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甘肃省定西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表现在做学问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从实求知”,即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行行重行行”是到处去走,去看,去实践。费孝通的学问是到实地调查出来的,“不是空想,而是实际地看。看见具体事情,看出来意思,把意思说明白,再回到实际中去”。晚年的费孝通曾说:“要多跑多看。我这点东西就是跑出来的。行行重行行嘛!”1936年他在吴江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带着材料去了英国留学,写成了成名作《江村经济》,后来有了条件,重访江村26次。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以“行行重行行”的方式走过了除了中国台湾和西藏的祖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十多卷文集。
“行行重行行”需要求知者虔敬的诚心、精一的专心、纯粹的内心、坚定的恒心。这些即所谓的用心:用心做学问,用心写文章。“用心”这个词源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他的一个学生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就是说专一,纯粹的“专心”可以摒除外在的、浮华的、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比如奉养双亲,有些人“仪节”做得很到位,就像艺人严格按照剧本在表演一样,而且演得还非常真实,但他们却不是真心如此。这样能算至善吗?显然不能。这个例子劝导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才能达成“修辞立其诚”。
写作课其实与游泳课很像:教的东西再多,如果自己不下水,也是无法学会游泳的;开始写得可能不太好,但是慢慢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好,你不去写的话,别人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写出来真正属于自己体会发现的东西,才能体现出“真”和“诚”。“知行合一”,就是在践行“修辞立其诚”。
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看了很多文学经典、社会学经典,以及看待和分析世界的经典范式和方法。这一切有关修辞的东西,我们看得多了就会慢慢地沉淀成为习惯。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经典都有其局限,要看,更要活学活用。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说只有诚实才能凝神听从直觉,只有直觉能够辨析和感知世界的真伪。所以我们的写作要跟个人的生命、群体的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真实的观察,拒绝空洞虚伪的模板式八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是从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而不是依据特定格式虚构出来的故事。
(摘编自陈心想、张磊《修辞与文风——写作务必“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给一个样本,或者即便是开出一套方法来,都不能把它作为教条去照搬,而只能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要知道任何一种社会调查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别人从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调查中获得,并加以总结提高的。而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有着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
硬套和搬用本身,就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理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我国的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认为这也是社会调查的思想原则和根本出发点。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学习它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结论。这就是说,我们要重视从过去历史经验中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的认识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强调在事物的不断发展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得出新东西。


浏览完整试题社会调查所面对的是与我们同样的活生生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态度是否诚恳,被调查者要先了解清楚了才能回答问题。
我常说起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开了几个座谈会,到会的也不过是几个人,他就能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社会调查要有一个制订研究计划、方案的阶段。计划的制订不能靠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那种像电影里表现的指挥官对着地图想出来的作战方案,在实战中未必行得通,多半要吃败仗。因此,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从一点或几个点的经验来做计划的依据。这叫作探索性的调查,即先探探路子,为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做先导。江苏的小城镇研究至今没有全面铺开,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苏南、苏北等地区选点做了观察。在此基础上,现正在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指标。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可见订出研究计划并不容易。
