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暴见孟子》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孟子要向齐王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这才是齐王最关注的问题。作为战国时代的一国之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国家兴盛强大,以图一统天下,因此这也正是孟子必须回答的问题。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而使这一问题瞬息即解。这里有两个假言联锁推理:第一个假言联锁推理:1.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2.如果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那么天下大治;3.所以,如果王与民同乐,那么天下大治。这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就是:1.如果p,那么q;如果q,那么r;2.所以,如果p,那么r。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3.如果百姓“举疾首蹙额而相告”,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4.所以,如果王不与民同乐,那么天下不可能大治。这第二个假言联锁推理的公式是:1.如果非p,那么非q;2.如果非q,那么非r;3.所以,如果非p,那么非r。运用以上两个互相对照的同一推理形式,从正面从反面都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密切关系。这一推理内容是正确的,形式也是正确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就是打开了一个重要关锁。接着而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请齐王自己来抉择:究竟是选择前者、弃绝后者,还是相反?这里孟子替齐王作了回答:“今王与民同乐则王。”显然是前者。这是孟子对齐宣王热诚的希望、诚心的鼓励,也是以上全部谈话的归结。到此为止,由于解开了“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全部思想内涵,补进了省略的条件和推理过程,而使孟子的思想表达得尽善尽美。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
材料二:
关坤英的《〈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对《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评价很高,说“它以严密的说理,巧妙的论辩,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说理论辩的范例。这篇文章说理的明晰性、透彻性,说理的逻辑性、通俗性、趣味性,不仅为历代学者所称道,而且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不失其光彩。”
这种过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失之偏颇的。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个议题:(一)“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是关于君主爱好音乐与国家大治的关系。(二)“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这是关于怎样欣赏音乐才更快乐。(三)谈“与民同乐”与“不与民同乐”,这是谈在政治上君主是否与民众同甘共苦。
“好乐”与“治国”之间是不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的,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判断。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判断是不能成立的,所以他并没有继续论证发挥这个命题。孟子之所以提出这个命题,不过是激发齐王的好奇心,使齐王有继续听下去的兴趣而已。
单独的观赏音乐(实指乐舞)的快乐,不如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这是谈用什么样的方式观赏音乐更快乐的问题。在这里,孟子实际上是用混淆概念的办法,转移了论点,他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宫廷里的“众人”的“众”与“民众”的“众”混淆在一起了。他是用概念的游戏把齐王搞迷糊了,他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以论辩取胜。
浏览完整试题
“君主好乐,国家大治就有希望”,“君主与众人共同观赏音乐比君主单独观赏音乐更快乐”,这两个命题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所以孟子又离开这两个命题,而大谈其“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与民同乐”的“同乐”,不是指君主与民众共同欣赏音乐,而是指君主要在政治上给予人民以安乐与幸福,人民才会拥护君主,齐国才能称王于天下。
从上述分析可见,孟子的三个命题,从逻辑上看,三者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孟子仅仅是靠概念的游戏,把三者从形式上联系在一起,即先把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然后又把观赏音乐的“与众同乐”和政治上的“与民同乐”在形式上联结起来。这样的推理论证,不仅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且从比喻论证的角度来看,也是生硬的、无法成立的。
