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暴见孟子》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孟子要向齐王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这才是齐王最关注的问题。作为战国时代的一国之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兴盛强大,以图一统天下,因此这也正是孟子必须回答的问题。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而使这一问题瞬息即解。这里有两个假言联锁推理:第一个假言联锁推理:1.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2.如果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那么天下大治;3.所以,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天下大治。这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就是:1.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2.所以,如果p,那么r。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3.如果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4.所以,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这第二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是:1.如果非p,那么非q;2.如果非q,那么非r;3.所以,如果非p,那么非r。运用以上两个互相对照的同一推理形式,从正面从反面都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密切关系。这一推理内容是正确的,形式也是正确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是打开了一个重要关锁。接着而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齐王自己来抉择:究竟是选择前者、弃绝后者,还是相反?这里孟子替齐王作了回答:“今王与民同乐则王。”显然是前者。这是孟子对齐宣王热诚的希望、诚心的鼓励,也是以上全部谈话的归结。到此为止,由于解开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全部思想内涵,补进了省略的条件和推理过程,而使孟子的思想表达得尽善尽美。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
材料二:
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这种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议题:(一)“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是关于君主爱好音乐与国家大治的关系。(二)“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这是关于怎样欣赏音乐才更快乐。(三)谈“与民同乐”与“不与民同乐”,这是谈在政治上君主是否与民众同甘共苦。
“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判断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论证发挥这个命题。孟子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不过是激发齐王的好奇心,使齐王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趣而已。
单独的观赏音乐(实指乐舞)的快乐,不如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这是谈用什么样的方式观赏音乐更快乐的问题。在这里,孟子实际上是用混淆概念的办法,转移了论点,他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宫廷里的“众人”的“众”与“民众”的“众”混淆在一起了。他是用概念的游戏把齐王搞迷糊了,他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以论辩取胜。


浏览完整试题“君主好乐,国家大治就有希望”,“君主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比君主单独观赏音乐更快乐”,这两个命题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孟子又离开这两个命题,而大谈其“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同乐”,不是指君主与民众共同欣赏音乐,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
从上述分析可见,孟子的三个命题,从逻辑上看,三者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孟子仅仅是靠概念的游戏,把三者从形式上联系在一起,即先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然后又把观赏音乐的“与众同乐”和政治上的“与民同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这样的推理论证,不仅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且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来看,也是生硬的、无法成立的。
从论说文的要求来看,《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既不存在什么“说理的明晰性”,更不存在说理的“透彻性”。
(张启成《也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与关坤英同志商榷》)
材料三:
什么是诡辩?诡辩论者辩护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正因为诡辩论者袒护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违犯逻辑规律和规则。但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就《庄暴》来看,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孟子的劝说国君在当时纵横家奔赴于诸侯之间,各国忙于武力征伐的时代虽属迂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汲汲以求,其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他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语言技巧和逻辑推理——再论〈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兼答张启成同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让历代的学者称道,至今仍有光彩。
B. 材料一认为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
C. 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不是因为君民共同欣赏音乐而是君主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
D. 材料二作者认为齐王之所以被孟子搞糊涂了,与孟子混淆了“乐”与“众”的概念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谈及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但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材料一认为孟子将两个假言联锁推理,肯定了孟子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C. 材料二因为孟子的逻辑是错误的,所以否定好乐与治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D. 材料三认为孟子的劝说有些迂阔,但为达目的而采取的多变方法是可取的。
