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农业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基本格局。但是,后来粟在北方农业中的主导地位被小麦取代,从而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新格局。这种南北农业格局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北方主粮由粟到小麦的变迁上。
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左传》中有多处关于小麦的记载,这至少透露了两点重要信息:一是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二是出现了以小麦制作酒母的酿酒工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传文中有“麦麹”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麹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这说明在东周时期,小麦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小麦在古代中国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究竟何时开始凸显,尤其是小麦何时取代了粟的主粮地位,以往学者主要从文献和植物遗存的角度进行考察,故结论存在争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我即我食”。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后人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从而复原古代社会生活。
北方传统主粮粟和后来居上的小麦,具有截然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其中粟属于C4类作物,平均δ13C为-12.5‰;小麦属于C3类作物,平均δ13C为-26.5‰。按照碳同位素从食物到消费者胶原蛋白的分馏原理,消费者胶原蛋白中的δ13C值要比食物高出5‰左右。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学者对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小麦传入中国的年代范围)的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δ13C值均在-6.3‰到-10.1‰之间,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
因此,当具有较低碳同位素比值的小麦开始被大量作为北方先民的饮食之后,相应人群的δ13C值必然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根据此原理,通过对北方不同时期的人骨进行稳定同位素数据对比,就能够发现小麦开始被大量食用的时间点。虽然水稻也属于δ13C值较低的C3类作物,但是因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它在我国北方并不能大规模种植,所以不可能对北方先民的食谱特征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小麦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是在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和汉代,针对中原地区东周和汉代人骨遗存进行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东周先民的δ13C值相比之前数千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原地区先民的饮食在东周时期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这一趋势在汉代仍然持续,小麦的比重继续上升。食物中的同位素积累到消费者骨骼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偶尔或者少量食用某种同位素特征不同的食物,并不会影响消费者整体的同位素特征值。东周时期观察到的这种同位素值明显降低的现象,说明此时人们食用小麦的比重和频率已经非常高,小麦开始步入主粮行列。
(摘编自田成方等《古代北方粮食种植的变迁——基于人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距今约10000年前,浙江出现了上山文化,植物学家仅从遗址里筛出两粒炭化的米。在当时古人制作陶器的陶土里还发现了掺入其中的稻壳,把稻壳加入陶土中,可能是为了减小陶土的黏性,以免烧制时陶器破裂。上山文化之后,距今7000-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文化兴起,植物学家对发现的水稻籽粒进行了鉴定,发现在距今69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的比例不到30%;而到距今6600年前,栽培水稻所占比例已接近40%。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努力提高水稻的种植水平,但是在当时,栽培水稻还无法取代野生水稻。


浏览完整试题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水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发掘出了巨大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心是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还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古城中心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如果简单地以每人每天1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计算,大约需要3.3万人不间断地劳作一年。如果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整个工程建设时间需要6年多。
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客内的稻米总质量约13吨。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主粮粟完全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驯化。
B. 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何时取代粟的主粮地位曾有争议。
C.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幅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
D. 从数量惊人的出土炭化稻米来看,莫角山高台边缘粮窖中的稻米是被火焚化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很快受到中原先民的青睐,在东周以前小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
B. 东周时期,小麦大量进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中,反映了它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开始了中国北方主粮格局从粟到麦的变化。
C. 由材料二可知,在一万年之前水稻就已经进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先民们可能会采集水稻籽粒,还可能懂得了利用稻壳。
D. 根据对浙江多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栽培水稻获取粮食始终是南方古人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我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为小麦的时间段是东周时期。
