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3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一学期天河区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位号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2024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承载着中华灿烂的文明,传承历史文脉,维系民族精神,往往更具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①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美秩序”?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五处遗产构成要素,它们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中国古人通过观测建立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周围星座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是“天帝”所在。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天地对应关系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帝王又被认为是“受命于天”,天子择中而居就成为了天命所授的象征。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建设时,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紫禁城位居北京中轴线的核心地位,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弘气魄。《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种观点也在北京中轴线的南北走向上得到清晰的表达,使得坐北面南具有了象征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②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
(摘编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材料二:
建城2200多年的广州也先后孕育出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城市新中轴线,形成古韵与新貌兼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城市风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施瑛表示:“北京中轴线不仅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所具备的具象价值,而且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广州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对外封闭的口岸城市,是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广州古城的中轴线还是不可替代的贸易场所。无论是富丽堂皇的广阳楼,卖花、卖书、卖杂物吆喝声不断的“双门底”(今北京路靠近西湖路口一带),还是沿着护城河散落的各种集市,它们的存在为中轴线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彰显着重商务实的广州精神。”
广州中轴线上,33处不可移动文物、34处历史建筑、3处工业遗产、91条传统街巷……如同一桌纵横交织的棋局,点缀着“千年城脉”的文化瑰宝。如何盘活老城市的这局“好棋”?传统中轴线上的文物保护正在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随着CityWalk的热潮兴起,“千年城脉”迎来越来越多寻根溯源的年轻人。广州传统中轴线一段段尘封的故事,也通过民间文保团体的抽丝剥茧重现于公众视野。例如不少文创团队拿起画笔,用艺术创意添彩传统中轴线。通过墙绘等艺术手段,留下具有辨识度的标识。
博物馆正在“走出围墙”,也推出不少活化城市记忆的新玩法。广州博物馆打造的桌游“穿粤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坊图和地标性建筑转化为插画,让玩家们在棋盘里“畅游”广州2200多年建城史。2024年,桌游“穿粤记”将推出一款全域游App:玩家不但可以在App参与线上游戏,还可以到线下老字号的实体店打卡,实现CityWalk的“流量变现”。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提出:“我们还要将更多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随着研学游的“火爆”,越来越多机构团体加入假期研学、导赏新赛道。资深导赏团队“省城风物”先后推出“光影舞动新中轴”、“古代中轴线上的动与静”等多场活动。
我们期待CityWalk带动更多沿线商户大胆“破圈”,只有人们愿意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来讲好这座城市的故事,千年羊城的文脉才会变得更加可触可感。
(摘编自《南方日报:触摸“千年城脉”,感受现代风貌——广州传统中轴线如何“活起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
B. 北京中轴线中心点的选择,既是天地对应关系的展现,同时也是天命所授的象征。
C. 北京中轴线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具象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精髓。
D. 广州中轴线上的布局设置,体现了广州古代、近代和新时代三条中轴线并行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中轴线对北京城市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与其建筑群具有整体性特征不无关系。
B. 当代学者通过研究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可以了解到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
C. 通过墙绘等艺术手段标识历史空间意象,有助于吸引年轻人对城市中轴线追根溯源。
D. 假期研学游和导赏活动具有社交属性,因此与博物馆活动相比,更受年轻人的欢迎。
3. 中国传统建筑有“择中”的特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此特点的一项是( )
A. 1949新中国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最终建在了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建在天安门广场的东侧,人民大会堂则建在西侧。
