
②五举明确表示“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展现了他对技艺的真诚态度,也体现了他对技艺的尊重和对师傅的感恩,更展现了其真诚坦荡的品质。阿爷谈到叉烧包的“爆”字时,强调“爆得好不好,全看一个分寸”,并以此比喻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强调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助环境和时机。这种处世之道不仅适用于厨艺,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③文中提到“彼时的香港,因为移民繁盛,已有寸土寸金之势”“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西饼开始占领香港市场”“一九九八年,超群饼店关闭”等。这里,同钦楼和超群饼店的兴衰不仅是商业现象,更是香港社会变迁的缩影。移民潮带来了土地资源的紧张,西饼的流行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而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超群饼店的倒闭。这些细节展现了香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化。
④文中提到“农历新年,各大茶楼的大按便忙着炸芋虾、‘茶泡’”“每逢清明节,便会有许多人来买煎堆、松糕拜山祭祖”“中秋更是最热闹的饼季”“西饼卖家所推出的饼券制度,改变了香港婚嫁喜饼的习俗规则”,唐饼的制作和消费与传统节日、婚嫁习俗紧密相关,体现了粤港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西饼的流行和饼券制度的引入,则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这种文化碰撞与交融,既是香港多元文化的体现,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缩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①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胙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赞曰: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未皇:未遑,顾不及之意。②受胙:祭余之肉。汉制祭天地,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
材料二: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仪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天子方忻然说之,倚以为用,而卒遭周勃、东阳之毁,以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
孝文之兴,汉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诸吕之危继作,南北兴两军之诛,京师新喋血之变。而文帝由代邸嗣汉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况是时方隅未宁,表里未辑,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僭效,淮南、济北继以见戮。谊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裁之策,愿试属国以系单于之颈,请分诸子以弱侯王之势。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有删改)
8.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对E人F人各如其意G所出。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撰写,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 “莫我知也”与《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句式相同。
C. 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D.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年纪轻轻即被征召为博士,汉文帝还越级提拔他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贾生任公卿之位,可见文帝曾经对贾谊赏识有加。
B. 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等改革措施,汉文帝均能执行,但文帝与群臣商议贾谊任公卿一事时,遭到群臣反对
C. 汉文帝再度征召贾谊入朝,向其探问鬼神之本源,贾谊做出详细回答,汉文帝感慨自己仍旧比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