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AI幻觉,简而言之,就是AI在生成内容时,会创造出看似合理但实则错误的信息。这种错误并非出于欺骗的意图,而是源于AI在处理信息时的内在机制。AI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语言模型,其工作原理是基于大量的训练数据学习文字之间的统计关系。它的核心任务是根据上下文预测最可能出现的下一个词,而非对问题或内容进行真正的理解。因此,Al在生成内容时,实际上是在通过概率最大化来“猜测”下一个最合适的词,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 这种基于统计关系的预测方式,使得AI在面对信息缺失或不确定的情况时,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即训练数据)进行填补和推理。这就像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智者,虽然学习了海量的文本和资料,但并不真正理解这些知识,而是通过找到文字之间的统计关系和模式来“预测”答案。然而,这种预测并非万无一失,一旦前面出现一点偏差,后面的内容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编织出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除了基于统计关系的预测外,训练数据的局限性也是导致AI幻觉的重要原因。AI并没有真实世界的体验,它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训练数据。然而,训练数据不可能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包含错误信息。这就像是一个人只能根据自己读过的书来回答问题,如果书里有错误信息或某些领域的知识缺失,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当Al在回答某些问题时,可能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错误地混合在一起,从而生成错误的答案。 此外,大模型的训练参数量非常庞大,这也会导致过拟合问题的出现。过拟合又叫“过度拟合”,是指模型在训练数据上表现得太好,以至于对训练数据中的噪声过于敏感,最终导致幻觉的产生。同时,受限于技术原因,虽然现在大模型的上下文窗口越来越大,但它们仍然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理解文本。这就像是隔着一个小窗口看书,看不到整本书的内容,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为了应对AI幻觉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首先,优化提问方式是关键。与AI交流时,我们需要明确和具体,避免模糊或开放性的问题。提问越具体、清晰,Al的回答就越准确。同时,提供足够多的上下文或背景信息也可以减少AI胡乱推测的可能性。例如,我们可以设定边界条件,要求Al在回答时严格限定在特定的研究范围内;或者标注不确定信息,对于非官方数据或预测性内容进行标注;还可以将问题拆解成多个步骤,先列举确定的事实依据,再展开详细分析。 其次,分批输出也是降低AI幻觉的有效方法。由于AI内容是根据概率来进行生成的,一次性生成的内容越多,出现AI幻觉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主动限制AI的输出数量,将长文章分成多个段落来写,每写完一段再进行下一段的生成。这样不仅内容更准确,也更容易把控生成内容的质量。 此外,交叉验证也是提高AI回答可靠性的使用方法。我们可以使用多个AI模型同时回答同一个问题,通过对比它们的答案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这种“专家组”式的协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内容的可信度,还能带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见解。同时,RAG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它让AI在回答问题之前先从可靠的资料中找到相关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生成答案。这样一来,AI就不容易“胡说八道”了。目前RAG技术多用在医疗、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通过构建知识库来提升回答的准确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措施来降低AI幻觉的发生概率,但AI幻觉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在很多情况下,Al幻觉也是天马行空的创意火花。就像一个异想天开的艺术家,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能蹦出令人惊喜的点子。因此,在写作、艺术创作或头脑风暴时,我们可以将这些“跳跃性思维”视为创意的源泉。与其把AI幻觉当成缺陷,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摘编自《AI幻觉:它真的会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度”是调控模型输出 参数,低温可使生成结果更稳定可靠,比较适合法律文书的生成。 B. “幻觉”指大语言模型依据概率生成看似合理实则失真的答案,这些信息容易误导使用者的判断。 C. “思维链”通过分步训练使模型获得逻辑推理能力,因此需要人工预先制作解题的标准范例。 