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雷州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 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灯笼的故事
姚雪垠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两三个强盛的部落联合起来,向这个衰老的部落围攻。快要开仗的前一刻,老酋长已经看出来这一次作战的可怕结局。他把两个幼小的孩子叫到跟前,向孩子们叮嘱说:
“要是你们被敌人俘虏去,长大成人后,千万不要忘了为你们的爸爸和部落复仇。只要我不死,一定逃出去,住在敌人不容易找到的深山里;每季中在最后一月末尾的漆黑之夜,我会在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挂一盏血红的灯笼。只要能找到这盏红灯笼,就能够找到我。”
一直苦战了三天三夜,这庞大的部落终于被联合的强敌毁灭了。大部分的青年人都英勇的倒在血泊里,剩下的人们全被俘虏去做了奴隶。他的两个小孩子也被俘虏了。
老酋长带着满身伤逃到很远的荒山中。每逢没有月亮的昏黑之夜,他便蹒蹒跚跚的走出山洞,把一盏红灯笼挂到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一直等待到天明。
两个小孩子随着百姓们被分开了,在战胜的部落里做着奴隶。这两个部落因分赃时发生冲突,很快就变成了互相袭击的新仇敌。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日子久了,谁也不记得谁的面貌。他们在劳动与战斗中锻炼得像铁一般强壮,像爸爸一样的聪明与英武。那些被俘虏的百姓们,在暗中对他们表示着忠实的拥护,因为奴隶生活是那么悲惨,哪一个不愿意早一天获得解放?他们不止一次的在暗中集合起来,包围住他们的小领袖,从心的最深处发出来那简单而真诚的呼声:
“或者我们立刻死,或者我们立刻去找那一盏红灯笼!”
第十年了。
在第十年的末尾,在午夜中,弟弟率领着忠实的同伴们,偷偷的洗去了奴隶的记号,带着锁链的就毁掉锁链,都用猩猩血在马头上和帽子上涂一颗红星星,逃出敌人的部落了。无限的热情和希望在鼓舞着这个奴隶群,他们要赶在十二月末尾的那个晚上,找到那盏飘荡在漆黑的天空中的红灯笼。
他们在山中又遇到那一个十年来不断交战的强大部落,人家便立刻派出来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经过了一天苦战,才从重重的包围中打了出来。
一阵神秘的、宏大的、稠密的牛皮鼓声,把老酋长从模糊的梦中惊醒。他睁大失去光彩的双眼,朝震响着鼓声的山口望去。他从肩上取下来血色大弓,手背上的青筋像跳动一般的痉起来。
鼓声稀一阵、密一阵、一刻比一刻近起来。火把也一刻比一刻多起来,亮起来,从山口向两翼伸展,慢慢的摇晃着,试探着向红灯笼围扰上来……
“呵,他们望着红灯笼来寻找我,我真糊涂!我该把它取下来,逃……不!不!多么怯懦的想头!”
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各人的群众,寻找了许多日子,都赶在黄昏时走到这唯一的山口外,一碰头又厮杀起来。弟弟最先觉出那震天动地的牛皮鼓声一定是有另外的部落正向着爸爸围攻,但他无法冲进山口;好几次他在马上发出来和平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同他交战的人们答复。战事在山口外继续着,山中的牛皮鼓声却越响越急,弟弟的心完全碎裂了。
“唉唉,我们的红灯笼快要被敌人撕毁了!”弟弟悲哀的呼喊说。
但老头子怎么能知道两个孩子自相残杀的事情呢?他已经看出来有无数人影在火把下晃动着,越晃动越逼近。于是老酋长试着去拉他的久已不用的血色大弓,准备用箭和矛来保护他自己和那盏红灯笼。
浏览完整试题
他的较大的儿子刚把一只毒箭搭在弦上,正准备射杀那个曾经被他射伤了脚的小英雄,忽然他听见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在响应着敌人的停战号召:“他们是寻找红灯笼的,他们确是我们的兄弟呵!”这呼声愈来愈大,致使这位善射的英雄不由得打个寒噤,没有把毒箭射出手来。
“再也不能迟延了!”满山满谷震响着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老头子快要给敌人杀死了!”
