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其特色。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乎与爱情占同等的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其诗歌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中国古代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称,但他们的诗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第三,中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来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酷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
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澈悟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宗教和哲学,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没有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就没有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固然是一种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终嫌美中不足。我爱中国诗,我觉得在神韵微妙、格调高雅方面往往非西方诗所能及,但是说到深广伟大,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是长期互相隔绝并独立发展的两种异质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并无高低之分。中华先民具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不需要经过宗教的繁复仪式便能把平凡、卑微的现实人生进行升华,使之进入崇高、美丽的境界;他们不需要经过形而上学的繁复思考便能领悟人生的真谛。中华文明历经的数千年发展过程已经证实了这种可能性。海德格尔认为必须扫除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整部形而上学史的迷雾,才能揭示存在的真正本质。这样说来,从源初开始便很少受到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思考的双重遮蔽,未必不是中华民族在领悟人生真谛时的独特优势。


浏览完整试题那么,中华先民们究竟是如何感受人生、领悟人生真谛的呢?让我们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庄子虽是以浪漫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
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得天独厚地具备追求诗意人生的内在可能性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华文化能成为抒情诗茁壮生长的丰沃土壤呢?我们不妨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来作一些考察。柏拉图是古希腊最为权威的思想家,至少在15世纪以前,柏拉图的理论对欧洲的诗歌思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所以把人间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人是应被逐出“理想国”的。在古希腊的文化体系中,柏拉图的观,点是完全合理的:既然世界的主宰是天上的诸神,既然人类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渺小生灵,那么以人类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为内容的诗歌还能有什么价值呢?而且既然人类的一切力量都来自神的恩赐,那么诗人的灵感又如何能例外呢?在中华文化中,诗歌的主体是人,诗歌描写的客体也是人,所以诗歌创作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以抒情为基本功能的诗歌成为中华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道光彩,而赤县神州注定要成为中华先民诗意生存的乐土。
(摘编自莫砺锋《中华文化与诗意生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叙友朋交谊的诗多于叙男女恋爱的诗,赠答酬唱的作品占了中国诗数量的大半。
B. 西方虽有不少著名的诗人交谊,却少见言友情的诗,可见西方诗人并非真的重视友情。
C. 相比较而言,西诗偏刚,中诗偏柔,中国自然诗比西方自然诗显得更委婉、微妙、简隽。
D.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 两种异质文化,两者因为长期互相隔绝并独立发展而互不相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社会本质上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举足轻重,以至掩盖了其他人际关系。
B. 女性社会地位高低不同也是影响爱情在中国诗和西方诗中的重要程度的因素之一。
C. 中华文明历经的数千年发展过程证实了中华文化具备追求诗意人生的内在可能性。
D. 西方人认为诸神主宰着世界,以人类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为内容的诗歌是没有价值的。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不能让荣誉、财富、权力,也不能让诗歌诱使我们漫不经心地对待正义和一切美德。(柏拉图《理想国》)
B.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C. 时间只有在人在的情况下才成其为时间,没有一种时间,是人不曾在其中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D.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杂篇·让王)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朱光潜认为“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而莫砺锋指出“从源初开始便很少受到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思考的双重遮蔽,未必不是中华民族在领悟人生真谛时的独特优势”。你认为两位学者的观点矛盾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D