B. 材料一引用文献典籍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
C. 材料二对浙江三处远古文化作了详细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为发达。
D. 材料二运用了大量具体数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水稻在我国古代南方发展的历程。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考古学研究中“我即我食”这一基本原理的内涵。
5.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二者所用研究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消费者(人类)的机体组织能够记录下其所吃食物的同位素特征;
②通过对消费者(人类)机体组织的同位素分析,能够反推出其饮食结构。
5. (1)同:都综合运用历史考古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运用推理分析,以使结论更加科学。
(2)异:
①材料一主要使用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等化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确定小麦在中国北方成为主粮的时间;
②材料二则侧重于考古现场发掘、科学测算等方法,综合推断出水稻成为中国南方主粮的时间。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于北方,由粟到小麦的转换,通过同位素分析新方法,揭开了小麦重要性提升的历史进程。材料二则关注南方,以考古遗址和植物学发现为基础,展示了从野生到栽培水稻主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两者共同凸显了农业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化提供了借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驯化”错误。粟是否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驯化,文本并无涉及,故无法判断其是否和小麦、水稻不同,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C.“……进而……,从而……”错。选项因果颠倒,应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才有了大量的粮食,进而支撑起人口的大幅增长,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D.“从数量惊人的出土炭化稻米来看……是被火焚化的”错。选项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是说“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始终是南方古人赖以生存的保障”错。材料二介绍了浙江三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研究,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但是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表明当时的古人还不能完全依靠水稻栽培获取粮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材料二对浙江三处远古文化作了详细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为发达”错。材料二在说明南方水稻发展时,虽介绍了三处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但并未将三者进行比较;另外介绍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目的也不是“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发达”,而是为了说明到良渚文化时期,水稻才成为中国南方古人的主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①由材料一“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植物中的碳经过人的消化、吸收会转化为骨胶原中的碳”可知,人们吃下食物后,食物中碳同位素会在人体的消化吸收等过程中,转化并留存于机体组织当中,人体的机体组织会“记住”所摄入食物的同位素特征。
②由材料一“通过研究这些人类遗体或遗骸,可以让古人‘开口讲话’,‘告诉’我们他们的食物结构以及与食物相关的信息”“学者对……不同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了统计,……这表明当时人们显然是以粟为主食”可知,既然人体组织能够记录食物的同位素特征,那么反过来,通过对消费者(人类)机体组织的同位素分析,能够推断出其饮食结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以及比较材料的能力。
相同点:都综合运用了多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运用了推理分析的方法。材料一中依据《左传》等古籍去分析小麦在古代的种植及相关情况,从古代人类遗体或遗骸展开研究,材料二讲述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考古发掘中关于植物学方面的发现,均是运用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材料一中结合粟、小麦等作物不同碳同位素比值特征等知识进行研究,材料二中对不同时期水稻籽粒的鉴定、在遗址中发现炭化稻米等情况,均涉及植物学知识在考古发现中的运用;材料一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小麦在北方成为主粮的时间等结论,材料二通过对劳动力、粮食供给等方面的推理,判断出水稻成为南方主粮的时间,都是运用了推理分析法。
不同点:①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被引入到考古学研究中,为研究中国古代先民的食谱提供了新方法”,整个研究过程围绕着对不同时期中国北方遗址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数据进行统计、对比等化学技术分析手段来展开,进而确定小麦成为主粮的时间。
②材料二则着重从考古现场发掘情况入手,例如详细介绍了良渚文化古城的规模、古城外大型水利工程的土方量情况,通过对这些大规模工程建设所需劳动力、工程量等方面进行科学测算,结合在茅山遗址发现的古稻田规模、莫角山高台边缘粮窖中炭化稻米数量等考古发现,综合推断出水稻成为中国南方主粮的时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龙袍郑
冯骥才
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燕赵故地血刚烈,尽是俗世妙奇人。
天津卫的名人都有来头,来头都不小。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绰号“龙袍郑”的郑老汉,来头可是顶了天——皇上。
①郑老汉是海河边一个渔夫,一个人,一条船,有兴致时拉网打鱼,有空闲时握竿钓鱼。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
乾隆下江南时,乘船途经天津,看到河上桅杆林立,岸边货堆成山,开了大眼,皇宫里头虽然金装银裹,却看不到这种冒着人间活气的景象。皇上高兴,要到岸上溜达溜达,怕招眼招事,不敢骑龙驾虎,便在龙袍的外边罩件大氅,只带着两个随从,靠岸下船,边走边看,愈看愈有兴致,也就愈走愈远。
看着看着,一个景色把皇上吸引住。不远河上停着一只船,有舱有篷,一个渔翁坐在船头钓鱼。人在船上,影在水里,像个画儿。看钓鱼都是等着看人家钓上鱼,老翁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皇上就看得有滋有味,扭头对随从说:“回到宫里,我也去御花园钓钓鱼。”
随从说:“皇上钓得比他强,皇上钓的是金鱼。”
可是没大一会儿,这渔翁收起竿子,把船几下划到岸边。这渔翁就是郑老汉。皇上走过去问他:“你正上鱼,怎么收竿不钓了?”