老酋长咬紧牙关,瞪着眼睛,重新把弓弦猛力一拉。嘣的一声,老旧的弓弦断了。
老酋长抛掉了他的血色大弓和青铜长矛,愤愤的长叹一声。他把自己悬挂在谷的边沿上,只要一松手,就会连骨头跌得粉碎,……在这最后的片刻,他是多么的舍不得那盏红灯笼呵!
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像海潮一般的澎湃作声。雷,忽然像野兽沉闷的呻吟着,忽然像高山崩倒,天地都为它猛烈的打一个哆嗦。电光好似许多把抛出的青色宝剑,不住的劈开黑暗,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的照透了黑暗的宇宙。成群的猿猴和狐狸、和虎狼,都惊骇得颤栗的哀鸣起来。
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老酋长又看见了他那盏红灯笼,比血还红,比珊瑚还红,比银朱还红,比五月的榴花还要红,比带雨的夕阳还要红,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电光一闪,他又从面前的地上看见了那条曾经战败过无数敌人的青铜长矛,在向他闪着骄傲的白光。于是他突然又转了念头,咬着牙齿说:
“我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
他拼命的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的断了起来……
正在这时候,敌人的背后忽然响起来一片震天的杀声,满山遍野的火把立刻因这突起的杀声而紊乱了。
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的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的显得红了。
写于一九三九年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酋长的两个小儿子因被分开在敌对的阵营中而成为敌人,他们彼此仇视痛恨对方,最终酿成了手足相残的悲剧。
B. 弓弦断了这一情节,说明老酋长虽有战斗的意志和决心,却因年迈而力不从心,为最后战斗失败的结局埋下伏笔。
C. 小说中的老酋长是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形象。他抛弃部落逃往深山,是怯懦的;但在绝境中奋起战斗,又是勇敢的。
D. 小说中“部落”“酋长”等词给人以远古传说的联想,有质朴之美,也使故事更富象征意义,具有民族审美情趣。
2. 关于文中的“鼓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秘的”牛皮鼓声惊醒了老酋长,警示他敌人来犯,“红灯笼”面临巨大的威胁。
B. 小说中鼓声与火把逐渐逼近的场景,通过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 牛皮鼓声在小说中是辨认敌我的依据,弟弟正是根据鼓声判断山口有别的部落进攻。
D. 小说用越响越急的牛皮鼓声来映衬弟弟越来越急迫的心情,同时凸显了局势的危急。
3. 小说结尾将老酋长“最后的片刻”置于狂风暴雨的背景中,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4. “红灯笼”这一物象寓意丰富,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①狂风暴雨的恶劣环境烘托出老酋长坚忍不拔的斗志,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
②狂风暴雨熄灭了敌人的火把,象征着激烈的斗争,暗示情节的结局走向。
③狂风暴雨使红灯笼更显鲜艳,激励了老酋长,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更富感染力。
④营造了悲壮慷慨 氛围,使小说更震撼人心。
4. ①对于老酋长而言,“红灯笼”是他守护的信仰和希望,是部落存续发展的精神标志。
②对与兄弟二人来说,“红灯笼”是复仇使命的指引,是他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兄弟之情的证明。
③对于群众而言,“红灯笼”是获得解放的希望,是战斗的信念。
④对于敌人而言,“红灯笼”是他们恐惧并企图消灭的对象。
【解析】
【导语】《红灯笼的故事》讲述了老酋长部落战败后,他以红灯笼为指引等待孩子复仇。两儿子成奴隶后分别率人寻灯,却因误会交战。老酋长在敌人围攻时,于狂风暴雨中坚守。红灯笼是希望、信仰与复仇象征,小说借部落战争展现勇气、信念,情节紧张,氛围悲壮,蕴含对自由解放的追求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他们彼此仇视痛恨对方”错误,从文中“这两个部落因分赃时发生冲突,很快就变成了互相袭击的新仇敌”可知,兄弟俩是敌对部落的俘虏,并非彼此仇视痛恨对方。
B.“为最后战斗失败的结局埋下伏笔”错误,小说结尾并没有揭示战斗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也并非伏笔。
C.“是怯懦的”错误,老酋长带着满身伤逃到很远的荒山中,是为了日后复仇和给孩子们指引,才选择逃到深山,这是一种策略,并非怯懦。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作用的理解能力。
C.“牛皮鼓声在小说中是辨认敌我的依据”错误,从文中“弟弟最先觉出那震天动地的牛皮鼓声一定是有另外的部落正向着爸爸围攻,但他无法冲进山口;好几次他在马上发出来和平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同他交战的人们答复”可知,弟弟是根据鼓声判断出有别的部落进攻爸爸,而不是根据鼓声来辨认敌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在狂风暴雨的恶劣环境中,“他拼命的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的断了起来……”“他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老酋长依然想要爬上去战斗,这种恶劣环境烘托出老酋长坚忍不拔的斗志,即使面临困难和危险,依然不放弃,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
②“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的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的显得红了”,狂风暴雨熄灭了敌人的火把,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象征着激烈的斗争,暗示了情节的结局可能会发生变化,敌人的优势可能会因为环境而减弱,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③“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狂风暴雨使红灯笼更显鲜艳,而红灯笼对于老酋长来说意义重大,它激励了老酋长,让他有了继续战斗的决心,凸显了小说中关于希望、信仰、复仇等主题,使小说更富感染力。
