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最后,数字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生产,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第三新”。在多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提出环保要求的环境下,数字技术创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提供了新途径。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工业数字化来控制城市碳排放强度,最终支持构建低碳零碳负碳体系。数字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生产所需要的能源量、污染物排放量,及时预警纠正出现异常的生产环节,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此外,数字技术帮助企业更好地监控管理供应商的环保工作,更完善地管理运输和物流。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资源与能源利用率均得以提高,新能源使用频率提高,各工业企业生产销售过程趋于清洁化、低碳化和循环化,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生产,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托先进技术,目前全国各地区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均衡,存在数字鸿沟和技术差距。我国应加大对科技研发、专利保护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通过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数实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使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得以充分展现。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型工业化,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不是选做题,而是必答题。 (摘编自师博《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需要扭转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因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B. 数字技术重塑了原有工业生产方式,帮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使中高产业利润实现超高速增长。 C. 数字技术创新提升工业生产综合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生产,以此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D. 实现科技创新、数实融合,就能解决新型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全国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均衡的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创新不仅改进现有产品、服务以及流程,也涉及创造,即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 B.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最主要区别是其生产方式是智能化、数字化还是依赖传统。 C. 数字技术通过精准匹配需求端,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来降本增效,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D. 通过实时监测和优化监控管理,数字化技术帮助提升能源利用率,实现绿色低碳生产。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特征的一项是( ) A. 通过开发显示工业大模型,将AI技术深度融入到生产过程中,提升工厂的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B. 采用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回收利用系统,例如使用节能的电机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C. 产业园区推动数实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D. 采取流水线生产方式,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步骤,使大规模生产更加高效和经济,降低生产成本。 4. 请根据材料第六段,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 数字技术创新在各大企业推动绿色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譬如国能智深通过自主研发的EDPF-NT+分散控制系统,将大数据应用于电厂等能源企业,利用_____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宝武钢铁以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工厂,_____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绿色生产;京东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绿色供应链平台,_____商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等环节,确保供应链各环节符合环保标准。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产业的绿色升级,实现_____。 5. 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的当下,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繁峙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①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六月天走过山顶,遇见风雹,行人也会冻死。 