D. “过拟合”对训练数据有所记忆,却并未完全真正掌握其规律,导致在新测试数据上会发挥失常。 2. 下列对“AI幻觉”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l幻觉的产生源于语言模型基于统计关系预测下一个词的工作机制,而非真正的逻辑推理。 B. 训练数据 局限性会导致AI将不同领域的知识错误混合,这是产生AI幻觉的重要原因之一。 C. 采用RAG技术可以让AI直接从可靠的资料中获取信息,这是目前完全消除AI幻觉的最佳方案。 D. 在创意领域,AI幻觉产生的“跳跃性思维”可能成为激发灵感的独特优势。 3. 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应当辩证看待AI幻觉,既要防范风险又要善用优势”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某科研团队在实验设计阶段,利用AI生成的多个非常规方案获得灵感,但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后仅采用可行方案。 B. 一名律师发现AI提供的案例参考中存在虚构判例,立即通过司法数据库核查并修正了法律意见书。 C. 某学生完全依赖AI完成课程论文,未经验证直接提交,结果因多处事实错误被判定不合格。 D. 一位编剧禁止创作团队使用任何AI工具,坚持所有创意必须来自人类头脑风暴。 4. 针对当前AI存在“幻觉”的问题,结合材料二,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有效应对? 5. 面对Al的“幻觉”,科学家说:“AI不是静态的代码库,而是一个动态的推理引擎——它的完善需要人们的持续调整,就像钟表师校准精密齿轮。”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艰难时世 (美)罗恩·拉什 “矮脚鸡下面一只蛋都没有,”埃德娜紧抿着嘴说,“都连续四天这样了。” ①“兴许是那只老公鸡重新黏上她了。”雅各布说道。 “你就继续开玩笑吧,”埃德娜回答说,“可咱们靠卖鸡蛋换得一点儿现金很紧要。也许关系到你有没有五分钱来浪费在一份报纸上。”
展开余下试题“可有许多人比咱们还穷呐,”雅各布说。 “咱们仍旧可能会落得像哈特利一样。”埃德娜回嘴道。她的视线越过雅各布,落到道路尽头,也就是伐木厂运送圆木留下的土路开始的地方。“大概是他养的癞皮狗偷走了咱家的鸡蛋。”“你也不能肯定。我仍旧觉得,若是狗偷吃鸡蛋的话,会在鸡窝里的稻草上留下些蛋液。我从没见过哪条狗吃鸡蛋不滴下蛋液的。我会去察看一下。” 雅各布穿过庭院,进了混凝土建造的鸡舍里。雅各布拿起矮脚鸡,把它放到地上。鸡窝里的稻草上,见不到蛋壳碎片,也不见蛋白蛋黄的残液。 雅各布心里明白,这可能是一个长两条腿的窃贼干的,可尽管时世艰难,他也从没听说山坳里的哪个居民会偷东西,尤其是哈特利,山坳里最穷的那个。此外,鸡舍里放着两打多鸡蛋,谁会仅仅偷去两三个呢?雅各布走出鸡舍的时候,见到哈特利一家从土路上走下来。他们全家人每周会去布恩两次,每次得走上两英里路,就连他家的小孩也要去,每个人都拿着重重的银禾叶。②哈特利一家瘦骨嶙峋的骨架上,挂着褴褛的衣衫,他们看起来就像是随身携带了全部家当、要转场到另一块麦地的稻草人。他家的狗跟在后面,和它所追随的主人一样身形憔悴。原本,只要锯木厂一直经营着,生计便不是大问题,可当锯木厂关门歇业后,哈特利家只能靠一头背部下陷的老迈奶牛来维持生计,除此之外,只剩下银禾叶了,用它可以在杂货店换得几毛钱的杂货。雅各布从他买的星期日报纸上知道,到处都是经济大萧条。有些人攀在火车的货车顶上,从一个城镇去往下一个城镇,祈求能得到一份工作。 哈特利一家本来会这样不声不响地走过去,然而,埃德娜突然走到了门廊上。 “你们家的狗,”她对哈特利说道,“是不是爱偷鸡蛋啊?”埃德娜也许并不想用责问的语气说话,但这番话听上去就是气势汹汹。 “你为啥问我这个?”哈特利说道。从他说话的语气里,你既听不出生气,也听不出辩护的味道。 “有东西潜入我家的鸡舍,偷走了一些鸡蛋,”埃德娜说,“只偷走鸡蛋,所以肯定不是狐狸或黄鼠狼干的。” “所以你怀疑是我家的狗干的。” 埃德娜没有出声,哈特利放下了手中的麻袋,从工装裤里摸出一把折刀,又轻轻地叫来自家的狗。哈特利单膝跪下,左手捏住狗的后脖颈,同时用折刀刀刃抵住狗的喉咙。他的女儿和老婆静静地伫立一旁,面无表情,仿若面团一般。 “你为什么一定要对他说这些。”一等哈特利一家消失在大路上,雅各布就责怪起妻子来。 “我咋知道他会做出这样的事?”埃德娜说。 “你晓得这个男人有多么高傲。” “我没想让那条狗丧命,”埃德娜说,“那不是我的本意。” “就像让乔尔和玛丽离开家、一辈子不再敲响咱家的门也不是你的本意,”雅各布回答说,“但事情确实是发生了,是不是?” 第二日早晨,哈特利家的狗已经无法在路旁逛荡,但失踪的鸡蛋数目却增加了。那天是星期六,所以雅各布骑着马去了布恩,此行不仅是为了去买报纸,更是为了和聚集在马斯特杂货店的老农夫们攀谈几句。③骑在马上时,雅各布回忆起了六年前,乔尔将一碗燕麦粥摔在地上的情景。那是粗心的举动,但十二岁的孩子经常会干出粗心大意的事情。这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埃德娜却逼乔尔用勺子吃光了洒落在地板上的燕麦粥。“别这么做。”玛丽对弟弟讲道,乔尔依旧做了,可从头到尾都挂着眼泪。玛丽当时十六岁,两周后她便离家出走了。 雅各布买好报纸,依旧留在柜台旁。他讲起鸡蛋失踪的事,老农夫都停下了对话。“你确信不是狗偷吃了鸡蛋?”斯特林·沃茨问道。 “我确信不是。稻草上没见到一丁点蛋壳或蛋液。” “老鼠也会偷吃鸡蛋。”埃尔温从柜台后提供了他的意见。 “那样也会留下一点残迹。”巴斯科姆贝·林赛说。 “只可能是一样东西了。”斯特林·沃茨一锤定音地说道。 “是什么?”雅各布问。“一条大黄鼠蛇。黄鼠蛇一次能吞下整整两三个鸡蛋,不会留下一丁点蛋液。曾经有一条黄鼠蛇爬进我家的鸡舍,”斯特林说,“我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才搞明白该怎样抓住那条该死的蛇。” “你用的是什么办法?”雅各布问。 “用捕鱼的法子。”斯特林说。 那天晚上,雅各布便进了柴火棚,找到一枚鱼钩。