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哈尔滨、牡丹江等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已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但当前,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冰雪资源开发起步较晚,整体资源利用潜力仍未完全释放。例如大兴安岭的雪域森林、大庆的温泉资源和佳木斯的冰冻湿地,虽具备独特的自然优势,但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产品设计较为单一以及市场推广力度稍显不足,这些地区的冰雪资源利用尚未与冰雪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在一些热门冰雪旅游景区,如冰雪大世界,虽然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游客高峰期,部分游乐项目和卫生设施的配置仍无法充分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此外,智慧化服务设施的普及和应用仍有待加强,尤其是在数字化进出园和智能导览系统等方面,亟须更多创新与投入。 2024年以来,冰雪行业相关人才的需求增幅较为显著,尤其是冰雪运动教练的需求增长尤为突出。然而,由于冰雪行业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专业人才供给尚不足。以冰雪雕刻为例,黑龙江省从事冰雪雕刻艺术的专业人员约1000人,业余从业者约有3000人左右。每逢冰雪季,冰雕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对专业冰雕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然而,一方面冰雕工作条件艰苦且季节性强,除了寒冬“无工可做”,导致很多冰雕师都是短期兼职;另一方面,能够独立完成复杂作品的高级冰雕师数量有限,虽有着“日赚千金”的较高薪资,但仍面临“一人难求”的供需失衡现状。” (摘编自吴少辉等《冰雪经济“热”力无限》)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赛场有边界,但亚冬会的溢出效应,颠覆了哈尔滨传统的热度,冰雪流量促成了其“热度爆表”。 B. 盐湖城等“小城”成为国际冰雪旅游重要目的地,无一不是通过举办冬奥会等赛事吸引流量。 C. 南方人爱上冰雪运动,北方人传导冰雪激情,让地域差异缩小,为该项运动的推广双向赋能。 D. 金蛇贺岁,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带动了产业的融合发展。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持续火热,使人们享受其中乐趣的同时,也在有力推动我国冰雪经济的发展。 B. 呈现火热态势的冰雪运动释放红利,激发多业创新活力,促进消费经济蓬勃增长。 C. 黑龙江部分地区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薄弱,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D. 冰雪运动发展需服务更新,兼顾当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应着力探索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3. 下列对两则材料关于冰雪经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宏观视野,论述了中国冰雪经济在体育盛会的助推下蓬勃发展。 B. 材料二以发展眼光,分析了冰雪运动火热背后的发展短板,引人思考。 C. 材料一按照总-分-总结构开展论述,材料二用并列式对发展短板进行论述。 D. 材料二中释放资源利用潜力的问题,在材料一第三段得到了全面明确的回应。 4. 通过上面的两则材料,你对于冰雪经济“北雪南移”,“冷资源”撬动“热产业”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某文创团队运用DeepSeek设计了一项线上冰雪运动流程,请用简洁 语言说明三个流程的设计意图。 ①冰雪项目导览(对冰雪运动初步了解)——②虚拟教练(学习冰雪运动技能)——③沉浸式体验(虚拟社交)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 戏 (节选) 沈从文 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凡事依照往年成例,出公份子演戏六天,定二十五开锣。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 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 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
展开余下试题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撺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 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按惯例在伏波宫前空坪中连演六天。 B. 女人们成群结伴来看戏,有的还会带上饭箩针线或香烛纸张,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C. “打加官”第一个就叫保安队队长,可以见出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 D. 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需封赏,会长“也被迫点一出”,此细节暗示了会长的吝啬。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戏班子如约而至,接下来又写到“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令人感觉到一种寻常岁月隐约生变的气氛。 B.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C. 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 D. 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8. 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0. 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