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福建省莆田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人的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上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浏览完整试题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 黄、陈去世后,受两人的创作和严酷政局的影响,再加之当时诗歌基本定型,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 “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 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 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也是此时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 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 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和以生活、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 )
A.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B. 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六十身太老,四体不支持。
C.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D.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5. 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分别体现了黄庭坚什么样的创作理论或方法。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答案】1. B 2. B
3. A 4. 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后逐步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
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③靖康之变后,乱离之苦、家国之思等涌现到包括江西诗派在内的诗歌题材中;
④南宋后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
5. 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错,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
C.“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错,以偏概全。从“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
D.“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错,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不是“最终形成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直至魏晋,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错。由原文“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可知,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而不是诗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这句话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指出文章的气势和言辞就好比水与物的关系,只有文章气势旺盛,语言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才会适当,所以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B.这句话是说三十岁时气血太旺,看到不顺眼的事就会愤愤不平。六十岁时则上了年岁,身体衰老了。
C.这句话中的“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古代哲学名词,此项也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D.这句话虽指出了写文章“气”很重要,但还是不如“意”的主导地位,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和材料一第二段中“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概括: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诗派成员的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
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概括: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根据第四段“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概括:靖康之变后,宋人诗歌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中;
根据第五段“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概括:南宋后,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是说学书要多研读多领悟,才能手随心动,创作出好的作品,体现的是黄庭坚的第一个创作理论和方法。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之一:多读书,多学习才能领悟其中意味,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材料二的意思是迂腐的儒生见识短浅,拘泥于古代事物不知变通,而高山大河瞬息变化,那些因袭古人文字没有创新的人是不能用笔墨写出来的。根据材料二的第四段“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分析,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之二: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晚饭花
汪曾祺
野茉莉(晚饭花),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1)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2)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3)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4)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5)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6)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7)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钢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8)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9)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10)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11)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身段儿很好看。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12)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炒菜。
(13)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14)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15)钱老五不跟他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16)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展开余下试题(17)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18)晚饭花还在开着。
(19)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20)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文本二:
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的“世间小儿女”。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人世间有许多事,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扑哧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卖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我能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是生活!
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选自《汪曾祺先生的话》)
6.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长方形的天井”,王玉英家逼仄、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她保守传统、安于现状的性格。
B. 王玉英出嫁前,她和李小龙都曾扒在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面看,他们的做法虽然相同,反映出的内心活动却不相同。
C. 小说语言具有丰富的审美蕴涵,比如第20段“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写出了李小龙内心的失望惋惜之情。
D. 汪曾祺认为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晚饭花》通过对王玉英日常生活的描绘,寄寓了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理解和同情。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榴花、荷花、桂花都引人注目,王玉英家的晚饭花却开得热烈而冷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B. 小说从第9段开始转换叙述视角,由之前的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李小龙)的限知视角。
C. 小说肖像描写简净优美,人物都“俗不伤雅”,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隐现出疏朗清淡的个性。
D. 李小龙对王玉英的默默关注,反映了他对纯真情感的渴望,也侧面烘托了王玉英的美好形象。
8. 文本一开篇前和第9段都提及晚饭花,这样安排对表现人物各有什么作用?
9. 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晚饭花》这篇小说“淡”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答案】6. A 7. B
8. ①开篇前对晚饭花的说明交代了晚饭花常见、实用等诸多特点,为表现王玉英的平凡质朴、勤劳能干做铺垫。
②王玉英家的晚饭花恣意开放烘托王玉英美丽的形象,晚饭花凄清、无人欣赏烘托王玉英卑微、寂寞孤独的形象。
9. ①淡在人物,小说只描写了李家巷的两个人物,一个待嫁的王玉英,一个上学的李小龙。
②淡在情节,小说描写了李家巷的布局及王玉英和李小龙的普通生活,没有令人震撼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没有任何悬念与出人意料的结局。
③淡在语言,文中没有刻意使用多种修辞和表达技巧来描写人物或事物,用最普通的生活语言讲述平常的人物和叙述平常的生活。
【解析】
【导语】文本一《晚饭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家巷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王玉英的形象和她与李小龙之间的微妙情感。文章以晚饭花为象征,展现了王玉英的孤独与期待,以及李小龙对她的默默关注。文本二则阐述了汪曾祺的文学理念,强调小说应真诚地反映生活,追求和谐而非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两则文本共同展现了汪曾祺作品中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以及其疏朗清淡的文学风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王玉英家逼仄、封闭的环境,造成了她保守传统、安于现状的性格”错,原文并未明确将她的性格归因于环境。王玉英选择接受未婚夫钱老五的传闻,更多体现的是她对未来的希望或无奈,而非环境直接塑造的性格,本项属于过度推断。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 “由之前的全知视角转换为第三人称(李小龙)的限知视角”错,第9段后有李小龙的限知视角,还有王玉英的限知视角,还有如第13段对钱老五背景的描述属于全知视角。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篇前交代晚饭花得名的由来,对“野茉莉”(晚饭花)的特点和功效进行介绍,“处处有之,极易繁衍”写其平凡以及生命力之旺盛,“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这是写其功效,这些为下文写王玉英的平凡以及婚前婚后为生活操劳做了铺垫;
第9段“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写出花很旺盛,但是无人欣赏,是借晚饭花虽美丽却无人看,突出王玉英的美丽、朴实卑微、孤独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 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篇小说“淡”的特点可从人物、情节和语言三方面来具体解析。
①淡在人物,小说只描写了李家巷的两个人物,一个待嫁的王玉英,一个上学的李小龙。他们住在同一个巷子里。李小龙暗恋着王玉英。每天放学,他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看看傍晚开得很旺盛的晚饭花,看看“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的王玉英。“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身段儿很好看。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②淡在情节,此文没有一般小说的令人震撼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更没有任何悬念与出人意料的结局。李小龙喜欢王玉英,暗恋王玉英,他的这种单恋并不执着,并不热烈,既没有语言上的表白或者暗示,也没有付诸任何的行动,他只是每天放学路过时看看那静坐在天井里的他喜欢的女孩子,若无其事地默默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黄昏。被暗恋的王玉英呢,她丝毫也未察觉日日从她门前经过的男孩的心事,也只是日复一日地做着针线,在晚饭花前打发着平静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她知道自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她明明知道钱老五名声不好,人家的议论也传到了她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可她没有表示反抗,而是默许了这门亲事,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结婚后,她似乎是平静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③淡在语言,文中没有使用多种修辞和表达技巧来描写人物或事物,用最普通的生活语言讲述平常的人物和叙述平常的生活。简洁得如同一匹白布,连一个小小的花边都非常吝惜。如介绍李家巷,“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介绍几户人家,“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靠南一家姓夏”说是在唠家常;如“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很直白地描写人物的态度和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福建省莆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