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 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 “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 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 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 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 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 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 A.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B.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C.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D.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 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晚饭花 汪曾祺 野茉莉(晚饭花),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1)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2)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3)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4)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5)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6)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7)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钢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8)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9)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展开余下试题(10)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11)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身段儿很好看。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12)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炒菜。 (13)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4)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5)钱老五不跟他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6)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17)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8)晚饭花还在开着。 (19)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20)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文本二: 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的“世间小儿女”。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人世间有许多事,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我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选自《汪曾祺先生的话》) 6.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长方形的天井”,王玉英家逼仄、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她保守传统、安于现状的性格。 B. 王玉英出嫁前,她和李小龙都曾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面看,他们的做法虽然相同,反映出的内心活动却不相同。 C. 小说语言具有丰富的审美蕴涵,比如第20段“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写出了李小龙内心的失望惋惜之情。 D. 汪曾祺认为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晚饭花》通过对王玉英日常生活的描绘,寄寓了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榴花、荷花、桂花都引人注目,王玉英家的晚饭花却开得热烈而冷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 小说从第9段开始转换叙述视角,由之前的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李小龙)的限知视角。 C. 小说肖像描写简净优美,人物都“俗不伤雅”,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隐现出疏朗清淡的个性。 D. 李小龙对王玉英的默默关注,反映了他对纯真情感的渴望,也侧面烘托了王玉英的美好形象。 8. 文本一开篇前和第9段都提及晚饭花,这样安排对表现人物各有什么作用? 9. 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晚饭花》这篇小说“淡”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节选自苏轼《屈原庙赋》) 材料二: 扬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④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⑤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材料三: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德立而行成,荣显而名称。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 【注】①耆:通“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③湛:通“沉”,使沉没。④符命:古代指天赐吉祥给人君的凭证,即祥瑞之物。⑤耆老:年寿高。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蜀来A至游B京师C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D奇其文雅E召以为F门下史G荐雄待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扁舟以适楚兮”与《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两句中“适”的意思相同。 B. “清静亡为”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两句中的“亡”意思不同。 C. “自投江而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 D. “及莽篡位”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也”两句中的“及”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乘小船经过屈原的故居时,想到了屈原被放逐后生无归宿死无墓地的悲哀,对屈原选择自沉的命运深感叹息。
展开余下试题B. 扬雄少时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喜欢沉思,虽然家中十分贫困,但他对此安之若素,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 C. 扬维曾经爱好辞赋,并把作赋壮丽典雅的司马相如作为模仿的榜样,又因屈原的文才超过司马相如而不接纳屈原。 D. 王逸认为,不为国家作贡献、不能直言进谏、国家危难时不能使之稳定的有才能的人,即使长寿,也得不到有志之士的认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2)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 14. 苏轼、扬雄和王逸对屈原投江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①光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这里指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②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诗第二句写乐声清脆圆润,它的写法与《李凭箜篌引》的“昆山玉碎凤凰叫”不同。 B. 张诗后两句从听众感受来侧面写音乐,义甲一触,满堂皆醒。变化细微,魅力无限。 C. 黄诗前两句用语颇为新奇,将听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D. 黄诗末两句写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闷热,暗示了笛声营造的清凉氛围。 16. 请简要评析这两首诗和李贺《李凭箜篌引》各自的音乐意境。 三、课内及《<论语>选读》基础知识(10分)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 博闻强志(志:志向) B.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因为) 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C. 振长策而御宇内(策:马鞭子) 岂非人事哉(人事:人的作为) D. 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泰:骄纵) 小人长戚戚(戚戚:忧愁 样子) 18. 下列各组语句中,每句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疾痛惨怛 亡其六郡 厚币委质事楚 B. 非及乡时之士也 屈平既绌 孝公既没 而皆背晋以归梁 C.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合从缔交 靡不毕见 乃令张仪详去秦 D. 君子敬而无失 不忮不求 犯而不校 举直错诸枉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才能不及中人 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 20. 下列各组句子中,三句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以见放 兵挫地削 为天下笑 B. 不凝滞于物 而自令若是 娴于辞令 C. 铸以为金人十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何陋之有 D. 梁,吾仇也 蹑足行伍之间 此不知人之祸也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②明道德之广崇 ③忧劳可以兴国 ④其后楚日以削 ⑤包举宇内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⑦函梁君臣之首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A. ①⑤⑦/②⑧/③⑥/④⑨ B. ①⑤⑧/②③/④⑥/⑦⑨ C. ①③⑦/②④/⑤⑨/⑥⑧ D. ①⑦⑨/②⑥/③⑧/④⑤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之处。 (1)《燕歌行(并序)》中,高适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了一群浴血奋战、舍身为国而不计功勋的战士。 (2)《锦瑟》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一种怅然若失而又无可奈何 深沉感喟,余音袅袅,余韵悠长。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评价屈原不为尘世 污垢所辱,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 (4)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一句“______________”指出秦表面看是因一人发难而导致灭亡,但实质上秦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示后人要重视微小的事物,不要沉湎于钟爱的事物。 五、语言文字运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xswl”是“笑死我了”,“ssfd”是“瑟瑟发抖”……媒体报道称,一些难以理解的中文缩写及网络流行语正在将网络用户划分为不同的、完全没法交流的群体。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的晦涩难懂,可能造成交流障碍,这担忧不无道理。时下,一些自作聪明的生硬造词,随心所欲的缩写简写,影响了人际交流,造成圈层割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 ① 。如“爷青回”表现了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如“包的”展现出保证完成任务的信心,又如 ② ,那些制造流行语以及使用流行语“打哑谜式”的聊天方式,未必都是在有意制造语言障碍。相反,它打开的是一扇窗。透过它,往往使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求省求简”的“手聊”习惯,看到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期盼,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那些词能达意,得以普遍使用的流行语,会沉淀下来,融入现代语言文字体系,具备长久生命力,成为社交的“硬通货”。 23. 请在文中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4.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5. 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硬通货”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记念刘和珍君》 B.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作“带工”的老板。(《包身工》) C. “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长征胜利万岁》) D. 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六、写作(60分) 26.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和要求写作。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与其当个完美的人,我更想当个完整的人。”——荣格 先哲对人的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孔子对学生的要求趋向完美,“完美”侧重于无瑕疵、尽善尽美;荣格却倾向当一个完整的人,“完整”注重人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尤其是人格的完善。你对“完整的人”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