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中华大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水稻社会呢? 浙江余杭发掘出了巨大的良渚文化古城,古城内外共有三层:外郭面积达8平方千米;内城面积约3平方千米;中心是宫殿,基址是一个长方形高台,东西长达670米,南北宽达450米。在这座城池外面,古人还构筑了大型的水利工程。考古学家估计,仅修建古城中心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周围的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如果简单地以每人每天1立方米的土方工作量计算,大约需要3.3万人不间断地劳作一年。如果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整个工程建设时间需要6年多。 5000年前的古代社会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必须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而且要有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只有发达的农业,才能支撑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崛起于东方。植物考古的新发现,证实了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水平的高速发展。如属于良渚文化的茅山遗址古稻田,由灌溉水渠和田埂分割成长条形田块,每个田块面积1000~2000平方米不等,古稻田总面积达56000平方米,折算为84亩。再如,人们在莫角山高台边缘发现了一个大型灰坑,坑内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炭化稻米,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经过测算,粮客内的稻米总质量约13吨。 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南方古人以稻米作为他们的主粮,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 (摘编自波音《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主粮粟完全不同,小麦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都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驯化。 B. 小麦在古代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何时取代粟的主粮地位曾有争议。 C.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幅增长,进而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而催化了农业的发展。 D. 从数量惊人的出土炭化稻米来看,莫角山高台边缘粮窖中的稻米是被火焚化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材料一可知,小麦在传入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很快受到中原先民的青睐,在东周以前小麦的重要性并不突出。 B. 东周时期,小麦大量进入北方先民的饮食中,反映了它在农业中的地位上升,开始了中国北方主粮格局从粟到麦的变化。 C. 由材料二可知,在一万年之前水稻就已经进入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先民们可能会采集水稻籽粒,还可能懂得了利用稻壳。 D. 根据对浙江多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可知栽培水稻获取粮食始终是南方古人赖以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综合分析,论证了我国北方主粮开始由粟变为小麦的时间段是东周时期。 B. 材料一引用文献典籍的相关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北方地区已有相当范围的小麦种植。 C. 材料二对浙江三处远古文化作了详细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为发达。 D. 材料二运用了大量具体数据,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水稻在我国古代南方发展的历程。 4.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考古学研究中“我即我食”这一基本原理的内涵。 5. 两则材料都以中国古代主粮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二者所用研究方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消费者(人类)的机体组织能够记录下其所吃食物的同位素特征; ②通过对消费者(人类)机体组织的同位素分析,能够反推出其饮食结构。 5. (1)同:都综合运用历史考古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运用推理分析,以使结论更加科学。 (2)异: ①材料一主要使用人骨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等化学技术手段,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确定小麦在中国北方成为主粮的时间; ②材料二则侧重于考古现场发掘、科学测算等方法,综合推断出水稻成为中国南方主粮的时间。 【解析】 【导语】材料一聚焦于北方,由粟到小麦的转换,通过同位素分析新方法,揭开了小麦重要性提升的历史进程。材料二则关注南方,以考古遗址和植物学发现为基础,展示了从野生到栽培水稻主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两者共同凸显了农业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化提供了借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都经历了数千年时间的驯化”错误。粟是否也经历了长时间的驯化,文本并无涉及,故无法判断其是否和小麦、水稻不同,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C.“……进而……,从而……”错。选项因果颠倒,应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才有了大量的粮食,进而支撑起人口的大幅增长,推动社会文化发展。 D.“从数量惊人的出土炭化稻米来看……是被火焚化的”错。选项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是说“估计灰坑原本是一处储存粮食的粮窖,后来发生了火灾”。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始终是南方古人赖以生存的保障”错。材料二介绍了浙江三处远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研究,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终于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但是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掘,都表明当时的古人还不能完全依靠水稻栽培获取粮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材料二对浙江三处远古文化作了详细比较,意在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为发达”错。材料二在说明南方水稻发展时,虽介绍了三处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但并未将三者进行比较;另外介绍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目的也不是“说明良渚文化时期生产力更发达”,而是为了说明到良渚文化时期,水稻才成为中国南方古人的主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