展开余下试题
④狂风暴雨的描写营造了悲壮慷慨的氛围,“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的照透了黑暗的宇宙”,这种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老酋长所处的艰难处境和他的精神,使小说更震撼人心。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①老酋长在战败后逃到深山,“每逢没有月亮的昏黑之夜,他便蹒蹒跚跚的走出山洞,把一盏红灯笼挂到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一直等待到天明”,他把红灯笼挂在高树上,是为了给孩子们指引方向,让他们能找到自己。同时,红灯笼也是部落的一种象征,代表着部落曾经的存在和荣耀,是他守护的信仰和希望,是部落存续发展的精神标志。
②老酋长叮嘱孩子们“要是你们被敌人俘虏去,长大成人后,……只要能找到这盏红灯笼,就能够找到我” ,所以“红灯笼”是复仇使命的指引,他们要找到红灯笼,找到爸爸,然后为部落复仇,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且兄弟二人虽然在不同的部落且长期分离,但他们都在寻找红灯笼,这也说明“红灯笼”是兄弟之情的证明,是他们之间的一种联系。同时,他们作为奴隶,想要通过找到红灯笼,找到爸爸,获得解放,所以“红灯笼”也是获得解放的希望,是战斗的信念。
③“那些被俘虏的百姓们,在暗中对他们表示着忠实的拥护,……或者我们立刻去找那一盏红灯笼!’”,群众们渴望摆脱奴隶生活,获得解放,而红灯笼是他们找到老酋长,获得解放的希望,所以“红灯笼”对于群众而言,是获得解放的希望,是他们战斗的信念,激励着他们为了自由而努力。
④老酋长所在的部落与敌人是敌对关系,红灯笼是老酋长部落的象征,也是老酋长和他的孩子们、群众们复仇和获得解放的希望所在,敌人自然是想要消灭这种威胁,所以“红灯笼”是敌人恐惧并企图消灭的对象。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④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④不榖,诸侯君长的谦称。
5.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执,拘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执”意义不相同。
B. 其,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副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其还也”用法相同。
C. 如,到……去,与《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意义相同
D. 与,给,与《侍坐》中的“吾与点也”意义相同。
7.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使者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郑申侯认可并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在见齐侯时将之告诉给齐侯,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但却拘捕了辕涛涂。
C.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D. 《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做了补充,并阐释了周朝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8.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是如何回答的?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评析。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5. .CEH
6. D 7. B
8. ①屈完首先告诉齐侯,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诸侯就会信服。
②接着告诉齐侯,如果用武力征服,楚国会全力抵抗,齐国不会胜利。
③屈完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齐侯,不辱使命,完成了与诸侯的盟约。
9. (1)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节选展示了春秋时期齐国与楚国的交锋及外交对话。齐侯带领诸侯联军进攻蔡国后,继续伐楚,引发了楚国的反应。楚国通过使者屈完展开交涉,在面对齐侯的强势态度时,屈完机智应对,既表达了楚国的立场,又巧妙地化解了危机。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外交策略,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和策略。文风简练而有力,道理明晰,叙事生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
“若出于东方”表假设,“出于东方”是第一个动词短语,后面逐步展开,可在“方”后断开,即C处;
“观兵于东夷”状语后置句,“于东夷”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正常语序应该是“于东夷观兵”,所以在“夷”后断开,即E处;
“其可也”是主谓句,所以在“其”前断开,即H处。
故选CEH。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及意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拘捕/执行事务,代指对方。句意: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冒昧地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B.正确。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副词,还是。句意: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我们还是回去吧。
