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内蒙古赤峰元宝山区一中等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2025.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注】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其纲领“刚健有为”思想也自成系统。粗略地看,《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除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意思外,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还有老子所说的“自胜者强”之义。《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其思想影响很大,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形于中必发于外”,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体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俯拾皆是。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注】《周易大传》,又称《易传》,包含《象传》等十篇。
材料二:
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有为”的精神充分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倡并践行“发愤忘食”的进取精神,将“刚健”“弘毅”视作“有为”的前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并践行终身。孟子高度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刚毅品格。儒家经典《易传》对“刚健有为”精神有着集中表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强调大自然生生不息、刚强劲健,君子应效法天体运行,奋发进取。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表达。


浏览完整试题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中华古典美学思想的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峻”,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此后的“壮美”等,都是对这种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以期对时代文风、诗风产生引领和影响。
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饱经忧患,却能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其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正在于此。我们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铸就民族复兴的伟业,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
B. “风”原指“风骨”生成之本,即人 风度、气质,以“风骨”设喻诗文,“风”则指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C. 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但严羽仍旧赞赏盛唐之诗,可见刚健美学品格对中国诗学的深刻影响。
D. 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具有连续性,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出论点后,引用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中的相关记载,阐释“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总结这一思想的影响及作用。
B. 材料一通过对比论证,指出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不同之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强不息是前提,厚德载物为引申。
C. 材料二引用“发愤忘食”“士不可以不弘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内容,阐明“刚健有为”精神体现在儒家思想中。
D. 材料二以姚鼐的丰富阐发和描述为例,说明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刚健美学品格也有了新的表达和拓展。
3. 下列诗词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美学的一项是( )
A.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 两则材料均提及“刚健有为”思想,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刚健有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
【答案】1. D 2. C
3. C 4. ①材料一:侧重于“刚健有为”思想的起源、发展、内容及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于“刚健有为”思想对后代审美意识、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及时代价值。
5. ①应深入理解“刚健有为”的丰富含义以及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自强不息”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刚强不屈,自强自立,努力向上,奋斗不止;
③“厚德载物”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刚健有为”这一核心概念。材料一通过《周易大传》等经典文献,系统阐述了“刚健有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纲领性地位,强调其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材料二则从儒家思想出发,结合美学视角,进一步阐释了“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中的体现。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揭示了“刚健有为”思想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可知,“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是中国文化基本思想体系的四个要素,并非“刚健有为”思想包含了“天人协调”“和与中”“崇德利用”。
B.“‘风’则指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错误,由材料二“‘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的重要表达之一……《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可知,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