从论说文的要求来看,《庄暴见孟子》并不是“说理论辩的范例”。它只是以诡辩取胜,而不是靠逻辑推理取胜,既不存在什么“说理的明晰性”,更不存在说理的“透彻性”。
(张启成《也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与关坤英同志商榷》)
材料三:
什么是诡辩?诡辩论者辩护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正因为诡辩论者袒护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违犯逻辑规律和规则。但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就《庄暴》来看,孟子的思想是进步的,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的。孟子的劝说国君在当时纵横家奔赴于诸侯之间,各国忙于武力征伐的时代虽属迂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坚定不移,始终如一,汲汲以求,其精神是令人佩服的。他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灵活多变的方法也是可取的。
(关坤英《〈庄暴见孟子〉的语言技巧和逻辑推理——再论〈庄暴见孟子〉的论辩术兼答张启成同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孟子文章说理的逻辑性、明晰性等特点,让历代的学者称道,至今仍有光彩。
B. 材料一认为孟子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思维形式,从正面论证了与民同乐和天下大治的关系。
C. 材料二认为齐国能称王天下,不是因为君民共同欣赏音乐而是君主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
D. 材料二作者认为齐王之所以被孟子搞糊涂了,与孟子混淆了“乐”与“众”的概念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谈及了《庄暴见孟子》这篇文章,但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材料一认为孟子将两个假言联锁推理,肯定了孟子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式。
C. 材料二因为孟子的逻辑是错误的,所以否定好乐与治国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D. 材料三认为孟子的劝说有些迂阔,但为达目的而采取的多变方法是可取的。
3. 下列选项中逻辑推理不成立的一项是( )
A.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有脊椎的,人是哺乳类动物,所以人是有脊椎的。
B. 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作品就是世界上的绝作。
C. 所有手机都是需要充电的,Iphone是手机,所以Iphone是需要充电的。
D. 所有钠盐是水溶性物质,所有肥皂是钠盐,所以所有肥皂是水溶性物质。
4. 材料二是如何批驳材料一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关坤英和张启成关于《庄暴见孟子》的论辩,对于我们治学有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最后一夜
雷·布拉德伯里
“如果你知道,今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晚上了,你会做些什么?”
“我会做什么……你是认真的吗?”
“对,认真的。”
“我不知道——没有想过。”她把银咖啡壶转了一下,柄对着他,把两个杯子放在碟子上。
他倒了点咖啡。他们身后,绿色的灯光下,两个小女孩在客厅地毯上玩积木。傍晚的空气中,飘荡着煮咖啡干净好闻的香气。
“那,最好开始想一想了。”他说。
“你不是开玩笑吧?”他的妻子说。
他点了点头。
“打仗了?”
他摇了摇头。
“也不是氢弹或者原子弹?”
“不是。”
“还是细菌战?”
“都不是。”
“恩,其实我也不清楚。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有时它让我觉得害怕,有时却一点也不怕——反而很平静。”他瞥了一眼女儿们,还有明亮的灯光下,她们闪闪发光的金色头发,放低了声音。“我什么也没和你说。开始大约是四天前的晚上。”
“什么?”
“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一个声音说,一切都要结束了;我记不清是什么样的声音,总之有一个声音,它说世上的一切都将就此终结。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我并没有想太多,但当我去上班后,这种感觉整天都萦绕着我。下午的时候,我看到史坦·威利斯看着窗外发呆,我说:‘你呆呆地想什么呢?’他说:‘昨晚我做了个梦。’还没等他告诉我做了个什么梦,我就知道是什么了。但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听他把梦说完。”
“同一个梦吗?”
“是的。我告诉史坦我也梦见了。他好像不太吃惊。反而如释重负的样子。然后为了这件怪事,我们开始在办公室中到处查看。我们并没有商量。我们没有说,我们去看看其他人怎么样。我们只是自顾自地到处走,看到四处的人都盯着自己的桌子或是自己的手,或者盯着窗外,愣愣地发呆。我跟几个人聊了聊,史坦也是。”
“他们也梦见了?”
“所有人都梦见了。同样的梦,没有什么区别。”
“你相信这个梦吗?”
“是的。我从未如此深信不疑。”
“那,什么时候会终结呢?我是指,这个世界。”
“夜里的某一时刻,随着夜晚绕着地球推进,经历了那一时刻的部分都将随黑夜消失。二十四个小时之后,整个世界便将消失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没有碰咖啡。然后,他们慢慢举起咖啡啜饮,面面相觑。
她拿起晚报,向他举起。“新闻里什么也没说。”
“没说,反正大家都知道,有什么必要?”他拿过报纸,向后靠在椅子里,看了看女孩儿们,又看看她。“你怕吗?”
“不。我甚至都不为孩子们担心。我一直以为我会吓得要死,但我没有。”
“科学家们一直在说的,那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上哪去了?”