雅各布在鱼钩上系了三码长的钓鱼线,拿着它进入鸡舍。雅各布在餐桌旁坐下,翻开报纸。头版上,罗斯福说经济会好转,可报纸的其余地方都印着相反的论调。一家纺织厂的罢工工人遭到枪杀。那些想去外地找工作的人,躲藏在火车的货车车厢里想搭便车,竞因此而获罪,被警察和铁路部门雇佣来的地痞流氓用木棍狠打。 雅各布在黑暗中惊醒过来。窗户敞开着,在重新坠入梦乡前,雅各布听到了鸡舍里传出的异响。④天空中群星闪耀,月牙尖朝上,照着大地,可是没有窗户的鸡舍里仍然一片漆黑。 雅各布跨过鸡舍门口充作台阶用的圆木,径直走了进去。他把提灯拎到前方,检查鸡窝。矮脚鸡还在里面,但它身底下的鸡蛋已经不翼而飞。雅各布花费了好一会儿,才找到那根钓鱼线,细线像蜘蛛网上的一缕蛛丝,通向鸡舍的一个角落。他把提灯举在身前,随后便看见哈特利的女儿畏缩在角落,钓鱼线的另一头消失在她合拢的嘴巴里。 (有删改) 【注】银禾叶:英文名galaxleavers,是美国东部和北欧常见的一种野草,叶片大小如一个苹果,深绿色,呈很规则的心形,因而有些花店会用这种叶片来衬托其它花朵。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聚焦一处山坳,展现在面对同样的贫困时,雅各布与哈特利同样的应对方式。 B. 哈特利“杀狗”,将艰难时世具象化地浓缩在这一冰冷残酷的时刻中,同时也隐晦地表现哈特利被贫穷彻底打败。 C. 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哈特利一家外表巨变和心理扭曲,同样,这也是雅各布儿女离家后再也不愿回来的根本原因。 D. 与埃德娜的尖酸刻薄话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特利的妻子自始至终地一言不发,这是因为长时间的饥饿已使她有气无力。 7. 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线句①,运用语言描写,可以窥见雅各布的诙谐幽默、乐观大度,这和埃德娜的牢骚埋怨、冷酷决绝形成鲜明对比。 B. 画线句②,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哈特利一家被贫穷折磨得憔悴不堪,镌刻出时代的尘埃落在微小个人头上时的沉重感。 C. 画线句③,从有限视角展开,将叙述的时空拉回到六年前,既丰富文章的内容,又从另一角度强化埃德娜的刻薄吝啬。 D. 画线句④,运用环境描写,群星月光和鸡舍中的漆黑形成对比,既呈现了黎明前的黑暗,也象征人物所处的艰难时世。 8. 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段的作用。 9.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在读了拉什作品后,动容地说:“故事很精彩,我的心为之一痛。”请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上是如何做到“精彩”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愈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盖孔子尝为委吏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自古圣人贤士,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吃吃,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由是知阳子之不贤,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韩愈《争臣论》,有删改) 材料二: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此势而禁之也。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此激而怒之也。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节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阳子在位A不为B不久矣C闻天下之D得失E不为F不熟矣G天子待之H不为I不加矣J而未尝一言K及于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恶”是疑问代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彼恶知之”的“恶”含义基本相同。 B. 会计当而已矣:“当”指“相称、合宜”,与《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含义不同。 C. 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闵”通“悯”,与《答司马谏议书》“不复一一自辨”的“辨”均为通假字。 D. 朱建以富贵饵闳孺:“饵”,名词作动词,与《六国论》“义不赂秦”的“义”字词类活用的类型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批评阳城身居谏官之位却尸位素餐,认为其行为违背圣人贤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原则。 B. 韩愈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强调了为官者应尽职尽责、心系百姓、不畏辛劳。 C. 苏洵提出“理谕、势禁、利诱、激怒、隐讽”五种谏法,主要采用例证法,说明劝谏需讲究策略。 D. 苏洵认为“理谕”等五种谏法足以使君主成为圣君,这与韩愈主张的“直言骨鲠”之谏殊途同归。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2)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14. 