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甘肃省定西市八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定西市普通高中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表现在做学问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从实求知”,即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样一种做学问的方式。“行行重行行”是到处去走,去看,去实践。费孝通的学问是到实地调查出来的,“不是空想,而是实际地看。看见具体事情,看出来意思,把意思说明白,再回到实际中去”。晚年的费孝通曾说:“要多跑多看。我这点东西就是跑出来的。行行重行行嘛!”1936年他在吴江开弦弓村做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带着材料去了英国留学,写成了成名作《江村经济》,后来有了条件,重访江村26次。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以“行行重行行”的方式走过了除了中国台湾和西藏的祖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十多卷文集。
“行行重行行”需要求知者虔敬的诚心、精一的专心、纯粹的内心、坚定的恒心。这些即所谓的用心:用心做学问,用心写文章。“用心”这个词源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他的一个学生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就是说专一,纯粹的“专心”可以摒除外在的、浮华的、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比如奉养双亲,有些人“仪节”做得很到位,就像艺人严格按照剧本在表演一样,而且演得还非常真实,但他们却不是真心如此。这样能算至善吗?显然不能。这个例子劝导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才能达成“修辞立其诚”。
写作课其实与游泳课很像:教的东西再多,如果自己不下水,也是无法学会游泳的;开始写得可能不太好,但是慢慢你写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好,你不去写的话,别人讲再多的道理都是没用的。写出来真正属于自己体会发现的东西,才能体现出“真”和“诚”。“知行合一”,就是在践行“修辞立其诚”。
我们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看了很多文学经典、社会学经典,以及看待和分析世界的经典范式和方法。这一切有关修辞的东西,我们看得多了就会慢慢地沉淀成为习惯。我们还要认识到任何经典都有其局限,要看,更要活学活用。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说只有诚实才能凝神听从直觉,只有直觉能够辨析和感知世界的真伪。所以我们的写作要跟个人的生命、群体的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真实的观察,拒绝空洞虚伪的模板式八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文章是从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而不是依据特定格式虚构出来的故事。
(摘编自陈心想、张磊《修辞与文风——写作务必“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给一个样本,或者即便是开出一套方法来,都不能把它作为教条去照搬,而只能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要知道任何一种社会调查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别人从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调查中获得,并加以总结提高的。而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有着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
硬套和搬用本身,就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原理的。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我国的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我认为这也是社会调查的思想原则和根本出发点。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学习它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结论。这就是说,我们要重视从过去历史经验中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今后的认识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强调在事物的不断发展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得出新东西。


浏览完整试题社会调查所面对的是与我们同样的活生生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态度是否诚恳,被调查者要先了解清楚了才能回答问题。
我常说起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开了几个座谈会,到会的也不过是几个人,他就能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社会调查要有一个制订研究计划、方案的阶段。计划的制订不能靠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那种像电影里表现的指挥官对着地图想出来的作战方案,在实战中未必行得通,多半要吃败仗。因此,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从一点或几个点的经验来做计划的依据。这叫作探索性的调查,即先探探路子,为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做先导。江苏的小城镇研究至今没有全面铺开,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苏南、苏北等地区选点做了观察。在此基础上,现正在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指标。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可见订出研究计划并不容易。
(摘编自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一做学问的方式注重实践,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
B. 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就像艺人按照剧本表演,是形式主义,不能算是至善。
C.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学习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 毛泽东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不仅仅是因为开了几个座谈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至善”不只是从外物求得,更要做到“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怀有专一、纯粹的心。
B.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强调“诚实”的重要意义,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所论述的“表里一致”是基本相同的。