C.正确。到……去。句意: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沛公起身去厕所。
D.“意义相同”错误。给/赞同。句意:将虎牢赏给他。/我赞同曾点(的想法)。
展开余下试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风格的能力。
B.“郑申侯认可并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在见齐侯时将之告诉给齐侯”错误。材料二“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表明,申侯表面赞同辕涛涂建议,见齐侯时却改变说法,导致辕涛涂被抓,并非“认可并答应”。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以德服人:屈完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表明如果齐侯用德行安抚诸侯,诸侯自然会信服,强调德行在诸侯关系中的重要性。
②武力抵抗:又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指出若齐侯用武力,楚国将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全力抵抗,齐国难以取胜。
③态度评析:屈完面对齐侯强势威胁,不卑不亢,既表明和平意愿,又展示坚定立场,成功完成与诸侯的盟约,不辱使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率领;“师”,军队;“侵”,攻打;“溃”,溃败。
(2)“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申”,反复叮嘱;“颁白”通“斑白”,头发花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率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向王室进贡包茅,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士兵疲惫),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二)古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开篇点题,勾勒出了青草湖上水波不兴的画面。
B. “表里俱澄澈”既写出了洞庭月下的清亮明洁,同时也寄寓了词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C. “孤光自照”一句写词人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
D. 词人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展现了恢宏意境,抒发了豪迈气概。
11. 请简要赏析“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中“冷”和“稳”两字的妙处。
【答案】10. C 11. ①“冷”字写出了词人从岭外北归,泛舟湖上的真实感受,同时也表明词人萧瑟的心境。
②“稳”字写出了词人稳稳地泛舟湖上,应和了“更无一点风色”,也能看出词人秉持内心的旷达之情。
【解析】
【导语】这首《念奴娇·过洞庭》是张孝祥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描绘了洞庭湖中秋夜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高洁的志趣。词的上阕以“洞庭青草”开篇,通过“玉鉴琼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明澈的湖光月色图,同时“表里俱澄澈”也暗喻了词人内心的纯净与高远。下阕则通过“孤光自照”“短发萧骚”等句,表达了词人在仕途失意后的孤独与坚守,而“稳泛沧浪”则进一步体现了其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豁达。全词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意境恢宏,情感深沉,展现了宋词特有的豪放与婉约并存的风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表现了不为人知的孤独彷徨心境”错,“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①“短发萧骚襟袖冷”中的“冷”字,首先直观地描绘了词人在洞庭泛舟时的身体感受,近中秋之时,洞庭湖面风平浪静但气温已有所下降,词人短发稀疏,衣衫单薄,自然会感到阵阵凉意,这是对当时客观环境和身体触觉的真实描写。结合词人经历,他“应念岭海经年”,在岭海度过了一段时间,归来后心境复杂,“冷”字不仅仅是身体之冷,更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他在岭海的经历或许有诸多不如意,此刻面对浩渺湖水,那种孤独感和内心的萧瑟通过一个“冷”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身体的感受与内心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②上阕提到“更无一点风色”,描绘出洞庭湖上风平浪静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下,词人的小船自然能够稳稳地在湖面上行驶,“稳”字精准地呼应了前文所营造的平静氛围,生动地展现了小船在广阔湖面上平稳行进的状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叶扁舟在如镜的湖面上悠然前行的画面。“稳”字不仅写出了行舟状态,更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尽管词人经历了岭海的岁月,此刻又置身于空旷浩渺的洞庭湖上,但他内心是安稳、平静且旷达的。他没有被过往的经历和眼前的空旷所困扰,而是能够稳稳地驾驭自己的
上一篇: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下一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广东省湛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