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  2025-08-03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闲情偶寄》所谓之“闲情”,概而言之,即今人所云之戏剧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然李渔的《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如上“闲情”?
在中国古代,“圣人”的所论所为,被视为人们言行的极则,明代林文俊《瑞雪诗并序》即谓“天生圣人,为民立极”。但李渔则异乎是,其《读史志愤》一诗,就明确地指出:“圣贤不无过,至愚亦有慧。”李渔所说的“圣贤”,其实也是指“圣人”。在李渔看来,论人论事,不能完全依照“圣人”;责为“圣贤”“圣人”者,不可能把天下的道理都说尽,这也就决定了“圣人”不可尽法。李渔在《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一文中深刻地写道:“殊不知天下之名理无穷,圣贤之论述有限,若定要从圣贤口中说过,方是名理,须得生几千百个圣贤,将天下万事万物尽皆评论一过,使后世说话者如童蒙背书、梨园演剧,一字不差,始无可议之人矣。然有是理乎哉?”因此,在该文中,李渔对于那些不顾实际,而只知道“依傍圣贤,袭取现存文字,到处公认之短”的庸儒,是心存不屑的。
作为此种思想的逻辑展开,李渔在《词曲部上》论及“密针线”时,便指出元曲如《琵琶记》针线多有粗疏。李渔由是借题发挥:“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况其他乎?”在《词曲部下》论及“少用方言”时,李渔则对在元明时期地位尊崇的朱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李渔通过在西北的实地考察,深刻认识到朱熹注释《孟子》有关文字,因为不通晓北方方言,故存舛谬。李渔因此在文中毫不客气地写道:“朱文公南人也,彼乌知之?”李渔用一个极为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令人信服地让世人知晓“圣人”为何不可尽法。
与此相关,李渔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名著,主要是指被通常所认为的“经典”也不迷信。他在《词曲部上》论及“审虚实”时指出:“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盖指《武成》而言也。经史且然,蚓杂剧乎?”又在该卷论音律时写道:“若谓前人尽不可议,前书尽不可毁,则杨朱、墨翟亦是前人,郑声未必无底本,有之亦是前书,何以古圣贤放之辟之,不遗余力哉?”李渔还批评元曲“一味浅显而不知分别”,指出《西厢记》《琵琶记》等诸多元杂剧名著多有瑕疵,如此等等。同理,在《颐养部》中,李渔认为即使是药学经典《本草纲目》之论药性,据其日常亲见,也有“大谬不然”的。是故李渔理直气壮诘地问此书之论医理:“岂得谓之全备乎?”
《四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被统治者认定的“经典”,李渔却不完全认同。正因为有此种胆识,李渔才会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其诗书庸腐文章板”。李渔诚然没有要彻底否定“圣人”和“经典”的意思,但也没有盲从,更没有迷信;他只是认为,凡学问道理必须符合事实,不能如空中楼阁不可依傍,这与他对明代“空疏”学风的认识与思考有关,因而将矛头指向了当时文人所依凭的“圣人”和“经典”之上。这既反映了他对明代人文风气的深入体察,又体现出他救偏补弊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浏览完整试题李渔有其独特的人学思想。他在《种植部》中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哓者战!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性情之适而已哉?”“世间万物,皆为人设”,这无疑是强调天地间万物以人为贵,体现李渔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与当时有识之士一样,李渔强调“王道本乎人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值得指出的,李渔以人喻草木,每每通过言说草木之有霜操,不畏权势,迎风而立,首重品节,旨在推崇具有独立精神的君子人格。这在当时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盛行“侍奉主子的文化”、人普遍不成为人的时代,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俄罗斯中国文学研究专家华克生在《李渔的伦理哲学观》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李渔的学说,可以真正称得上独特的‘人的学说’。”
例如,按《种植部》李渔所论,“牡丹”有“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使“人主”也“不能屈之”,故应“得王于群花”。又若山茶“戴雪而荣”“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堪为花中之君子。又如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则为“木中君子”。《颐养部》亦然,在论及“富人行乐之法”时,李渔借机言说:“即使帝尧不死,陶朱现在,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不但崇尚有不畏权势、精神独立的君子人格,还竭力弘扬大有李贽所谓之“圣人与凡人一”这样人人平等的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
诚然,李渔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受其局限,《闲情偶寄》也有某些落后、陈腐的观点,但李渔能适度地突破桎梏,散发出超越时代、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思想“结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钟明奇:《闲情偶寄》,“偶寄”的岂止是“闲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是无所不能,他们也是人,也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李渔对那些只知照搬照学圣人的庸懦,是心存不屑的。
B. 李渔借朱熹不通北方方言而出现注释《孟子》的有关文字有错误这件事,不仅批评了朱熹,还以此断定圣人不可尽法。
C. 李渔认为经典作品大都“大谬不然”,因而,一方面,他指出这些经典作品的瑕疵;另一方面,完全不认同这些经典作品,甚至进行抨击。
D. 李渔对《四书》的“经典”地位并不完全认同,但也并非彻底否定。这可以从他在《风筝误》中借人物之口抨击“文周孔孟”看出端倪。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 文章所引《论唐太宗以弓矢、建屋喻治道》的内容,其说理方法使用的是归谬法的逻辑推理方法。
C. 李渔 《闲情偶寄》中不仅讨论了戏剧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还对“圣人”和“经典”提出了疑问。
D. 李渔的人文思想影响甚远,甚至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思想启蒙意义。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明代学者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学问必须与实际行动相结合。
B.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讲述鬼怪故事来讽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
C.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导,展现了古代教育和个人修养的理念。
D. 当代学者对古代“圣人”的学说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不少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适用。
4. 《闲情偶寄》中的“闲情”在本文中指何意?请简要分析。
5. 文中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对李渔学说的一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很值得惊异:几株老梅竞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
听得楼梯上脚步响,我抬头去看,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蹰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彩,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拨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展开余下试题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这样,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
“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你借此还可以支持生活么?”
