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接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摘编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表达了对党八股的憎恶。 B. 材料一“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C. 材料二强调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并把它作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这些都和材料一相同。 D. 材料三中写到了画家调配各种颜色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作家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2. 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 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C. 材料二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D. 材料二语言平实,文风质朴。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语句与三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随园诗话》) B.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班固《汉书·儒林传》)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绝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论述类文本评价表) 序号 维度 评价标准 (1) 审题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2) 论证 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3) ______ ______________ (4) ______ ______________ (5) 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高四海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展开余下试题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 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有限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秋分、高翔、高庆山、高四海等人的视角来观察,呈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B. 从文本“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有些发软”可以看出来她性格比较豪放,不大懂女子下船的文明礼仪,事后被吓得腿脚发软。 C. 这篇小说洋溢着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土人情。 D. “不行……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此处高翔的拒绝不大合理,借口占了一定的成分,所以秋分对此不满,扭身就走了。 7. 关于小说最后两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尾满天的星斗都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与土豪劣绅的斗争工作,这让他的父亲非常担心,感觉深深的痛苦。 B. 结尾通过高四海的回忆直接描写了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伙伴流血牺牲,父子分离,夫妻离散。 C. 小说的结尾借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D. 高翔父亲抱怨儿子把他们赶到野地里,高四海则替儿子的“闹事”担忧,作者对这两位父亲的不同表现,有褒有贬。 8. 农村女性形象一直都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文中秋分的形象特征。 9. 本文诗化小说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衰微,分适他国。”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周衰之末,战国纵横,用兵争强,以相侵夺;当世取士,务先权谋,以为上贤。先王大道陵迟隳废异端并起若杨朱墨翟放荡之言以干时惑众者非一。孟子闵悼尧、舜、汤、文、周、孔之业将遂湮微,正涂壅底,仁义荒怠,佞伪驰骋,红紫乱朱。于是则慕仲尼周流忧世,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孟子亦自知遭苍姬之讫录,值炎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余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诒后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平,颂清庙;卿大夫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厉操者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节选自赵岐《孟子题辞》) 文本二: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 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先王大道A陵迟隳废B异端C并起D若杨朱E墨翟放荡之言F以干时G惑H众者非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夙,会意字。除了有早晨的意义外,还有早起劳作,以示恭敬的意思。此处是早起之意。 B. 以为,把……作为。与《国风·卫风·氓》中“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以为”词意相同。 C. 倨,形声字。从人,居声。本义为傲慢。与成语“前倨后恭”中的“倨”词性和意义均相同。 D. 四海,天下。与贾谊《过秦论》中“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四海”词性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著书7篇,其中既有集结达官显贵子弟公孙丑、万章这些人的疑难问答,也有亲自撰写行为规范之类的言论。 B. 孟子天生品质善良,少时因孟母而得以迁到良好教育环境中学习,长大后拜在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学习。 C. 孟子生于战国,当时各个国家往往凭借武力发动战争,以争夺利益,因此君主选才往往偏好擅长权术谋略的人士。 D. 孟子认为如果说一个人具有不忍人之心,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想与孩子父母拉关系,也不是想在乡邻中博取声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4. 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文本简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襄陵①令李君 欧阳修 绿发襄陵新长官,面颜虽老渥②如丹。 折腰聊为五斗屈,把酒犹能一笑欢。 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③。 【注】①襄陵,县名。②渥,光润、光津。③挂冠,语出《后汉书·逢萌传》,指辞官归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一首送别襄陵县令李君的诗,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李君做官要为民的期许。 B. 首联刻画了一位容光焕发、意气风发的新任县令李君形象——面容虽老而颜色红润。 C. 颔联化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意在说李君新官上任至少可以把酒言欢,表达了对朋友的劝解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