B.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型“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
C. 夏王朝选择在洛阳盆地建都,是因为其位居天下之中。自此二里头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万邦,形成新的地中之国。
D. 故宫的主要建筑“中和殿”,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南邻太和殿,北邻保和殿,匾额“允执厥中”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
4. 材料一有两处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请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
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请以“城市中轴线”为例,谈谈材料对我们“保护传承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有什么启示。
【答案】1. D 2. D
3. B 4. ①第一处点明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引出下文论述。
②第二处表现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公众化和现代化,收束全文。
5. ①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应与时俱进,进行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逐渐向公众开放,回到人民手中。
②要意识到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实物价值的区别,充分挖掘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身上的传统文化价值。
③要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或博物馆与民间文保团体资源互补,发挥各自特色),将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与时代元素结合,吸引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实物的前世今生。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和广州中轴线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两座城市在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秩序观和哲学理念;广州中轴线则融合了古代与现代,展现了其作为贸易重镇的历史地位和务实精神。文章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专家观点,强调了中轴线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吸引年轻一代参与其中。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体现了广州古代、近代和新时代三条中轴线并行的特点”错误,材料二提到广州先后孕育出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城市新中轴线,但并不是三条中轴线并行,而是在不同时期发展形成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D.“因此与博物馆活动相比,更受年轻人的欢迎”错误,材料二中提到“随着研学游的‘火爆’,越来越多机构团体加入假期研学、导赏新赛道”,但并没有提到研学游和导赏活动比博物馆活动更受年轻人欢迎。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择中”是指建筑或布局选择在中心位置,体现中心地位或对称性。
A.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分列两侧,体现了“择中”的特点。
B.烟花组成的“脚印”沿着中轴线走向鸟巢,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展示和开幕式的创意,没有体现建筑“择中”的特点。
C.夏王朝选择在洛阳盆地建都,位居天下之中,体现了“择中”的特点。
D.“中和殿”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匾额“允执厥中”,体现了“择中”的特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梁思成先生的话“一根长达八公里,……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直接点明了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用梁思成的话引出了关于北京中轴线壮美秩序的论述,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②第二处,“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体现了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在现代的公众化和现代化转变,位于文章结尾部分,对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公众化和现代化做了总结性的表述,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中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的发展历程来看,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之后多座建筑对公众开放,实现了从为统治阶级享受到回到人民手中的转变。这启示我们,城市中轴线这类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实物要适应时代发展,向公众开放,实现公众化与现代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它们所承载的文化。
②材料一阐述了北京中轴线体现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承载着中华灿烂文明,体现了传统的规划理念等文化价值;材料二则指出广州中轴线体现广州的历史地位,如民主革命策源地、贸易场所等,彰显着重商务实的广州精神。这表明不同地区的城市中轴线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我们在保护传承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这些价值,传承传统文化。
