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学科
第二次月考检测卷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显然,这些论述揭示的亦是文学阅读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正是文学作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即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的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以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
材料二:
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文学教育关注语言修养,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 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 “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 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 “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 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 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 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 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 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 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 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 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答案】1. C 2. B
3. A 4. 放在【A】合适。理由:管子的话,说的是诗歌对情绪的净化作用,更能支持第二段中的分论点,即文学阅读可以使人忘却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5. ①细读文段,进行意义解读。通过赏析呼告、反问等手法,感受悲愤之情,进而挖掘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②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借助窦娥这一指天斥地、哭诉冤情的形象,引起同情与悲悯,激发人们追求正义,坚持良知。③挖掘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唤起共情。通过窦娥对黑暗社会不公的控诉,唤起建设新社会的共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错误。由原文“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可知,读者是被作品打动后自然产生“净化”,不是预先设立“净化”目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可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C.“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错误,文中没有涉及“符合大众心理”的表述。
D.“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错误,文中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因此,不是“只有……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错误。由原文“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知,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强调作品净化作用,能够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平衡、内心的安慰。
故选A。


展开余下试题【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止怒莫若诗”意思是节制怒气没有比诗文更有效的。管子的话,强调了诗歌对情绪的净化作用,更能支持第二段中的分论点,即文学阅读可以使人忘却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故放在【A】合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 能力。
由原文“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及曲词“天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等内容可知,进行文学教育可以细读文段进行意义解读。通过赏析呼告、反问等手法,感受悲愤之情,进而挖掘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由“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可知,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借助窦娥这一指天斥地、哭诉冤情的形象,引起同情与悲悯,激发人们追求正义,坚持良知。
由“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可知,挖掘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唤起共情。通过窦娥对黑暗社会不公的控诉,唤起建设新社会的共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前情提示:周朴园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名声,几次三番想用金钱打发她走,并辞退了鲁贵和四凤,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准再到周家来。)
中门轻轻推开,繁漪回头,鲁贵缓缓地走进来。他狡黠的眼睛,望着她笑着。
鲁贵 (鞠躬,身略弯)太太,您好。
繁漪 (略惊)你来做什么?
鲁贵 (假笑)跟您请安来了。我在门口等了半天。
繁漪 (镇静)哦,你刚才在门口?
鲁贵 (低声)对了,①(更神秘地)我看见大少爷正跟您打架,我——(假笑)我就没敢进来。
繁漪 (沉静地,不为所迫)你原来要做什么?
鲁贵 (有把握地)原来我倒是想报告给太太,说大少爷今天晚上喝醉了,跑到我们家里去。现在太太既然是也去了,那我就不必多说了。
繁漪 (嫌恶地)你现在想怎么样?
鲁贵 (倨傲地)我想见见老爷。
繁漪 老爷睡觉了,你要见他什么事?
鲁贵 没有什么事,要是太太愿意办,不找老爷也可以。——(着重,有意义地)都看太太要怎么样。
繁漪 (半晌,忍下来)你说吧,我也可以带你的忙。
鲁贵 (重复一遍,狡黠地)要是太太愿做主,不叫我见老爷,多麻烦(假笑),那就大家都省事了。
繁漪 (仍不露声色)什么,你说吧。
鲁贵 (谄媚地)太太做了主,那就是您积德了,——我们只是求太太还赏饭吃。
繁漪 (不高兴地)你,你以为我——(转缓和)好,那也没有什么。
鲁贵 (得意地)谢谢太太。(伶俐地)那么就请太太赏个准日子吧。
繁漪 (爽快地)你们在搬了新房子后一天来吧。
鲁贵 (行礼)谢谢太太恩典!(忽然)我忘了,太太,你没见着二少爷么?
繁漪 没有。
鲁贵 您刚才不是叫二少爷赏给我们一百块钱么?
繁漪 (烦厌地)嗯?
鲁贵 (婉转地)可是,可是都叫我们少爷回了。
繁漪 你们少爷?
鲁贵 (解释地)就是大海——我那个狗食的儿子。
繁漪 怎么样?
鲁贵 (很文雅地)我们的侍萍,实在还不知道呢。
繁漪 (惊,低声)侍萍?(沉下脸)谁是侍萍?
鲁贵 (以为自己被轻视了,侮慢地)侍萍就是侍萍,我的家里的——,就是鲁妈。
繁漪 你说鲁妈,她叫侍萍?
鲁贵 (自夸地)她也念过书。名字是很雅气的。
繁漪 “侍萍”,那两个字怎么写,你知道么?