韩愈与苏洵对“谏” 态度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①,终古苍梧②哭翠华。 【注】①南薰曲,指《南风歌》,相传为虞舞所作,歌中有“南风之董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等句,表达了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②苍梧:舜埋葬之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开宗明义,“历览”二字总领,通过对比点明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秉持勤俭之道。 B. 颔联通过反问,否定了以琥珀为枕、真珠为车的奢靡生活,暗示统治者应摒弃浮华,践行节俭治国。 C. 颈联“青海马”指青海骏马,“蜀山蛇”指蜀地巨蛇,意在展现自然环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D. 尾联用典故,表达舜帝的追慕,“哭翠华”则以想象勾勒出百姓对盛世明君的渴望,情感沉郁悲凉。 16. 李商隐的《咏史》与杜牧的《阿房宫赋》均是批判奢侈亡国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篇在手法上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出了薛家豪富奢侈之气, 《阿房宫赋》中与之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回忆了先辈开创事业的艰辛。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两句化用《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劝谏君王要敬终如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诗谶与人物性格相 结合,成为了小说的悬念和伏笔。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 图册和聆听的“红楼梦曲”。其中大篇幅的谶词便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 ① 的兆示。 这群闺阁女子悲剧的命运是最悲悼的。“生于末世运偏消”(贾探春),“凡鸟偏从未世来”(王熙凤)。她们生在末世,便早已带着一种悲凉的暗示,等待她们的是 ② 的结局。作者曹雪芹将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 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表现了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质。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衰亡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 到来。曹雪芹的家族前期受皇恩庇护,他早年也亲历了家族 ③ 的繁华生活。直至家族败落,他变得穷困潦倒,又看到了生命的最极致的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 察社会,能透过表面的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所以小说中每一个诗谶的运用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所在,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暗示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18.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谶”的一项是( ) A.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B.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C.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D.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真正到来了。“满”,《说文解字》释为“盈溢”,引申义便是充满、饱和、足够。“小满”,便有“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意思。小满时节,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麦子由青转黄,再过十余日,滚滚的麦浪便会在天地间铺陈出一片金黄色。江南地区多降雨且雨量大,溪流湖泊被灌得满满当当,碧水漫堤,流波盈盈。此时,“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① ,还有雨多水满的意思。 ② ,比如小暑与大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唯有小满独树一帜。至于其中的原因,清人金埴所撰《不下带编》中解释道:“扑满,器也。攲。器满则倾,是倾满也。满苟得,则苟满而已。所以节有小满,而无大满也。”满则招损,器满则倾,是以小满正好。 古人对节气的哲思便体现于此。这种对“满”的克制,实为对天道循环的敬畏—— 花开即败,月满则亏,将满未满,则恰到好处。人事亦当如节气,若强求“全满”不留余地,反易招致溃败; ③ ,方可为后续生长腾挪积蓄力量的空间。人生最好是小满,不如在盛极前缓步,以“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