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情偶寄》所谓之“闲情”,概而言之,即今人所云之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然李渔的《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如上“闲情”?
在中国古代,“圣人”的所论所为,被视为人们言行的极则,明代林文俊《瑞雪诗并序》即谓“天生圣人,为民立极”。但李渔则异乎是,其《读史志愤》一诗,就明确地指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李渔所说的“圣贤”,其实也是指“圣人”。在李渔看来,论人论事,不能完全依照“圣人”;责为“圣贤”“圣人”者,不可能把天下的道理都说尽,这也就决定了“圣人”不可尽法。李渔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深刻地写道:“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名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后世说话者如童蒙背书、梨园演剧,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然有是理乎哉?”因此,在该文中,李渔对于那些不顾实际,而只知道“依傍圣贤,袭取现存文字,到处公认之短”的庸儒,是心存不屑的。
作为此种思想的逻辑展开,李渔在《词曲部上》论及“密针线”时,便指出元曲如《琵琶记》针线多有粗疏。李渔由是借题发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在《词曲部下》论及“少用方言”时,李渔则对在元明时期地位尊崇的朱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李渔通过在西北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朱熹注释《孟子》有关文字,因为不通晓北方方言,故存舛谬。李渔因此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李渔用一个极为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令人信服地让世人知晓“圣人”为何不可尽法。
与此相关,李渔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名著,主要是指被通常所认为的“经典”也不迷信。他在《词曲部上》论及“审虚实”时指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然,蚓杂剧乎?”又在该卷论音律时写道:“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李渔还批评元曲“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指出《西厢记》《琵琶记》等诸多元杂剧名著多有瑕疵,如此等等。同理,在《颐养部》中,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是故李渔理直气壮诘地问此书之论医理:“岂得谓之全备乎?”
《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正因为有此种胆识,李渔才会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其诗书庸腐文章板”。李渔诚然没有要彻底否定“圣人”和“经典”的意思,但也没有盲从,更没有迷信;他只是认为,凡学问道理必须符合事实,不能如空中楼阁不可依傍,这与他对明代“空疏”学风的认识与思考有关,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文人所依凭的“圣人”和“经典”之上。这既反映了他对明代人文风气的深入体察,又体现出他救偏补弊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浏览完整试题李渔有其独特的人学思想。他在《种植部》中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战!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性情之适而已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这无疑是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李渔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与当时有识之士一样,李渔强调“王道本乎人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指出的,李渔以人喻草木,每每通过言说草木之有霜操,不畏权势,迎风而立,首重品节,旨在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华克生在《李渔的伦理哲学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李渔的学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人的学说’。”
例如,按《种植部》李渔所论,“牡丹”有“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使“人主”也“不能屈之”,故应“得王于群花”。又若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堪为花中之君子。又如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则为“木中君子”。《颐养部》亦然,在论及“富人行乐之法”时,李渔借机言说:“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不但崇尚有不畏权势、精神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
诚然,李渔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受其局限,《闲情偶寄》也有某些落后、陈腐的观点,但李渔能适度地突破桎梏,散发出超越时代、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思想“结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钟明奇:《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闲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李渔对那些只知照搬照学圣人的庸懦,是心存不屑的。
B. 李渔借朱熹不通北方方言而出现注释《孟子》的有关文字有错误这件事,不仅批评了朱熹,还以此断定圣人不可尽法。
C. 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因而,一方面,他指出这些经典作品的瑕疵;另一方面,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
D. 李渔对《四书》的“经典”地位并不完全认同,但也并非彻底否定。这可以从他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看出端倪。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文章所引《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的内容,其说理方法使用的是归谬法的逻辑推理方法。
C.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讨论了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还对“圣人”和“经典”提出了疑问。
D. 李渔的人文思想影响甚远,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B.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C.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了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
D. 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的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不少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
4. 《闲情偶寄》中的“闲情”在本文中指何意?请简要分析。
5. 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对李渔学说的一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D 4. ①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
②超脱世俗的思想和情感。一是不可尽法“圣人”;二是不可尽信“经典”;三是万物以人为贵。
5. 同意这个观点。