鲁贵 我,我,(为难,勉强笑出来)我记不得了。反正那个萍字是跟大少爷名字的萍我记得是一样的
繁漪 哦!(忽然把地上撕破的相片碎片拿起来对上,给他看)你看看,这个人你认不认识?
鲁贵 (看了一会,抬起头)不认识,太太。
繁漪 (急切地)你认识的人没有一个像她的么?(略停)你想想看,往近处想。
鲁贵 (抬头)没有一个,太太,没有一个。(突然疑惧地)太太,您怎么?
繁漪 (回想,自己疑惑)多半我是胡思乱想。(坐下)
鲁贵 (贪婪地)啊,太太,您刚才不是赏我们一百块钱么?可是我们大海又把钱回了,你想——
中门渐渐推开。
鲁贵 (回头)谁?
鲁大海由中门进,衣服俱湿,脸色阴沉,眼不安地向四面望,疲倦,愤恨在他举动里显明地露出来。繁漪惊讶地望着他。
鲁大海 (向鲁贵)你在这儿!
鲁贵 (讨厌他的儿子)嗯,你怎么进来的?
鲁大海(冰冷地)铁门关着,叫不开,我爬墙进来的。
鲁贵 你现在来这儿干什么?不看看你妈找四凤怎么样了?
鲁大海(用一块湿手巾擦着脸上的雨水)四凤没找着,妈在门外等着呢,(沉重地)你看见四凤了么?
鲁贵 (轻蔑)没有,我没有看见,(觉得鲁大海小题大做,烦恶地皱着眉毛)不要管她,她一会儿就会回家。②(走近大海)你跟我回家去,周家的事情也办妥了,都完了,走吧!
鲁大海 我不走。
鲁贵 你要干什么?
鲁大海 你也别走,你先给我把这儿大少爷叫出来,我找不着他。
鲁贵 (疑惧地,摸着自己的下巴)你要怎么样?我刚弄好,你是又要惹祸?
鲁大海(冷静地)没有什么,我只想跟他谈谈。
鲁贵 (不信地)我看你不对,你大概又要——
鲁大海(暴躁地,抓着鲁贵的领口)你找不找?
鲁贵 (怯弱地)我找,我找,你先放下我。
鲁大海 好,(放开他)你去吧。
鲁贵 大海,你,你得答应我,你可是就跟大少爷说两句话,你不会——
鲁大海 嗯,我告诉你,我不是打架来的。
鲁贵 真的?
鲁大海 (可怕地走到鲁贵的面前,低声)你去不去?
鲁贵 我,我,大海,你,你——
繁漪 (镇静地)鲁贵,你去叫他出来,我在这儿,不要紧的。
鲁贵 也好,(向大海)可是我请完大少爷,我就从那门走了,我,(笑)我有点事。
鲁大海(命令地)你叫他们把门开开,让妈进来,领她在房里避一避雨。
鲁贵 好,好,(向饭厅下)完了,我可有事,我就走了。
鲁大海 站住!(走前一步,低声)你进去,要是不找他出来就一人跑了,你可小心我回头在家里,——哼!
鲁贵 (生气)你,你,你,——(低声,自语)这个小王八蛋!(没法子,走进饭厅下。)
繁漪 (立起)你是谁?
鲁大海(粗鲁地)四凤的哥哥。
繁漪 (柔声)你是到这儿来找她么?你要见我们大少爷么?
鲁大海 嗯。
繁漪 (眼色阴沉地)我怕他会不见你。
鲁大海(冷静地)那倒许。
繁漪 (缓缓地)听说他现在就要上车。
鲁大海(回头)什么!