这几天情况紧急,区委书记夜里来通知杨医生,叫他往山上转移,住到蒿儿梁去,去找妇救会的主任。 他们清早出发,顺着盘道往上走,转过三四个山头才看见在前面的山顶上,有一个小村庄。这个不到三十户的小村,就叫蒿儿梁。 女主任去住娘家了,还没有回来,主任的丈夫,一个五十来岁的粗壮汉子,把他们安排到一间泥墙草顶的小小的南屋里,随着粮秣送来了茅柴,就点火烧起炕来。 女主任的丈夫,在院里备好一匹小毛驴,出门去了。第二天,把主任接了回来。 她不过二十五岁,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她的相貌,和这一带那些好看的女人一样,白胖胖的脸,鲜红的嘴唇和白牙齿。她看了刘兰一眼,又看了杨纯一眼,笑着不说话。 杨纯说:“你就是主任呀?我们把你的房子占了。” “不要紧!”主任说,“老头子说你们来了,我真高兴。”她伸过手去摸了摸炕席说:“好,炕还热。不行哩,我们这个地方冷呀!一会,我给你们搓窝窝吃,别看我们蒿儿梁村小,我搓的窝窝可远近知名哩!” 晌午,主任推门进来。她站立在炕边,卷起袖子。搓的窝窝又薄又小,放得整整齐齐。 “好妹妹!”主任笑着对刘兰说,“我叫你头一回吃这么讲究的饭食,你离开蒿儿梁,你要想蒿儿梁哩!”主任笑着把手掌拍一拍。 “为什么你的胳膊那么胖?”刘兰问,“是吃莜麦吃的?” ②“享福享的吧!”主任说,“这几年我是胖了,那几年.我比你还瘦哩。我的好妹子!有工夫,我要和你说一说我受的苦哩!” 夜间,主任叫刘兰搬到她新拾掇好,烧了炕的小东屋里去睡,打发她的男人,到别人家去睡了。这一夜,主任把头放在刘兰的枕上,叙说她的身世。她说: “我家在川里,从小给地主家当丫头使唤。十六岁上,娘才把我领回家,嫁给这里,我今年二十五,男人比我大一半。他是个实落人,也知道疼我。这几年,减了租子,我们也能吃饱,又没有孩子累着,我就发胖了。”
展开余下试题“我问问你,”主任从枕上抬起头来,“我们的仗,又打得不好吗,怎么你们又跑到这个野地方来?” “仗打得好。”刘兰说,“这是伤号,要找个安稳地方。” “我就怕咱们的仗打败了!”主任长舒一口气。“我们种的是川里地主家的地,咱们胜了,他就不敢山上来,你们一走,他就派人来吓唬我。我就盼咱们打胜仗,要把川里也占了,咱们的日子会更好过哩!那时,这地,就成了咱自己的吧?” “对了,以后,谁种的地就是谁的。” “我想,总得是那样。”主任说,“不把敌人打走,我的命还在人家手心里攥着哩!” “为什么?” “我娘把我领出来,嫁给了这里。那家地主看见我出息得好了,生了歪心哩!他叫人吓唬我,叫我回去,又吓唬我的男人,说叫三亩地换了我。他想算着吧!他觉着我还是那几年,给他当奴才的时候哩!” 停了一会,她说:“妹子,我就靠着你们,把仗打好了,我们就都熬了出来。” 刘兰每天的工作,是烧开水,煮刀剪铁子消毒,团药棉。这些事情,主任全帮她做,她好问,又心灵手巧,三两天,就学会了。她帮着刘兰给伤号们去换药,和他们说笑,伤员们听刘兰说,主任搓的窝窝好,就争着求她做饭,这样一来,她就整天卷着两只袖子,带着两手面,笑出来,笑进去。 ③在这小庄上,也还只有莜麦面和山药蛋吃。不管怎样变,也还是莜面和山药蛋,不久伤员们就吃腻了,想吃点别的。 杨纯给川里负责的同志写了信,主任看着他把图章盖得清清楚楚,才收起来,放在棉袄的底襟里,披上她那件大皮袄,就向杨纯告辞。 主任走后,情况更紧了,主任的丈夫和杨纯商量,在附近山里,找个严实地方,预备着伤员们转移。 到了山顶,主任的丈夫喊:“不好,你来看,敌人到了成果庵吗?” 杨纯看见,在远远山脚下面,成果庵那里点起火,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他隐隐约约听见了山的下面有枪声,那是放哨人的警号! ④杨纯心里阵阵作痛,他离开了受伤的同志,使他们遭受牺牲! 当他们跑进那通到村里去的山沟,他们迎见了主任!她满脸流着汗,手拉着踉跄跑来的刘兰!在她旁边是由蒿儿梁老少妇女组成的担架队,抬来了五个伤员。她们把伤员抬到了杉树林的深处,安置在地窖里。她们还抬来主任从川里弄来的粮食和菜蔬,妇女们也都带了干粮来。 杨纯说:“你们帮助了我们!” “我们不是自己人?”主任笑着问。 “这就叫鱼帮水,水帮鱼吧!”杨纯也笑着说。 主任问:“谁是水,谁是鱼?” “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杨纯说。 “你这比方打错了!”主任说,“老百姓帮助你们,情愿把心掏给你们,为什么?这为的是你们把我们救了出来!” (有删改) 材料二: 孙犁在小说中经常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清新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因为他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抒情与写景达到完美的结合,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摘编自纠福荣《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材料三: 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具有强烈的惩恶劝善作用。孙犁作品风格的道德力量是自然具体的,是潜移默化的,几乎没有任何装潢和标榜。因此他的作品才在不动声色中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田阳《孙犁抗战小说的荣辱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 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物出场的气氛和后文情节的展开显得合情合理。 B. “刘兰”虽然着墨不多,但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文章通过她与主任的互动,逐步展现出军民间的情谊以及主任的性格特点。 C. 结尾部分,两个人物关于“鱼”和“水”的关系的讨论,既为作品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格调,也揭示出战争无情人有情的小说主题。 D.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平实,大多运用简洁的对话与工笔手法,毫无雕琢之感,于平淡之中展现出了战争时期乡村的真实风貌。 7. 对文中画线句子 理解和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从侧面烘托出当时转移环境的恶劣艰难,为后文蒿儿梁的情节做铺垫。 B. 句子②以略带调侃的口吻展现出妇救会主任生活得到改善后的轻松知足状态。 C. 句子③旨在反映物质匮乏的蒿儿梁村民们善于利用有限食材作出可口的食物。 D. 句子④心理描写生动刻画出杨纯 自责愧疚,以及他对伤员安危的深深关切。 8.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且各具特色,“女主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孙犁小说具有诸多鲜明的艺术特征,请你从“诗情画意”或“荣辱观”两个角度中选择合适角度对下面两则语段分别展开分析。 ①《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②《蒿儿梁》:以一九四三年日寇冬季扫荡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杨纯医生和护士刘兰带五个伤员转移到蒿儿梁:自从添了这么七个生人,小庄上热闹起来,两盘碾子整天不闲,有时还要点上灯推莜麦,青年人要去放哨、坐探,小孩子要去送信砍柴,妇女们拆洗伤员的药布衣服,分班做饭。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展开余下试题(《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臣A患之B智若C目也D能见E百步之外F而不能G自见H其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表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B. 过,指责,与《过秦论》中的标题“过秦论”的“过”意思相同。 C. 材料一中的“伐”与材料二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 D. 德,给予恩德,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德”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 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是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 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2)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4.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简要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①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注】①北斗:北斗星,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了深秋露重时节的景象,反映了诗人由闹到静的恬适之情。 B.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诗人立于栏杆处,凝神长想,思潮起伏。 C.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描写了诗人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对友人的猜疑,情思悲愁抑郁。 D. 本诗紧扣诗题“凉思”,对着凉秋而怀旧,以景寓情;语言表达疏朗清淡,富有意味。 16. 明代诗论家张艇将李商隐推为“晚唐之冠”,抒情手法多样,不受固定风格拘限。请比较赏析《凉思》与《锦瑟》抒情手法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我们要提醒他人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蚁穴溃堤之患,可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在阅读时,看到《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两句,便想起了“孤篇盖全唐”《春江花月夜》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3)“玉箸”一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古代诗歌常用“玉箸”来形容思妇的泪,表达对征人思妇的同情,比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过牧场的都知道,在草地上走一走,裤腿上必然会粘上一些苍耳刺或者蒺藜刺。之后,它们在暗骂声中被拽下,丢到远离母株的地方。①此外,牲畜走过的牧道两旁是干枯破败的杂草,落到草尖上的野蒿须总不免粘到羊的身上,狗尾草在马蹄上缠成一团,苜蓿叶的芒刺也总是被裹进羊毛中……我们身边最为常见的是随风飘荡、被送去远方的小伞——蒲公英种子。当然,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它们在运输和储藏松塔时,将一些松树的种子遗落在各个角落。野生植物这般费尽心机地去生存、繁衍,我们在享受它们带来的种种恩惠时,应该心怀感激,对它们更好一点。 哈萨克牧民,他们既是这片牧草地的主人,又是其间的风景。每天,当第一抹晨晖洒在草尖上时,牧羊人已经骑着马,漫步在绽放着小花的牧草地上。牧羊犬欢快地追逐着淘气的小羊,牛儿甩着尾巴悠闲地吃草,土拨鼠在洞口探头探脑,草丛里的蚂蚱跳进跳出……②觉得有些累了,牧羊人便跳下马,躺在草地上,手臂枕在头下,嘴里叼着一根草,眯着眼晒太阳……这简直就是我心目中天堂的模样。 18. 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19. 文中加点的词“费尽心机”,有人说词性使用不当,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虽起源于中国, ① 。日前,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评审通过,正式列入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节日, ② 。仪式感满满的春节,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都是饱含团聚与希冀,需要中华儿女弘扬与守护。贴春联、祭祖先、逛庙会、猜灯谜……丰富的春节习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围绕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着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不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贴春联、祭祖先、逛庙会、猜灯谜……丰富的春节习俗,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围绕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成为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体现着中华文化和睦、和谐、和平的精神内核。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