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权威
恩格斯
①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他们要想给这种或那种行为定罪,只要把它们说成是权威的就行了。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竟被滥用到这种地步,迫使我们不得不较详细地考察一下。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但是,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好听,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又使服从的一方感到难堪,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就没有以另外方式行事的办法呢,我们能不能——在现代的社会关系下——创造出另一种社会状态来,使这种权威成为没有意义的东西而归于消失呢。我们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使各个孤立的活动越来越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
②我们假定,社会革命推翻了现在以自己的权威支配;财富的生产和流通的资本家。我们再完全按照反权威主义者的观点来假定,土地和劳动工具都成了那些使用它们的工人的集体财产。在这种情况下,权威将会消失呢,还是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我们就来看一看。
③就拿棉纺厂作例子吧。棉花至少要经过六道连续工序才会成为棉纱,并且这些工序大部分是在不同的车间进行的。其次,还需要工程师照管蒸汽机,需要机械师进行日常检修等等。因此,劳动者们首先必须就工作时间取得一致;而工作时间一经确定,大家就要毫无例外地一律遵守。其次,在每个车间里,时时都会发生有关生产过程、材料分配等的细节问题,要求马上解决,否则整个生产就会立刻停顿下来。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领导各劳动部门的代表的决定来解决的呢,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多数表决的办法来解决,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示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大工厂里的自动机器,比雇用工人的任何小资本家要专制得多。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
④如果我拿这种论据来反对最顽固的反权威主义者,那他们就只能给我如下的回答:“是的!这是对的,但是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赋予我们的代表以某种权威,而是某种委托。”这些先生以为,只要改变一下某一事物的名称,就可以改变这一事物本身。这些深奥的思想家,简直是拿世界开玩笑。
⑤这样,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形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生产和流通的物质条件,不可避免地随着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而扩展起来,并且趋向于日益扩大这种权威的范围。所以,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如果自治论者仅仅是想说,未来的社会组织将只在生产条件所必然要求的限度内允许权威存在,那也许还可以同他们说得通。但是,他们闭眼不看使权威成为必要的种种事实,只是拼命反对字眼。
浏览完整试题
(有删改)
材料二:
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那个人犯规,那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之下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一个有Sportsmanship(体育精神)的球员并不会在裁判员的背后,向对方的球员偷偷地打一暗拳。如果发生此类事情,不但裁判员可以罚他,而且这个球员,甚至全球队的名誉即受影响。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不逾矩,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
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社会革命成功与否,在大工业生产活动中,都需要权威组织生产活动。
B. 在大工业生产中,人能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自然力,却又难以摆脱机器的专制。
C. 参加球类比赛时意味着默认遵守比赛规则,若球员有意违规,球员、教练均有过失
D. 材料一、二所论及的社会中,均存在权威掌握规则、推进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开篇即指明了论敌片面、粗浅的批判方法,突出当时廓清思想的必要性,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中的引言作用相仿。
B. 两则材料对事例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谈工人的规则意识,材料二侧重于谈权威的必要性。
C. 材料一的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以“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深奥的思想家”讽刺调侃,以“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借代说明。
D. 基于全文可以推断,材料一第五段中的“自治论者”即开篇的“有些社会主义者”,他们的观点错在脱离实际、绝对化权威原则。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政论文,以概念阐释、联系现实等方式,对权威包含的服从性要求表达了赞赏。
B. 假使人人都像材料二中假设的一样“自动地遵守规矩”,在大工业生产中仍旧需要权威。
C. 材料二中段一事例与段二谈及的礼治问题构成类比,父亲类同教练,有教育、训练之责。
D. 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说法,与恩格斯的观点遥相呼应。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食记(节选)
葛亮
五举环顾,空荡荡的同钦楼,似乎比白天时更排场阔大了。彼时的香港,因为移民繁盛,已有寸土寸金之势。①五举想,敢这样用空的,是要有多少底气。
这时,听到一个声音唤他,说,别愣着,快进来。
五举就这么和自己的师兄见了面。谢醒,十五岁,是荣师傅门下唯一的徒弟。
荣师傅说,带他去“小按”吧。那年代,点心部分“大按”和“小按”。大按是一间茶楼的门面,主要做月饼、龙凤饼等礼饼。而小按做虾饺、叉烧包等日常的包点。
带五举的师傅,姓聂。别的学徒,“双偷”成性。第一是干活偷懒;第二呢,是瞅空跟师傅偷师。可这孩子,忙着自己手上的活。②聂师傅怎么说,也算是“同钦”有名的“小按板”,心里忽而莫名失落。有一日便说,细路①,你不想跟我学?
