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学科
第二次月考检测卷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显然,这些论述揭示的亦是文学阅读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正是文学作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即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的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以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
材料二:
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文学教育关注语言修养,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
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 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 “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 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 “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 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 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 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 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 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 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 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 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前情提示:周朴园担心鲁侍萍的出现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名声,几次三番想用金钱打发她走,并辞退了鲁贵和四凤,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准再到周家来。)
中门轻轻推开,繁漪回头,鲁贵缓缓地走进来。他狡黠的眼睛,望着她笑着。
鲁贵 (鞠躬,身略弯)太太,您好。
繁漪 (略惊)你来做什么?
鲁贵 (假笑)跟您请安来了。我在门口等了半天。
繁漪 (镇静)哦,你刚才在门口?
鲁贵 (低声)对了,①(更神秘地)我看见大少爷正跟您打架,我——(假笑)我就没敢进来。
繁漪 (沉静地,不为所迫)你原来要做什么?
鲁贵 (有把握地)原来我倒是想报告给太太,说大少爷今天晚上喝醉了,跑到我们家里去。现在太太既然是也去了,那我就不必多说了。
繁漪 (嫌恶地)你现在想怎么样?
鲁贵 (倨傲地)我想见见老爷。
繁漪 老爷睡觉了,你要见他什么事?
鲁贵 没有什么事,要是太太愿意办,不找老爷也可以。——(着重,有意义地)都看太太要怎么样。
繁漪 (半晌,忍下来)你说吧,我也可以带你的忙。
鲁贵 (重复一遍,狡黠地)要是太太愿做主,不叫我见老爷,多麻烦(假笑),那就大家都省事了。
繁漪 (仍不露声色)什么,你说吧。
鲁贵 (谄媚地)太太做了主,那就是您积德了,——我们只是求太太还赏饭吃。
繁漪 (不高兴地)你,你以为我——(转缓和)好,那也没有什么。
鲁贵 (得意地)谢谢太太。(伶俐地)那么就请太太赏个准日子吧。
繁漪 (爽快地)你们在搬了新房子后一天来吧。
鲁贵 (行礼)谢谢太太恩典!(忽然)我忘了,太太,你没见着二少爷么?
繁漪 没有。
鲁贵 您刚才不是叫二少爷赏给我们一百块钱么?
繁漪 (烦厌地)嗯?
鲁贵 (婉转地)可是,可是都叫我们少爷回了。
繁漪 你们少爷?
鲁贵 (解释地)就是大海——我那个狗食的儿子。
繁漪 怎么样?
鲁贵 (很文雅地)我们的侍萍,实在还不知道呢。
繁漪 (惊,低声)侍萍?(沉下脸)谁是侍萍?
展开余下试题
鲁贵 (以为自己被轻视了,侮慢地)侍萍就是侍萍,我的家里的——,就是鲁妈。
繁漪 你说鲁妈,她叫侍萍?
鲁贵 (自夸地)她也念过书。名字是很雅气的。
繁漪 “侍萍”,那两个字怎么写,你知道么?
鲁贵 我,我,(为难,勉强笑出来)我记不得了。反正那个萍字是跟大少爷名字的萍我记得是一样的
繁漪 哦!(忽然把地上撕破的相片碎片拿起来对上,给他看)你看看,这个人你认不认识?
鲁贵 (看了一会,抬起头)不认识,太太。
繁漪 (急切地)你认识的人没有一个像她的么?(略停)你想想看,往近处想。
鲁贵 (抬头)没有一个,太太,没有一个。(突然疑惧地)太太,您怎么?
繁漪 (回想,自己疑惑)多半我是胡思乱想。(坐下)
鲁贵 (贪婪地)啊,太太,您刚才不是赏我们一百块钱么?可是我们大海又把钱回了,你想——
中门渐渐推开。
鲁贵 (回头)谁?
鲁大海由中门进,衣服俱湿,脸色阴沉,眼不安地向四面望,疲倦,愤恨在他举动里显明地露出来。繁漪惊讶地望着他。
鲁大海 (向鲁贵)你在这儿!
鲁贵 (讨厌他的儿子)嗯,你怎么进来的?
鲁大海(冰冷地)铁门关着,叫不开,我爬墙进来的。
鲁贵 你现在来这儿干什么?不看看你妈找四凤怎么样了?
