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认为禽兽有父子,有雌雄,这是自然。在人类社会里,有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来看,人的道德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于人的需要。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上述有关荀子的论证中,“礼”更多的是指后者。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在人满足欲望时,对人的行为加以规范。而在用于礼节、礼仪时,“礼”有另一种作用,就是文化教养,即净化人的情感,使它纯洁、典雅。在这一方面,荀子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的人性观对人性给予了很低的评价,但却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 B.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但他们观念的立足点其实并不相同。 C. 在荀子看来,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所以才需要联合起来。 D. 荀子论证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即人类由于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荀子人性主张而时时与孟子思想相参照,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 B. 文中引述观点时或摘取《荀子》原文,或仅转述文意,显出论据剪裁上的灵活。 C. 文中时现举例论证,借助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将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简易明了。 D. 文章围绕荀子性恶论展开论述,既正本清源,又纠错指谬,思路明晰,层次井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强调人的地位,将人与天、地并列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并认为人的作用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B. 孟子认为,人只要充分发展“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不仅要具有善的本性,还要积极地行善、扬善、发展善。 C. “礼”是人类为了组织社会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因此人必须遵“礼”而行,做有德之人。 D. 既然“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是人类社会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荀子对人性看法的一项是( ) A.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B.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C.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D.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5. 《论语·为政》中认为对百姓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荀子丰富完善了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荀子是怎样阐释“礼”的作用和意义的。 【答案】1. B 2. A 3. D 4. B 5. ①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必须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礼),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②人生活在一起,欲多物少,存在竞争,必须用“礼”对每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③“礼”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它还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是人类的精神成就。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荀子“人性恶”与文化哲学的联系,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进行了对比。文章指出,荀子认为人类凭借智性和文化成就,通过“礼”来规范行为,实现道德善行。文章通过引用荀子的原文和具体论证,解释了“礼”的起源和重要性,揭示了荀子思想中人的创造性及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在明辨荀子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比孟子的人性观更有文化哲学上的价值”错误。原文没有根据,原文只是说“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没有对它们在“文化哲学上的价值”作比较。 C.“人类各方面的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错误。曲解文意,也不符合事实,原文“荀子还从人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的角度指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强调的是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没有强调“都无法与其他动物相提并论”。 D.“由于人类不同于禽兽,所以才需要道德和‘礼’的约束”错误。颠倒因果,应该是有了道德和“礼”的约束,才使人异于禽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在优劣对比中使论点更鲜明”错误。根据第一段“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文章只是比较思想的异同,并未对比思想的优劣。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当物质满足人的需要时,很多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错误,推断片面。原文倒数第三段“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那也就不成问题”,是说“人们所喜爱的东西十分丰富,如同空气那么多”不等于“物质满足人的需要”。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荀子对人性看法是“人性恶”,应当受到教养成为善。 A.指出人性“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符合观点。 B.“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体现了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 C.意思是,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好利之心。如果依顺这种人性发展,争夺就会产生,而谦让就会消失。指出人性“好利”“争夺”,符合观点。 D.意思是,人的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动听的声音,嘴巴喜欢品尝美味,这些都是从人的本性中产生的。