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陕西省榆林市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帽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
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浏览完整试题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 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 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 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 《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 《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 《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展开余下试题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被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为后女蓝眼一步步走进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 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卖下画作。
C. 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出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 小说普用形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居二处贝们则建想春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 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说明蓝眼名不虚传,他的“半尺活”确实厉害。
B. 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湖天春色图》时,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此时他的心里既吃惊又羞愧。
C. 两轴画对照看时,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
D. 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变化过程。
8. 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鯀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④。”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⑤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离娄:又名离朱,黄帝时目力极好的人。②公输子:即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③师旷: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④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遵循先王的典章。⑤道揆:以义理度量事物。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既竭A目力B焉C继之D以规矩E准绳F以为方圆G平直H不可胜用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即上古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商朝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
B. 说,同“悦”,指对……感到高兴,意动用法,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用法相同。
C. 而,文中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 贼,邪恶的、不正派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夏朝还有人学习有巢氏构木筑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就会因为落后于时代而被取笑了,韩非子借此批判了某些想要以先王之法治理当今之世的君主。


展开余下试题B. 韩非子在论证中会借寓言故事来表达观点,使文章说理更为通俗易懂,比如材料一结尾的“守株待兔”,这一方法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同惠子论理的方法类似。
C. 孟子认为,即使拥有像离娄一样的视力、公输子一般的技艺,如果不遵循规矩,也无法画出完美的方圆;同样的,治理国家如果不实施仁政,民众就无法真正受益。
D. 孟子提及凭借丘陵建高台、凭借沼泽挖深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只要抓住规矩、准绳、六律这三样治理国家的基石就可以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14. 对于是否施行先王之政,韩非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中杂兴(其六)①
陆游
遣信邀邻父,随宜具小餐。
草燔豚肉美,瓮压酒醅浑。
易致商山皓②,难招楚泽魂。
嗟予亦衰矣,心事与谁论?
【注】①本诗写于嘉定三年,诗人85岁,闲居山阴。②商山皓:指商山四皓,秦末四位蛰居商山的隐士,年龄都八十多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父邀请诗人聚餐却没有精心准备,可见邻父平时不拘礼节,邻里关系和睦。
B. 酒食算不上多么精致,但一个“美”字写出了知足,一个“压”字体现出了豪气。
C. 喝酒时诗人想起了古代的隐士“商山四皓”与投江而死的屈原,不禁感慨万千。
D. 诗歌由日常的生活场景切入却不囿于个人情感的书写,对国家时局也有所关注。
16. 诗歌前后构成强烈反差,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2)小芳最近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你可以用《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劝她振作精神,重拾信心。
(3)中秋节,小刚一家人在月下赏桂花,爸爸说古人常将“月”和“花”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表情达意,小刚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 这样。”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孩子喜欢模仿。
小时候,我读《封神演义》,雷震子在天上飞,学不来;土行孙在地里遁,也无法学;哪吒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望尘莫及;杨戬三只眼,七十二变,只能望洋兴叹。唯有姜子牙渭水钓鱼,不用弯钩,用一根针,说是“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事好办!
端午节,私塾放假。柳树下,小河边,我手持钓竿,抛出钓线,线头系着一根大号缝衣针。口里默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半晌,浮子 A 。
闲着无事,翻开《封神演义》“渭水文王聘子牙”, B 地琢磨,看到子牙劝勉樵夫武吉:“古语有云:‘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古语?不对呀!这话出自《神童诗》,作者是宋朝人,而子牙是商朝人,(甲)。哈哈!作家分明在胡编。
午后又坐去小河边,默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浮子仍没动静,倒是有一只钢蓝色的小蜻蜓落在上头,自得地梳理触须。瞧着无聊,索性收回视线,继续翻看《封神演义》,从头看,开篇讲纣王进香女娲宫,命人取文房四宝,题诗粉壁。我一拍大腿——吓飞了落在浮子上的蜻蜓——这是胡扯嘛,我已读了半本《幼学琼林》,晓得商朝没有毛笔,也没有纸,那么,(乙)?作家尽在胡编。
18.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处“学不来”“也无法学”“望尘莫及”“只能望洋兴叹”四句前要加“我”字,有人认为不用加,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A______ B______
20. 文中画横线处“古语?”一个词独立成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______
乙______
22. 文中“作家分明在胡编”“作家尽在胡编”两句在语意上有何差别?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尼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孔子的言行仍能解开无数人的迷茫和内耗。比如——
关于过往,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关于做事,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关于宽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对孔子来说,恕是人一生需要遵循的准则。
……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榆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