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广西壮族自治区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西“名校联盟”2025年5月高一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人格由中华传统文化经长时间塑造和培育而成,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
B. 儒、墨、法、道等多家学派,对“君子人格”有各自的表述,但普遍持肯定的态度。
C. 孔子改造“君子”的内涵,曾周游列国,传扬儒家思想,其终极目标就是劝人做君子。
D. 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做君子的门槛并不低,讲求内外兼修,一般人不易达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使“君子”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成了道德修养的践行者。
B. 中华民族历史上历经磨难,但从未被压垮过,其中君子人格起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C. 绅士精神为西方所崇尚,君子人格为中华所推崇,后者文化底蕴深厚,明显优于前者。
D. 虽然矮化君子是错误态度,但君子文化并非完美无瑕,这导致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D.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君子文化,但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
5. 你将在“如何践行君子人格”的主题班会上代表小组发言,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发言要点。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②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5. ①首先要了解君子人格的概念和内涵,作为学生应将君子人格作为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和精神追求。②从外在提升自己,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作为学生要从规范穿着校服、文明言语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③从内在提升自我,修身养性,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作为学生更应丰富才学、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树立远大目标。④当下既是君子文化式微的时代,又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作为青年人更应努力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缓解现代性焦虑,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君子人格”这一中华文化核心概念展开论述。材料一纵向梳理了君子概念的历史演变,强调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普世意义;材料二则横向比较中西文化人格差异,深入剖析君子文化的内在要求与当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其终极目标就是劝人做君子”于文无据,材料一第2段中提到“孔子……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做人要做君子” 是他思考 “如何立身处世” 的结果, 但原文未提及他将 “劝人做君子” 定义为 “终极目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的践行者”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可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
C.“后者文化底蕴深厚,明显优于前者”于文无据,材料二第1段只是提到“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并未和“君子人格”进行比较。
D.“君子文化并非完美无瑕,这导致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强加因果,材料二最后一段“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说明利己主义的盛行是导致君子文化式微的原因之一,而不是说君子文化的瑕疵导致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句意:修养自身来使身边的人安定,修养自身来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B.句意:看见贤德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从内心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
C.句意:君子把仁爱之心存养于心中,把礼仪规范铭记在思想里。
D.句意:君子说话要谨慎迟钝,行动要敏捷果断。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可知,君子的言谈举止是外在方面。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先提到“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后由孔子赋予其道德内涵,将其从政治身份转向道德人格。儒家后继者(孟子、荀子)、墨家、法家、道家及《周易》均认可君子人格,形成跨学派共识。从先秦至清末,君子文化渗透于戏剧、民俗、家教等日常生活。在当今社会仍是中国人的做人准则,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人格基因。故材料一是以历史发展为轴,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展开余下试题②材料二先提到君子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后详细论述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外在标准即言行举止有规范, 内在要求是以修身养性为基础,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需兼具才学与雅趣。最后一段呼吁社会纠正 “文弱书生” 的误解,应对利己主义、人文信仰断裂等问题,借助教育普及推动君子文化。故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1段指出“孔子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第5段指出“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因此作为学生首先要了解君子人格的概念和内涵,应将君子人格作为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和精神追求。
②材料二第3段指出“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故作为学生要从规范穿着校服、文明言语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③材料二第3段指出“对君子的内在要求……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内外兼修……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所以我们应从内在提升自我,修身养性,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作为学生更应丰富才学、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树立远大目标。
④材料二第5段指出“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点明当下既是君子文化式微的时代,又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作为青年人更应努力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缓解现代性焦虑,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叠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展开余下试题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 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 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 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7. 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 小说第一段 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8. 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D
8. 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 (1)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3)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4)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错。“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和“漫不经心”是神态描写!“瞅着”是动作描写,这些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杨马娃在挨打后的无奈,内心对‘我’些微反抗”。
C.“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错。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冷峻、规矩、严谨的人。
D.“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错。“我”顶替父亲成为一名私塾先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冲击挑战,最终“我’战胜了杨马娃,并不是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错。原文是“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滋味”是“我”继承了父亲的腐朽的教育方式而内心失落悲哀。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同:别里科夫为自己套上的那些有形的“套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那些无形的“套子”便是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无形的“套子”象征着枷锁,旧的制度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旧的思想也没有那么轻易被“剔除”,旧的势力更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这无形的“套子”、无形的枷锁,依然会束缚着人们。“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之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蓝袍”指“我”穿的蓝色长袍,同时指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社会环境上看,由原文“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可知,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由原文“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可知,“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从情节发展上看,由原文“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可知,“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从主题表达上看,由原文“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可知,“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西壮族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