C. 生活中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这启示我们要灵活变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费孝通指出“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强调了制订研究计划的不易,也说明了调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B. 李四光带领学生翻越太行山,探索山西大同盆地,对九华山、天目山、庐山进行地质考察,最终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C. 王明、博古等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吞活剥”,企图直接搬用苏联经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罔顾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
D.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观点,认为“因乎其时而已”,即“理”只有一个,但“法”可以多样。
4. 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分别加以说明。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立其诚”对于写作和社会调查的启示意义。
【答案】1. D 2. A
3. B 4. ①材料一将游泳课与写作课类比,意在说明实践出真知,强调写作要做到“知行合一”。②材料二将关在屋子里制订计划与对着地图想作战方案类比,否定了不重实践的社会调查方法。
5. ①写作要“从实求知”,这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真实生活,表达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做到“修辞立其诚”。②社会调查要重视社会实践,必须立足客观规律,把握客观事实,虚心诚恳地向被调查者学习,取得他们的信任。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通过不同背景下的论述围绕“立其诚”的主题展开。材料一强调学问与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通过费孝通的实践和王阳明的理论阐释,将诚实和专注的实践引为做学问和写作的核心原则。材料二则通过社会调查的视角,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批判机械照搬模式的弊端,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阐释。整体上,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在实践和理论中的诚信与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行行重行行’是到处去走,去看,去实践”“要多跑多看。我这点东西就是跑出来的。行行重行行嘛!”,可见“行行重行行”并非简单的次数重复,而是强调实践。
B.“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扩大范围,材料一“比如奉养双亲,有些人‘仪节’做得很到位,就像艺人严格按照剧本在表演一样,而且演得还非常真实,但他们却不是真心如此”,以艺人表演为喻,是针对“有些人”而言的。
C.“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错误,材料二说“而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结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只是从外物求得”错误,“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意思是所谓至善,仅仅是这颗心达到了纯粹合乎天理的最高境界。王阳明认为“至善”只能从内心求得。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
B.李四光的事例 说明要“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①材料一“写作课其实与游泳课很像”,是将游泳课与写作课类比,游泳需要亲自下水,写作课也一样,自己不断地写,慢慢地就会写好,否则别人讲再多也没用。这个类比的目的是论证“知行合一”,意在说明实践出真知,强调写作要做到“知行合一”。
②材料二“计划的制订不能靠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那种像电影里表现的指挥官对着地图想出来的作战方案,在实战中未必行得通,多半要吃败仗”,将关在屋子里制订计划与对着地图想作战方案类比,得出的结论是“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从一点或几个点的经验来做计划的依据”。这个类比是从反面否定了不重实践的社会调查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①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表现在做学问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从实求知’”,写作也一样,要“从实求知”,要“用心写文章”,“写出来真正属于自己体会发现的东西,才能体现出‘真’和‘诚’”,“好文章是从真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中‘生长’出来的生命”,这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真实生活,表达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做到“修辞立其诚”。
②材料二“要知道任何一种社会调查的经验和方法,都是别人从彼时彼地的具体的社会调查中获得,并加以总结提高的。而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现象,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有着千变万化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类型。所以,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有一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因此社会调查要重视社会实践,必须立足客观规律,把握客观事实,虚心诚恳地向被调查者学习,取得他们的信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育万物
叶北海
于祉在国子监读书,却没考中科举,这是件很遗憾的事。
他少年时参加科考,按惯例,进场前是要搜身的,防止“怀挟”。
怀挟的手法很多,有人把小抄藏于笔管,有人把缩本置于砚底,甚至有人花重金请微雕师傅在墨锭上动刀,乍一看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放水晶镜框下再瞅,一枝一叶,满是“子曰诗云”……
好,考生所需的笔墨纸砚,由贡院统一安排,不必私下准备。
于是怀挟又转向了衣物:靴子里垫本书,衣服里加层衬,冠冕上镶块玉石。不光微雕师傅,连刺绣女工都开始捞偏门了。
好,考生所着衣冠,也由贡院统一安排。
怀挟还是禁不住,只能裸检搜身。
发辫解散,一根一根地梳;胳膊抬起来,腋下不得私藏异物;衣服脱了,一件件检查……
也就是那一刻,于祉恼了。寒窗十载,饱读圣贤书,只图个一鸣惊人,天下皆知,眼下竟要受这等屈辱,还考什么考?当场抢回衣物,穿戴整齐,在众人错愕的眼神中扬长而去。
自此隐居澹园,读书,写诗,练字,教学生,终生不仕。
园中无甲子,转眼就是六十年。
于祉老了,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都白了,可他的心性还跟个孩子似的,贪玩。每天一早,拄着那根摩挲出包浆的古藤杖,慢悠悠地踱出小角门,上街找乐子。
潍县人好褒贬人物,闲来无事,就三五成群地聚一堆儿,说陈介祺辞官归乡,在罗家巷建了座“万印楼”,收藏三代秦汉印章七千多方、商周古钟十一件、先秦青铜器无数,那可真是价值连城;说张昭潜编定《山东通纪》,正在写《北海耆旧传》,要把潍县城从古到今的贤哲逸闻写进去,功德无量;说曹鸿勋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光宗耀祖,振兴门楣,更是潍县城的第一等大事!
