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兰州一中2024-2025-1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命题:张蕾 审题:程雯娟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的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殆尽。而一个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则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性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强化逻辑训练。
(摘编自朱建平《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材料二:
语言和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运用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早在梁朝,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①“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宋人严羽云:②“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鲁迅说:③“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浏览完整试题值得注意的是,“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同样得到了逻辑学界的认可和重视。“无理而妙”是反逻辑的,而创造、赏析它,却又离不开正确运用逻辑思维的智慧和能力。《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事理上说,“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稀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艺术上说,这一问一答,是最近乎情,是最合乎理的。因为它把人情移用于事物,形象逼真地表达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这段文字,堪称“无理而妙”的上品。不过,我们细想一下,这“无理”之中,也仍然有“有理”之处。“眼泪”是液体,故可用之“染”物;“霜林”是“红”的,故是被“染”的。假如无此二者,这里要表现的离情别绪,恐怕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依托,或者竟一变而为“无理而不妙”了。可见“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归根到底是有其深邃的逻辑基础的,只不过是在逻辑的基础上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及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离开了这种深邃的逻辑基础,人们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无从发挥了。
(摘编自张炼强《修辞艺术探新》,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理性的推演活动具有生产性或构造性,其活动过程可能作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出现瑕疵,思想产生混乱。
B. 逻辑精神往往能促进和驱使人们将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C. 推理链条越是环环相扣,推理施加的条件越是严苛,越能反映人们思维的精细严密。
D. 确定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就具备了逻辑品行,因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人语言表达清晰且规范,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具有“自然习得”的性质。
B. 语言和逻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运用的艺术,虽受到逻辑的制约,但有时又可以突破逻辑的拘囿。
C. 只运用逻辑的理性去认识“诗家语”,那么我们对于诗人和诗歌,往往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
D. 只有在逻辑基础上加上感情的色彩、想象的因素,才有可能发挥创造、赏识“无理而妙”的智慧和能力。
3. 下列选项的诗句,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B.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D.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江城子·记梦》)
4. 材料二第二段中有三处引用,其中第三处与前两处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5.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被誉为“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的佳句”,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前两处正面论证,第三处反面论证。
②前两处着重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第三处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
5. ①出乎意料(无理):“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
②入乎情理:作者这样说其实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
③在对比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看似不合逻辑,却引人深思。
【解析】
【导语】材料一强调逻辑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和精神,它通过严密的推理和公理体系,使理性臻于完善,体现了人类对完美理论的追求。材料二则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提出“无理而妙”的概念,指出语言运用在特定情境下可以突破逻辑的束缚,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逻辑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确立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错误。根据材料一“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可知,是“已经确立的知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因为逻辑能力‘与生俱来’存在他的大脑中”错误。根据材料一“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可知,逻辑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能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可知,“无理而妙”是指突破逻辑规律的、矛盾的语言,通过一定的手法,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A.“朝白发”“暮成雪”写一天之间白头,不合逻辑,是夸张、比喻的手法,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句意: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B.“江月待人”“长江送流水”不合事理,江月怎么会待人,长江又怎么会送别流水。是拟人的手法,将月亮和长江赋予了期待和送别的情感,使得诗句更加富有诗意和感染力。句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C.写自然景象,没有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架。句意: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D.“年年肠断处”,不合事理,肠子怎么会年年都断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表达对亡妻不舍的深情。句意: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刘勰在谈到‘夸张’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其‘无理而妙’的效果:‘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可知,引用刘勰的话,指出运用“夸张”的手法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引用论证,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是从正面进行论证,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由“宋人严羽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些都说明在某种场合,‘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而诗人的语言往往是新鲜奇特的,讲究形象性、跳跃性,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可知,引用严羽的话,证明“不合逻辑”的语言有时比合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是从正面进行论证,论证“无理而妙”的效果。
由“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可知,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指出诗歌不能凭仗哲学和智力来认识。这是从反面进行论证,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写“活着却死”,是指这个人肉体存活,但是精神上死亡。“死了还活着”是说这个人虽然肉体死亡,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活着却死”“死了还活着”是自相矛盾的,不合常理,所以说“出乎意料”。
②一个人肉体存活,但是精神上死亡。一个人肉体死亡,但是他的精神永存。这句话其实有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是“肉体”和“精神”。这是符合情理的,所以说“入乎情理”。
