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中华古典美学思想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峻”,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此后的“壮美”等,都是对这种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以期对时代文风、诗风产生引领和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饱经忧患,却能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正在于此。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铸就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B. “风”原指“风骨”生成之本,即人的风度、气质,以“风骨”设喻诗文,“风”则指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C. 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但严羽仍旧赞赏盛唐之诗,可见刚健美学品格对中国诗学的深刻影响。 D. 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具有连续性,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论点后,引用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中的相关记载,阐释“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总结这一思想的影响及作用。 B. 材料一通过对比论证,指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不同之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强不息是前提,厚德载物为引申。 C. 材料二引用“发愤忘食”“士不可以不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内容,阐明“刚健有 ”精神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D. 材料二以姚鼐的丰富阐发和描述为例,说明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刚健美学品格也有了新的表达和拓展。 3. 下列诗词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美学的一项是( ) A.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两则材料均提及“刚健有为”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刚健有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去 余华 小时候,很想去看海。 家离海边十里路。那时,我四岁,哥哥六岁。十里路是很远的。父母上班去,我们便被反锁在屋内。 在屋内,椅子当马骑,待会儿又相反,人当马在地上爬,椅子放在背脊上作为人。这全是哥哥的主意,哥哥大,我小。有时他说月亮里有人,我信;有时他说月亮里没人,我仍信。父母上班去,他便跟我乱扯,我很高兴听。也不全是乱扯,也有别的事做。我们练跳,先从床上往下跳,再从椅子上往下跳,最后呢,站在桌子上往下跳。哥哥是跳下去了,而我却没敢。哥哥责备我,我低着头轻轻地哭了,心里却很佩服哥哥。其实后来我到了六岁,也敢跳了。 我们玩累了,便会往床底下一躺,睡着了。父母下班回来,没见我们,急了,四处寻找。寻我回来,却见我们已规规矩矩地坐好在饭桌旁。 渐渐地,练跳没兴致了,钻床也没兴致了,似乎什么都没兴致。我们整日扑在窗口,看蓝天,看白云,看远处起伏的山群,看近处波动的稻浪。 而有与我们同龄的孩子,翻着筋斗在远处出现时,我蓦然放声大哭。哥哥说声:“别哭!”自己却涕泪俱下。童年也有寂寞的时候。 我们的窗是朝南的,脚下垫着凳子,否则,人太矮,够不到。哥哥是很坏的,当我们一起放声大哭时,他突然用脚一蹬凳子,俩人摔下来了。摔下来是很痛的,可我们却立刻终止了哭声,高高兴兴地笑起来。 我们太寂寞。 屋内的世界越来越小,心的世界却越来越大。一日,哥哥指着很远的地方,说:“那里有大海。”从此以后,我的心开始动荡,哥哥的心也开始动荡。起先他也知道那里有大海,可以前他一直没动心,自从说了那句话,他自己也不平静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哥哥也没见过大海。 蓝天不再那么神秘,白云不再使我们心思飘忽。起伏的山群没意思了,波动的稻浪也没意思。看远处孩子翻筋斗也不再使我们伤心。我们不解,他们为何不去海边。 县城很小,家住的地方已经算是乡间了。扑在窗口望出去,有些许池塘。有一个池塘特别大,是三个连结在一起的,我们称它“连环湖” 我问哥哥:“海比那池塘大?” “当然大。” “比连环湖也大?” “肯定大!” 我无法想象比连环湖还要大的海了。哥哥是知道的,他说站在海的这岸望对岸,对岸的人小得像蚂蚁。 哥哥说,如果不是被反锁在屋里,他会带我去海边的。 我们想出去,从门出去是没指望的。窗倒是敞开的,可我们住的是二楼,哥哥不敢跳下去,我更不敢。 哥哥说用一根绳子从窗口扔出去,扔到地上,我们就可以沿绳而下。绳是没有的,只有缝衣服的丝线(丝线只能帮助一只蚂蚁从窗口逃下去)。 绳没有,我便向父亲要。父亲问了,我回答是准备从窗口逃下去,去看海。 父亲听了很生气,批评了哥哥。事后哥哥骂我是全世界最大最大的笨蛋。 然而,父亲竟说礼拜天带我们去看海。说这话的时候是礼拜四。还有两天就能去看海。哥哥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那两天里,哥哥待我特别好,吃东西时不再跟我抢了。我待哥哥也很好,把我的帽子给他戴。我的帽子漂亮。 可是在礼拜天,父亲仍去上班,我们去不成海边了,只能等到下个礼拜天。 到了下个礼拜天父亲没去上班,可他说有事,仍没带我们去。就这样,拖了很久,才算去成。 我们看海去了。 家离海边十里路。十里路现在走起来觉得不远,而当时却实在觉得太长。记得后来是父亲背着哥哥,抱着我,才到海边的。回来时也是那样。初次见到海时的情景,现在模模糊糊了。只记得当时哥哥惊叫了一声然后说: “这么大!” 好像我也是这样。 当时我还没有上学,还不知道有“无边无际”,不知道有“浩浩淼淼”,海的出现,让我木然。现在想起来,最初体味到什么是人生,不是后来,而是当初头一次看到海时。虽说那时尚未意识到,可现在想来总觉得是那时。 父亲说要回去了,我不乐意,哥哥也不愿意,哀求父亲:“再待一会儿吧。” 几次“待一会儿”后,父亲不再待一会儿,一定要回去。记得当时我哭了。哥哥虽没哭,但我知道他也是很想哭的。那天晚上,哥哥握着拳头对我说:“以后我带你去。” 后来确有好几次是哥哥带我去的。再后来,我和同学一起常去海边了。 现在倒是不常去,懒得去。海见多了,便也不以为意。 只是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玩。哥哥已经结婚,我呢,忙于写作。都很忙,现在的家庭不似从前,儿子一长大,全搬出去住。家已分成三处,父母一处,哥嫂一处,我独人一处。已不是过去的朝夕相处。 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玩,照几张相。哥哥答应,我也答应。只是屡屡将日子往后推。这个星期天推下星期天。最后还是去了。 去了,最高兴的是父母。一到海边,他们好像就不愿意回去了。当我们说:“回去吧。”父母总说:“再待一会儿。” 我们在海边待了很久。 那一次,我提醒哥哥,小时我们扑在南窗口,他指着南面说那里有大海。其实海在东面。还提醒他,他曾说过站在海的这岸,对岸的人小如蚂蚁。 哥哥先说记不清了,后又说我是在瞎编。我是记得很清楚的。 现在,父母又提出要去海边了,于是就想起当初求着父亲带我们去看海的情景。现在父母求我们了。 而海依旧。 选自余华散文集《山谷微风》)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常常被父母反锁在屋内,同龄的孩子却在远处自由玩耍,通过对比,突出了我们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B. “他说站在海的这岸望对岸,对岸的人小得像蚂蚁”一句,运用比喻写出海的辽阔,也让我对海有了初步认知。 C. 文章标题为“看海去”,但并未对海展开具体描写,“海”连接童年与现在,是孩子和父母心中相同的精神寄托。 D. 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两代人都想去看海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也会引发读者广泛深入的思考。