指出人性“好色”“好听”“好味”,符合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人们需要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先王制定‘礼(个人行为准则)’‘义(道德)’,就是为了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可知,人需要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必须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礼),杜绝社会和思想的混乱; ②根据“人们必须在一起生活,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违‘礼’而行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可知,人生活在一起,欲多物少,存在竞争,必须用“礼”对每个人的欲望加以节制; ③根据“这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类的精神成就。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可知,“礼”的意义在于可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它还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是人类的精神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戏台 刘国芳 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走近老人,我问道:“听说村里有座古戏台,请问在哪里呢?” 老人还没说话,边上的孩子开口了,孩子说:“我带你去。”说着,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起来。我们跟着孩子走着。不一会儿,孩子伸手一指,说:“就这里。”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们真的看见了一座戏台。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 同行的杨友祥和杨华林是抚州有名的学者,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站在戏台前,杨华林说:“想当年,这里多么繁华,今天却荒草萋萋。” 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时,孩子在边上说:“这戏台都倒了,有什么好看的?” 两位学者几乎同时说道:“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孩子问:“汤显祖是谁?” 这时,那位老人走来了,老人也说:“这样一个倒了的戏台有什么好看的?” 我跟老人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老人问:“汤显祖是谁?” 我们说:“汤显祖是明代大戏曲家。”说着,我们拿起手机把古戏台拍了下来。 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何坊乡水溪村的古戏台,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戏台是汤显祖亲自设计的,他也曾在这里亲自指导戏班排戏。只是,时过境迁,戏台破败不堪,甚至,村里人都不知道汤显祖是谁,真如汤显祖在戏台里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反响很大,有人评论,有人转发,也有人专程去看戏台,之后给我留言:“我们去看了那座戏台,在一片荒草中,真的十分可惜。” 后来,我和两位学者又去了一次,才进村,就看到一个孩子蹦着跳着向我们跑来,孩子说:“你们一定是来看戏台的吧。” 我们说:“你怎么知道的?” 孩子说:“天天都有人来看戏台,我带你们去吧。” 路上,孩子跟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我们问那孩子:“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孩子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这样的话一位老人也曾说过,我们看戏台时,老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了《牡丹亭》,” 我们问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老人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我们听了,都笑了。 我们的朋友圈还在持续发酵。 有一天,水溪村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找到了杨友祥和杨华林两位学者,他说:“我虽然是水溪人,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座古戏台” 两位学者说:“这个戏台大有来历,是汤显祖设计的,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老板说:“这戏台真和汤显祖有关?” 两位学者说:“当然有关。” 老板问:“有何证据?” 两位学者说:“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中提到过你们水溪,他说:‘汤义仍的《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及至乡村遍布,水溪一带,便夜夜还魂。’这里说的水溪,就是指你们水溪村。意思是说,当年水溪村夜夜都会演出《牡丹亭》。” 这位老板离开水溪村多年,他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戏台重修后,这位老板还请来了城里的剧团在村里演戏,除了演《牡丹亭》里的《游园》,还演了一出《劝农》。 当晚,我和杨友祥、杨华林都去了,看戏的人很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热热闹闹的。戏开演了,台上几名演山民的演员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唱到此处,戏台下一片欢腾声。 (有删改) 文本二: 转眼间,我从事微型小说创作已经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我几乎专写微型小说,这种坚持,都感动了自己。 然而,仅仅有坚持是不够的,结合近几年的创作,我认为至少应该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同时,在坚持中有所发现。 先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 其实,这种探索在前几年就开始了,比如我写的《你以后看见农民卖东西,不要还价》,用跳跃式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家高军点评认为:“作品直接打破诗歌和小说的界限,可以说这是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作品一句一行,分为十节,涉及谷贱伤农,涉及农民进城、留守儿童、空壳村问题,涉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问题,有担忧有悲悯。叙事的跳跃,有着加大内涵的主题性追求;分行的形式,体现者创新的探索性。” 再说在坚持中发现。 一直以来,我都以写农村为主,但往往,只写农村的老人,写留守儿童,写空壳村。这样的作品多了,自己都觉得雷同。这时候就需要发现了。为此,我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行走一天走进一个村,忽然闻到油香了。原来,这个地方满山满岭都是油茶树,但那些油茶籽往往跌落浪费了。后来,有人在村里开了一个榨油厂,一下子,所有的农民都有事做了,可以上山摘茶籽了。这个村,也因为这家榨油厂而活了,农民也因此提高了收入。为此,我随后创作了《我闻到油香了》,这样的作品写了很多。这样的作品,能让人看到乡村的希望。 (摘编自刘国芳《在坚持中探索和发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和友人来水溪村寻找古戏台,发现它竟是汤显祖设计的,但已经破败不堪。 B. 为了吸引投资,“我”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古戏台。 C. 水溪村出生的商人决定出资重建古戏台,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已经被过度商业化。 D. 戏台修复后,剧团在村里演戏,吸引周边的人们前来观看,为村庄带来了欢腾。 7. 下列对文本一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也清,水也清”运用反复手法,写出山村的景色之美,与开头戏台荒草萋萋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B. “春云处处生”中的“春云”富有象征意味,既写出了环境的优美,又表现出山村的巨大变化。 C. “官也清,吏也清”运用口语,表达对官清吏明的期待,暗含了对政府曾经漠视文化遗产的批评。 D. 文本一结尾处设置曲词,既具有多重意味,丰富了主题的内涵,又凸显了文中的汤显祖文化特色。
