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 “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 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 “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 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 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 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 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 《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 《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 《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A 4. 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原因:①民族早慧,又受儒教化“不语怪力乱神”的影响,史诗不发达;②中国人处处能妥协的特点避免了冲突和挣扎,与悲剧精神不合;③中国社会开化较早,需要“无为而治”的圣人,而他们不适宜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 5. 不矛盾。①朱光潜的观点是就诗的发展形式而言的,强调中国诗是偏向抒情诗的方向发展的,没有史诗和戏剧(或悲剧);②闻一多的观点是就诗的内容而言的,强调中国诗到北宋时已将可能的调子都唱完了,诗的内容已经没有了新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曲解文意。材料一中说“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这不等于“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也不能理解为“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曲解文意。材料一中以“婴儿”作比喻,是从思想信仰角度说明“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而不是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的。 B.“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于文无据。材料一中只提到“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D.选项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可知,本土形式由盛到衰是自然规律,因此才会产生文化交织,闯进异国形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既强调故事性,又指出它们是“纪实的历史”,切合“故事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的观点。 B.“没有故事”不符合实际,对名篇分析不正确,不能成为有效论据。 C.D两项所举名篇均为北宋以后的作品,不能支持闻一多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指出“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首先提出中国诗偏向抒情发展、长篇诗不发达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