(摘编自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一做学问的方式注重实践,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
B. 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就像艺人按照剧本表演,是形式主义,不能算是至善。
C.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学习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 毛泽东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不仅仅是因为开了几个座谈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至善”不只是从外物求得,更要做到“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怀有专一、纯粹 心。
B.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强调“诚实”的重要意义,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所论述的“表里一致”是基本相同的。
C. 生活中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这启示我们要灵活变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费孝通指出“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强调了制订研究计划的不易,也说明了调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B. 李四光带领学生翻越太行山,探索山西大同盆地,对九华山、天目山、庐山进行地质考察,最终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C. 王明、博古等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吞活剥”,企图直接搬用苏联经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罔顾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
D.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观点,认为“因乎其时而已”,即“理”只有一个,但“法”可以多样。
4. 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分别加以说明。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立其诚”对于写作和社会调查的启示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育万物
叶北海
于祉在国子监读书,却没考中科举,这是件很遗憾的事。
他少年时参加科考,按惯例,进场前是要搜身的,防止“怀挟”。
怀挟的手法很多,有人把小抄藏于笔管,有人把缩本置于砚底,甚至有人花重金请微雕师傅在墨锭上动刀,乍一看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放水晶镜框下再瞅,一枝一叶,满是“子曰诗云”……
好,考生所需的笔墨纸砚,由贡院统一安排,不必私下准备。
于是怀挟又转向了衣物:靴子里垫本书,衣服里加层衬,冠冕上镶块玉石。不光微雕师傅,连刺绣女工都开始捞偏门了。
好,考生所着衣冠,也由贡院统一安排。
怀挟还是禁不住,只能裸检搜身。
发辫解散,一根一根地梳;胳膊抬起来,腋下不得私藏异物;衣服脱了,一件件检查……
也就是那一刻,于祉恼了。寒窗十载,饱读圣贤书,只图个一鸣惊人,天下皆知,眼下竟要受这等屈辱,还考什么考?当场抢回衣物,穿戴整齐,在众人错愕的眼神中扬长而去。
自此隐居澹园,读书,写诗,练字,教学生,终生不仕。
园中无甲子,转眼就是六十年。
于祉老了,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都白了,可他的心性还跟个孩子似的,贪玩。每天一早,拄着那根摩挲出包浆的古藤杖,慢悠悠地踱出小角门,上街找乐子。
潍县人好褒贬人物,闲来无事,就三五成群地聚一堆儿,说陈介祺辞官归乡,在罗家巷建了座“万印楼”,收藏三代秦汉印章七千多方、商周古钟十一件、先秦青铜器无数,那可真是价值连城;说张昭潜编定《山东通纪》,正在写《北海耆旧传》,要把潍县城从古到今的贤哲逸闻写进去,功德无量;说曹鸿勋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光宗耀祖,振兴门楣,更是潍县城的第一等大事!
于祉听得开心,脸上的皱纹绽成一朵花。
那位说了:“我们聊潍县城的贤哲,你乐个什么劲儿?”
于祉笑笑:“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当然,有时也会听到自己的名字。说顺着这条巷子走到头,住着个古怪老头儿,当年曾大闹金銮殿,气得嘉庆爷吐了血;说他回乡归隐,大兴土木,建了这座澹园,自号独笑生,教了半辈子书,潍县城的读书人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说他已一百多岁,闭馆不教了,整天神神道道,白天见不着人,晚上却在楼上跳大神,莫不是黄大仙托生的……
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听得于祉直摇头,拄着藤杖走了。


展开余下试题出了巷子,转到书院街。
于祉半生无事,著述颇丰,有《澹园古文选》两卷、《澹园诗集》八卷、《澹园诗话》一卷,另有《三百篇诗评》《揽古轩书画录》等,都已付梓出版,潍县城大小书铺里都有售卖。
于祉逛书铺,先看有什么新书,尤其是那些学生有没有新著作问世,再看自己的书卖得如何。闭馆谢客后,他的书竟卖得更好了。也是,这些小童生无缘听他讲课,还不兴人家买本书自己揣摩领悟?
听着书铺老板不停念叨着要加印,于祉也就乐开了花。
除了看书,他还看匾。
潍县城重文风,店铺开业都要请名家写块匾,或者写副对联挂上。“百济堂”是板桥公的六分半书,百年老店了;“南宫和乐”是刘罗锅的重墨,倒不愧他“浓墨宰相”之名;“长松酱园”则是谭谟伟的“指书”,老相识了。
还有他的题字。六十年了,他的题字不计其数。有时候碰到一块匾,看字体、笔意、落款印章,是自己写的,没错,哪年写的呢?于祉一阵恍惚,记不起来了。
有些字写得跟狗爬似的,竟然也落着“澹园独笑生”的款,让他哭笑不得。
于祉也不以为意,人生百年,哪能事事较真儿?他拿郑板桥的话提醒自己——“难得糊涂”嘛。
有些事却不能糊涂。
东岳庙二门上有块匾——“发育万物”,古朴圆融,外柔内刚,难得。于祉站在门前,一看老半天。
庙里的烧火工竖着大拇指向他炫耀:“这字写得不错吧?澹园独笑生的字,大手笔。当年板桥公来此游赏,也为之搁笔,声称‘余字多逊于君’。你想,板桥公是谁?扬州八怪,一手六分半书开先河。能得他老人家一声赞,那得是多大的荣耀?”