五举站起来,恭敬道,想。
聂师傅说,那你不偷,难道想刷一辈子蒸笼?
五举便说,师傅若看得上五举,便会教我本事。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
聂师傅听了,大为罕异。他想想,说,你且看着。
说完,他当着五举的面,包了六只虾饺,动作飞快利落。他将虾饺都摆到了五举面前,说,有个不对路的,挑出来。五举略打量了一下,挑出了一只。
聂师傅问,这只怎个不对路。
五举说,另外五只,师傅都包了十二道折。唯独这只,师傅只包了十道。偷工了。
他心下一阵感动,说,好孩子,记住了。咱们这虾饺,必须包上十二道折,才算成了。
两年后,五举已经升至小按的“中工”。早午茶各种点心,早已不在话下。
这天,聂师傅不在。五举一个人在那包叉烧包。师兄谢醒,便靠他坐下,说,五举,要让你回“大按”帮手,你来不来?
五举心里动了动,手里没停,轻轻给一只包子收了口,说,师兄莫消遣我。
晚上,五举带了几笼点心,回“多男”看阿爷②。
五举想起什么,便问,阿爷,你说怎样的叉烧包,才叫“好”。
阿爷思忖了一会儿,说,我看,这好的叉烧包,是好在一个“爆”字。
五举也想一想,问,叉烧包个个爆开了口,不是个个都是好的?
阿爷说,是个个都爆开了口。可是爆得好不好,全看一个分寸。你瞧这叉烧包,像不像一尊弥勒佛。为什么人人都喜欢弥勒,是因为他爱笑。可是呢,这笑要连牙齿都不露出点,总让人觉得不实诚。③但要笑得太张扬,让人舌头根儿都看见,那又太狂妄无顾忌了。所以啊,好的叉烧包,就是要“爆”开了口,恰到好处。
五举说,爆不爆得好,得面发得好,还得“蒸”得好。
阿爷哈哈一笑,对喽。发面是包子自己的事,“蒸”是别人的事。所以啊,人一辈子,自己好还不够,还得环境时机好,才能成事。
荣师傅与聂师傅,将五举叫到小房间里。
荣师傅说,五举,我和聂师傅说好了。让你回“大按”。你愿意回吗?
五举低下眼睛,说,我听师傅的。
展开余下试题
聂师傅面无表情道,这回不用听师傅的,听自己的。
五举说,不回。
荣师傅说,嗯,那你说说,你不回的道理。
五举说,荣师傅把我带来了同钦楼,是伯乐的恩情。可是师傅栽培了我,教我学手艺。我走了,师傅两年的心血就白费了。
荣师傅道,你可知这同钦楼,历来有秘不外宣的规矩。“大按”看上的学徒,需在“小按”先作历练。我和你聂师傅,有个君子协定,两年。两年后,你若成器了,他就要交还给我。
“大按”的活儿,看着比“小按”从容,其实是跟着节庆走的。一到春节、端阳、中秋,便忙得不可开交。
要说对这唐饼、广东人可是历来讲究得很。像农历新年,各大茶楼的大按便忙着炸芋虾、“茶泡”;每逢清明节,便会有许多人来买煎堆、松糕拜山祭祖;到了中秋更是最热闹的饼季。可让饼部忙的,还不止是中秋,而是过后所谓“小中秋”的嫁娶佳期。这时,那排场大的,依照传统习俗,男家做大礼,会用数个涂上红、金油漆的木匣,把嫁女饼、生鸡生猪山珍海味都放进去。
同饮“大按”的师傅,各擅胜场,多少都有自己的一点绝活。可许多年没收过新人。只两个学徒,除了谢醒,便是五举了。
荣师傅便要他的班底,毕其功于一身。
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的,让五举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
再就是炸“芋虾”。所谓“芋虾”,叫虾却非虾。料呢,要拣几斤重、纤维多的芋头,刨成幼丝才不易断。功夫其实在个“炸”字。要的是眼明手快,动作慢了,无法炸脆,又油又腍。火若太大了,芋虾瞬间变硬变浓。
一个大大的芋头,起码花一个小时才能炸毕。荣师傅着五举,每天要炸上十个芋头,中间不可停歇。整一个月下来,五举小腿上,站到青筋爆出,人瘦得销骨脱形。
④别的师傅,看在眼里,想自己也让学徒吃过苦头,可何曾有过如此十方阎罗的架势。
如此一年之后,临近八月。荣师傅对五举说,进来,跟我做月饼。
五举跟他进了那个小房间,心里莫名还是起了波澜。他想他上次进来,已经是三年前的事。
房间里还如他记忆中一样。码得整整齐齐的蒸笼,墙上挂着大小锅具、模具。
五举接近成年的时候,这个城市又有了一些变化。说话,做事,甚至走路。都比以前快了一些。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西饼开始占领香港市场。西饼卖家所推出的饼券制度,改变了香港婚嫁喜饼的习俗规则,给唐饼的营销带来巨大的冲击。
五举向我展示过一张“西饼皇后”李曾超群在一九七二年发行的永久通用饼卡。所谓“永久”的不渝承诺,因为一场忽然而至的金融风暴,随风而逝。一九九八年,超群饼店关闭。
我问五举,为什么留着这张饼卡。他说,知己知彼。
的确,这时候同钦楼的饼部生意,已大不如前。业内都知道,同钦的饼品之所以屹立不倒,全赖有一老一小。每年中秋,吃荣师傅的莲蓉月饼,仍然是香港人不可割舍的情结。
(有删改)
【注】①细路:小按学徒,在厨房里叫“细路”。②阿爷:名唤赵本德,是一间叫“多男”的茶楼的老师傅,五举来同钦楼之前在“多男”做事,多亏赵师傅照拂,五举亲切地叫他阿爷。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举准确地挑出那只偷了工的虾饺,与他平日不“双偷”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他实诚而不失聪敏,让师傅为之感动。
B. 在师兄提到“回‘大按’帮手”后,五举的内心起了波澜,而阿爷关于叉烧包做法的一番话隐约中像在给五举建议、指引。
C. 两位师傅 “君子协定”,五举全然不知,可见师傅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也凸显小按处于同钦楼的底层,任人摆布。
D. 留着那张“饼卡”是为了“知己知彼”,可见五举是个有心人,同时也不难看出当时同行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态势。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的“用空”指大手笔地使用空间,使楼内空间呈现宽敞开阔的气象,表现了同钦楼的强大实力。
B. 句子②写聂师傅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其自矜自大的形象,也从侧面写出五举的行为异于寻常。
C. 句子③写笑的分寸拿捏,意在说明做叉烧包要把控好爆口度,其中“让人舌头根儿都看见”可谓生动传神。
D. 句子④中其他师傅暗把荣师傅视作“阎罗”,从中可见荣师傅对五举进行的是高强度的魔鬼训练。