郑老汉站在船头,手往西一指说:“没见那云彩,要下雨了。”
皇上往西边一看,果然一块黑云。云形很怪,前头像刀裁一般齐。乌云前边是晴天,这云就像一块黑色的床单要遮过来。郑老汉说:“这是齐头云,来得可快,雨说下就下。
②您这是往哪儿去?还不快跑,迟了可就成落汤鸡了。”
皇上说:“哎哟,我是从船上下来玩的,我的船还远。”
郑老汉说:“您要不嫌弃就上船来避避,这雨说到就到。”
皇上抬头一看,果然半个天都黑了,风也大起来,而且冷飕飕,往领口袖口里钻。随从赶忙把皇上扶上了船。船不大,舱不小,连皇上带随从都钻进去。皇上头次钻进这渔家的窝里,看哪儿都新鲜。郑老汉拿几个破碗,沏了茶。这茶比树叶多点味罢了,皇上竟说好喝。喝茶间,雨已经来了,雨落船篷,像大把大把撒豆子。这一来,皇上更有兴致,说:“你有吃的么?我有点儿饿了。”
郑老汉笑道:“我猜到您会饿,正给您热这锅熬面鱼呢!我郑老汉熬的面鱼,谁吃谁爱。这边打鱼的常提着酒葫芦来吃我的面鱼。”他说话这当儿,鱼味儿已经钻进皇上的鼻子眼儿,勾馋虫子了。
郑老汉的面鱼捧上来,皇上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面鱼又小又没样,从来上不了御膳,所以皇上没吃过。可是,面鱼又鲜又嫩又没刺,皇上头一遭吃,竟然大呼这才是山珍海味。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皇上一边避雨,一边又吃又喝好快活,一高兴,把外边大氅解开,将里边的龙袍脱下来赐给了郑老汉。郑老汉万万没想到,天降洪福,居然在自己家的小船篷里见到万岁爷了,两腿一软,两膝一松,“啪”地跪下,连连叩头,直到风停雨住,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
整整一夜,郑老汉也弄不清这事是真是假。当今皇上到自己船上吃鱼喝茶——谁也不信是真的,可金光闪闪的龙袍就在自己手里。一时,他觉得赛做梦,连自己都不是真的了。
第二天一早,郑老汉没出船,在船头摆一张椅子,一张桌子。桌上铺着龙袍,自个儿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儿就招来许多好奇的人,而且人愈来愈多。当今皇上乾隆爷上过郑老汉的船,吃了他的面鱼夸好,还赐他身上的龙袍,这事眨眼传遍全城。几年前,皇上来天津,赶上妈祖生日看皇会,不过赐了两件黄马褂,民间就闹翻天。龙袍比黄马褂厉害多了,见了龙袍就如同见到皇上,于是有人跑去给龙袍叩头,这一来津城的乡绅、富贾、文人和官员纷纷赶往这里,像是皇上还在这里。官员碰上这种事都争先恐后,听说知府大人很快也要赶到。
郑老汉出了大名,从此人们就叫他“龙袍郑”。关于龙袍郑的各种传闻也就很快热闹起来。可是,大家伙儿都知道,人出了名就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一句好话后面总是跟着一堆坏话——恨人有笑人无嘛。有不怀好意的人说龙袍郑天天夜里偷着把龙袍穿在身上,坐在舱里装皇上。这传闻跟着就引来一个可怕的消息,说知府大人听了发火了,要抓龙袍郑,没收龙袍,治他“亵渎圣上”的重罪。后面还有更邪乎的传闻呢。
各位看官没猜错,这一下就把龙袍郑吓跑了。三天过去,不见龙袍郑的人影船影龙袍影。看来是吓破胆了,划船跑了。
码头的事再热闹,都是一阵风,说过去就过去。渐渐人们不再提龙袍郑,却时不时有人把船泊在原先龙袍郑停船的地方,握竿垂钓,也想碰到一次皇上。
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人挺精明,做梦都想发财,一直没撞上好机会。这小子也姓郑,兄弟排行老三,人称郑三。一天,有人对他说:“你也姓郑,人家龙袍郑也姓郑,人家是嘛运气,皇上找上门来。不过那老家伙有机会不会使,福报不够,天大好事竟然叫他差点儿惹来杀身之祸。”
郑三听了,灵机一动,眨眨眼说:“我会使。”没多少天,他就把自己祖传的北城根的两间瓦房,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龙袍郑熬面鱼那两下子他都擅长,所以他开的面鱼店门口就挂起了“龙袍郑”的牌子。


展开余下试题做买卖靠旗号。谁不想品品皇上的口味?郑三的熬面鱼便成了天津卫小吃的名品。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日子一久,郑三就叫了龙袍郑。那段故事便成了他店里天天讲的老事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老汉请来客避雨、喝茶、吃面鱼,意外获得了皇帝赏赐的龙袍,因而名扬天津卫。
B. 皇帝走后郑老汉还趴着不停地磕头,这一情节隐含着作者对郑老汉奴性的强烈批判。
