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广西“名校联盟”2025年5月高一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由中华传统文化经长时间塑造和培育而成,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B. 儒、墨、法、道等多家学派,对“君子人格”有各自 表述,但普遍持肯定的态度。
C. 孔子改造“君子”的内涵,曾周游列国,传扬儒家思想,其终极目标就是劝人做君子。
D. 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做君子的门槛并不低,讲求内外兼修,一般人不易达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使“君子”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成了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B. 中华民族历史上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其中君子人格起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C. 绅士精神为西方所崇尚,君子人格为中华所推崇,后者文化底蕴深厚,明显优于前者。
D. 虽然矮化君子是错误态度,但君子文化并非完美无瑕,这导致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君子文化对君子 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D.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 你将在“如何践行君子人格”的主题班会上代表小组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叠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展开余下试题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 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 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 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7. 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 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8. 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
或曰:“虽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巨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节选自苏洵《权书》)
材料二
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喜秦军解因大破之。又战其北,大破之。乘胜,遂破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所过毋得掠A卤B秦C人喜D秦军解E因F大破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意思是“控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的“制”意思相同。
B. 诚,意思是“如果”,与《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不同。
C. 属,意思是“归附”,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不同。
D. 族,意思是“灭族”,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洵认为项羽虽然有百战百胜的才能,但他缺乏深谋远虑,最后他在垓下兵败而亡,也并不令人奇怪。
B. 苏洵认为项羽如果在巨鹿之战胜利后,率领拼死作战的士兵攻击秦军,那么攻入咸阳是很容易的事。


展开余下试题C. 项羽杀死了宋义,取代宋义做了上将军,许多将领都归顺了他。他率军击败了秦国的军队,威震诸侯。
D. 刘邦进入咸阳前,秦王投降了。刘邦认为杀掉秦王是不吉利的,于是遵照楚怀王的嘱咐而善待秦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2)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14. 刘邦为什么能够较为顺利地占领关中?请根据材料内容归纳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①,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②。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注】①据鞍:骑马作战。②支:赏赐。女乐:歌舞乐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 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 诗人对女乐歌舞场面不着一字,却通过将军的沉醉、赏赐,让读者去想象,不从正面着笔,却能尽得其意。
D. 全诗结构清晰,前八句紧扣诗题,写将军的军旅生活之“乐”,后两句则抒发感慨。
16. 诗中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进步对于文物发掘、研究和保护的重大意义 A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融媒传播也是近年考古文博类节目的突出特点。创作者针对当下观看习惯、文化需求、技术条件、传播特征等, B 地进行创作,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揭开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提升节目的趣味度和观众的参与感。
这些能够“破圈”传播的考古文博类节目,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强节目的艺术张力,超越器物层面的表达,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情感和态度的高速流转。一些蕴含普遍情感的文字、图片、视频,能在短时间内往往引发大众传播,为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多元的展示途径,让它们青春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考古文博类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随着人民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极大提升,对高品质文化节目的需求也 C ,今后,内容供给和需求应当双侧发力、相互成就,共同推动考古文博类节目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画横线 句子可以改写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考古文博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重视养生, ① ,最典型的错误认知便是将养生与服用保健品画上等号。一些年轻人解决健康焦虑和衰老焦虑的方法不是选择运动健身、膳食均衡,而是服用保健品。
实际上,过分依赖保健品, ② ,反而可能损害人体健康。比如,有些人自身并不缺乏维生素,却把维C泡腾片当作提高免疫力的药品。殊不知,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C会导致尿路结石,加速动脉硬化。再如补钙,步入35岁以后,人的骨量会一直减少,单纯靠吃钙片补钙作用不大,过量服用钙片还会引起结石等病症。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服务仅占8%,因此,最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其实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习惯在于养成,与其 ③ ,不如以自律来呵护自己的健康。
21. 下列句子中的“与”和文中加点处的“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鸟类的飞行与飞机飞行的原理类似。 B. 如孔子所言,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C. 昔日好友宋百川赠与李页一把古剑。 D. 勤奋与坚持是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涉及楚汉之争。在楚汉之争中,项羽常呈强势,刘邦常处弱势;项羽屡屡取胜,刘邦则多次败逃。但最后,项羽陷垓下之围,在乌江边无奈自刎;刘邦完胜,建立汉朝。
这一历史现象耐人寻味。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壮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