③材料二中广州在保护传统中轴线时,既有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又有民间文保团体通过墙绘等艺术手段重现故事,博物馆推出桌游并计划推出App,还有导赏团队推出多种活动等。这说明在保护传承城市中轴线这类不可移动 历史文化实物时,要整合政府、博物馆、民间文保团体等各种社会资源,并且结合时代元素,如桌游、CityWalk等,吸引人们去了解其前世今生,从而实现有效的保护传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渡江后,他们就离开大路,向西追击敌人,迎面矗立着万仞高山,一道一道山脊向远处展开,海涛一样不知要展到何处为止。
一个侦察员在山脚下找到一所空无人迹的小学校。陈师长正在教室,他在等情报的工夫,伸开从膝盖以下沾满泥浆的双腿,坐在那里就睡着了。侦察员喊了声:“报告!”他一惊醒就跳起来,侦察员老夏报告说,敌人两日前从这里通过,沿途散下些特务、土匪、暗杀队。他最后补充了两句话:“据老乡说,敌人过去的时候很得意!”
“很得意?”梁政委走了进来,停着脚这样问。
老夏说:“他们说,那些北方侉子爬不过这高山,爬上来也都要摔死在山沟里。”
梁政委慌慌走出去,他微皱双眉望着那万仞高山,已是下午,山峰照成一块块紫黑色矗立在前方,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空中浮云,都变成金红色,远一些山群是一片蓝色,再远就变成灰蒙蒙一片了。
不久,命令就传达到各处:“不停止地向山地前进。”一刻钟后,在那条白色的弯曲的道路上,队伍继续行动了,从远处看道路如同河床,部队就像一片黑色的河流,向前流进。路上风景极好,梁政委以十分愉悦的心情瞭望着,遍地生长着棉花、芝麻、高粱、黄豆,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
可是路愈走愈高,穿过一片树林就开始上山了。太阳的红光隐没在树林后面,一天暑热还未褪尽,可是有一阵微风吹在战士们发烫的面孔上是那样清爽。战士们是单纯的,在太阳下咒骂太阳,可是热劲儿一过去,他们就忘了,又兴奋起来。①突然,有一种声音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响起来,很快就连成一片,——这不是快乐的歌声吗!?这歌声本来跟随着英雄的人们由松花江一直飘扬到长江。可是这些天酷阳暴日,狂风恶雨,艰难地行进,紧急地追击,这声音从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现在又突地出现了。
谁知只在这一夜后,巨大困难就真的来临了。
太阳出来的时候,空气沉闷与往日不同,浑身黏腻,这一切就象征着这一天将是十分可怕的炎热。面前又是一座光秃秃的白色高山。他们一开始爬山就汗如雨下,浑身湿透。②中午发生了巨大问题,——就是口干如焚,人们一步步爬山,肚子里就像冒着火。
这时前面的队伍停止了。站在没一点遮拦的火热阳光下比走路还苦,阳光直花花地从脑瓜顶上晒下来,大家看来看去,原来前面到了一条陡到八十度的高坡,炮兵连怎么样也上不去。
六连受命帮助炮兵连,立刻就由秦得贵、李春合带头跑上去了。
炮兵的牲口、炮车都拥挤在山脚下。有一匹牲口驮着一门重迫击炮炮身在山半腰,一个青年御手两手揪着缰绳往上拉,③后面一群人在吆喝,拿鞭子用力地抽打,——那匹肥壮的骡子锦缎一样的身子给汗水浸湿得像雨浇了一样发亮,耸着耳朵,痛苦地乱动着嘴唇,两眼像琉璃球一样突出。它用尽所有气力,四个蹄子乱踏一阵,它是那样想奋勇上去,可是冲了两步就又退回原处停止了。战士们只得把牲口一匹一匹推上去。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他们到了著名的险地嚼草岩。据老百姓传说是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作战到这山顶上,马不前行,累得倒在地下嚼草,就留下这个嚼草岩的名字。想要经过断崖绝壁,只能靠一根带齿的独木梯,可是不久前敌人已经放火将它焚毁。山谷愈深树林也就愈密,黑森森连一点阳光也看不见。断岩顶上除了黑烟缠绕,就只有几只鸟在缓缓飞翔。团长陈勇决定把倒在地下的大树拉上去搭木梯,只有这一个办法,可是木梯搭好的时候,峭壁上已失去太阳的红光。
战士们全体仰起头,师长和师政治委员站在他们的最前面,看第一个人爬岩,如同看什么高楼大厦,举行落成典礼一样。这第一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六连连长秦得贵。他头也不回走上崖,到了独木梯跟前,一纵身跳上去,两手两脚像猴子一样抱着树干爬、爬。大家望着断崖,都紧张得喘不出气。可是,他迅速地爬,爬上去了,这立刻引起下面人群中一阵胜利地狂热地欢呼,嗡嗡地震动了山谷。秦得贵把一根绳子结好在树上又扔下来,后面的战士就这样拉着绳索攀好树木,再往上爬。部队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断崖。可是高峰前面还有高峰,绝壁前头还有绝壁,团长陈勇在号召争取天黑以前抢上前面这座高山,这时山中还有淡红色余光,树林开始罩上黑沉沉的暮色。战士们仰头望见团长一面召唤一面拔步登山,都振奋起来,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上爬。
天气不知从何时阴沉起来了。天一黑就黑得可怕,只听见一片松涛声,在左右前后滚动,可是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却谁也分不清楚了。师长这时内心矛盾斗争十分激烈,他知道满山都是松枝,他可以下命令点上火把,可是他顾虑因此惊动前面的敌人,可是不点火把就一步不能走。正在这时,突然听见前面有个战士绝望的呼喊了一声,原来有人把一根爆破筒跌落到山崖下去了,④开始听见崖下有树枝折断碰撞的声音——后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部队不动了。⑤望着面前黑茫茫一片,师长下了决心,——不能停止,停止,敌人会失去,只有坚决地前进!顽强地前进!打破一切困难前进!他立刻命令战士们:“点火把!”隔了十几分钟,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火把高高举起来了,长长火焰给风吹得像无数面红旗招展不息,明光耀目。可怕的黑暗消失了,后面人山人海都在翘首望着那一片红火焰,奋步前进。突然战士从胸中发出一片喊声:“打到湖南去呀!”“打到湖南去呀!”……这声音十分雄壮,山鸣谷应,很久很久轰然不停。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师长在等待情报时,坐在那里就睡着了,这不仅显现出解放军在渡江战役后的极度劳累,也意味着针对敌情的变动,部队将可能随时作出应对举措。
B. 小说在紧张的氛围中穿插着对山间路边美景的描绘,如“遍地生长着棉花……真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在紧迫的行军节奏中,带来了一丝宁静与柔和。
C. 在嚼草岩的情节中,小说穿插了民间流传的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此激战的轶事,这不仅衬托出嚼草岩的险峻,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文学色彩。
D. 在小说的结尾处,山谷中回荡的声音激昂而壮阔,这从侧面映射出解放军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使得战争的残酷阴影在这一刻得以缓和。
