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 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 “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 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 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 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 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 A.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B.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C.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D.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 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答案】1. B 2. B 3. A 4. 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逐步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 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③靖康之变后,乱离之苦、家国之思等涌现到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诗歌题材中; ④南宋后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 5. 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错,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 C.“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错,以偏概全。从“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 D.“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错,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不是“最终形成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错。由原文“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可知,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而不是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