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旗县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呼和浩特市旗县四校联考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浏览完整试题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重要。
B. 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 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优美的景象还是崇高的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D. 意境因寄托了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可以表现思想情感的艺术语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并确立了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这和南朝梁刘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B. 在品评文学作品时,读者想要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
C. 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用情感过滤景物,有时艺术家还会对自然形象进行夸张变形。
D. 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的特征和情感的特征可以相统一。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 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消,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生活图画。
D.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运用简单的意象写出了时光的流逝的无奈,不禁悲从中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两句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 C 2. B 3. B
4. ①首先提出论题:“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述“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意象”的内涵并指出意象的作用。
5. ①这句写春江月夜的美景,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
②这句借景抒发离愁别绪,是作者以情写景的结果,以情动人。
③“摇”“满”两字既写别愁又写月色,技法精湛,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创造美。
④此句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具有含蓄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优美的景象还是崇高的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二“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可见,并非这些景象、形象本身富有诗意特征,而是艺术家抓住了其富有诗意的特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读者想要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错。原文是“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只是说这样做会更好,但并不是说必须这样做,不能构成条件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材料讲“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声声慢》中此处直接写出此人内心情感“凄凄惨惨戚戚”,不符合“含蓄”的特征。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先介绍“意象”,如“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先引出论题。
第二到六段按时间顺序讲述“意象”的演变过程。第二段讲“意”和“象”演变过程。第三段从文学的创作角度分析“意象”的演变。第四段讲“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第五段总述“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第六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即“‘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最后一段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如“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及总结“意象”的作用,“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可知,这句写春江月夜的美景,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
②结合“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可知,这句借景抒发离愁别绪,是作者以情写景的结果,以情动人。
③结合“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可知,“摇”“满”两字既写别愁又写月色,技法精湛,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创造美。
④结合“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可知,此句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具有含蓄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麦收
孙犁
1939年,冀中解放区小麦黄梢的时候。
二梅在街上来回地吹着笛子。青年妇女们一个一个从自家大门里走出来。她们站在那新刷写上晋察冀边区“双十纲领”的高房下面的大槐树树阴里。①她们简直是挤在一块儿,手里的铲镐碰得叮当乱响,还夹着清脆的说笑声。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二梅站在队前问:“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挖沟!”大家一齐大声地回答。
“对了。驻在咱村的队伍,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用高粱秆分好段,用铁铲划上印,说:“来吧,两个人挖一段,一把铁铲一把镐。”
队上的指导员从一块麦地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个背大枪的矮个子通讯员。在村里住长了,他认识二梅。他说:“部长领导得好,真积极!”二梅也直起身子笑着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指导员说:“好,好,好。你听枪响吧!”指导员穿进另一块麦地,他的衣服和麦子一个颜色,麦穗打到他腰里。那个通讯员却淹没在麦地里了,只有那黑黝黝的枪口露在外头。不久,这枪口也消失不见了,②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声连着一声叫着:“莫黄莫割——莫黄莫割!”
“嘎勾——”东边响了一声枪。妇女们拖着铁镐和铲从道沟里跳上来,向东边张望。枪声响得越来越密,越来越急,也越来越近了。二梅的脸有些青白。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炮弹炸碎我们的土地,土地飞到半天空,那里面有多少炸碎了的金黄的麦穗!二梅知道这是敌人的炮,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她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
当她们抬了几副担架回来,枪声停了,那一团烟也远了。但是枪声很响很急,二梅知道这是我们的军队追赶敌人了。她们很快向那里跑去。我们的军队把敌人赶回窝里,才停下来。二梅她们抬回受伤的指导员和他那矮矮的通讯员。这两个同志去夺敌人的重机枪,受了伤。她们把夺来的重机枪也放在一副担架上,还空着一副担架。她们回来,路过二梅家的地边,爷爷正靠在一个捆了牛腰粗的大麦个上等候,他担心他的孩子,眼望着东边的路。二梅说笑着回来了,看见爷爷,她说:“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我们给你抬回去!”老头子听了孙女儿的话,真的把麦个放在担架上,飞快地往村里去了。
第一副担架上是指导员,第二副担架上是通讯员,第三副担架上是重机枪,第四副担架上是麦子。老头子跟在后面,打着火抽着烟。③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到远远的西山里去了,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
晚上,奶奶又把饭放在那里,小桌上却有了白面饼。爷爷回来,二梅回来。奶奶说:“你今儿个更有功了,奶奶给你烙了白面饼,快点吃!”二梅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二梅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指导员和通讯员的伤口全包扎好了,躺在院当中月亮地里的软床上。