3. 下列选项中逻辑推理不成立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有脊椎的,人是哺乳类动物,所以人是有脊椎的。
B. 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C. 所有手机都是需要充电的,Iphone是手机,所以Iphone是需要充电的。
D. 所有钠盐是水溶性物质,所有肥皂是钠盐,所以所有肥皂是水溶性物质。
4. 材料二是如何批驳材料一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关坤英和张启成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论辩,对于我们治学有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①材料二直接批驳了材料一的观点——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认为材料一的观点“评价过高”“失之偏颇”。
②材料二批驳了材料一的论证逻辑,材料二认为《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偷换概念的诡辩文,三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并不像材料一认为的那样有必然关系。
5. ①治学之道贵有疑:对于别人的观点要认真学习参透,针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②治学质疑要有根底:质疑观点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妄下定论,要进行理性分析;
③治学之道在切磋互进:理越辨越明,往复进行地辩论,有助于学业的精进,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庄暴见孟子》。材料一肯定《庄暴见孟子》逻辑推理明晰、严密,通过假言联锁推理论证“与民同乐”与“天下大治”的关系,认为其为说理范例;材料二认为孟子逻辑推理存在概念混淆与论点转移,强调孟子是以诡辩取胜;材料三承认孟子的逻辑推理存在不足,但认可其思想的进步和劝说手法的灵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第一段“《庄暴见孟子》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可知应该是说理具有逻辑性、明晰性特点的应该是《庄暴见孟子》,而不是“孟子文章”。
B.“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二段“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运用以上两个互相对照的同一推理形式,从正面从反面都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密切关系”,可知原文是从正面和反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的。
C.“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变未然为已然,由材料二第六段“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可知原文中“齐国能王天下”是假设的结果,而不是已然的事实。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因为……所以……”错误,强加因果,由材料二第四段“‘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可知原文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是假设的前提,意思是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假设这个前提是正确的,由此推导出的“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这一结论,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既然“谁也不懂”,又有何以证明“水平最高”,是“绝作”?因此推理不成立。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证思路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①由材料二第一段“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第二段“这种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可知:材料二直接批驳了材料一的观点——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认为材料一的观点“评价过高”“失之偏颇”。
②由材料二第七段“孟子的三个命题,从逻辑上看,三者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孟子仅仅是靠概念的游戏,把三者从形式上联系在一起”,最后一段“从论说文的要求来看,《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等内容可知:材料二批驳了材料一的论证逻辑,材料二认为《庄暴见孟子》是一篇偷换概念的诡辩文,三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并不像材料一认为的那样有必然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①由材料二第一段“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第二段“这种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可得出启示:治学贵有疑,对于别人的观点要认真学习参透,针对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
②由材料二第四段“‘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第五段“孟子实际上是用混淆概念的办法,转移了论点”“他是用概念的游戏把齐王搞迷糊了,他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以论辩取胜”,第六段“所以孟子又离开这两个命题,而大谈其‘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 ,最后一段“《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等内容,可得出启示:治学质疑要有根底,质疑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妄下定论,要进行理性分析。
③由材料三“什么是诡辩?诡辩论者辩护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但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就《庄暴》来看,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他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也是可取的”等内容,可得出启示:治学之道在切磋互进,理越辨越明,往复进行地辩论,有助于学业的精进,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最后一夜
雷·布拉德伯里
“如果你知道,今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晚上了,你会做些什么?”
“我会做什么……你是认真的吗?”
“对,认真的。”
“我不知道——没有想过。”她把银咖啡壶转了一下,柄对着他,把两个杯子放在碟子上。
他倒了点咖啡。他们身后,绿色的灯光下,两个小女孩在客厅地毯上玩积木。傍晚的空气中,飘荡着煮咖啡干净好闻的香气。
“那,最好开始想一想了。”他说。
“你不是开玩笑吧?”他的妻子说。
他点了点头。
“打仗了?”
他摇了摇头。
“也不是氢弹或者原子弹?”
“不是。”
“还是细菌战?”
“都不是。”
“恩,其实我也不清楚。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有时它让我觉得害怕,有时却一点也不怕——反而很平静。”他瞥了一眼女儿们,还有明亮的灯光下,她们闪闪发光的金色头发,放低了声音。“我什么也没和你说。开始大约是四天前的晚上。”
“什么?”