鲁大海(用一块湿手巾擦着脸上的雨水)四凤没找着,妈在门外等着呢,(沉重地)你看见四凤了么?
鲁贵 (轻蔑)没有,我没有看见,(觉得鲁大海小题大做,烦恶地皱着眉毛)不要管她,她一会儿就会回家。②(走近大海)你跟我回家去,周家的事情也办妥了,都完了,走吧!
鲁大海 我不走。
鲁贵 你要干什么?
鲁大海 你也别走,你先给我把这儿大少爷叫出来,我找不着他。
鲁贵 (疑惧地,摸着自己的下巴)你要怎么样?我刚弄好,你是又要惹祸?
鲁大海(冷静地)没有什么,我只想跟他谈谈。
鲁贵 (不信地)我看你不对,你大概又要——
鲁大海(暴躁地,抓着鲁贵的领口)你找不找?
鲁贵 (怯弱地)我找,我找,你先放下我。
鲁大海 好,(放开他)你去吧。
鲁贵 大海,你,你得答应我,你可是就跟大少爷说两句话,你不会——
鲁大海 嗯,我告诉你,我不是打架来的。
鲁贵 真的?
鲁大海 (可怕地走到鲁贵的面前,低声)你去不去?
鲁贵 我,我,大海,你,你——
繁漪 (镇静地)鲁贵,你去叫他出来,我在这儿,不要紧的。
鲁贵 也好,(向大海)可是我请完大少爷,我就从那门走了,我,(笑)我有点事。
鲁大海(命令地)你叫他们把门开开,让妈进来,领她在房里避一避雨。
鲁贵 好,好,(向饭厅下)完了,我可有事,我就走了。
鲁大海 站住!(走前一步,低声)你进去,要是不找他出来就一人跑了,你可小心我回头在家里,——哼!
鲁贵 (生气)你,你,你,——(低声,自语)这个小王八蛋!(没法子,走进饭厅下。)
繁漪 (立起)你是谁?
鲁大海(粗鲁地)四凤的哥哥。
繁漪 (柔声)你是到这儿来找她么?你要见我们大少爷么?
鲁大海 嗯。
繁漪 (眼色阴沉地)我怕他会不见你。
鲁大海(冷静地)那倒许。
繁漪 (缓缓地)听说他现在就要上车。
鲁大海(回头)什么!
繁漪 (阴沉地暗示)他现在就要走。
鲁大海(愤怒地)他要跑了,他——
繁漪 嗯,他——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贵对繁漪说是过来给她请安的,但在繁漪的追问下,他才说是想报告太太大少爷喝醉去他家里了,表明鲁贵想让太太关心一下大少爷。
B. 鲁贵提到繁漪让二少爷赏给他家一百块钱,繁漪的一句“嗯?”饱含她此刻又烦乱又嫌弃的复杂心理,言简义丰。
C. 鲁大海询问鲁贵有没有看见四凤,鲁贵“觉得鲁大海小题大做”“她一会儿就会回家”,表现了鲁贵对女儿四凤的了解和信任。
D. 鲁大海让鲁贵把母亲领进房中避一避雨,可以看出鲁大海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他专门来找繁漪,是为了让繁漪管教周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狡黠的眼睛,望着她笑着”的舞台说明中,“狡黠”一词点明了鲁贵的性格特点。
B. 潜台词含义丰富,如鲁贵说的“我想见见老爷”隐含不答应我就告诉老爷的威胁之意。
C. 节选部分围绕鲁贵这一核心人物展开情节,以繁漪、鲁大海等人衬托他的贪婪、卑俗。
D. 繁漪和鲁贵的对话简洁但暗流涌动,交代了部分情节,也展现了两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8. 文本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鲁贵怎样的心理?请简要说明。
9. 文本后半部分设计鲁大海这个人物的出场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下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授秘书省校书郎。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
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介意。在湓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郡守以朝贵遇之,不之责。
元稹在通州,篇咏赠答往来,不以数千里为远。十四年三月,元稹会居易于峡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赋诗,恋恋不能诀。其年冬,召还京师,拜司门员外郎。
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 乃求外任。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又效陶潜《五柳先生传》,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文章旷达,皆此类也。会昌中,请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每肩舆往来,白衣鸠杖,自称香山居士。
大中元年卒,时年七十六。
(选自《旧唐书·白居易》,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B.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C.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D. 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达顾遇/颇欲奋厉效报/苟致身于訏谟之地/则兼济生灵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进,现在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也指进步较慢、水平较低的人或集体。文中指后辈。
B. 拾遗,古代官职名,意为捡拾皇帝政策或决策的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杜甫也曾任此职。
展开余下试题
C. 释典,指佛教经典。文中用来借指白居易能够解释儒家经典著作,特别精通儒家经书。
D. 居士,旧时对在家信道拜佛的人的泛称,也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白居易用来自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聪慧绝人。他十五六岁时就带着自己写的一些文章去拜访生性高傲的顾况,他的文章让顾况折服。
B. 白居易才学很高。他文辞富丽,文章旷达,特别擅长写诗,所写诗歌针砭时弊,补政之缺,得到士君子称赞。
C. 白居易重视友情。他为元稹被贬屡次上疏,直言极谏;两人虽远隔千里却书信不断,相见甚欢,离别难舍。
D. 白居易敢于直谏 他多次上疏直指皇帝荒唐放纵不守法度,执政者无能,治理失当,再次遭到贬谪流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
(2)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