C. 得到龙袍的郑老汉惧于各方非议和流言,干脆逃之夭夭,说明他胆小怕事,安分守己。
D. 给人物起诨名绰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常见,“龙袍郑”就给人物赋予了传奇色彩。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运用了白描手法,连用三个“一”字,写出了郑老汉生活的简单从容,语言简洁凝练。
B. ②处运用借代的手法,表现郑老汉的热心快肠,这与后文他邀请陌生人上船的情节相呼应。
C. 作者故意留白,写郑老汉不知所踪,他很有可能放下一切,重新过上快乐悠闲的平淡生活。
D. 小说结尾部分情节反转,凸显了传奇色彩,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8. 有人说本文所写的“俗世奇人”是郑老汉,也有人说是郑三。你认为是哪一个?请简要说明理由。
9. 天津市井文化发达,民间好说奇人异事。作为天津本土作家的冯骥才尤其擅长叙写天津近代历史故事,写来“津味”十足。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叙述特色。
【答案】6. B 7. B
8. 示例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老汉是老实本分的普通渔夫,面对皇帝的赏赐受宠若惊,却又接不住天降的富贵,是天津底层百姓的缩影。
②手艺奇:郑老汉擅长钓鱼,能吸引皇上观看;郑老汉擅长做面鱼,附近的渔民和皇帝都爱吃。
示例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三是街上卖槟榔的市井小贩,精明灵活,富有江湖气息;
②头脑(经历)奇:郑三为人精明,巧借“龙袍郑”名号做起面鱼买卖,最终做成天津名小吃,每天赚得不少银钱,体现了小人物身上的传奇色彩。
9. ①叙述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用词口语化,多地方特色俚语,如“赛做梦”“嘛运气”等,展现出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同时,叙事中适当插入整句和成语,如“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等,文白杂糅,自然流畅,富有文化气息;
②叙述形式:小说汲取中国传奇小说的特点,取材于天津市井百态,又辅之以有天津特色的说书、相声等语言艺术形式,如“各位看官没猜错”,像听说书人说书,绘声绘色,展现了普通天津人的平常生活。
③叙述技巧:小说擅长运用情节反转来凸显传奇色彩,如“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这一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解析】
【导语】本文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清代天津卫的一段趣闻,展现了天津独特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情。作品通过郑老汉偶遇乾隆,获得龙袍的传奇经历,以及后来的郑三利用事件发家的经过,反映了“俗世奇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处世哲学。文章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独具特色的津味方言,将人物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这一情节隐含着作者对郑老汉奴性的强烈批判”错。郑老汉的举动在封建社会十分正常,郑老汉在作者笔下也不是负面人物,因此他不停磕头这一情节没有隐含作者的强烈批判之意。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②处用借代的手法”错。②处没有使用借代手法,“落汤鸡”是比喻,形容人被雨淋后的狼狈样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示例一:郑老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老汉作为普通渔夫,其社会地位处于底层,以打鱼为生,“个人,一条船”“吃鱼卖鱼,靠鱼活着,傻傻乎乎,乐乐呵呵”,过着简单质朴甚至有些寒微的生活。当面对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存在时,他的反应是诚惶诚恐、双腿发软,“皇上走了,还趴在那儿把脑门儿撞着船板嘣嘣响”,完全是一个未见过大世面的小人物形象。平凡普通的出身与经历是“俗”的典型体现,代表了天津卫众多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特征。