3. C 4.
①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即中国诗和西方诗 情趣上有许多异同。
②随后从人伦诗和自然诗两个方面对中国诗和西方诗进行了比较分析。
③最后对中国诗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进行了归因。
5. 示例一:矛盾。 两者对宗教和哲学对诗歌影响的评判对立。朱光潜认为哲学和宗教培养了诗歌的深广,而莫砺锋认为很少受到哲学和宗教的影响对诗人关注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来说可能是好事。
示例二:不矛盾。 两者虽然都评价了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但评价的角度不同。朱光潜是从哲学和宗教有利的一面进行评价的(有利于培养诗歌的深广度),莫砺锋是从哲学和宗教有弊端的一面进行评价的(遮蔽人的思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中西诗歌的情趣、自然诗特质及其哲学与宗教背景,展现了两种文化在诗歌创作中体现的差异与特性。作者肯定中国诗的神韵与高雅,同时指出其在思想深广上的不足,而对西方诗强调哲学与宗教基础的重要性。文章材料二进一步从文化源流角度揭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总体呈现中西文化互有优长的辩证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占了中国诗数量的大半”错误,扩大范围,材料一中说的是“在许多诗人的诗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B.“却少见言友情的诗,可见西方诗人并非真的重视友情”错误,曲解文意,强加因果,材料一中说的是“但他们的诗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是说前文提及的歌德、席勒这些诗人的诗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极少,而非指所有西方诗人,且不能由此推出“西方诗人并非真的重视友情”的结论。
D.“两者因为长期互相隔绝并独立发展而互不相容”错误,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文中只是说两者“存在着差异”,并未说“互不相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推断辨析的能力。
D.“西方人认为……”错误,张冠李戴,材料二分析的是“柏拉图的观点”,而非普遍的西方人观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柏拉图对诗歌的轻视,符合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于柏拉图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所以把人间生活作为描写对象的诗人是应被逐出‘理想国’的”。
B.是孔子对弟子颜回安贫乐道的评价,符合儒家追求精神境界的内容,符合材料二“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展开余下试题 C.说明人的重要性以及人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不在材料二讨论范围。
D.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功名利禄而让自己感觉到拘束,明察得失的人,不会对得失有任何的焦虑,注意内心精神修养的人,不会因为没什么官职而羞愧。这与材料二对庄子的判断一致:“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论点,指出诗的情趣各民族各时代有其特色,接着以中国诗和西方诗为例,表明它们在情趣上存在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引出下文对二者的具体比较。
②人伦诗方面:先指出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而中国诗中爱情虽多但未抹煞其他人伦,接着通过列举众多中国诗人的赠答酬唱作品,以及对比西方的情况加以论证,然后分析了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的三层原因。
自然诗方面:提出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各有风格特点,一个委婉、微妙、简隽,一个直率、深刻、铺陈,并指出自然美有刚性美和柔性美之分,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
③探究中国诗在深度和广度上相对不足的原因,指出是由于哲学思想平易和宗教情操淡薄,通过比喻论证,将诗比作花,哲学和宗教比作土壤,说明西方诗因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培养根干所以更显深广,虽肯定中国诗有神韵微妙、格调高雅的长处,但也点明相比西方诗在深广伟大方面存在不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文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示例一:矛盾的角度。
从对宗教和哲学影响诗歌的评判结论来看,二者是对立的。朱光潜强调西方诗之所以比中国诗深广,关键在于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作为支撑,哲学和宗教对诗歌起到的是积极的培育作用。而莫砺锋却指出,从源初开始中华民族较少受到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思考的双重遮蔽,这对于领悟人生真谛来说是一种独特优势,言下之意是宗教和哲学不利于诗人去纯粹地感受人生,这与朱光潜所强调的哲学和宗教对诗歌的积极作用截然相反,所以矛盾。
示例二:不矛盾。
虽然两位学者都围绕哲学和宗教对诗歌展开论述,但他们评价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一样的。朱光潜着重从诗歌创作成果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诗歌在深度和广度上所呈现出的状态,他看到了哲学和宗教对诗歌发展积极有利的一面。而莫砺锋更多是从诗人领悟人生真谛这一角度去审视哲学和宗教的影响,看到了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思考可能会给人带来思考上的遮蔽。所以综合来看,二者并不矛盾,只是基于不同视角对哲学和宗教影响作出的不同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个朋友
[法]莫泊桑
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古老的城市已经奄奄一息。鸟雀、老鼠全无了踪迹。
一天早上,肚内空空的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先生在大街上闲逛,遇到了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先生。他们因为钓鱼而相熟。
战前,每逢周日,两人时常肩并肩坐着,手握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上半天的功夫,天高气爽时,余晖洒落大地,落日将天空浸染得一片血红,水中荡漾着绯霞美景,染红了河身,地平线上仿佛烈火一团在燃烧,两个朋友的脸儿也红得像火一样,那些在寒风里微动的黄叶似乎镀了金,此时此刻,索瓦日会笑着说:“多好的景致!”莫利梭的回答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
他们进了一家酒馆。出来的时候,都很有了醉意。天气是暖的,和风拂面,吹得两人脸直发痒。
那位被暖气陶醉了的索瓦日先生停住脚步:“到哪去?”
“哪儿?”
“钓鱼啊!”
“可到什么地方去钓鱼呢?”
“老地方,那个沙洲。我们法国兵的前哨设在哥隆白村附近。我认识杜木兰团长,有他帮忙过去还不是小菜一碟。”
莫利梭高兴得直哆嗦:“好。算我一个。”于是他们分了手,各自回家取他们的渔具。
一小时以后,他们到了那位团长办公的别墅里。随后,他们带着一张通行证穿过了前哨,穿过了那个荒芜了的哥隆白村,就到了塞纳河的小葡萄园的边上。
对面的阿让德衣镇一片死寂,宛如坟墓。麦芽山和沙诺山的高峰俯临四周的一切。索瓦日指着那些山顶低声慢气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面!”
