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旨是,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首先,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若没有在社会组织中的合作和互相支持,人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荀子认为,从个人生存的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靠各种行业的物品供养,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兼通各种技艺,一个人也不可能同时管理各种事物,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会陷入困境。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由于这两点,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礼”是由何而来的呢?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在这里,荀子指出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所爱的和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假如有一个人喜欢征服别人,而另一个人喜欢被征服,那么这两个人和睦共处便不成问题;或者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又或者人们在生活中隔得很远,互不相干,彼此之间的问题也会简单得多。但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


浏览完整试题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来看,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 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 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人类由于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 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 灵活。
C. 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 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 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 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 “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 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
A.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C.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5. 《论语·为政》中认为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戏台
刘国芳
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走近老人,我问道:“听说村里有座古戏台,请问在哪里呢?”
老人还没说话,边上的孩子开口了,孩子说:“我带你去。”说着,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起来。我们跟着孩子走着。不一会儿,孩子伸手一指,说:“就这里。”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们真的看见了一座戏台。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
同行的杨友祥和杨华林是抚州有名的学者,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站在戏台前,杨华林说:“想当年,这里多么繁华,今天却荒草萋萋。”
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时,孩子在边上说:“这戏台都倒了,有什么好看的?”
两位学者几乎同时说道:“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孩子问:“汤显祖是谁?”
这时,那位老人走来了,老人也说:“这样一个倒了的戏台有什么好看的?”
我跟老人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老人问:“汤显祖是谁?”
我们说:“汤显祖是明代大戏曲家。”说着,我们拿起手机把古戏台拍了下来。
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何坊乡水溪村的古戏台,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戏台是汤显祖亲自设计的,他也曾在这里亲自指导戏班排戏。只是,时过境迁,戏台破败不堪,甚至,村里人都不知道汤显祖是谁,真如汤显祖在戏台里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反响很大,有人评论,有人转发,也有人专程去看戏台,之后给我留言:“我们去看了那座戏台,在一片荒草中,真的十分可惜。”
后来,我和两位学者又去了一次,才进村,就看到一个孩子蹦着跳着向我们跑来,孩子说:“你们一定是来看戏台的吧。”
我们说:“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说:“天天都有人来看戏台,我带你们去吧。”
路上,孩子跟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我们问那孩子:“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孩子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这样的话一位老人也曾说过,我们看戏台时,老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了《牡丹亭》,”
我们问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老人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我们听了,都笑了。
我们的朋友圈还在持续发酵。
有一天,水溪村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找到了杨友祥和杨华林两位学者,他说:“我虽然是水溪人,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座古戏台”
两位学者说:“这个戏台大有来历,是汤显祖设计的,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展开余下试题老板说:“这戏台真和汤显祖有关?”
两位学者说:“当然有关。”
老板问:“有何证据?”
两位学者说:“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中提到过你们水溪,他说:‘汤义仍的《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及至乡村遍布,水溪一带,便夜夜还魂。’这里说的水溪,就是指你们水溪村。意思是说,当年水溪村夜夜都会演出《牡丹亭》。”
这位老板离开水溪村多年,他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戏台重修后,这位老板还请来了城里的剧团在村里演戏,除了演《牡丹亭》里的《游园》,还演了一出《劝农》。
当晚,我和杨友祥、杨华林都去了,看戏的人很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热热闹闹的。戏开演了,台上几名演山民的演员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唱到此处,戏台下一片欢腾声。
(有删改)
文本二:
转眼间,我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已经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我几乎专写微型小说,这种坚持,都感动了自己。
然而,仅仅有坚持是不够的,结合近几年的创作,我认为至少应该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同时,在坚持中有所发现。
先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
其实,这种探索在前几年就开始了,比如我写的《你以后看见农民卖东西,不要还价》,用跳跃式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家高军点评认为:“作品直接打破诗歌和小说的界限,可以说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作品一句一行,分为十节,涉及谷贱伤农,涉及农民进城、留守儿童、空壳村问题,涉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问题,有担忧有悲悯。叙事的跳跃,有着加大内涵的主题性追求;分行的形式,体现者创新的探索性。”
再说在坚持中发现。
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农村为主,但往往,只写农村的老人,写留守儿童,写空壳村。这样的作品多了,自己都觉得雷同。这时候就需要发现了。为此,我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行走一天走进一个村,忽然闻到油香了。原来,这个地方满山满岭都是油茶树,但那些油茶籽往往跌落浪费了。后来,有人在村里开了一个榨油厂,一下子,所有的农民都有事做了,可以上山摘茶籽了。这个村,也因为这家榨油厂而活了,农民也因此提高了收入。为此,我随后创作了《我闻到油香了》,这样的作品写了很多。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乡村的希望。
(摘编自刘国芳《在坚持中探索和发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和友人来水溪村寻找古戏台,发现它竟是汤显祖设计的,但已经破败不堪。
