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中华古典美学思想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峻”,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此后的“壮美”等,都是对这种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以期对时代文风、诗风产生引领和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饱经忧患,却能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正在于此。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铸就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B. “风”原指“风骨”生成之本,即人 风度、气质,以“风骨”设喻诗文,“风”则指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C. 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但严羽仍旧赞赏盛唐之诗,可见刚健美学品格对中国诗学的深刻影响。 D. 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具有连续性,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论点后,引用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中的相关记载,阐释“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总结这一思想的影响及作用。 B. 材料一通过对比论证,指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不同之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强不息是前提,厚德载物为引申。 C. 材料二引用“发愤忘食”“士不可以不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内容,阐明“刚健有为”精神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D. 材料二以姚鼐的丰富阐发和描述为例,说明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刚健美学品格也有了新的表达和拓展。 3. 下列诗词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美学的一项是( ) A.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两则材料均提及“刚健有为”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刚健有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 【答案】1. D 2. C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于“刚健有为”思想的起源、发展、内容及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于“刚健有为”思想对后代审美意识、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及时代价值。 5. ①应深入理解“刚健有为”的丰富含义以及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自强不息”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刚强不屈,自强自立,努力向上,奋斗不止; ③“厚德载物”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刚健有为”这一核心概念。材料一通过《周易大传》等经典文献,系统阐述了“刚健有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纲领性地位,强调其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材料二则从儒家思想出发,结合美学视角,进一步阐释了“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中的体现。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揭示了“刚健有为”思想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可知,“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是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的四个要素,并非“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 B.“‘风’则指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错误,由材料二“‘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可知,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