展开余下试题C.“刚健美学品格对中国诗学的深刻影响”错误,材料二说“尽管宋元以来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赞赏盛唐之诗“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体现的是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劲健”等品格对中国诗学的影响,而不是“刚健美学品格”,这里概念扩大。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错,材料一指出“《周易大传》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孔子所作”,但实际上《周易大传》并非孔子所作,且材料一提出论点后,引用《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记载阐释“刚健有为”思想的内涵,总结这一思想的影响及作用。
B.“对比论证”错,材料一在阐述“刚健有为”思想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关系时,“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没有使用对比论证,只是在阐述二者的不同及关系。
D.“说明……”错误,论据与结论不对应,材料二“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此后的‘壮美’等,都是对这种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以姚鼐的阐发和描述为例,说明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重视,但“壮美”是此后对刚健美学品格的进一步拓展,而不是姚鼐提出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分析的能力。
文中“刚健”美学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刚强不屈、奋发进取等精神,具有明朗、劲健有力等特点。
A.描绘天姥山高耸入云,山势雄伟,体现出一种刚健之美,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气势,符合“刚健”美学。
B.描写赤壁的壮丽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景象,表现出一种豪迈、刚劲的力量,符合“刚健”美学。
C.表达的是李煜对故国的思念以及亡国后的悲痛、哀怨之情,情感基调是哀伤、柔弱的,不符合“刚健”美学中刚强不屈、奋发进取等精神。
D.展现出洞庭湖的广阔浩渺,诗人在其中虽显得渺小,但也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体现出一种豁达、豪迈的情怀,具有刚健之美。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二段指出“刚健有为”思想在起源上,源于孔子,在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成熟;发展方面明确其在《周易大传》时自成系统;内容上,介绍其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前者是自立之道,后者是立人之道,且以自强不息为主;第三段指出“刚健有为”思想影响上,强调《周易大传》思想影响大,“刚健有为”精神在文物、制度、风俗等方面多有体现。故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刚健有为”思想的起源、发展、内容及影响。
②材料二第二段指出“刚健有为”思想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及中华古典美学思想建构影响深远。在传统文论中,生成“风骨”“雄浑”等思想,影响文艺的美学选择和风格。第三、四、五段指出从刘勰到司空图,再到明清时期的姚鼐等,都对“刚健”美学有阐述和发展。最后一段指出这种精神蕴含着进取力量,是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弘扬它有助于民族复兴。故材料二侧重于“刚健有为”思想对后代审美意识、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及时代价值。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中提到“‘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除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绝不停止的意思外,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在铸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可以概括出,青年学生应应深入理解“刚健有为”的丰富含义以及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根据材料一“《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和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可以概括出,“自强不息”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刚强不屈,自强自立,努力向上,奋斗不止;
③根据材料一“《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地势’是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可以概括出,“厚德载物”启示青年学生要做到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去
余华
小时候,很想去看海。
家离海边十里路。那时,我四岁,哥哥六岁。十里路是很远的。父母上班去,我们便被反锁在屋内。
在屋内,椅子当马骑,待会儿又相反,人当马在地上爬,椅子放在背脊上作为人。这全是哥哥的主意,哥哥大,我小。有时他说月亮里有人,我信;有时他说月亮里没人,我仍信。父母上班去,他便跟我乱扯,我很高兴听。也不全是乱扯,也有别的事做。我们练跳,先从床上往下跳,再从椅子上往下跳,最后呢,站在桌子上往下跳。哥哥是跳下去了,而我却没敢。哥哥责备我,我低着头轻轻地哭了,心里却很佩服哥哥。其实后来我到了六岁,也敢跳了。
我们玩累了,便会往床底下一躺,睡着了。父母下班回来,没见我们,急了,四处寻找。寻我回来,却见我们已规规矩矩地坐好在饭桌旁。
渐渐地,练跳没兴致了,钻床也没兴致了,似乎什么都没兴致。我们整日扑在窗口,看蓝天,看白云,看远处起伏的山群,看近处波动的稻浪。
而有与我们同龄的孩子,翻着筋斗在远处出现时,我蓦然放声大哭。哥哥说声:“别哭!”自己却涕泪俱下。童年也有寂寞的时候。
我们的窗是朝南的,脚下垫着凳子,否则,人太矮,够不到。哥哥是很坏的,当我们一起放声大哭时,他突然用脚一蹬凳子,俩人摔下来了。摔下来是很痛的,可我们却立刻终止了哭声,高高兴兴地笑起来。
我们太寂寞。
屋内的世界越来越小,心的世界却越来越大。一日,哥哥指着很远的地方,说:“那里有大海。”从此以后,我的心开始动荡,哥哥的心也开始动荡。起先他也知道那里有大海,可以前他一直没动心,自从说了那句话,他自己也不平静起来。
哥哥也没见过大海。
蓝天不再那么神秘,白云不再使我们心思飘忽。起伏的山群没意思了,波动的稻浪也没意思。看远处孩子翻筋斗也不再使我们伤心。我们不解,他们为何不去海边。
县城很小,家住的地方已经算是乡间了。扑在窗口望出去,有些许池塘。有一个池塘特别大,是三个连结在一起的,我们称它“连环湖”
我问哥哥:“海比那池塘大?”
“当然大。”
“比连环湖也大?”
“肯定大!”
我无法想象比连环湖还要大的海了。哥哥是知道的,他说站在海的这岸望对岸,对岸的人小得像蚂蚁。


展开余下试题哥哥说,如果不是被反锁在屋里,他会带我去海边的。
我们想出去,从门出去是没指望的。窗倒是敞开的,可我们住的是二楼,哥哥不敢跳下去,我更不敢。
哥哥说用一根绳子从窗口扔出去,扔到地上,我们就可以沿绳而下。绳是没有的,只有缝衣服的丝线(丝线只能帮助一只蚂蚁从窗口逃下去)。
绳没有,我便向父亲要。父亲问了,我回答是准备从窗口逃下去,去看海。
父亲听了很生气,批评了哥哥。事后哥哥骂我是全世界最大最大的笨蛋。
然而,父亲竟说礼拜天带我们去看海。说这话的时候是礼拜四。还有两天就能去看海。哥哥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那两天里,哥哥待我特别好,吃东西时不再跟我抢了。我待哥哥也很好,把我的帽子给他戴。我的帽子漂亮。
可是在礼拜天,父亲仍去上班,我们去不成海边了,只能等到下个礼拜天。
到了下个礼拜天父亲没去上班,可他说有事,仍没带我们去。就这样,拖了很久,才算去成。
我们看海去了。
家离海边十里路。十里路现在走起来觉得不远,而当时却实在觉得太长。记得后来是父亲背着哥哥,抱着我,才到海边的。回来时也是那样。初次见到海时的情景,现在模模糊糊了。只记得当时哥哥惊叫了一声然后说:
“这么大!”
