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张蕾 审题:程雯娟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浏览完整试题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 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
D. 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 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 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 只有在逻辑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 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白《将进酒》)
B.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苏轼《江城子·记梦》)
4. 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5.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节选)①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便会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他们来,因为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的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要将他们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时,大蝎立刻便令兵们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他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猫国人是打不过外人的。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外国人们自己打起来。立志自强需要极大的努力,猫人太精明,不肯这样傻卖力气。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也许会把大蝎捆起来,进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因此他们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时,便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自己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让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的,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感到莫名其妙,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了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有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去的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么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展开余下试题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迷叶,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地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大蝎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一样。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发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的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②。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小说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由此可见“我”在猫国的威慑力之大。
B. 文中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表明“我”认为猫人还有用的,对大蝎没有禁止迷叶颇为不满,这样的心理促使“我”后面惩罚了大蝎。
C. 大蝎认为“我”很顺从他,且因杀人不是大事,因而对“我”质问他而不解,对“我”将他捆起来感到愤怒,但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不和我较量。
D. 猫兵们对于吃一顿饭 报酬不感兴趣,他们更期待多拿一些迷叶,可见猫人对迷叶上瘾程度之深,同时也表明我对猫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
7. 关于文中“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猫兵因偷吃叶梗而被大蝎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引发我替猫兵出头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
B. 这一事件虽是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前文猫兵不负责任、大蝎提防抢劫等情节,又暗示这一事件的发生在情理之中。
C. 猫兵在同伴被打死时,毫无出头的念想,即使有人帮着申冤,也不愿意回应,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开始出动,可见猫兵们自私自利,毫无助人精神。
D. “我”是替猫兵出头而有意跳下高架,与大蝎彻底反目,谁知又得到心灰意冷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我”的悲哀,更是猫人和猫国的悲哀。
8.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9. 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4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狂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列传(节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
两国之兵A必俱至B为王计者C不若阴合D而阳E绝于齐F使人G随张仪
11. 材料一双下划线的句子“患齐、楚之从亲”包含了一种常见的文言现象,下列选项中均不包含这类文言现象的一项是( )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置币遗单于 ③亡走赵,赵不内 ④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⑤信义安所见乎 ⑥前以降及物故 ⑦非及乡时之士也 ⑧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⑨抑本其成败之迹
A. ②④⑨ B. ②⑧⑨ C. ①③⑦ D. ③⑤⑥
12. 将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按照活用类型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函梁君臣之首 ②有席卷天下 ③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④厚币委质事楚 ⑤时秦昭王与楚婚 ⑥天下云集响应
⑦却匈奴七百余 ⑧羝乳乃得归 ⑨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A. ①④⑤⑨/②⑥⑧/③⑦ B. ①③⑧/④⑤⑥/②⑦⑨ C. ①④⑤⑧/②⑥/③⑦⑨ D. 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
13.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例:见犯乃死,重负国
A. 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B.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C. 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张仪诳楚》)
D. 还矢先王(《五代史·伶官传序》)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秦国主动向楚国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 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 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 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16. 陈轸为什么会认为秦国不会给楚国商於之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律是诗人为侄子书堂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 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C. 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对比,表明诗人对书房主人守礼好学深感慰藉。
D. 全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所表达主旨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18. 请简析诗歌颈联情景交融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1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创作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军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效果的概括。
(3)《过秦论》中,把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作比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反抗暴秦之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后唐庄宗平定天下之后,叛军作乱之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21.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 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
可是《老子》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