“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一个声音说,一切都要结束了;我记不清是什么样的声音,总之有一个声音,它说世上的一切都将就此终结。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我并没有想太多,但当我去上班后,这种感觉整天都萦绕着我。下午的时候,我看到史坦·威利斯看着窗外发呆,我说:‘你呆呆地想什么呢?’他说:‘昨晚我做了个梦。’还没等他告诉我做了个什么梦,我就知道是什么了。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听他把梦说完。”
“同一个梦吗?”
“是的。我告诉史坦我也梦见了。他好像不太吃惊。反而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为了这件怪事,我们开始在办公室中到处查看。我们并没有商量。我们没有说,我们去看看其他人怎么样。我们只是自顾自地到处走,看到四处的人都盯着自己的桌子或是自己的手,或者盯着窗外,愣愣地发呆。我跟几个人聊了聊,史坦也是。”
“他们也梦见了?”
“所有人都梦见了。同样的梦,没有什么区别。”
“你相信这个梦吗?”
“是的。我从未如此深信不疑。”
“那,什么时候会终结呢?我是指,这个世界。”
“夜里的某一时刻,随着夜晚绕着地球推进,经历了那一时刻的部分都将随黑夜消失。二十四个小时之后,整个世界便将消失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没有碰咖啡。然后,他们慢慢举起咖啡啜饮,面面相觑。
她拿起晚报,向他举起。“新闻里什么也没说。”
“没说,反正大家都知道,有什么必要?”他拿过报纸,向后靠在椅子里,看了看女孩儿们,又看看她。“你怕吗?”
“不。我甚至都不为孩子们担心。我一直以为我会吓得要死,但我没有。”
“科学家们一直在说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上哪去了?”
“我不知道。当你觉得某件事是合乎逻辑的,你就不会太过大惊小怪。这件事就是合乎逻辑的。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看,这也倒是合理的结局了。”
“我们也不算太坏,对吗?”
“不,但也没有很好。我想这就是麻烦所在。我们就只顾着自己的生活,而不顾这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客厅里,孩子们挥手将积木房子推翻,哈哈大笑。
“我以前一直想象人们在这种时候会上街大喊大叫。”
“我猜不会。你不会对真实发生的事情大喊大叫。”
“你知道吗,除了你和女儿们,我一点也不眷念其他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城市、汽车、工厂,或我的工作,或除了你们三个之外的任何东西。我能想到的值得眷念的东西,就只有你们了,也许还有天气的变化,天热时候的一杯凉水,或者睡个懒觉的机会。只能想到这些小事,真的。我们怎么能坐在这里,就这么聊着天呢?”
“因为也没其他的事情好做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然后他又倒了些咖啡。“你觉得为什么会是今晚。”
“因为如此。”
“为什么不是过去十年里的某一个晚上,为什么不是上个世纪,不是五百年前,不是一千年前?”
“也许是因为从来就没有过1951年2月30日,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这一天来了,于是就这样了,因为这个日子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有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世界上的一切成了如今的模样,所以便是终结了。”
“大洋两岸今夜都有起飞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它们再也看不到陆地了。”
“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他说。“我们接下来干啥?洗碗?”
他们仔细地刷了碗,然后把它们特别整齐地放进架子里。八点半的时候女孩子们被哄上床,吻晚安,床边的小灯开着,门留着一条细缝。
“我在想,”丈夫说,他从房间里出来,回头望,叼着烟斗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什么?”