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边离家十里远,这对于尚在幼年的哥俩来说,在体力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B. 因为常常被反锁在屋内,我和哥哥只能通过做各种游戏来打发寂寞的童年时光。 C. 父亲答应带我们去看海后,我和哥哥变得更为友好,因为我们的梦想即将实现。 D. 现在,父母一再要求我们带他们看海去,说明父母对我们有亏欠,竭力要弥补。 8. 文章部分内容前后呼应,形成对照,请从文中任意找出一组分析和鉴赏。 9. 作者说自己最初体味到人生“不是后来,而是当初头一次看到海时”,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体味到的人生有哪些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豮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 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隰朋A可B其C 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倍,违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相同。 B. 迁,移交,与《琵琶行并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意思不同。 C. 其,语气词,表祈使,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 “其”用法相同。 D. 爱,爱惜,爱护,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意思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之所以讨伐灭掉郯国,是因为当初他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 齐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 管仲认为臣子内心坚定、行为廉洁、少私欲、能守信,才可以担当治国重任。 D. 竖刁深得重用,却在齐桓公外出游玩之时率众叛乱,齐桓公也因此身死名灭。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 14. 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罢还边将 雍陶① 白须虏将②话边事,自失公权怒语多。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 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 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 【注】①晚唐诗人,有十余年的赴边经历,久未升迁。②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 15. 下列对这首诗 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二位须发已白的将领在谈论边事,他对失去朝廷所赋之权颇有怨言。 B. 颔联虏将以廉颇自比,直接表明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身体强健,可镇守边疆。 C. 颈联描写虏将闲懒的生活状态,蕴含岁月蹉跎的无奈以及无法实现理想的感慨。 D. 尾联将百战无功的抒情主人公与意气风发的青年作对比,突显其内心的艳羡之情。 16. “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请结合颔联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革命青年具有大无畏的战斗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会课上,王老师引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同学们学习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 (3)《论语》十二章《里仁》篇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跳出对个体生命微渺的感伤,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人类与自然永恒共存的哲思。 (5)古代诗人写景常采用高低或远近结合的手法,营造画面的层次感,唐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引发热议,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悠闲的朋友圈有着巨大反差。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的现象呢? 不完美才是人间真谛,“精装朋友圈”背后对生活的热爱、对完美的追求有值得肯定之处。就像有网友说,比起每天接受负面情绪,看看朋友圈的美图当然更愉悦一些,但也不必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或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戴上面具。 珍惜“限量版”的小确幸。我们难免会把自己的“毛坯人生”与别人的“精装朋友圈”进行比较,但需要看到,社交媒体上所展示的常常不是事物的全貌。虽然有人在令人羡慕的大公司工作,月收入数万元,但经常加班到深夜,而这或许并不为外人所知。对每个人来说,生活尽管有简陋甚至简单的一面,却也是无法复制的“限量版”。不必羡慕谁,只需要去珍惜独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刻的小确幸。 人生要靠奋斗去“精装”。有人打趣:“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尽管一生颠簸,坎坷不断,苏轼始终乐观面对,孜孜不倦地追求精彩逆袭。因此,不必急于将自己的生活定位为“毛坯”状态,我们还有许多时间去实打实地“精装”它。或许当下离理想还很遥远,但现在添的每一块砖、加的每一片瓦,都是为了能在若干年后筑起独一无二的“梦中小屋”。 实现从“毛坯人生”到“精致人生”的华丽转变并非遥不可及,关键是要全力以赴、敢于拼搏。大家在乎的不是朋友圈里那个表面光鲜的你,而是当初意气风发的自己一路披荆斩棘,蜕变成当下崭新的自我。 18. 下列句子中的“一样”与文中加点的“一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是( ) A. 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B. 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C.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 D. 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长征胜利万岁》)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字“精装”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上图书馆》) 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荷塘月色》) C. 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 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或许当下离理想还很遥远,但现在添加的每一块砖和瓦,都是为了能在若干年后实现自己心中独一无二的理想”,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日益忙碌,然而,繁忙之余,仍有人不忘停下脚步,欣赏一朵花的绽放,感受一场雨的浪漫,品味一首诗的韵味。有人说,这是对生活之美的追求;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将精力投入到更实际的工作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