于祉听得开心,脸上的皱纹绽成一朵花。
那位说了:“我们聊潍县城的贤哲,你乐个什么劲儿?”
于祉笑笑:“与有荣焉,与有荣焉。”
当然,有时也会听到自己的名字。说顺着这条巷子走到头,住着个古怪老头儿,当年曾大闹金銮殿,气得嘉庆爷吐了血;说他回乡归隐,大兴土木,建了这座澹园,自号独笑生,教了半辈子书,潍县城的读书人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说他已一百多岁,闭馆不教了,整天神神道道,白天见不着人,晚上却在楼上跳大神,莫不是黄大仙托生的……
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听得于祉直摇头,拄着藤杖走了。
出了巷子,转到书院街。
于祉半生无事,著述颇丰,有《澹园古文选》两卷、《澹园诗集》八卷、《澹园诗话》一卷,另有《三百篇诗评》《揽古轩书画录》等,都已付梓出版,潍县城大小书铺里都有售卖。
于祉逛书铺,先看有什么新书,尤其是那些学生有没有新著作问世,再看自己的书卖得如何。闭馆谢客后,他的书竟卖得更好了。也是,这些小童生无缘听他讲课,还不兴人家买本书自己揣摩领悟?
听着书铺老板不停念叨着要加印,于祉也就乐开了花。
除了看书,他还看匾。
潍县城重文风,店铺开业都要请名家写块匾,或者写副对联挂上。“百济堂”是板桥公的六分半书,百年老店了;“南宫和乐”是刘罗锅的重墨,倒不愧他“浓墨宰相”之名;“长松酱园”则是谭谟伟的“指书”,老相识了。
还有他的题字。六十年了,他的题字不计其数。有时候碰到一块匾,看字体、笔意、落款印章,是自己写的,没错,哪年写的呢?于祉一阵恍惚,记不起来了。
有些字写得跟狗爬似的,竟然也落着“澹园独笑生”的款,让他哭笑不得。
于祉也不以为意,人生百年,哪能事事较真儿?他拿郑板桥的话提醒自己——“难得糊涂”嘛。
有些事却不能糊涂。
东岳庙二门上有块匾——“发育万物”,古朴圆融,外柔内刚,难得。于祉站在门前,一看老半天。
庙里的烧火工竖着大拇指向他炫耀:“这字写得不错吧?澹园独笑生的字,大手笔。当年板桥公来此游赏,也为之搁笔,声称‘余字多逊于君’。你想,板桥公是谁?扬州八怪,一手六分半书开先河。能得他老人家一声赞,那得是多大的荣耀?”
于祉把脸拉得老长——郑板桥于乾隆年间担任潍县县令,距今已逾百年,而于老头刚过了八十整寿,他的书法匾额,怎么能得板桥公的赞赏?那不成“聊斋”了?