展开余下试题8. 文本一中两次出现“你知道汤显祖是谁”,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说“在坚持中有所探索”“在坚持中发现”,请以文本一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探索和发现的。 【答案】6. D 7. C 8. ①形成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们对汤显祖从无知到了解的转变, 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 ②通过这一重复的询问,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9. 探索:①寻找汤显祖曾经设计建造的古戏台,询问村民对汤显祖了解情况,探索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②在文章表达上,文章中很多内容用分行的形式呈现,一句一行,体现着创新的探索性。 发现:农村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是需要宣传和引导的,应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发现它竟是汤显祖设计的”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的内容“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可知,“我”和友人事先就知道这戏台是汤显祖设计的。 B.“为了吸引投资”错误,原文有“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发朋友圈是分享见闻,传播文化,没想到要吸引投资。 C.“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已经被过度商业化”错误,原文有“他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可见重修戏台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是为了传承文化,不是为了盈利。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暗含了对政府曾经漠视文化遗产的批评”错误,后文有“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可见是对当下政治清明的赞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句作用的能力。 ①前文孩子和老人都问:“汤显祖是谁?”此处是“我们”问孩子和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第一次问孩子和老人,他们都反问“汤显祖是谁?”而后来再问孩子和老人,他们都能回答“知道,明代大戏曲家。”反映出古戏台受到关注后,人们对相关文化的认知得到了提升。形成前后对比,突出了人们对汤显祖从无知到了解的转变,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 ②前文村里人不了解古戏台,不知道汤显祖,后文村人以汤显祖和古戏台为荣,强调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通过这一重复的询问,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普及的意义和价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探索:①从内容上看,我们一行人到村里寻找汤显祖设计建造的古戏台,询问村民对汤显祖了解情况,而村民对此一问三不知,探索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②在文章表达上,文章中很多内容用分行的形式呈现,以对话推动内容发展,一句一行,舒缓了叙事节奏,使文章韵味悠长,这体现着创新的探索性。 发现:我们回去以微信朋友圈的形式把汤显祖文化传播了出去,吸引了很多人去探寻,从而使村民认识并重视了本地的文化遗产,接续上了传统文化,可见对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是需要宣传和引导的; 后来我们的宣传吸引一位离开水溪村而成为老板的人出资重修了古戏台,并重新演出古戏和新戏,进而把传统文化和现实结合起来,发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闾丘卬,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贫亲老,愿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闾丘卬对曰:“不然昔有颛顼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项橐七岁为圣人师。由此观之,卬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骖驹而能服重致远者也。由此观之,夫士亦华发堕颠而后可用耳。”闾丘卬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骅骝绿骥,天下之骏马也,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服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服翼也。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器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见寡人之晚也?”卬对曰:“夫鸡豚讙嗷,即夺钟鼓之音。云霞充咽,则夺日月之明。谗人在侧,是以见晚也。《诗》曰:‘听言则对,谮言则退。’庸得进乎?”宣王拊轼曰:“寡人有过。”遂载与之俱归而用焉。故孔子曰:“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然A昔有颛顼B行C年十二D而治E天下F秦项橐G七岁H为圣人师。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名词作状语,与《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下”用法不同。 B. 善,好的,与《五石之瓠》“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中的“善”意思不同。 C.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与“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 D. 察,考察,与《兼爱》“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中的“察”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丘卬拦住齐宣王,希望能得到君王任用以供养家庭和父母,然而齐宣王认为他年纪尚幼,并不适合担任官职。 B. 齐宣王认为,年轻人做官就像小马驹无法拉重车走远路一样,也需要等到年纪大一些,成熟后才能发挥作用。 C. 齐宣王在听了闾丘卬的阐述后用车载着闾丘卬一同回去,并任用了闾丘卬,连孔子都称赞闾丘卬“后生可畏”。 D. 材料二中孟子先向齐宣王阐述了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算得上是“故国”的道理,引出了其对选拔贤才的看法。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2)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14. 材料一中的闾丘卬和材料二中的孟子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请概括说明。 【答案】10. ABF 11. C 12. C 13. (1)如果让它们与狸鼬在灶台间比试,它们的敏捷未必能超过狸鼬。 (2)(可是)大王现在没有真正亲近的臣子,过去提拔的人,现今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14. ①闾丘卬认为人才就是有一定特长的人; ②孟子认为人才就是得到大多数国人认可的人。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皆围绕人才选拔展开。材料一通过闾丘卬与宣王 对话,强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