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倒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自己,然后举足狂奔来到河岸,隐身在干枯的芦苇丛中。四下里毫无响动,他们放下心来,动手钓鱼。
在他们对面是荒凉的马郎德洲,从前在洲上开饭馆的那所小房子现在关闭了,仿佛已多年无人问津。
索瓦日钓到第一条鲈鱼,随后他们时不时地举起钓竿。他们郑重地把这些鱼放在一个浸在水里的网袋里。一阵甜美的快乐透过他们的心,世上人每逢找到了一件久已被人剥夺的嗜好,这种快乐就抓住了他们。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他们不去思虑什么了,不知道世上其他的事了,他们只知道钓鱼。
瓦雷良山的炮声突然响起来了。
索瓦日耸着双肩说:“他们这会儿又动手了。”
莫利梭正闷闷地盯着他钓丝上的浮子不住地往下沉,忽然这个性子温和的人发起火来,愤愤地说:“像这样自相残杀,真是太蠢了。”
索瓦日回答道:“真是禽兽不如。”
接着他们开始讨论起来,讨论战争的大问题。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
然而,他们都张皇地吃了一惊,明显地觉得他们后面有人走动。转过眼来一望,四个黑洞洞的枪口正瞄着他们的脸。
他们被绑好,抬走,扔进一只小船里,最后渡到了对面的那个沙洲上。
在那所他们以为已无人理睬的房子后面,站着二十来个士兵。
一个小兵在军官的脚跟前,放下了那只由他小心翼翼地带回来的满是鲜鱼的网袋。那个普鲁士军官微笑着:“喂,先生们,我想你们两个是被派来侦查的奸细。你们以钓鱼为掩护,不过真倒霉,你们落入了我的手中,等待你们的将是被枪毙的命运。不过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我们做个交易吧,一个口令,两条性命。”
两个朋友靠在一起,呆立着,面无人色,四只手神经质地颤抖着,他们一言不发。
那军官接着说:“谁也不会知道这件事,你们可以平安地走回去。倘若你们不答应,那就非死不可,并且是立刻就死。你们,选择吧。”
他们仍然一动不动,依然一言不发。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不止。
两个钓鱼的人依然站着没有说话。那个普鲁士军官发了命令。随后来了12个兵士,站在相距二十来步远的地方。
军官接着说:“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考虑,就一分钟。”
随后,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压低嗓门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
莫利梭一个字也没回答。
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索瓦日也没有说话。
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
军官发了命令,兵士们举枪瞄准。
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
一道日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却已满是眼泪。
他结结巴巴地说:“永别了,索瓦日先生。”
索瓦日回答道:“永别了,莫利梭先生。”
他们互相握过了手,不可抑制地浑身发抖了。
军官喊道:“放!”


展开余下试题十二支枪合为一声响了。
他们的尸体被绑上石头,扔进了河里。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一缕鲜红的血丝从水底升起。
瓦雷良山的炮声一直轰鸣着。
那位神色始终泰然的军官忽然望见了野草里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他笑了,喊道:“威廉,来!趁这些鱼还活着,赶快给我炸一炸,味道一定很鲜。”
(节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莫利梭听说可以去老地方钓鱼时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可以解决饥饿问题,害怕的是前往的地方是封锁区,十分危险。
B. “炮火摧毁了好些法国房子,捣毁了好些生活,压碎了好些生命,结束了许多梦想、快乐、幸福”,作者借两人对战争的讨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
C. “河水飞溅,翻腾,荡开的涟漪向两岸扩去,接着,复归平静。”两条生命转眼之间的消失,令人深感生命在战争面前多么微不足道,以此揭露战争的残酷。
D. 这篇小说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一同钓鱼、钓鱼被杀的故事,揭露了普法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伤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并不着力战争场面的描写,只有三次“瓦雷良山的炮声”算是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以莫利梭和索瓦日的视角,借助听觉,来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
B. “晴朗的日光,在他们的背上洒下了它的暖气。”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两人钓鱼时的愉快心情,以及放松了警惕,为下文被发现做铺垫。
C. 小说精心设计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譬如两次写到普鲁士军官的“笑”,都集中展现了军官的冷酷无情。
D. “两个朋友再次肩并肩紧靠在了一起,依然没有开口。”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两人并肩面对死亡、不离不弃的情谊。