烧火工对他的话很是不屑:“少见多怪了不是?澹园先生是个老神仙,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当年跟板桥公笔墨论交,那可是咱潍县城的佳话。”看游客进门,他懒得搭理于祉,继续炫耀郑板桥的墨友去了。
于祉越想越不对劲儿。别人冒他的名号,无非是赚一笔散碎银子,养家糊口,无伤大雅,可让他去冒认人家的书法,这就是欺世盗名了,不行。
第二天,他带着笔墨纸砚,到东岳庙论理来了。
他指着“发育万物”说:“这是康熙年间于适所书,大手笔,足可以名垂千古的。于祉是谁?就是我,澹园里一个教书匠罢了,跟人家没法比。再看字体,我的字,满大街都是,你去看看,比比,不一样的。”他一边说,一边写各种笔体的“发育万物”,果然不一样。
烧火工很惊讶:“你就是澹园老神仙?”
“什么老神仙?普普通通一个老头儿。”于祉继续写。再看那块匾,仿的《瘗鹤铭》的笔意,没有几十年的工夫,写不来的……烧火工指着他的字,笑了:“还不承认是你写的?这不一样吗?”围观的百姓也纷纷附和,是一样。
于祉看看笔下的字,再抬头看匾,布局、章法,还有那笔画气韵,竟真的一模一样。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祉在考场抢回衣物扬长而去,受到众人的眼神关注,说明此时他在潍县已经非常知名。


展开余下试题B. 在街上,于祉听到潍县人谈论众多名人的功绩时喜笑颜开,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学生。
C. 于祉闭馆不教学生之后,他的著作反而更加畅销,说明学生认为听他上课不如买书自学。
D. 于祉带着笔墨纸砚到东岳庙论理,是想证明这块匾额不是他的作品,以坚守自己的品格。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成功塑造了于祉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B. 小说对潍县人褒贬人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社会风貌,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小说偶尔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如逛书铺时于祉的自我独白,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 小说对科举场上怀挟与反怀挟的描写,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交代了于祉隐居的原因。
8. 于祉听到他人聊家乡贤哲时开心“笑笑”,而听到关于自己的各种传闻时则“直摇头”,这些细节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9. “发育万物”是不是于祉写的具有不确定性,你怎么看?小说的这种不确定性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自豪的心态,对家乡有深厚感情以及强烈归属。
②也表现了他对这些不实传闻的无奈以及淡然。
9. 示例一:
①是于祉写的,他题字不计其数,又常记不起来,他后来写的和匾上的“发育万物”一模一样。
②这样写使情节扑朔迷离,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
③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记忆、名声、真相以及文人品格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示例二:
①不是于祉写的,于祉认出那不是他的手笔,是前人大家所书,他无法与之相比。
②这样写使情节扑朔迷离,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
③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记忆、名声、真相以及文人品格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导语】《发育万物》以于祉为主人公,展现潍县人文风貌。开篇讲述于祉考场受挫隐居,后刻画其老年的闲适日常,凸显其淡泊名利。“发育万物”匾额争议掀起波澜,情节的不确定性引发读者对记忆、名声等思考,于祉的较真守护文人品格。作品笔触细腻,于平淡处见深意,生动勾勒出一位文人的风骨与坚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说明此时他在潍县已经非常知名”错,于祉在考场抢回衣物扬长而去,众人错愕的眼神关注,并非因为他在潍县已经非常知名,而是对他在考场这种大胆且违背常规行为的惊讶。
B.“是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学生”错,于祉听到潍县人谈论众多名人的功绩时喜笑颜开,是因为“与有荣焉”,即他为家乡有这些杰出的人物而感到自豪,文中并没有表明他们都是自己的学生。