14. 白居易为何能“不以迁谪介意”?请概括其原因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两首曲,完成小题。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节选)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5. 下列对两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滚绣球”直接指责天地,蕴含悲愤之情,具有反抗精神,体现了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
B. “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 《游园》中,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年华的赞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 《游园》中“锦屏人”指幽禁在深闺中的女子,即杜丽娘自指,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外面的世界。
16. 这两首曲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 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光是指可见光中的蓝色部分。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有害蓝光是指高能短波可见光,其波长为400~450纳米。蓝光波长较短,蕴含较高能量, ① ,因此过多蓝光进入眼睛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那我们日常接触的蓝光算不算“过多”?这方面还无法穷理尽微。电子设备屏暮的蓝光被认为会导致视疲劳,增加视网膜黄斑病变的风险,但这些说法缺乏实验证据支持。如果你每天面对显示屏的时间特别长,防蓝光眼镜能帮你减少蓝光的影响。 ②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对昼夜节律的影响。视网膜中的光敏感神经节细胞对蓝光最为敏感,而与昼夜节律的调控中枢——视交叉上核相连。因此,蓝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比其他颜色的光都强。
此外, ③ 。蓝光通过晶状体进入视网膜,晶状体对蓝光有一定过滤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眼睛的晶状体会自然变黄,吸收更多蓝光,从而导致蓝光透过率下降;儿童的晶状体澄清透明,蓝光透过率很高,因此,蓝光对儿童的影响更大。大量研究表明:过多使用电子设备会对儿童的视力和睡眠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这是否完全由蓝光引起,短期内还无法寻根究底,但限制儿童面对屏幕的时间显然很有必要。
18. 下列选项中的“颜色”与文中画横线处的“颜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阳竞妩媚,百卉颜色好。
B.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 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 准确句读,能显出古文学者的真颜色。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央视春晚舞台的惊鸿一舞,到全国巡演的一票难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点燃了人们对《千里江山图》的关注。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翩跹舞姿勾勒如诗如幻的山河图景、以雅致清丽的中式美学营造千年梦境的《只此青绿》在央视虎年春晚的舞台上激活了观众的传统文化基因。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可汇山河。”“青绿”是纯写意的,( )。登峰造极的宋画之美、中国古典之美在舞台上众仕女的步态中,走入了观众的心灵。“青绿” 的端庄、沉静和冷冽,在春晚的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余音绕梁传古韵,咫尺千里舞江山。”在春晚古朴大气的舞台背景映衬下,《只此青绿》与9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跨越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之美娓娓道来。青山绿水,从古老的画卷里流淌出来,随如云般的水袖舞动。舞者身姿婀娜又兼具力量,静而不郁,动而不惊,体现刚柔并济、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 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B. 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隐入画中,利落甩袖
C. 画中绿水隐现,青峰叠嶂;舞者眉眼锋利,发髻高耸;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D. 画中青峰叠嶂,绿水隐现;舞者发髻高耸,眉眼锋利;利落甩袖,隐入画中
2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对经济的冲击导致许多国家经济活动停滞或大幅放缓。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和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更需要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于是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充分提醒我们,危机中充满契机,“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国家如此,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校文学社正在开展以“危机与生机”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围绕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或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河北省保定市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贵州省遵义”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