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重要。 B.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 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优美的景象还是崇高的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D. 意境因寄托了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可以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语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并确立了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这和南朝梁刘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B. 在品评文学作品时,读者想要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 C. 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用情感过滤景物,有时艺术家还会对自然形象进行夸张变形。 D. 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的特征和情感的特征可以相统一。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 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消,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生活图画。 D.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简单的意象写出了时光的流逝的无奈,不禁悲从中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两句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 C 2. B 3. B 4. ①首先提出论题:“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述“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意象”的内涵并指出意象的作用。 5. ①这句写春江月夜的美景,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 ②这句借景抒发离愁别绪,是作者以情写景的结果,以情动人。 ③“摇”“满”两字既写别愁又写月色,技法精湛,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创造美。 ④此句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具有含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优美的景象还是崇高的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二“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可见,并非这些景象、形象本身富有诗意特征,而是艺术家抓住了其富有诗意的特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读者想要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错。原文是“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只是说这样做会更好,但并不是说必须这样做,不能构成条件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材料讲“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声声慢》中此处直接写出此人内心情感“凄凄惨惨戚戚”,不符合“含蓄”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