C.“说明学生认为听他上课不如买书自学”错,于祉闭馆不教学生之后,他的著作反而更加畅销,是因为那些小童生无缘听他讲课,所以买他的书来揣摩领悟,不能说明学生认为听他上课不如买书自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偶尔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如逛书铺时于祉的自我独白”错,小说主要是第三人称叙述,文中并没有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也没有逛书铺时于祉的自我独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从“说陈介祺辞官归乡,在罗家巷建了座‘万印楼’……说张昭潜编定《山东通纪》……说曹鸿勋金榜题名……于祉听得开心,脸上的皱纹绽成一朵花”以及他说的“与有荣焉,与有荣焉”可以看出,家乡名人辈出,文化成就卓著,他为家乡有这些贤哲和文化盛事感到自豪和荣耀,体现了他对家乡有深厚的喜爱与自豪之情,有强烈的归属感。
②听到“说顺着这条巷子走到头,住着个古怪老头儿,当年曾大闹金銮殿,气得嘉庆爷吐了血;说他回乡归隐,大兴土木,建了这座澹园……说他已一百多岁,闭馆不教了,整天神神道道……”,面对这些不实传闻,他“直摇头”,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这些不实传闻的无奈,另一方面他也不以为意,拿“难得糊涂”提醒自己,体现了他的淡然心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
①文中提到“六十年了,他的题字不计其数。有时候碰到一块匾,看字体、笔意、落款印章,是自己写的,没错,哪年写的呢?于祉一阵恍惚,记不起来了”,说明他题字多且常记不起来。并且后来“于祉看看笔下的字,再抬头看匾,布局、章法,还有那笔画气韵,竟真的一模一样”,从这些内容来看,“发育万物”有可能是于祉写的。
②这种“是不是于祉写”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读者想要看清真相,详其究竟,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和思考。小说本以于祉的生平轨迹为主线平稳推进,而这一悬念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打破平静。读者起初跟随于祉经历考场失意、日常闲游等情节,节奏相对舒缓,当“发育万物”争议出现,情节急转。于祉前往东岳庙论理,他与烧火工各执一词,读者的心也随之被吊起,急切想知晓真相,这一不确定性成功激活了情节的“紧张感”,让故事摆脱平铺直叙,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
③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记忆、名声、真相以及文人品格等多方面的思考。于祉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文人品格,而记忆的模糊与真相的不确定,让读者思考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名声对于人的意义等,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于祉记不清自己是否写过,反映出记忆的不可靠性,人在岁月流逝中会模糊过往经历。而烧火工等众人基于名声,笃定是于祉所写,展现出名声有时会脱离真实个体被随意附会。从真相角度,读者在探究匾额作者过程中,体会到真相探寻的艰难。于祉坚持澄清非己所写,凸显文人对自身品格的珍视,不愿冒认他人成果,这一系列由不确定性引发的思考,将小说单纯的人物故事层面升华,使主题更具深度与广度,探讨人性、社会认知与文人精神坚守等多层面问题。
示例二:
①于祉自己说“这是康熙年间于适所书,大手笔,足可以名垂千古的。于祉是谁?就是我,澹园里一个教书匠罢了,跟人家没法比”,他自己认出那不是他的手笔,亲自承认是前人大家的“大手笔”,他无法与之相比,两者是“不一样的”,所以“发育万物”也有可能不是于祉写的。
②这种“是不是于祉写”的不确定性,从而引发读者想要看清真相,详其究竟,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吸引读者阅读和思考。小说本以于祉的生平轨迹为主线平稳推进,而这一悬念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打破平静。读者起初跟随于祉经历考场失意、日常闲游等情节,节奏相对舒缓,当“发育万物”争议出现,情节急转。于祉前往东岳庙论理,他与烧火工各执一词,读者的心也随之被吊起,急切想知晓真相,这一不确定性成功激活了情节的“紧张感”,让故事摆脱平铺直叙,增添了小说的悬念和波澜。
③这种不确定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记忆、名声、真相以及文人品格等多方面的思考。于祉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文人品格,而记忆的模糊与真相的不确定,让读者思考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名声对于人的意义等,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于祉记不清自己是否写过,反映出记忆的不可靠性,人在岁月流逝中会模糊过往经历。而烧火工等众人基于名声,笃定是于祉所写,展现出名声有时会脱离真实个体被随意附会。从真相角度,读者在探究匾额作者过程中,体会到真相探寻的艰难。于祉坚持澄清非己所写,凸显文人对自身品格的珍视,不愿冒认他人成果,这一系列由不确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定西”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