“门是应该关严,还是留一小条缝,以便她们叫我们的时候听得到。”
他们坐着读了会儿报,聊了聊天,听了听广播音乐,然后一起坐在壁炉旁,看着煤堆里的余烬,钟敲了十点半,然后是十一点,然后是十一点半。他们想到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夜晚。
他们穿过房子,关掉灯,锁好门,然后走进卧室,站在凉爽的黑夜里,脱掉衣服。她把床罩从床上收起来,仔细叠好放在椅子上,然后把被子铺开。“床单好凉爽,又干净又舒服。”她说。


展开余下试题“晚安,”过了一会儿,他说。
“晚安,亲爱的……”她温柔地说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末日并不是十分清楚,暗示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人。
B. 史坦对于男主人公也做了和他一样的梦的事,并不十分吃惊,他早已经知道会有世界末日。
C. 报纸上并没有报道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件事,说明政府并没有向大众告知,此事纯属谣传。
D. 从人们生活方式上看,男主人公认为世界末日的出现合乎逻辑,暗示人们对此有心理准备。
7. 下列对文本叙事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最后一晚作为叙事背景,故事叙述节奏快,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艺术氛围。
B. 小说通过夫妻双方的对话,集中表现了夫妻二人乃至周围人对世界末日的态度。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以上帝视角讲述故事,更全面地展开对故事的虚构。
D. 小说故事情节围绕着丈夫抛出的世界上最后一晚会做什么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8. 小说多次提到两个小女孩的表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9. 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答案】6. D 7. A
8. ①女孩们在世界末日来临前,表现出的天真、单纯与成人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具有艺术张力;
②以孩子们的视角,描绘了她们一如往常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人们向往和平与安定生活的主题。
9. ①虚构:小说虚构了世界末日这一背景,并虚构了很多人都做的同一个梦,使得小说具有一定的荒诞神秘色彩;
②真实:夫妻对话谈论的时代背景是真实的,例如“打仗”“氢弹”“原子弹”“细菌战”等,架构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主旨;
③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小说以虚构的故事展开情节,面对人类自己破坏的世界,表达了人们对自身的反思、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假设的末日场景,再现了人类面对世界终结时的坦然与反思。作者采用平静而克制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夫妻间的对话以及家庭的日常,淡化了末日的惊惶,反而凸显人类在大限面前的一种清醒与释然。作品中蕴含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思,揭示出人类对现代文明亲手造成局面的无奈与接受。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不拘小节”错误,丈夫对世界末日的来临虽不完全明了,但通过其冷静的态度及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他的从容和理性,而不是“不拘小节”。而且任何人对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末日恐怕都不清楚,这不能说明丈夫“不拘小节”。
B.“他早已经知道会有世界末日”错误,原文“他好像不太吃惊。反而如释重负的样子”,史坦并没有提早知道世界末日,只是他也做了同样的梦,所以他不吃惊并非“他早已经知道会有世界末日”。
C.“此事纯属谣传”错误,报纸没有报道世界末日,并不意味着此事是谣传,而是因为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报道。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故事叙述节奏快”错误,小说通过平静的对话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不安的氛围,叙述节奏并不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内容角度,虽然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但是女孩们依然天真烂漫地玩积木、推翻房子、嬉笑,展现了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与成人面对世界末日来临的态度形成对比。这种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与感染力,突出了末日来临时的生活无常却平静的气氛。
②主题角度,以孩子们的视角,通过描绘日常行为,体现出生命积极延续的希望,她们的单纯和家庭生活的温馨,折射出人类对和平、安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暗中呼应了小说对人类生活方式反思的主题,深化了作品对人性的关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先分析“虚构”和“真实”,再分析“虚构和真实的关系”。
①“虚构”:小说中很多的人做了“同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二十四个小时之后,整个世界便将消失了”,并且大家对此都深信不疑,不太吃惊,反而如释重负的样子,小说通过“世界灭亡”这个共同的梦,来创造投射末日到来的氛围,这是一种虚拟的情境,使得整个故事带有荒诞神秘的色彩。
②“真实”。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际,夫妻二人平静地面对末日,与日常生活行为无异(如喝咖啡、哄孩子、洗碗、上床等),二人之间冷静和理性对话的也是真实的;还有“打仗了”“氢弹或者原子弹”“细菌战”等事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战争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思考小说背后所揭示的主题。
③“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虚构”是表现“真实”的载体,虚构情节提供了一个剖析和呈现人性的独特视角,最终揭示的是面对不可逆转事件,人人都会思考的真实,如“这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大洋两岸今夜都有起飞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它们再也看不到陆地了”,揭示了人类破坏世界的事实,表达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珍视、渴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五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