②手艺奇:首先,他钓鱼技术高超,能够“一条一条总有鱼上钩”,连皇帝都被吸引驻足观看,且“看得有滋有味”,这显示出他在钓鱼技艺上有独特之处。其次,他观云识天气的能力令人称奇,仅仅凭借云彩的形状就能准确判断天气变化,并且及时提醒皇帝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这种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并非一般人所具备。再者,他所做的面鱼更是一绝,不仅味道鲜美,让吃惯御膳的皇帝都“吃上两口就大声说好”,还能让附近渔民常来光顾,这独特的烹饪手艺使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有了不平凡的亮点,从一个普通渔夫上升为一个有着独特技艺的“奇人”。
示例二:郑三是俗世奇人。
①身份俗:郑三只是一个在估衣街“摆摊卖槟榔 小子,人挺精明”,处于社会底层的商业群体中。这类人在市井中常见,为了生计奔波忙碌,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他们没有高贵的出身,也没有强大的背景,完全凭借自己的精明在市井中的摸爬滚打维持生活,郑三的这种身份背景充分体现了“俗”的特点,是天津卫众多小商贩的一个代表形象。
②头脑(经历)奇:郑三具有极其敏锐的商业头脑和果敢的行动力。在听闻龙袍郑的故事后,他能够迅速洞察其中蕴含的商机,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换到了海河边三间屋,开个面鱼店,自称和龙袍郑是同姓同宗同族”。他通过换房等一系列操作,将自己与龙袍郑建立起联系,然后大胆地打出“龙袍郑”的招牌开面鱼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对皇家的尊崇心理,成功地将自己的面鱼店打造成天津卫的名小吃店,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小贩到日进斗金的成功商人的转变。这种在平凡身份基础上创造出的非凡商业成就,使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天津卫市井中一个独特的“奇人”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作者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精妙。“来头可是顶了天”“赛做梦”“嘛运气”“勾馋虫子了”等大量口语化词汇和俚语的使用,是为了贴近天津百姓的日常生活语言,让当地读者感到亲切熟悉,外地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整句和成语的适当运用,则提升了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化内涵。比如“御膳房的菜添油加酱,民间饭食原汁原味”“真龙袍郑亡命天涯,假龙袍郑日进斗金”,通过对比,不仅使表述更生动形象,也暗示了宫廷与民间生活的差异,展现了不同人物命运的差别迥异,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底蕴。语言文白兼具,雅俗共赏,使整个叙述语言在通俗与高雅之间达到了平衡,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②中国传奇小说往往以奇闻轶事为素材,本文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中挖掘出“龙袍郑”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借鉴说书、相声的语言艺术形式,如“各位看官没猜错”“话说在估衣街上有个摆摊卖槟榔的小子”等,则是为了适应天津的地域文化氛围。这些表述方式让故事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讲述感,仿佛作者就在读者面前讲述一个真实发生在天津街头巷尾的故事。它使故事跳出了单纯的书面文学叙述框架,带有口头文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