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君主好乐,国家大治就有希望”,“君主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比君主单独观赏音乐更快乐”,这两个命题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孟子又离开这两个命题,而大谈其“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同乐”,不是指君主与民众共同欣赏音乐,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 从上述分析可见,孟子的三个命题,从逻辑上看,三者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孟子仅仅是靠概念的游戏,把三者从形式上联系在一起,即先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然后又把观赏音乐的“与众同乐”和政治上的“与民同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这样的推理论证,不仅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且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来看,也是生硬的、无法成立的。 从论说文的要求来看,《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既不存在什么“说理的明晰性”,更不存在说理的“透彻性”。 (张启成《也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与关坤英同志商榷》) 材料三: 什么是诡辩?诡辩论者辩护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正因为诡辩论者袒护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违犯逻辑规律和规则。但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就《庄暴》来看,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孟子的劝说国君在当时纵横家奔赴于诸侯之间,各国忙于武力征伐的时代虽属迂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汲汲以求,其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他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语言技巧和逻辑推理——再论〈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兼答张启成同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让历代的学者称道,至今仍有光彩。 B. 材料一认为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 C. 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不是因为君民共同欣赏音乐而是君主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 D. 材料二作者认为齐王之所以被孟子搞糊涂了,与孟子混淆了“乐”与“众”的概念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谈及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但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材料一认为孟子将两个假言联锁推理,肯定了孟子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C. 材料二因为孟子的逻辑是错误的,所以否定好乐与治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D. 材料三认为孟子的劝说有些迂阔,但为达目的而采取的多变方法是可取的。 3. 下列选项中逻辑推理不成立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有脊椎的,人是哺乳类动物,所以人是有脊椎的。 B. 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C. 所有手机都是需要充电的,Iphone是手机,所以Iphone是需要充电的。 D. 所有钠盐是水溶性物质,所有肥皂是钠盐,所以所有肥皂是水溶性物质。 4. 材料二是如何批驳材料一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关坤英和张启成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论辩,对于我们治学有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材料二直接批驳了材料一的观点——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认为材料一的观点“评价过高”“失之偏颇”。 ②材料二批驳了材料一的论证逻辑,材料二认为《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偷换概念的诡辩文,三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并不像材料一认为的那样有必然关系。 5. ①治学之道贵有疑:对于别人的观点要认真学习参透,针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②治学质疑要有根底:质疑观点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妄下定论,要进行理性分析; ③治学之道在切磋互进:理越辨越明,往复进行地辩论,有助于学业的精进,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庄暴见孟子》。材料一肯定《庄暴见孟子》逻辑推理明晰、严密,通过假言联锁推理论证“与民同乐”与“天下大治”的关系,认为其为说理范例;材料二认为孟子逻辑推理存在概念混淆与论点转移,强调孟子是以诡辩取胜;材料三承认孟子的逻辑推理存在不足,但认可其思想的进步和劝说手法的灵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第一段“《庄暴见孟子》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可知应该是说理具有逻辑性、明晰性特点的应该是《庄暴见孟子》,而不是“孟子文章”。 B.“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运用以上两个互相对照的同一推理形式,从正面从反面都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密切关系”,可知原文是从正面和反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的。 C.“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变未然为已然,由材料二第六段“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可知原文中“齐国能王天下”是假设的结果,而不是已然的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二第四段“‘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可知原文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是假设的前提,意思是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假设这个前提是正确的,由此推导出的“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这一结论,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既然“谁也不懂”,又有何以证明“水平最高”,是“绝作”?因此推理不成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证思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