①不盲从“圣人”,不迷信“经典”。指出“圣人”“经典”不足全信,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
②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提出“世间万物,皆为人设”,体现了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③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通过以人喻草木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品节和独立性的重视。
④弘扬人人平等的人文启蒙思想。提出“圣人与凡人一”,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
⑤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强调人的精神独立和道德修养,体现了他对人的各个层面的关注。
【解析】
【导语】文章探讨了《闲情偶寄》中李渔的思想。指出其“闲情”不仅涵盖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还包括对“圣人”“经典”的独特见解,不盲从迷信,体现救偏补弊精神。其独特人学思想强调人本主义,推崇君子人格与人人平等,具思想启蒙意义。虽有局限,但能突破桎梏,闪耀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难能可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和“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错误。原文“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只是一部分,但并没有说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选项扩大了范围。“《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只是说不完全认同,说明他并非完全不认同经典作品的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错误。“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的意思不是指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而是鲁迅评价李渔所生活的时代的特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的观点:李渔认为“圣人”之事不可尽法,即古代“圣人”的论述并非完全正确,不能盲目迷信。
A.“知行合一” 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这体现的是对学问践行方面的要求,与“圣人”论述局限性无关。
B.《聊斋志异》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其重点在于讽刺社会现象,未涉及“圣人”局限性。


展开余下试题C.《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的是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未涉及“圣人”局限性。
D.提到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学说的重新审视,并指出其在现代社会的局限性,这与李渔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最适合作为支撑第三段观点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戏剧与日常生活审美:文章提到李渔的《闲情偶寄》涉及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这表明“闲情”首先指的是与戏剧创作和生活点滴相关的审美体验和情感。
②独立自由的情感:李渔在书中表现出的对“圣人”和“经典”的质疑,以及他对“空疏”学风的批评,显示了他超脱传统、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他提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体现了其对传统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的追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对“圣人”和“经典”的批判性态度:李渔在文中多次指出“圣人”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尽信。例如,《读史志愤》中提到“圣贤不无过”,《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中进一步阐述“圣贤之论述有限”,不能涵盖所有道理;李渔对前代留下的名著,包括被奉为经典的《四书》等,也持有批判性态度。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并指出元杂剧名著如《西厢记》等也存在瑕疵。
②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种植部》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王道本乎人情”强调治国理政应以人的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体现了对人的重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与当时封建社会以皇权、礼教为中心的主流思想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进步意义。
③对独立人格和人人平等的推崇:如牡丹的“肮脏不回之本性”,山茶的“具松柏之骨”,黄杨的“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等以草木喻人,赞赏那些不畏权势、迎风而立、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
④弘扬人人平等思想:《颐养部》中提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思想,与李贽的“圣人与凡人一”思想相呼应。这种对独立人格和人人平等的推崇,在当时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体现了李渔“人的学说”的进步性。
⑤关注人的发展:“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批判盲从权威,提倡独立思考,并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萌芽。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李渔对人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很值得惊异: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
听得楼梯上脚步响,我抬头去看,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彩,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
“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展开余下试题(本文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后收入《彷徨》,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纬甫看到“废园”时,“却对废园忽的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这表明他内心深处仍有对过去的怀念。
B. 吕纬甫“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的问话,折射出当时同“我”的境遇一样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生存状态。
C. 吕纬甫讲述的自己为弟弟迁坟的经历,主要是通过他做事的认真态度表明他重视亲情,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
D. 吕纬甫谈教学生“子曰诗云”说是“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这意味着他为了生存已向现实屈服、妥协。
7. 下列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在酒楼上与旧友吕纬甫的重逢。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重逢”的故事更真实,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
