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李渔有其独特的人学思想。他在《种植部》中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战!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性情之适而已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这无疑是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李渔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与当时有识之士一样,李渔强调“王道本乎人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指出的,李渔以人喻草木,每每通过言说草木之有霜操,不畏权势,迎风而立,首重品节,旨在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华克生在《李渔的伦理哲学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李渔的学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人的学说’。” 例如,按《种植部》李渔所论,“牡丹”有“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使“人主”也“不能屈之”,故应“得王于群花”。又若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堪为花中之君子。又如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则为“木中君子”。《颐养部》亦然,在论及“富人行乐之法”时,李渔借机言说:“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不但崇尚有不畏权势、精神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 诚然,李渔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受其局限,《闲情偶寄》也有某些落后、陈腐的观点,但李渔能适度地突破桎梏,散发出超越时代、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思想“结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钟明奇:《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闲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李渔对那些只知照搬照学圣人的庸懦,是心存不屑的。 B. 李渔借朱熹不通北方方言而出现注释《孟子》的有关文字有错误这件事,不仅批评了朱熹,还以此断定圣人不可尽法。 C. 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因而,一方面,他指出这些经典作品的瑕疵;另一方面,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 D. 李渔对《四书》的“经典”地位并不完全认同,但也并非彻底否定。这可以从他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看出端倪。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文章所引《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的内容,其说理方法使用的是归谬法的逻辑推理方法。 C.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讨论了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还对“圣人”和“经典”提出了疑问。 D. 李渔的人文思想影响甚远,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B.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C.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了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 D. 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的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不少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 4. 《闲情偶寄》中的“闲情”在本文中指何意?请简要分析。 5. 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对李渔学说的一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D 4. ①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 ②超脱世俗的思想和情感。一是不可尽法“圣人”;二是不可尽信“经典”;三是万物以人为贵。 5. 同意这个观点。 ①不盲从“圣人”,不迷信“经典”。指出“圣人”“经典”不足全信,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 ②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提出“世间万物,皆为人设”,体现了对人的高度重视和尊重。 ③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通过以人喻草木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人品节和独立性的重视。 ④弘扬人人平等的人文启蒙思想。提出“圣人与凡人一”,挑战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 ⑤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强调人的精神独立和道德修养,体现了他对人的各个层面的关注。 【解析】 【导语】文章探讨了《闲情偶寄》中李渔的思想。指出其“闲情”不仅涵盖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还包括对“圣人”“经典”的独特见解,不盲从迷信,体现救偏补弊精神。其独特人学思想强调人本主义,推崇君子人格与人人平等,具思想启蒙意义。虽有局限,但能突破桎梏,闪耀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难能可贵。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和“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错误。原文“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只是一部分,但并没有说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选项扩大了范围。“《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只是说不完全认同,说明他并非完全不认同经典作品的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错误。“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的意思不是指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而是鲁迅评价李渔所生活的时代的特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的观点:李渔认为“圣人”之事不可尽法,即古代“圣人”的论述并非完全正确,不能盲目迷信。 A.“知行合一” 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这体现的是对学问践行方面的要求,与“圣人”论述局限性无关。 B.《聊斋志异》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其重点在于讽刺社会现象,未涉及“圣人”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