7. 下列对小说中破折号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句①的破折号揭示了“一种声音”的具体特质:那突如其来的欢快歌声。这歌声映射出战士们勇敢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
B. 语句②中的破折号为“巨大问题”提供了详细解释,强调了关键信息,使文意更加丰满和完整。语句⑤的破折号具有相似的作用。
C. 语句③中的破折号巧妙地将“人群”与“骡子”链接起来,通过这两个形象画面的交替呈现,生动地揭示了攀登过程中的劳苦与艰难。
D. 语句④的破折号,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烘托出了战士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为后续“点燃火把”的情节续写埋下伏笔。
8. 请结合文本谈谈对小说标题“火光在前”的理解。
9. 文中多次出现关于“太阳”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D
8. “火光在前”,既指解放军在行军途中照亮前行的火把,也暗示革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9. ①“太阳”形象的变化,暗示小说情节的发展,揭示了攀登时间的推移,从午后直至深夜。
②通过太阳光线的由夺目逐渐变得黯淡,烘托出人物内心由激昂亢奋转向了筋疲力尽的心理变化。
③凸显主题,映射出抗战时期战士们满腔热血与坚韧不拔的信念。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解放军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与无畏。文章以“火光在前”为标题,象征着希望与前进的方向,贯穿全文的火把不仅照亮了黑暗,也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高山、森林、阳光等,小说不仅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衬托出战士们的顽强精神。破折号的巧妙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张力,使情节更加紧凑。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使得战争的残酷阴影在这一刻得以缓和”错误,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其无情带来的苦难与现实,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即便有着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拼搏,也无法减轻它对民众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是对树枝折断碰撞声音的精炼归纳”错误,此处破折号的作用应该是语义的递进,树枝断裂的声音从有到无,映衬出周遭环境的幽静加剧,人物心情也随之沉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表层含义:从文本内容来看,在部队行军遇到天黑难以前进的关键时刻,师长下令点火把,“一下子无数支火把的烈焰腾空而起”,这些火把照亮了战士们前行的道路,所以 “火光在前” 直观地就是指战士们手中照亮山路的火把。
深层含义:“火光” 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着希望与胜利。部队在艰难的追敌过程中,克服了无数困难,就像在黑暗中前行最终看到了火光一样,象征着革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表现出战士们在艰难困苦中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暗示情节发展:文本中从“太阳光芒火箭似的升上天空”的下午,到“太阳的红光隐没在树林后面”,再到“太阳出来的时候”“阳光直花花地从脑瓜顶上晒下来”,最后到天黑,太阳的状态变化清晰地展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战士们登山的过程相呼应,暗示了攀登从午后直至深夜这一情节的推进。
②烘托人物心理:开始时战士们在阳光下虽然经历炎热但仍兴奋地唱歌,此时太阳光芒强烈,烘托出战士们激昂亢奋的心情。随着行军的艰难,“浑身黏腻”“口干如焚”,太阳的酷热让战士们越发疲惫,而太阳光线也逐渐黯淡,这烘托出人物内心从开始的激昂转向筋疲力尽的变化。
③凸显主题:太阳具有光明、力量的象征意义,战士们在烈日下依然坚持前进,克服重重困难,太阳映射出他们如阳光般的满腔热血与坚韧不拔的信念,凸显了小说中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10小题,20分)
10.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苏武传》)
A.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四章)
B.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兼爱》)
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的“亡”,通“无”,没有。句意:臣子侍奉君主,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您不要再说了。
A.消亡。句意: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 “道” 却不消亡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B.通“无”,没有。句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别人呢?所以盗贼就会消失了。
C.使……亡。句意: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D.丢失,损失,耗费。句意:秦人没有耗费一支箭杆一个箭头(的兵力),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陷入困境了。
故选B。
11. 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
例句: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苏武传》)
A.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苏武传》)
B.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
C.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苏武传》)
D.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派遣。句意: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汉,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
A.发动,动手。句意: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