B. 为了吸引投资,“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使越来越多 人开始关注这座古戏台。
C. 水溪村出生的商人决定出资重建古戏台,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已经被过度商业化。
D. 戏台修复后,剧团在村里演戏,吸引周边的人们前来观看,为村庄带来了欢腾。
7. 下列对文本一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也清,水也清”运用反复手法,写出山村 景色之美,与开头戏台荒草萋萋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B. “春云处处生”中 “春云”富有象征意味,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又表现出山村的巨大变化。
C. “官也清,吏也清”运用口语,表达对官清吏明的期待,暗含了对政府曾经漠视文化遗产的批评。
D. 文本一结尾处设置曲词,既具有多重意味,丰富了主题的内涵,又凸显了文中的汤显祖文化特色。
8. 文本一中两次出现“你知道汤显祖是谁”,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在坚持中发现”,请以文本一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探索和发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闾丘卬,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卬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卬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而后可用耳。”闾丘卬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骏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卬对曰:“夫鸡豚讙嗷,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宣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然A昔有颛顼B行C年十二D而治E天下F秦项橐G七岁H为圣人师。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名词作状语,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用法不同。
B. 善,好的,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善”意思不同。
C.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与“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
D. 察,考察,与《兼爱》“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中的“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丘卬拦住齐宣王,希望能得到君王任用以供养家庭和父母,然而齐宣王认为他年纪尚幼,并不适合担任官职。
B. 齐宣王认为,年轻人做官就像小马驹无法拉重车走远路一样,也需要等到年纪大一些,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
C. 齐宣王在听了闾丘卬的阐述后用车载着闾丘卬一同回去,并任用了闾丘卬,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后生可畏”。
D. 材料二中孟子先向齐宣王阐述了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故国”的道理,引出了其对选拔贤才的看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2)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14. 材料一中的闾丘卬和材料二中的孟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江景①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展开余下试题【注】①本词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时。凤凰山,位于西湖边。②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不同,本词中的“江”主要起到了烘托作用。
B. 因为没有知音赏识,弹筝人所弹的筝声旋律哀伤,饱含愁情,展现弹筝人的孤苦落寞。
C. “依约是湘灵”既言筝声好似非人间所有,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D. “数峰青”与首句形成照应,描写雨过山青的景象,自然贴切又不露痕迹。
16. 有人认为,本词上阕表面写景,实则已有对弹筝女的赞美,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提到“______,______”,这两句来源于《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微尘,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普通疾病感染的细菌来说,多重耐药菌可谓是超级细菌了。我们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 ① 。而多重耐药菌可不同,它们可以轻松防御三种及以上的普通抗生素。这种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一旦发生,可有效治疗的药物比较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治疗费,甚至增加病死率。同时,这种耐药菌还需要更高级的抗菌药甚至多种高级抗菌药联合使用才能将之杀灭。
生物膜形成是细菌在抗菌药物环境下存活的有效途径,超级细菌们建起了一座座 ② ,抵御抗生素的袭击,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广泛的医院感染,这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③ 。更为可怕的是,超级细菌们演化出的技能不仅可以垂直传播,即随着菌株的繁殖由亲代传给子代;还能水平传播,让自己的“屠龙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在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不同菌株间互相传播,导致耐药性的广泛扩散。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B. 任务完成后,你才可以离开。
C. 他为大家忙前忙后,实在热情得可以。
D. 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一游。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屠龙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00多年前,唐代女诗人薛涛写下一首尽显雅兴的回文诗:“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如今,随着天气转凉,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火茶香的雅致生活, ① 。但在家中阳台、客厅,甚至卧室“围炉煮茶”,真的安全吗?
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空置室内,消防人员模拟“围炉煮茶”的环境进行测试。首先关5户,将盛有炭火的砂锅拿进房间,然后打开一氧化碳检测仪,并按下秒表。仅仅用时22秒,房间内一氧化碳浓度就达到了0.01%;到第44秒时,浓度已超过0.025%。这时,消防人员掉了检测仪,表示实验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炭火持续燃烧,加之室内不通风,一氧化碳在浓度达到0.05%时,就会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见, ② 。即便使用带有通风口的围炉,也无法避免炭火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而由花盆、铁锅、砂锅等改造成的炉子,炭火更难以充分燃烧。
此外,很多网络视频照片中,围炉都直接放置在木质、竹制的隔热板上,为营造氛围感,围炉周围还布置了大量布艺和纸类装饰品,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③ 。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请展开你的想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绘“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炉茶香”的情景。要求:①语言生动;②想象合理;③不少于6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爆发,蔓延全国,又扩散至世界各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传染病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倾向于认为这种病毒来自野生动物穿山甲冠状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的重组。
世界许多地方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果子狸、穿山甲、蝙蝠等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还有人以某些野生动物的骨、肉、皮、毛等入药,认为其可治愈疑难杂症。于是许多野生动物被人们吃掉。
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定》。
以上情况,让人们对已往的某些习俗产生了反思。
为了倡议人们革除陋俗,拒食野生动物,某网站面向社会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征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海南省文昌”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