7. “读《燕食记》,品味食事,于小中见大”,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①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胙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赞曰: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未皇:未遑,顾不及之意。②受胙:祭余之肉。汉制祭天地,祭祀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
材料二:
论曰:汉兴,本恭俭,革弊末、移风俗之厚者,以孝文为称首;仪礼乐、兴制度、切当世之务者,惟贾生为美谈。天子方忻然说之,倚以为用,而卒遭周勃、东阳之毁,以谓儒学之生纷乱诸事,由是斥去,竟以忧死。
孝文之兴,汉三世矣。孤秦之弊未救,诸吕之危继作,南北兴两军之诛,京师新喋血之变。而文帝由代邸嗣汉位,天下初定,人心未集。况是时方隅未宁,表里未辑,匈奴桀黠,朝那、上郡萧然苦兵;侯王僭效,淮南、济北继以见戮。谊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裁之策,愿试属国以系单于之颈,请分诸子以弱侯王之势。上徒善其言,而不克用。
(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有删改)
8.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对E人F人各如其意G所出。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撰写,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意思不同。
B. “莫我知也”与《屈原列传》“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句式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
C. 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
D.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与其所以失之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年纪轻轻即被征召 博士,汉文帝还越级提拔他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贾生任公卿之位,可见文帝曾经对贾谊赏识有加。
B. 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等改革措施,汉文帝均能执行,但文帝与群臣商议贾谊任公卿一事时,遭到群臣反对。
C. 汉文帝再度征召贾谊入朝,向其探问鬼神之本源,贾谊做出详细回答,汉文帝感慨自己仍旧比不上贾谊,于是让他做怀王太傅。
D. 欧阳修指出,贾谊在汉朝的政治时局尚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针对时势提出许多策略,这些策略得到了汉文帝的肯定。
11.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12. 班固认为“谊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欧阳修使用了哪些论据来反驳这一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鹧鸪·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①
张元干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②。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③,醉来赢取自由身。
【注】①胡邦衡,名铨,南宋爱国名臣,乞斩主和派秦桧等人失败被贬新州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干手中。②李白《惜馀春赋》中有言:“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③底数:多少。
13.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衣苍狗变浮云”意为天上的云朵一会像白衣,一会儿又变得像黑狗,反映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幻莫测。
B. “千古功名一聚尘”承接上句之“变”,转入对自身政治理想幻灭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C. “臭味要须我辈人”意思是要拥有相同志趣的人才能合作共事或相互欣赏,暗示了词人与胡铨等人具有相似的抱负。
D. “醉来赢取自由身”写词人通过醉酒赢得片刻的自由,虽语含凄凉、无奈之意,但也可以说是对友人胡铨的一种宽慰。
14. 简要分析本词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_______。(《记念刘和珍君》)
(2)《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对抗强大 秦国,采取了“_______,_______”的外交策略。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安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古典诗词常以“子规”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_______”。
(7)《书愤》中通过感叹诸葛亮出师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 碌碌小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及语言实际运用(共26分)