“我不知道。当你觉得某件事是合乎逻辑的,你就不会太过大惊小怪。这件事就是合乎逻辑的。从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看,这也倒是合理的结局了。”
“我们也不算太坏,对吗?”
“不,但也没有很好。我想这就是麻烦所在。我们就只顾着自己的生活,而不顾这世界的很大一部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展开余下试题
在客厅里,孩子们挥手将积木房子推翻,哈哈大笑。
“我以前一直想象人们在这种时候会上街大喊大叫。”
“我猜不会。你不会对真实发生的事情大喊大叫。”
“你知道吗,除了你和女儿们,我一点也不眷念其他的东西。我从来没有喜欢过城市、汽车、工厂,或我的工作,或除了你们三个之外的任何东西。我能想到的值得眷念的东西,就只有你们了,也许还有天气的变化,天热时候的一杯凉水,或者睡个懒觉的机会。只能想到这些小事,真的。我们怎么能坐在这里,就这么聊着天呢?”
“因为也没其他的事情好做了。”
他们坐了一会儿,然后他又倒了些咖啡。“你觉得为什么会是今晚。”
“因为如此。”
“为什么不是过去十年里的某一个晚上,为什么不是上个世纪,不是五百年前,不是一千年前?”
“也许是因为从来就没有过1951年2月30日,历史上从未有过,现在这一天来了,于是就这样了,因为这个日子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有意义,因为就在这一年,世界上的一切成了如今的模样,所以便是终结了。”
“大洋两岸今夜都有起飞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它们再也看不到陆地了。”
“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他说。“我们接下来干啥?洗碗?”
他们仔细地刷了碗,然后把它们特别整齐地放进架子里。八点半的时候女孩子们被哄上床,吻晚安,床边的小灯开着,门留着一条细缝。
“我在想,”丈夫说,他从房间里出来,回头望,叼着烟斗在那儿站了一会儿。
“什么?”
“门是应该关严,还是留一小条缝,以便她们叫我们的时候听得到。”
他们坐着读了会儿报,聊了聊天,听了听广播音乐,然后一起坐在壁炉旁,看着煤堆里的余烬,钟敲了十点半,然后是十一点,然后是十一点半。他们想到世界上的所有其他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夜晚。
他们穿过房子,关掉灯,锁好门,然后走进卧室,站在凉爽的黑夜里,脱掉衣服。她把床罩从床上收起来,仔细叠好放在椅子上,然后把被子铺开。“床单好凉爽,又干净又舒服。”她说。
“晚安,”过了一会儿,他说。
“晚安,亲爱的……”她温柔地说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对于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末日并不是十分清楚,暗示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人。
B. 史坦对于男主人公也做了和他一样的梦的事,并不十分吃惊,他早已经知道会有世界末日。
C. 报纸上并没有报道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件事,说明政府并没有向大众告知,此事纯属谣传
D. 从人们生活方式上看,男主人公认为世界末日的出现合乎逻辑,暗示人们对此有心理准备。
7. 下列对文本叙事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最后一晚作为叙事背景,故事叙述节奏快,营造出一种紧张 艺术氛围。
B. 小说通过夫妻双方的对话,集中表现了夫妻二人乃至周围人对世界末日的态度。
C. 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以上帝视角讲述故事,更全面地展开对故事的虚构。
D. 小说故事情节围绕着丈夫抛出的世界上最后一晚会做什么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8. 小说多次提到两个小女孩的表现,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作用。
9. 小说就是通过叙述虚构的世界与人生,抵达必然和应然的真实。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小说“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牧民之B道C务在安之D而已E天下F虽有逆行之G臣H必无响应之助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经历,和屈原作品《离骚》中通假为“罹”字的“离”含义不同。
B. 领,脖子,和成语“引领而望”“楚腰蛴领”中的“领”字含义相同。
C. 振,赈济,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字含义不同。
D. 当,匹配,与《屈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的“当”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夫之认为,国家要长治君主要学会任用贤人,汉高祖信任周勃,宋太祖任用赵普,周、赵二人他们虽然没有止息祸乱,但也不会导致国家灭亡。
B. 贾谊认为,如果秦王能够考虑到古代的情况,借鉴殷商和周代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即使后代出现了骄奢淫逸的君主,国家也不会灭亡。
C. 秦二世刚即位,受冻的百姓有衣服穿就会觉得很好,挨饿的百姓有饭吃就会满足,这时四方来的政客们建言献策,正是新主表现执政才能的机会。
D. 秦二世统治期间,上至君臣下到百姓,人人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容易发生动乱,因此陈涉不需要有大贤之能、大贵之尊就能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