于祉把脸拉得老长——郑板桥于乾隆年间担任潍县县令,距今已逾百年,而于老头刚过了八十整寿,他的书法匾额,怎么能得板桥公的赞赏?那不成“聊斋”了?
烧火工对他的话很是不屑:“少见多怪了不是?澹园先生是个老神仙,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当年跟板桥公笔墨论交,那可是咱潍县城的佳话。”看游客进门,他懒得搭理于祉,继续炫耀郑板桥的墨友去了。
于祉越想越不对劲儿。别人冒他的名号,无非是赚一笔散碎银子,养家糊口,无伤大雅,可让他去冒认人家的书法,这就是欺世盗名了,不行。
第二天,他带着笔墨纸砚,到东岳庙论理来了。
他指着“发育万物”说:“这是康熙年间于适所书,大手笔,足可以名垂千古的。于祉是谁?就是我,澹园里一个教书匠罢了,跟人家没法比。再看字体,我的字,满大街都是,你去看看,比比,不一样的。”他一边说,一边写各种笔体的“发育万物”,果然不一样。
烧火工很惊讶:“你就是澹园老神仙?”
“什么老神仙?普普通通一个老头儿。”于祉继续写。再看那块匾,仿的《瘗鹤铭》的笔意,没有几十年的工夫,写不来的……烧火工指着他的字,笑了:“还不承认是你写的?这不一样吗?”围观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是一样。
于祉看看笔下的字,再抬头看匾,布局、章法,还有那笔画气韵,竟真的一模一样。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祉在考场抢回衣物扬长而去,受到众人的眼神关注,说明此时他在潍县已经非常知名。
B. 在街上,于祉听到潍县人谈论众多名人的功绩时喜笑颜开,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学生。
C. 于祉闭馆不教学生之后,他的著作反而更加畅销,说明学生认为听他上课不如买书自学。
D. 于祉带着笔墨纸砚到东岳庙论理,是想证明这块匾额不是他的作品,以坚守自己的品格。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成功塑造了于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B. 小说对潍县人褒贬人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社会风貌,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小说偶尔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如逛书铺时于祉的自我独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 小说对科举场上怀挟与反怀挟的描写,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交代了于祉隐居的原因。
8. 于祉听到他人聊家乡贤哲时开心“笑笑”,而听到关于自己的各种传闻时则“直摇头”,这些细节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9. “发育万物”是不是于祉写 具有不确定性,你怎么看?小说的这种不确定性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宰予①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选自《论语·公冶长》,有删改)
材料二:
此章勉人学也。腐烂之木,粪土之墙,以喻人之学道,当轻尺璧而重寸阴。今乃废惰昼寝,虽欲施功教之,亦终无成也。言于宰我何足责乎?谓不足可责,乃是责之深也。然宰我处四科③,而孔子深责者,托之以设教。以宰予尝谓夫子言己勤学,今乃昼寝,是言与行违。故孔子责之曰:“始前吾于人也,听其所言即信其行,以为人皆言行相副。因发于宰予昼寝言行相违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也。”
(选自何晏《论语注疏》,有删改)
材料三:
问曰: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贵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粪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门下,序在四科之列。使性善,孔子恶之,恶之太甚,过也。孔子疾宰予,可谓甚矣。使宰我贤,知孔子责人,几微自改矣。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其非宰予也,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
问曰:人之昼寝,安足以毁行?毁行之人,昼夜不卧,安足以成善?以昼寝而观人善恶,能得其实乎?案宰予在孔子之门,序于四科,列在赐④上。如性情息,不可雕琢,何以致此?使宰我以昼寝自致此,才复过人远矣。且论人之法,取其行则弃其言,取其言则弃其行。今宰予虽无力行,有言语。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今孔子起宰予昼寝,听其言,观其行,言行相应,则谓之贤。
(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有删改)
[注]①宰予:字子我,又被称为宰我,孔子弟子,能言善辩。②杇:粉刷。③四科:孔门弟子根据其学业特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④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发于A宰予B昼寝C言行D相违E改是听言F信行G更察言H观行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予与何诛”与《屈原列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中的“与”意思不同。
B. “当轻尺璧而重寸阴”与《兼爱》“当察乱何自起”中的“当”意思相同。
C. “责小过以大恶”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的“恶”意思不同
D. “可谓甚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可谓壮哉”中的“谓”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晏认为“宰予昼寝”这一章,其实是用来勉励人学习 ,腐烂的木头、粪土垒起的墙壁,这些都是用来比喻人的学习之道