好像我也是这样。
当时我还没有上学,还不知道有“无边无际”,不知道有“浩浩淼淼”,海的出现,让我木然。现在想起来,最初体味到什么是人生,不是后来,而是当初头一次看到海时。虽说那时尚未意识到,可现在想来总觉得是那时。
父亲说要回去了,我不乐意,哥哥也不愿意,哀求父亲:“再待一会儿吧。”
几次“待一会儿”后,父亲不再待一会儿,一定要回去。记得当时我哭了。哥哥虽没哭,但我知道他也是很想哭的。那天晚上,哥哥握着拳头对我说:“以后我带你去。”
后来确有好几次是哥哥带我去的。再后来,我和同学一起常去海边了。
现在倒是不常去,懒得去。海见多了,便也不以为意。
只是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玩。哥哥已经结婚,我呢,忙于写作。都很忙,现在的家庭不似从前,儿子一长大,全搬出去住。家已分成三处,父母一处,哥嫂一处,我独人一处。已不是过去的朝夕相处。
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玩,照几张相。哥哥答应,我也答应。只是屡屡将日子往后推。这个星期天推下星期天。最后还是去了。
去了,最高兴的是父母。一到海边,他们好像就不愿意回去了。当我们说:“回去吧。”父母总说:“再待一会儿。”
我们在海边待了很久。
那一次,我提醒哥哥,小时我们扑在南窗口,他指着南面说那里有大海。其实海在东面。还提醒他,他曾说过站在海的这岸,对岸的人小如蚂蚁。
哥哥先说记不清了,后又说我是在瞎编。我是记得很清楚的。
现在,父母又提出要去海边了,于是就想起当初求着父亲带我们去看海的情景。现在父母求我们了。
而海依旧。
选自余华散文集《山谷微风》)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常常被父母反锁在屋内,同龄的孩子却在远处自由玩耍,通过对比,突出了我们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
B. “他说站在海的这岸望对岸,对岸的人小得像蚂蚁”一句,运用比喻写出海的辽阔,也让我对海有了初步认知。
C. 文章标题为“看海去”,但并未对海展开具体描写,“海”连接童年与现在,是孩子和父母心中相同的精神寄托。
D. 文章以时间为序,写了两代人都想去看海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也会引发读者广泛深入的思考。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边离家十里远,这对于尚在幼年的哥俩来说,在体力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B. 因为常常被反锁在屋内,我和哥哥只能通过做各种游戏来打发寂寞的童年时光。
C. 父亲答应带我们去看海后,我和哥哥变得更为友好,因为我们的梦想即将实现。
D. 现在,父母一再要求我们带他们看海去,说明父母对我们有亏欠,竭力要弥补。
8. 文章部分内容前后呼应,形成对照,请从文中任意找出一组分析和鉴赏。
9. 作者说自己最初体味到人生“不是后来,而是当初头一次看到海时”,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体味到的人生有哪些特点。
【答案】6. C 7. D
8. 第一组:小时候我们求父亲带我们去看海,而现在父母求我们了;我们想去看海,是儿童对自由宽广世界的渴望,父母想和我们去海边,是老人对与家人团聚时光的珍视。通过对照,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二组:小时候看到海,是父亲说要回去了,我们多次哀求“再待一会儿”;现在的情况正相反。我们想“再待一会儿”,是要充分享受这难得的自由时光;父母则是希望团聚的时间更长久一些。前后对照,蕴含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时空的交叉转换,引起读者更深入广泛的思考。
9. ①头一次看到海的过程:计划去看海的过程一波三折,这正如人生一样,曲折坎坷;
②头一次看到海的感受:作者同哥哥一样觉得海很大,这正如人生一样,广阔宽广;
③头一次看到海的感受:我感觉“木然”,这正如人生一样,常常让人震惊或不知所措。
【解析】
【导语】余华的《看海去》通过童年与成年两种视角,描绘了对海的向往与现实的对比。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童年时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以及成年后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悟。通过对比与照应,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对梦想的追求和对亲情的理解,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体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是孩子和父母心中相同的精神寄托”错误。小时候我们哥俩求父亲带我们去看海,是出于儿童对自由宽广世界的渴望,而现在父母求我们哥俩带他们去看海,是因为父母更看重家人团聚的时光,是不相同的精神寄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说明父母对我们有亏欠,竭力要弥补”错误。因为现在父母求我们哥俩带他们去看海,其实在父母心里,看重的是家人的团聚。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时抓住题干中“前后照应,形成对照”这一关键信息,先找出对照的信息,再分析表达的情感和深意。
第一组:由原文“到了下个礼拜天父亲没去上班,可他说有事,仍没带我们去。就这样,拖了很久,才算去成。”等信息可知,大海是我和哥哥,没见过的、向往的地方,是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对不被束缚、自由、宽广的世界的向往;由原文“近来父母常常提出要去海边玩玩,照几张相。……”“去了,最高兴的是父母。一到海边,他们好像就不愿意回去了。……”可知,我们长大成家之后,父母经常愿意一大家人去看海,在一起留影拍照,而且看海时愿意多待一会儿,表达了对家庭团聚的重视和珍惜,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陪伴和支持的重要性。通过对照,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引起读者的思考。
第二组:由原文“父亲说要回去了,我不乐意,哥哥也不愿意,哀求父亲:‘再待一会儿吧。’”可知,父亲表达了想要离开的意愿,而我和哥哥则表现出不舍得离开大海的情感,因此我们哀求他再待一会儿,“大海”在这里是美景更是自由、宽广的世界的象征,我们想“再待一会儿”,是想要充分享受这自由的时光和世界;由原文“一到海边,他们好像就不愿意回去了。当我们说:‘回去吧。’父母总说:‘再待一会儿。’”可知,这句话表面上表达了父母对海边的留恋和不愿离开的情感,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赤峰”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