B. 文中多次提到的“模模糊糊”一词,既反映了吕纬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也是他对周围世界的无声抗议,也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C. 小说通过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吕纬甫的过去和现在。这种结构既让故事更加紧凑,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吕纬甫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
D.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废园中的梅花与山茶花,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与后文吕纬甫的颓唐与消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8. 文中三处画线的“无聊”叙述效果不一,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说“本文中的吕纬甫是‘我’的‘镜像’”。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观点。请你代表你所在的小组,列一个发言提纲,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6. C 7. B
8. ①第一处的“无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讲述“迁坟”“教书”的事。揭示了吕纬甫理想破灭之后产生的虚无,从而产生的自我否定。
②第二处的“无聊”反映了吕纬甫仍是一名清醒者。他从理性的角度认为“迁坟”是没有意义的事。与他“迁坟”时的认真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③第三外的“无聊”是吕纬甫极度自嘲的表现,反映了他回到现实之后的困惑和无力。
9. 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同意这个说法。
①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曾做过教员,同是回乡人;
②他们都曾是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满怀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
③他们都受到现实的打击,处于迷惘的状态;
④他们都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⑤都生活在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小组的观点是不同意这个说法。
“我”:①饱受挫折却仍旧坚持求索;
②能抛弃彷徨,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道路。
“吕纬甫”:①不再追梦,回到现实,做普通人;
②在颓唐消沉中消极度日;
③对未来失去信心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是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节选,揭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挣扎。通过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刻画两个旧友从激情到麻木的心路历程。雪中废园的景象与人物境遇形成对照,象征新与旧、希望与颓丧。作品通过“模模糊糊”“无聊”的字眼,深刻映射出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无力改变现状之痛,揭示出其面对现实屈从后的悲哀及无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C.“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错。虽然吕纬甫的迁坟经历确实表明了他对亲情的重视,但将这一经历归结为“孝”的主题过于狭隘,忽略了文本中更深刻、更复杂的内涵。讲述这个经历,主要是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表现他为了母亲不得不做这些以前反对、现在仍感“无聊”的事的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错。这是第三人称即全知视角的作用。全知视角的叙述者可以自由地穿梭于故事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知道所有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第一人称,往往是一种有限视角,很难全面的了解一个人。
C.“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错。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可以让读者感受人物的变化和命运的无常。吕纬甫之前是“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但现在应是清醒者、颓废者。吕纬甫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因糊涂或沉醉于某事而麻木,他的麻木是清醒的麻木,而正因为是清醒的麻木,才能更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和悲哀。
D.“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错,应是象征。废园象征一种光亮,即便为人抛弃,废园的万物依旧旺盛生长。表现鲁迅在悲观中奋起,在绝望中反抗的精神。这里斗雪盛开的满树梅花、明得如火的山茶,还有晶莹有光的积雪,纯洁的质地、不畏严寒的品格、绚烂夺目的色彩与小说整体阴沉的环境氛围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山茶树所“蔑视”的游人包括“我”和吕纬甫,他们的消沉颓废与废园的生命张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文中第一处的“无聊”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读者读到此处会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事被他称作“无聊”之事呢,从而自然地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讲述,他为了迁葬小兄弟以及当下教“子曰诗云”这类事的叙述。吕纬甫也是有着理想和激情的,和“我”一起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甚至还为此争执,然而现在却觉得自己所做之事是“无聊”的,这其实揭示了他在经历了诸多世事变迁、理想破灭之后内心产生的一种虚无感,仿佛做什么都没了意义,进而对自己当下的行为和状态产生了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像那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蝇子一样,陷入一种无奈又迷茫的境地。
②此处的“无聊”反映出吕纬甫其实从理性角度是明白“迁坟”这件事在现实层面可能并没有太大必要,就客观实际而言,棺木已朽烂,里面什么都没了,确实可以简单处理就行,所以称其为“无聊”之事。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迁坟过程中却极为认真,“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他如此郑重地对待这件事,哪怕知道可能是徒劳,也要尽力去做,去包裹泥土、重新安葬等,突出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
③这里的“无聊”是吕纬甫极度自嘲的表现。他如今教着“子曰诗云”“《女儿经》”这些陈旧的内容,而这与曾经那个和“我”一起探讨改革、充满热血的他相差甚远。他知道这些事没什么意义,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用“无聊”来形容当下所做之事,反映了他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无奈的处境,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力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同意:
文本中的吕纬甫,为了求生而“逃跑”,清醒着沉沦,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对自身前途十分迷茫,无疑是一名革命浪潮退去之后的彷徨者。故事中的“我”和吕纬甫具有许多共同点“我们”曾是一起去城隍庙拔掉神像胡子的新青年;是议会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道路而打起来、激情澎湃的青年。“我们”虽然曾经都拥有激情澎湃的理想,如今却是因为革命的失败以及生活的无奈而落入沮丧和彷徨中的中年人。
不同意:
虽然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