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 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 “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 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 “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 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 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 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 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 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 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 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 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答案】1. C 2. B 3. A 4. 放在【A】合适。理由:管子的话,说的是诗歌对情绪的净化作用,更能支持第二段中的分论点,即文学阅读可以使人忘却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5. ①细读文段,进行意义解读。通过赏析呼告、反问等手法,感受悲愤之情,进而挖掘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②注重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借助窦娥这一指天斥地、哭诉冤情的形象,引起同情与悲悯,激发人们追求正义,坚持良知。③挖掘材料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唤起共情。通过窦娥对黑暗社会不公的控诉,唤起建设新社会的共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错误。由原文“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可知,读者是被作品打动后自然产生“净化”,不是预先设立“净化”目标。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错误,说法绝对,原文是“可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C.“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错误,文中没有涉及“符合大众心理”的表述。 D.“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错误,文中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因此,不是“只有……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错误。由原文“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知,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强调作品净化作用,能够让人们得到心灵的平衡、内心的安慰。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