繁漪 (阴沉地暗示)他现在就要走。
鲁大海(愤怒地)他要跑了,他——
繁漪 嗯,他——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贵对繁漪说是过来给她请安的,但在繁漪的追问下,他才说是想报告太太大少爷喝醉去他家里了,表明鲁贵想让太太关心一下大少爷。
B. 鲁贵提到繁漪让二少爷赏给他家一百块钱,繁漪的一句“嗯?”饱含她此刻又烦乱又嫌弃的复杂心理,言简义丰。
C. 鲁大海询问鲁贵有没有看见四凤,鲁贵“觉得鲁大海小题大做”“她一会儿就会回家”,表现了鲁贵对女儿四凤的了解和信任。


展开余下试题D. 鲁大海让鲁贵把母亲领进房中避一避雨,可以看出鲁大海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他专门来找繁漪,是为了让繁漪管教周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狡黠的眼睛,望着她笑着”的舞台说明中,“狡黠”一词点明了鲁贵的性格特点。
B. 潜台词含义丰富,如鲁贵说的“我想见见老爷”隐含不答应我就告诉老爷的威胁之意。
C. 节选部分围绕鲁贵这一核心人物展开情节,以繁漪、鲁大海等人衬托他的贪婪、卑俗。
D. 繁漪和鲁贵的对话简洁但暗流涌动,交代了部分情节,也展现了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8. 文本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鲁贵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9. 文本后半部分设计鲁大海这个人物的出场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通过对鲁贵“更神秘地”“假笑”的表情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贵抓到繁漪把柄的自得和想借此威胁取利的贪婪心理。
②通过对鲁贵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鲁贵急于让鲁大海离开、害怕鲁大海影响他自身利益的焦急、恐惧和自私心理。
9. ①从情节上看,后半部分设计鲁大海的出场,既照应了前面周萍晚上喝醉到鲁家的事,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预示了一场“雷雨”即将到来。
②从表现效果上看,后半部分设计鲁大海的出场,使气氛由低沉变得紧张激烈,情节再生波澜,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启人思考。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鲁大海的不安、关心、暴躁、愤怒、冷静一时间得到了集中展示,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具个性化,更有利于展现矛盾,突出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明鲁贵想让太太关心一下大少爷”错误。由原文“原来我倒是想报告给太太,说大少爷今天晚上喝醉了,跑到我们家里去。现在太太既然是也去了,那我就不必多说了”以及鲁贵“有把握地”地心理,可知他是想提醒繁漪“我知道你的事情了”,并做好了要挟繁漪地准备。
B.正确。
C.“表现了鲁贵对女儿四凤的了解和信任”错误。由鲁贵的话及“轻蔑”“觉得鲁大海小题大做,烦恶地皱着眉毛”的表情可知,鲁贵的不要管她,是缺乏人性的体现,他并不关心四凤。
D.“是为了让繁漪管教周萍”错误。由“你也别走,你先给我把这儿大少爷叫出来,我找不着他”可知,因为找不到周萍,才到繁漪这里找,希望见到周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围绕鲁贵这一核心人物”“以繁漪、鲁大海等人衬托他”错误。剧中的鲁贵,是一个不被重视但又不可缺少的人物,不是核心人物。《雷雨》中出场的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典型意义,表现丰富的社会内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联系前文鲁贵的“跟您请安来了。我在门口等了半天”,看对鲁贵“更神秘地”的表情和语言描写,可知鲁贵此时是想告诉繁漪,繁漪和周萍吵架时他一直都在,两人的丑事他知道了,这里有抓到别人把柄的自得。“假笑”说“我就没敢进来”,明面上好似恭敬,其实是暗含威胁,不怀好意。
②“走近大海”是舞台说明中的鲁贵的动作提示,在鲁大海沉重地问鲁贵“你看见四凤了么?”时,鲁贵的这个动作和“你跟我回家去”的语言描写,表现的是鲁贵急于让鲁大海离开的心理。“周家的事情也办妥了,都完了,走吧!”联系前情提示及前文情节,可知所说的办妥,是周家“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准再到周家来”的这事已经解决,繁漪已经答应“还赏饭吃”。“走吧”是不愿意鲁大海坏了他的好事,体现了他害怕损失自身利益的自私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前半场,是鲁贵和繁漪的对话,里面涉及了繁漪和周萍的事和鲁妈就是侍萍的内容。后半部分设计鲁大海这个人物的出场,主要围绕找周萍的事情展开。鲁大海出场时“衣服俱湿,脸色阴沉,眼不安地向四面望,疲倦,愤恨在他举动里显明地露出来”,气氛由之前的暗里较劲的沉缓一下子变得紧张激烈,后文“四凤”去了哪里,周萍为什么要跑,也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启人思考。
联系上文鲁贵说的“原来我倒是想报告给太太,说大少爷今天晚上喝醉了,跑到我们家里去。现在太太既然是也去了,那我就不必多说了”,看后半部分对鲁大海找不到四凤的不安和焦灼、找周萍的愤恨的描写,可知,鲁大海的出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周萍去鲁家之事的照应,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预示了一场“雷雨”即将到来。
从人物形象上看,从鲁大海出场,到后面与鲁贵、繁漪的对话,鲁大海的不安、关心、暴躁、愤怒、冷静一时间得到了集中展示,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具个性化,在情节推进中,更有利于展现矛盾,突出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 乃求外任。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又效陶潜《五柳先生传》,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文章旷达,皆此类也。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B.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C.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贵州省遵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