(2)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14. 请结合材料,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展开余下试题
谢周同年通叟诗卷
晁说之
周郎既老曲不顾,自作吴音歌白苧。
二三名胜能知音,伧翁得之嗟已暮。
玩之在手一载读,愈见佳处心愈妒。
君乎瘖休无复鸣,我宜如许他宜虑。
乡曲豫章皆奇才,直上千尺已摧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通叟将自己创作的诗卷赠给诗人,诗人因感谢同年的惦念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B. 诗人以周郎顾曲自比,感慨自己年老不再细究音律的瑕疵,开始自创吴地音乐。
C. 诗人赏玩周通叟诗卷已有一年了,越读越能品味出其中的妙处,不觉心生嫉妒。
D. 诗人以豫章人才辈出来勉励周通叟,希望周通叟能够努力向学,奋发超越前人。
16. 这首诗歌关于文艺创作与欣赏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主题思政课上,赵老师运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劝勉同学们要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规避短处。
(2)在《将进酒》,中,诗人援引曹植痛饮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古来文人不得志的忧愤不平之情。
(3)古人创作诗词多擅长从大自然中取材,如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就将“月”作为特定意象来营造意境、寄寓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起太湖,世人总会想起无锡。无锡有 ① 的鼋头渚,还有那首叫《太湖美》的歌曲。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太湖三分之二的水域在苏州境内。
住在这里是幸福的。到了春天,菜花像熟稻那样金晃晃的,还有好闻的香味。蚕豆花的香味比菜花更好闻。野荠菜无香,开出来白白碎碎的一片,像风中絮语。
村子里大多数是老人,年轻人全在城镇生活。眼下,自留地里的蔬菜应有尽有,白菜、青菜、萝卜、胡萝卜、菠菜、香菜、蒜……收完鸡头米的水田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种,田地也要休养生息。今年夏天热,鸡头米 ② ,本地人都没见到街上有卖的。对于年景的好坏,本地人从不 ③ ,总是坦然的样子,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无论收成如何,每到傍晚,公园里散步、跳舞的人都成群结队。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画波浪线句子除使用比喻修辞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请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摘了眼镜后,听力下降”相关词条登上某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近视星人”在评论区称,自己不戴眼镜时,确实有时会“既看不清也听不清”。
那么, ① ?11月25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执行主任胡柯告诉记者,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系统接收外部信息,各个感官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不同器官获得的信息会传入大脑中各自对应的中枢,在经过动态、复杂的整合分析处理后,大脑最终会形成对事物的全面感知。
胡柯介绍,人在交流时,眼睛能看到对方的体态、表情、口型等,这些视觉信息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 ② ,视觉系统接收信息的能力减弱,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努力看清。这时,大脑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视觉系统,对听觉系统的关注相对减少,所以会出现听力“打折”的感受。
“但这种感受只是短期的,不代表听力真的下降,不必过分担忧。”胡柯补充,①眼睛逐渐适应不戴眼镜的状态,②大脑会重新分配注意力给各个感官系统,③以帮助人们听清外部声音。④他以视觉障碍者为例进一步解释,⑤当人的视力彻底消失甚至大幅度下降时,⑥大脑中枢和各感官系统在经过长期的训练、适应和相互作用后,⑦对听觉信号的处理效率会有所提升,⑧听力反而会变得比以往更敏捷。
2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请分析文中加点字“打折”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追求,探究;“求是”,即探求真理;“求非”,即寻找错谬。人们在面对未知时,是不是只需要“求是”呢?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辽宁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区一中等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五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