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对比的手法,强调鲁迅先生“虽死犹生”,暗示鲁迅先生就是那个肉体虽然死亡,但是精神永存的人,突出对鲁迅先生“永垂不朽”的品质的敬佩和赞美。在臧克家看来,那些欺压人民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和死了差不多,这种人没有存在的必要,表达了对这种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诗句看似不合常理,实则符合情理,达到了“无理而妙”的效果,是佳句。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城记(节选)①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便会先下手抢劫。但是不能不调他们来,因为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兵们不替任何人保护任何东西,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大蝎是个漂亮的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要将他们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时,大蝎立刻便令兵们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他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谚语。猫国人是打不过外人的。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外国人们自己打起来。立志自强需要极大的努力,猫人太精明,不肯这样傻卖力气。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也许会把大蝎捆起来,进而把迷林抢了。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因此他们不敢“高兴”,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我正在这么想时,便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自己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大蝎个厉害。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我这一跳,让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的,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我捉住了他,他感到莫名其妙,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⑦“为吃了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还是没有人上前。我心中冷了。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去的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无论他怎么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迷叶,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大家又不动了。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地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我叫大蝎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一样。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去了,却由嗓子里发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对于死去的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②。大蝎也答应了。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舍从英国回国不久。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岌岌可危。小说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由此可见“我”在猫国的威慑力之大。
B. 文中画线部分的心理描写表明“我”认为猫人还有用的,对大蝎没有禁止迷叶颇为不满,这样的心理促使“我”后面惩罚了大蝎。
C. 大蝎认为“我”很顺从他,且因杀人不是大事,因而对“我”质问他而不解,对“我”将他捆起来感到愤怒,但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不和我较量。


展开余下试题D. 猫兵们对于吃一顿饭的报酬不感兴趣,他们更期待多拿一些迷叶,可见猫人对迷叶上瘾程度之深,同时也表明我对猫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刻。
7. 关于文中“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猫兵因偷吃叶梗而被大蝎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引发我替猫兵出头等一系列故事情节,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
B. 这一事件虽是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前文猫兵不负责任、大蝎提防抢劫等情节,又暗示这一事件的发生在情理之中。
C. 猫兵在同伴被打死时,毫无出头的念想,即使有人帮着申冤,也不愿意回应,涉及自己利益时才开始出动,可见猫兵们自私自利,毫无助人精神。
D. “我”是替猫兵出头而有意跳下高架,与大蝎彻底反目,谁知又得到心灰意冷的结果。这不能不说是“我”的悲哀,更是猫人和猫国的悲哀。
8.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9. 文学评论家王淑明曾评价本文:“《猫城记》在独特的风格里,包含着蕴藉的幽默味,给一个将近没落的社会,以极深刻的写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D 7. D
8. ①第一人称叙述,增强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感。“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天然地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对猫人的劣根性进行冷静审视,增强批判的力度。
②我同时又是故事 参与者、推动者,我逐渐深入猫国社会后,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与大蝎产生矛盾。作者借“我”之口抒发自身对当时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9. ①风格独特:小说富有科幻虚构色彩,以火星猫人来展现旧社会国民的人格缺陷,以猫写人,风格独特。
②幽默:小说运用反语、对比、反转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如“有时候他们一高兴”一句中,用“高兴”一词美化叛变,语境中褒词贬用,形成反差,生成幽默。
③深刻的写照:作者意在通过描写猫人和猫城的生活,来映射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及国人的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等,启人深思。
【解析】
【导语】老舍的《猫城记》通过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出猫国这个象征性社会的荒唐和腐败。节选部分展示了猫人的懒惰和道德缺失,以及统治者和守卫的无能。通过外国“我”的视角,对逊对猫国人民的软弱与愚昧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时反映出“我”的无奈和孤独,从而揭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传达了对自强不息的渴望和对外部压迫的深刻反思。这种包含幽默和讽刺的独特风格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我’的存在使得大蝎调动了本不想调用的五百名猫兵前来看管并收获迷叶”错,大蝎调动五百名猫兵的原因是“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辱将士”,他“不愿被人指摘”。
B.“对大蝎没有禁止迷叶颇为不满,这样的心理促使‘我’后面惩罚了大蝎”错。画线句并未直接表明“我”对大蝎没有禁止迷叶颇为不满,而是“我”在设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吃迷叶会怎样,这样的心理也并未直接促使“我”后面惩罚了大蝎,“我”惩罚大蝎的直接原因是看到大蝎因叶梗打死猫兵,草菅人命的行为。
C.“但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不和我较量”错。文中并未表明他不和我较量是因为我是外国人,结合上下文,更可能是碍于我的威胁——“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D.“与大蝎彻底反目”错,原文中“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都能看出应该没有彻底反目。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事视角的能力。
①“我”属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体验故事的发展。同时,第一人称叙述能够直接展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与猫人之间存在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我”能够以一个相对客观和冷静的视角来观察猫人的行为和心理。通过“我”的视角,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猫人的种种劣根性,如自私、贪婪、冷漠等。这种冷静的审视方式使得作者对猫人的批判更加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反思。
②虽然“我”是一个外来者,但随着时间 推移,“我”逐渐深入猫国社会,对猫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大蝎草菅人命,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并且感悟到“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联系后面注释中的创作背景可知,这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国人(通过猫人进行隐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作者借“我”之口,表达了对国人现状的深深忧虑和期望,希望国人能够觉醒,摆脱劣根性,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
①风格独特:小说富有科幻色彩,作者笔下的火星猫人是对当时中国人的影射,当时的中国人就如小说中的火星猫人,整个民族意志消沉,卑微自欺,比如畏惧大蝎,比如抢夺“迷叶”,比如不互相帮助等,还有完全听从“我”这个“外国人”的话,完全丧失自信,崇洋媚外。作者在小说中以火星猫人的病态讽喻社会现实,指出了当时国人的病症,犀利尖锐地批判旧社会国民的人格缺陷,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②幽默:“家将”本应该保护主人,“深明大义”原指深深地了解为人处事的大道理,可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这样鲜明的对比就有了讽刺的味道;“高兴”本是一种愉快的心情,这里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情绪,甚至可以催生“抢”的举动,褒义贬用,读来忍俊不禁;“忠诚可靠的人”“能保持着忠诚可靠”,强调了随时可以抢主人的“家将”的不可靠,凸显反讽效果。小说运用反语、对比、反转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
③深刻的写照:作者在目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目睹了当时中国人普遍的作为与表现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小说通过描写猫人和猫城的生活,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是民族衰败根源,猫兵们没有一个具体的名字,他们的冷血、麻木令“我心中冷了”。折射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老舍刚从英国回国不久看到的国家腐朽不堪,社会千疮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无知,不思进取,体现了作者揭露病症、疗救社会的理想。
二、古诗文阅读(共4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仪诳楚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甘肃省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