④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二梅和她的两个小组长站在受伤人的床前,念着妇救会的慰问信。二梅又念了她自己的慰问信。她念着.她述说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从小没了娘,在野地里,春天挑野菜,秋天拾庄稼,冬天割柴草,风吹着,雨打着,长到十五岁。八路军来了,是正好的年岁,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她的声音是那么庄严、热情和诚恳,感动得受了伤的人硬支起身来,严肃地听着。
(选自《孙犁作品精编》,有删改)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麦收”,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寓含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展开余下试题B. 小说善用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性之美,如青年妇女们挖路配合战斗,用担架抬回伤员、重机枪与麦子等,写出冀中人民的朴实与善良。
C. 小说结尾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二梅的身世,既揭示了其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又突出其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巾帼英雄。
D. 小说构思巧妙,没有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将视线锁定在抗战时期的青年妇女身上,突出其成长与进步。
7. 对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①句中,“清脆的说笑声”写出青年妇女们在战争硝烟中锤炼出来的幽默、豪爽的美好品质。
B. 在②句中,运用拟人,既交代了时令节气,又暗示紧张气氛,为后文描写危险的交战情节做铺垫。
C. 在③句中,云彩成为了虎豹、飞马和雄鹰,暗示老人内心充满对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美好生活的乐观和期待。
D. 在④句中,描写战斗结束后收麦、打场的场面,营造一种平淡、祥和的氛围,也暗含战斗胜利后的喜悦。
8. 铁凝曾说:“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些女性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求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二梅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
9. 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6. A 7. A
8. “美好的东西”是指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形象与品质。
①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二梅组织青年妇女集合挖路助战保护麦收,动员力量抬担架救伤员,体现了她的顽强坚韧,勇于担当。
②质朴善良、真挚诚恳。二梅带了自家的饼和别人家的鸡蛋前去探望、慰问伤员,念慰问信,体现了她对伤员的关心。
③心直口快、热情细心。二梅对指导员脱口而出的“批评”,以及对奶奶回应的“要先慰劳受了伤的同志”,体现了她的直爽与细心。
④积极乐观,对革命充满激情,对抗战充满信心。
9. 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口语,如“驻在咱村的队伍”“把麦个放在担架上”“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等人物对话,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朴实自然;
②善用修辞,如“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渲染战时紧张气氛,如“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 ——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一句,运用拟物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内心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③善用诗化性语言,营造诗意氛围,使小说富有诗情画意,“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解析】
【导语】《麦收》这篇小说借助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麦收季节,描绘了抗战背景下,尤其是青年妇女们的英勇表现,突出其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孙犁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人物的朴实与美德,比如二梅身上体现的朴素、勇敢和奉献精神。语言上,孙犁善于通过生动的细节与隐喻,营造出乐观与希望的氛围,尽管战争带来威胁,但他仍强调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与美好的精神。铁凝的文章则进一步赞扬了孙犁作品的持久艺术生命与语言的锤炼之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肖像”错,无肖像描写。有动作“挤在一块儿”、语言“你们拿着家伙干什么呀”、心理“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描写。没有肖像描写。
C.“插叙手法”错误,根据“她念着.她述说自己原是这样一个孩子……”可知,这是二梅在慰问信中交代自己 身世,并非插叙。
D.“没有描写战争场面”错误,“东边卷起了一团烟,罩住了金黄的麦子。机枪声、炮声,好像压低了那里的麦子”,这些都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故选 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幽默”错误。“清脆的说笑声”不能体现幽默的品质,只能体现乐观和豪爽。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短语含义,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文本二“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可知,“美好的东西”是指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形象与品质。
①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前方打仗,二梅在大槐树下组织青年妇女挖沟,她说“今天下午去打击敌人,这是为了保护咱们的麦子。我们也不能落后,我们把接村路挖通!”二梅组织青年妇女集合挖路助战保护麦收;听到枪声越来越密集,二梅很担心,想到“在那里作战的同志们是不是受了伤呢”,于是喊道“我们不要在这里傻站着了,快回家抬担架,预备鸡蛋和水!”动员力量抬担架救伤员,这些都体现了她的顽强坚韧,勇于担当。
②质朴善良、真挚诚恳。指导员和小通讯员都负伤了,二梅回家看到奶奶给她烙的白面饼,她说“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就带了自家的饼还有别人家的鸡蛋到指导员那里去,还给他们念了妇救会和自己的慰问信,体现了她对伤员的关心。
③心直口快、热情细心。二梅对指导员说“指导员,我们弄好了路,你们抓不住鬼子,叫他们冲过来,我们可批评你!”以及对奶奶说的“有功的是指导员和通讯员,人家夺了敌人一挺重机枪,受了伤,先慰劳他们吧!”,脱口而出的“批评”,以及对奶奶回应的“要先慰劳受了伤的同志”,体现了她的直爽与细心。
④积极乐观,对革命充满激情,对抗战充满信心。她组织妇女挖沟护麦,组织担架去救伤员,拿着白面饼去慰问伤员,念信时说“八路军来了,是正好的年岁,赶上了正好的年岁。这样她就不再走奶奶的路,娘的路。一条完全崭新的路,在她眼前打开了”,态度热情、诚恳,都反映出她的客观积极,对革命充满激情,对胜利充满信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语言的能力。
孙犁的语言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富有地方特色,质朴自然;二是诗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善用修辞、善于营造诗意氛围方面。
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口语,小说写的冀中地区的故事,无论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使用了一些方言口语,富有地方特色,如“驻在咱村的队伍”中的“驻”,称麦捆为“麦个”,“有功的是人家队伍上的人”中的“人家”等,这些语言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朴实自然;
②善用修辞,特别是描写环境的语句,如“一只布谷鸟像是受了惊,慌慌张张地从东边飞过来”,“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这里用来写鸟,运用拟人手法,渲染战时紧张气氛;如“在它上面是一团团千变万化的云彩 ——那在老人眼里,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一句,写云是“一只虎,一只豹,一匹飞马,一只老鹰”,运用拟物手法,环境是人内心的外化,这里的动物都是比较勇猛矫健的,生动形象地写出老人内心充满了乐观与自信;
③善用诗化性语言,营造诗意氛围,使小说富有诗情画意。如开头描写青年妇女们站在大槐树下,“队伍站得整整齐齐,风吹动树枝筛下的阳光,在她们的头上、衣服上游动,染成各色各样的花”,阳光、槐树、青年女子,营造了美好而有生命活力的氛围;再如“田野里是收割麦子和打场的声音,风吹来薄薄的小麦的香味”,运用听觉和嗅觉描写,多角度渲染了麦收时节的美好。寥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呼和”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