B. 根据何晏的说法,宰予曾经对孔子说要勤奋学习,但如今宰予却在大白天睡觉,这说明宰予的言论和他的行为是互相违背的。
C. 虽然白天睡觉是一种过错,但这种过错并不严重,面对小的过错,却用朽木、粪土为喻去严厉地批评,这是没法让人服气的
D. 王充指出,宰予处于孔门四科之中,即使他白天睡觉,能有此成就也算是才华过人,如果他言行兼有,那就可以被称为贤人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使宰我贤,知孔子责人,几微自改矣。
14. 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在王充看来,应该如何去评价一个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览镜呈柏中丞①
杜甫
渭水流关内,终南②在日边。
胆销豺虎窟,泪入犬羊天③。
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
镜中衰谢色,万一故人怜。
[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在蜀地夔州时作此诗。柏中丞,杜甫好友,时任夔州都督,希望杜甫能出仕为官,杜甫作此诗回应。②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部。③豺虎窟、犬羊天:胡人控制的长安。杜甫曾为叛军所俘,送至长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渭水、终南山都是长安城周边的典型景物,“终南在日边”夸张地展示了诗人离长安之远
B. 诗人借豺虎窟、犬羊天来比喻乱臣贼子祸乱后的长安,并回忆自己当时被困长安的心境。
C. 要把事做好应早点起来,学仙走路应步履轻盈,颈联反用此意,写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
D. 尾联照应标题,诗人希望友人能看见镜中自己衰老的神色,渴望友人因怜悯任用自己。
16. 杜甫作此诗回应柏中丞,表达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的“_______”,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_______”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用鲛人泪和蓝田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3)《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设立20多个展台,29家国际出版机构参展……日前,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大量精彩的外文版图书与中国读者见面,让人 A 。而中国展商带来的优秀作品,也吸引了外国出版机构和读者的关注。以书为媒、以文会友,展现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喜人面貌。
①且看塞纳河畔,②《论语导读》法文版传播了广泛的儒家关于国家建设的哲学基础和道德理想,③伏尔泰等思想家从中找寻孔子,④影响了启蒙运动;⑤伏尔加河滨,⑥体现中国人浪漫情调的《诗经》《楚辞》广受青睐。同时,巴尔扎克、雨果、大小仲马,歌德、席勒、海涅,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名家,都是中国读者 B 的作家。跨越时空相互阅读,彼此熟悉,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厚滋养,贡献了华彩篇章。
近年来,世界更希望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中国优秀当代作品纷纷走出国门,那如何把“畅销”变“常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甲)。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好看是深度阅读的重要条件。面对跨文化语境,更需精彩和流畅的故事成就吸睛之作。其次,始于故事而不能止于故事。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 C ,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与此同时,以中国式答案回应世界性问题。比如科幻小说《三体》进行了关于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深刻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赋予其独特的感染力,呈现出中国式的英雄主义精神。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乙)。当今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来自中国的“好声音”。期待“走出去”的中国书单更加丰富,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材料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畅销”处的引号与“好声音”处的引号作用是否相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22. 请以“‘走出去’的中国书单”为主语,简要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寻找并关注那些可以证实自己想法的信息,即使我们的面前还摆着完全相反的、似乎无懈可击的现实,我们仍然会觉得这些能够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更值得信赖,不容置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 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定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