8. 小说第三段写了战前秋日垂钓一事,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9. 以小见大是文学作品中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小事件””“小人物”“小事物”等来反映大主题。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交代人物关系,丰富人物形象。交代了两个主人公兴趣爱好相同,因而成为朋友。借助钓鱼之事刻画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热切向往的一面。②推动情节的发展,让故事合情合理。钓鱼时两人痴迷,才有了后来两人冒险钓鱼的情节。③对比鲜明,反映主旨:战前的美好惬意与战后的死亡命运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表达对战争的痛恨。
9. ①以小事件见大。小说挑选了“钓鱼”这件小事,通过曾经自由随意而今却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干成的日常小事,揭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②以小人物见大。小说主人公选取的是两个法国平民。他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情感真挚。面对威逼利诱,也不背弃朋友,即使死亡令之颤抖,也不出卖祖国。在两个小人物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在恐怖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③以小事物见大。譬如通过枪决前莫利梭看到网袋中跳动的鱼,表现了对生命的深深眷恋,从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既高兴又害怕”错,文章里说的是“高兴得直哆嗦”,这里的“哆嗦”不是害怕,而是兴奋激动的样子。“高兴的是可以解决饥饿问题”表述也不全面。文本中提到“钓鱼”是他们的兴趣爱好。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都集中展现了军官的冷酷无情”错,第一处“微笑”是为抓到了“奸细”而得意的笑。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战前,每逢周日,两人时常肩并肩坐着,手握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上半天的功夫”,这句话交代了两人因为都喜欢钓鱼而成为了朋友,“肩并肩坐着”写出他们关系的亲密;“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写出那时候他们的悠闲自在;“此时此刻,索瓦日会笑着说:‘多好的景致!’莫利梭的回答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他们能够感知到景色的美好,写出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消磨上半天的功夫”写出他们对钓鱼一事十分痴迷,这为后文两人冒险钓鱼埋下了伏笔,因此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使后面的情节合情合理;
战前这段描写很美好,两个好朋友相约钓鱼,“天高气爽时,余晖洒落大地,落日将天空浸染得一片血红,水中荡漾着绯霞美景,染红了河身,地平线上仿佛烈火一团在燃烧”“那些在寒风里微动的黄叶似乎镀了金”,他们甚至觉得此刻的美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而后文这两个朋友却被残酷的杀死。战前的美好惬意与战后的死亡命运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表达对战争的痛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
抓住“小事件”“小人物”“小事物”“大主题”来分析。
“小事件”——钓鱼。战前两人钓鱼十分自由惬意,“战前,每逢周日,两人时常肩并肩坐着,手握钓竿,双脚悬在水面上,消磨上半天的功夫”;还能够欣赏美景,“天高气爽时,余晖洒落大地,落日将天空浸染得一片血红,水中荡漾着绯霞美景,染红了河身,地平线上仿佛烈火一团在燃烧”。战争开始后钓鱼却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他们弯着腰,张着眼睛,倒着耳朵,在地上爬着走,利用一些矮树掩护自己,然后举足狂奔来到河岸,隐身在干枯的芦苇丛中”。这样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揭示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
“小人物”——钟表修理师莫利梭和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日,他们是两个法国平民。他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战前他们经常相约钓鱼,欣赏周围的美景,“此时此刻,索瓦日会笑着说:‘多好的景致!’莫利梭的回答是:‘比林荫大道的景致更美。’”;他们人性美好,感情真挚,被抓住后,军官企图从他们嘴里套出口令,“你们既然从前哨走得出来,自然知道回去的口令,我们做个交易吧,一个口令,两条性命”,并分别瓦解他们,“他突然站起来,伸出胳膊挽着莫利梭,把他引到了远一点的地方,压低嗓门说:‘快点,那个口令呢?你那个伙伴什么也不会知道的,我可以装作不忍心的样子。’莫利梭一个字也没回答。那普鲁士人随后又引开了索瓦日,并且对他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索瓦日也没有说话”,面对威逼利诱,也不背弃朋友,即使死亡令之颤抖,也不出卖祖国。在两个小人物身上我们既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在恐怖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小事物”——网袋中跳动的鱼。“这时候,莫利梭的眼光偶然落在那只盛满了鲈鱼的网袋上面,那东西依然放在野草里,离他不过几步。一道日光使得那一堆还能够跳动的鱼闪出反光。于是一阵悲伤教他心酸了,尽管极力镇定自己,眼眶里却已满是眼泪”,通过枪决前莫利梭看到网袋中跳动的鱼,表现了对生命的深深眷恋,从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范蠡对曰:“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宁夏回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