“是的。——我每月有二十元,也不大能够敷衍。”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本文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后收入《彷徨》,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纬甫看到“废园”时,“却对废园忽的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这表明他内心深处仍有对过去的怀念。
B. 吕纬甫“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的问话,折射出当时同“我”的境遇一样的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生存状态。
C. 吕纬甫讲述的自己为弟弟迁坟的经历,主要是通过他做事的认真态度表明他重视亲情,也暗示出本文为了母亲的“孝”的主题。
D. 吕纬甫谈教学生“子曰诗云”说是“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这意味着他为了生存已向现实屈服、妥协。
7. 下列对文本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我”在酒楼上与旧友吕纬甫的重逢。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重逢”的故事更真实,也更容易让读者全面地了解吕纬甫。
B. 文中多次提到的“模模糊糊”一词,既反映了吕纬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也是他对周围世界的无声抗议,也暗含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C. 小说通过回忆和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吕纬甫的过去和现在。这种结构既让故事更加紧凑,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吕纬甫由激进的变革者到昏睡的麻木者的变化。
D.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如废园中的梅花与山茶花,比喻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与后文吕纬甫的颓唐与消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8. 文中三处画线 “无聊”叙述效果不一,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说“本文中的吕纬甫是‘我’的‘镜像’”。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观点。请你代表你所在的小组,列一个发言提纲,阐述你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子,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节选自【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展开余下试题大王弗予A城B而绐赵璧C以一璧D故E而失信F于天下G臣请就死H于国I以明J大王之失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前”意义和用法相同。
B. 负,依恃。与《伶官传序》中“负而前驱”的“负”意义不相同。
C. 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相”意义相同。
D. 以,介词,因为。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国因国力不如秦国,便派遣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B. 蔺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之由拿回玉璧后,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
C. 秦王怠慢赵国使者,在蔺相如的胁迫下,以隆重礼节重新接见使者,完成了以城换璧的协议。
D. 蔺相如完璧归赵传颂至今,但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却不以为然,他将蔺相如不辱使命归结于天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14. 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在明代颇有影响,其治史方法之一是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体现在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中,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折桂令·送王叔能赴湘南廉使
刘时中
正黄尘赤日长途,便雷奋天池,教雨随车①。把世外炎氛,人间热恼,一洗无余。
展洙泗②千年画图,纳潇湘一道冰壶。报政何如?风动三湘,霜满重湖。
【注】①《孟子·尽心上》:“君子之所以有教者五:有如时雨之化者。”②洙泗:指流经曲阜的洙、泗二水。孔子曾于此讲学,造就很多人才,被认为是教化礼义之邦。
1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曲起笔不凡,开篇便以雷雨壮行色,与“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的送别之作风格迥异。
B. 作者用“冰壶”之典,意在嘱咐友人坚守其志,希望他能在湘南一带形成清正廉洁的风气。
C. 尾句想象友人高洁的节操遍及湘南,使当地风教大化,与上文一脉相承,在曲势上一气呵成。
D. 本曲以雷霆起,以风霜结,通过用典和想象,化虚为实,将一场平凡的雷雨写得气势磅礴,意味深远。
16. 此曲中的“雷雨”在诗人笔下别有寄托,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认为,事情将成之时,人们开始懈怠,所以出现“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春江花月夜》中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但并无回音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 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西方戏剧艺术表演程式不同。中国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集中、概括、提炼,形成了 ① 的艺术程式。戏剧中的角式分成“行”,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范式。戏剧中的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也须符合剧情规定和人物身份,符合“行”“角”的分野,拿腔捏调。那种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那种抑扬顿挫、矫揉造作的语音发声,与生活中的语言规范 ② 。而西方戏剧肯定人的价值、本能和欲望,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社会 ③ ,反映人性的矛盾冲突。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侧重于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中国戏剧可以喝茶无杯、斟酒无壶,西方戏剧有必备的道具。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绘在脸谱上。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真实再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在表演上的差异。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核医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原子能院就利用重水研究堆生产出33种同位素,国内一些医院也陆续办起了核医学的培训班。“当时培训班的主要职责是教学员怎样使用同位素,以及如何将同位素用在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教授田嘉禾说。
① ,医生很难精确定位隐藏在患者体内的肿瘤块的位置并判断其大小。如今,医生利用核技术“人体照相机”,就能打开微观世界,洞察多种疾病。1995年,我国首台PET投入使用,20多年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的剂量越来越小,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成像精度越来越高。
在治疗方面, ②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核医学科主任医师徐白萱介绍:“甲状腺具有选择性摄取碘的功能。具有放射性的碘-131浓聚在甲状腺腺体内,衰变时释放的射线可以对甲状腺腺体产生辐射,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从而达到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目的。”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三个段落 中心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旅行者号”是人类用于外太空探索的太空探测器。探测发现,在太阳系的边缘存在一堵温度高达50000度的等离子体火墙。这表明,仿佛太阳系就是人类当下星际航行的“天花板”。类似的“天花板”现象,在历史发展、现实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请以“天花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中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陕西省西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