(一)基础知识(16~20题)(15分)
16. 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桀骜(ào) 篡改(cuàn) 弄堂(lòng) 暗然泪下
B. 租赁(lìn) 偈子(jiē) 缁衣(zī) 殒身不恤
C. 籼米(shān) 菲薄(fěi) 攒射(cuán) 絜妇将雏
D. 惩创(chéng) 台州(tāi) 押解(jiě) 涅槃重生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②厚币委质事楚(同“贽”,见面礼)
③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微) ④而收系张胜(逮捕监禁)
B. ①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 ②秦人开关延敌(迎击)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蹑足行伍之间(置身、参与)
C. ①恐前语发(打开) 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③蒙故业(继承) ④《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D. ①故劳苦倦极(极度) ②抑本其成败之迹(还是,或者)
③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引)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策略)
18.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因我降 欲因此时降武
B. 顷襄王怒而迁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可怪也欤
D.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然秦以区区之地
19.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单于壮其节
③反欲斗两主 ④宜皆降之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⑥席卷天下
⑦故内惑于郑袖 ⑧函梁君臣之首
A. ①⑥⑦ B. ③⑤⑧ C. ②④⑤ D. ④⑥⑧
20.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记念刘和珍君》在爱与恨相交织的情感脉络中,呈现出生动的记叙、精辟的议论和深挚的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艺术风格。
B. 《包身工》以“包身工的一天”为主线,在其间穿插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与批判,写法可谓开合自如、穿插有致、线索分明。
C. 《荷花淀》在战争的背景之上描绘了美好的乡村风光,展现出人物对家乡和生活的爱,凸显了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改造我们的学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将墙上芦苇与山间竹笋进行对比,凸显改造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语言实际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学者概叹学子中文程度日低,开出来的药方常说“多读古书”。①其实目前学生中文之病已近膏盲,勉强吞咽几丸《孟子》或《史记》,实在是( 甲 ),无济于事,根底太弱,虚不受补。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②可谓旧社会白话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言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 (1) ,便于白话过渡。加以故事( 乙 ),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③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什么声韵训诂,而且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一位穷乡僻壤的少年要享受故事,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旧小说。加以考试压力不大,都市娱乐的透惑不多而且太远,而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像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了。
最奇怪的, (2) ,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惟我独有的曼吟回唱,④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比较单调的长辈的诵法全然相异。五十年来每逢独处寂默,便纵情朗吟,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若是吟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21. 请在文中小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下列选项中对几处划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句子承接前一句的设喻,使用了比喻、拟物等多种修辞手法
上一篇:
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福建省福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