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社会调查所面对的是与我们同样的活生生的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集团的“社会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态度是否诚恳,被调查者要先了解清楚了才能回答问题。 我常说起为什么毛泽东同志开了几个座谈会,到会的也不过是几个人,他就能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解决了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他靠了两条:第一条是他出身于农村,并有意识地接近农民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这就使他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生活十分熟悉,并有直接的感受;第二条是他十分虚心地通过利益相同的农民去检验、核实自己的想法,使农民体会到他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因而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 社会调查要有一个制订研究计划、方案的阶段。计划的制订不能靠关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那种像电影里表现的指挥官对着地图想出来的作战方案,在实战中未必行得通,多半要吃败仗。因此,计划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从一点或几个点的经验来做计划的依据。这叫作探索性的调查,即先探探路子,为大规模的正式调查做先导。江苏的小城镇研究至今没有全面铺开,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苏南、苏北等地区选点做了观察。在此基础上,现正在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指标。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可见订出研究计划并不容易。 (摘编自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这一做学问的方式注重实践,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 B. 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就像艺人按照剧本表演,是形式主义,不能算是至善。 C. 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学习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 毛泽东写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并不仅仅是因为开了几个座谈会。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至善”不只是从外物求得,更要做到“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说明了为人处世要怀有专一、纯粹的心。 B.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强调“诚实”的重要意义,这与张岱年在《修辞立其诚》中所论述的“表里一致”是基本相同的。 C. 生活中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有其不同的内在联系,这启示我们要灵活变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费孝通指出“我们的探索调查搞了两年”,强调了制订研究计划的不易,也说明了调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B. 李四光带领学生翻越太行山,探索山西大同盆地,对九华山、天目山、庐山进行地质考察,最终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C. 王明、博古等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吞活剥”,企图直接搬用苏联经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罔顾了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 D.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的观点,认为“因乎其时而已”,即“理”只有一个,但“法”可以多样。 4. 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分别加以说明。 5.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立其诚”对于写作和社会调查的启示意义。 【答案】1. D 2. A 3. B 4. ①材料一将游泳课与写作课类比,意在说明实践出真知,强调写作要做到“知行合一”。②材料二将关在屋子里制订计划与对着地图想作战方案类比,否定了不重实践的社会调查方法。 5. ①写作要“从实求知”,这需要我们用心观察真实生活,表达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做到“修辞立其诚”。②社会调查要重视社会实践,必须立足客观规律,把握客观事实,虚心诚恳地向被调查者学习,取得他们的信任。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通过不同背景下的论述围绕“立其诚”的主题展开。材料一强调学问与写作中“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通过费孝通的实践和王阳明的理论阐释,将诚实和专注的实践引为做学问和写作的核心原则。材料二则通过社会调查的视角,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批判机械照搬模式的弊端,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原则的阐释。整体上,两则材料共同强调了在实践和理论中的诚信与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本质在于调查次数的重复”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行行重行行’是到处去走,去看,去实践”“要多跑多看。我这点东西就是跑出来的。行行重行行嘛!”,可见“行行重行行”并非简单的次数重复,而是强调实践。 B.“中国人侍奉双亲的‘仪节’”扩大范围,材料一“比如奉养双亲,有些人‘仪节’做得很到位,就像艺人严格按照剧本在表演一样,而且演得还非常真实,但他们却不是真心如此”,以艺人表演为喻,是针对“有些人”而言的。 C.“应当摒弃某些具体的结论”错误,材料二说“而不是局限于某些具体的结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不只是从外物求得”错误,“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意思是所谓至善,仅仅是这颗心达到了纯粹合乎天理的最高境界。王阳明认为“至善”只能从内心求得。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我们不能用某一个模式去硬套,也不能机械地搬用某种方法去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研究对象”。 B.李四光的事例 说明要“深入实际,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做仔细详尽的观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