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这些现代因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意义上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 to 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观念得到强化。 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将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比作“捆柴”并不完全适合,却能很清晰地展现它与中国社会关系的不同结构。 B. “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C. 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的人际交流模式有了虚拟性、开放性特点,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 D. 只有正确认识“差序格局”,并能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才能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历史惯性,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 B. “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C. 现代社会构建起了“新差序格局”,它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因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 “弱关系”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突破了“差序格局”的限制,导致网络社会具有了超时空特点。 3.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拟在《红楼梦》剧中编入能体现“差序格局”典型场景的几出戏。下列是编剧助理小徐打算选编的场景,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 元妃省亲 B. 雨村断案 C. 香菱学诗 D. 探春理家 4. 简要概括并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特点。 5.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下面所给的材料。 在贾家鼎盛之时,刘姥姥接受了贾家的“救济”,而最后“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在贾家落败之时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这本是“礼尚往来”的报恩现象,为什么得到了众多读者的“称赞”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林园师傅 杜卫东 我和妻到一家饭馆就餐。①一进大堂,见左手的圆桌旁有位客人,身材敦实,留着花白相间的板寸,脑袋不大,形状椭圆,像一个刚刚从土里刨出的大号马铃薯。一扭头,两道眉毛漆黑而浓密,鞋刷一般。见我直勾勾地看他,他友善地一笑,露出两颗略显凸起的门牙——哟,这简直就是记忆中的林园师傅! 瞬间,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尘封多年的往事像洪水一样呼啸而至。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重型铸造车间当工人,林园师傅是车间副主任。后来,我被车间抽调去搞宣传。印象中,林园师傅总是穿一身半新的劳动布工作服,在车间四处转悠,面孔严肃,双手倒抄在背后,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往往夹着一块桃酥,趁人不备,会咬上一口。当然,他完全有资格这样做,他是八级工,月入108元,相当于我们徒工的七倍。他不仅手头宽裕,身上的光环也极为耀眼,作为一名老工匠,林师傅被提拔为统领近千人的车间副主任。因为长期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落下一身毛病,一有饥饿感胃就难受,所以,不时需要用桃酥垫吧一下。 关于林师傅,车间流传着许多他的趣闻。有一次,几个师兄弟恶搞,趁他不在办公室,从他的三屉桌里摸出了一盒“大前门”,撕开烟封,将里面的香烟替换成八分钱一盒的“大生产”,然后重新粘好烟封,放了回去。第二天上午,工段长以上级别的干部开会,林师傅打开那盒烟,抽出一支点燃,吸了一口,轻轻吐出烟雾,眉峰渐渐蹙起。他用食指和拇指缓缓转动着纸烟,一脸疑惑。当他不经意间看到“大生产”的烟标时,“噗”的一口吐出余烟,表情凝重地拉了一下身旁的车间主任,说:“我还琢磨呢,怎么抽着味儿不对?原来,烟被换了。”他把没抽完的半支烟在鞋底摁灭,一脸严肃地感慨道:“看来,这烟厂的管理水平实在堪忧!”想了想,又一脸困惑地叨咕:“不对呀,两个烟厂生产的烟,怎么能够调包呢?啧啧,怪了。” 令人忍俊不禁的事儿当然不止这一桩。林师傅没上过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扫盲班摘的文盲帽子。可巧,那一次车间主任外出开会,由林师傅替代他做年终总结,讲稿是由我执笔的。我的字迹工整,林师傅认我的字问题不大,但千算万算,没想到在另一个细节上出了岔子。为了增强效果,我在讲稿上作了个别提示,比如“此处要加重语气”“此处应有掌声”,没想到,林师傅照本宣科。当他一本正经地读出这样的提示语时,席地而坐的几百名工友一愣,开始没有缓过神儿,继而,笑声和掌声差点把屋顶掀起来,其效果,为历年年终总结最佳。林师傅也为自己剑走偏锋而取得的意外效果暗自得意,证据是,这之后,他一度把桃酥换成了稻香村的萨其马,价位提升了至少两个档。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机缘巧合,刚刚恢复业务的中国青年出版社要调我去当编辑。于我,这是一次命运的华丽转身,可是车间主任不放。②那是一个很倔的小老头,大家背后都叫他“掌柜的”,在车间说话一言九鼎。他不但不同意我的调离申请,还一生气,“发配”我到班组当了一名翻砂工。 难忘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车间里吊车轰鸣,铁水迸溅,林师傅倒背着双手走到我身旁。只不过,他没有夹着桃酥或者萨其马,而是手一扬,变出了一张《北京日报》。他指着副刊上的一首诗《老支书的闹表》,问我:“这是你写的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林师傅笑了,无数皱纹在他的脸上扩散,像是一朵绽放的秋菊。“杜——”他不叫我“小杜”,而是单音节一个“杜”,尾音有点上扬,还略微带点颤音。“啧啧,有出息。师傅别的不懂,但有一个道理,师傅心里明镜儿一样:是金子就会发光。”这之后,我在《北京日报》和《工人日报》又发表过几首诗歌,林师傅总是在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正在干活的我手中。 在车间搞宣传时,我曾和林师傅一组,参加了一次干部下车间劳动,任务是把刚从火车上卸下来的一车皮沙子运到车间一角。林师傅干活极不惜力,他脖子上缠着一条蓝毛巾,推起装满沙子的小车,躬身一溜小跑,不时用毛巾擦一擦脑门沁出的热汗,全然没有一位八级老工匠的傲娇。累了,我们两人就躺在铁道旁的沙堆上休息。③那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夜凉如水,有枯叶随风落下。偶尔,铁道旁的草丛里会传出几声秋虫的鸣叫。一轮明月挂在夜空,月辉如银,好像为大地铺了一层白霜。他点燃一支“大前门”,悠悠吐出一片烟雾,叫了一声“杜——”然后问我:“你说,这天得有多大呀?”我觉得,这个问题从一个老头儿嘴里提出,有点违和,便微微一笑,未置可否。林师傅似乎也不期待我回答,自顾自道:“你想过没有?前推一百年,后延一百年,这天还是这天,一点也不会变,可人呢,却换了好几茬。”我没有搭话,暗想,这老头儿是想表达天地无垠、人生短暂的感慨吗? 后来,我终于调动成功,临走前专门去向林师傅告别。④坐在三屉桌后的林师傅依然一脸严肃,他抽出一支“大前门”,破天荒地让了让我,我说不会,他眉宇间露出一缕欣慰,说:“不会,好。坏毛病,别学。”然后打火点燃,深吸一口,待烟雾消弭于无形,开始鼓励我,言语中,颇有几分预言得以实现的自得。末了,破例送我到车间门口。我走出很远了,他还向我招手,暮色中,他就像一棵虬曲盘结的老树。从此,我们天各一方,各自为生活忙碌。原以为,他已淡出我的世界,没想到,他一直占据着我心房的一角,一有契机,便会现身与我相遇。 “先生,里边请。”服务员见我站着愣神,走过来招呼。 经过那位老人身边时,我又认真打量了他一番——喊,活脱脱一个林师傅!只是,那时我二十出头,他已年近花甲,而今如果健在,他该是百岁老人了。而眼前的“林师傅”精神矍铄,充其量不过六旬。我打电话给工友,确认林师傅已经在十几年前离世,一阵唏嘘,不禁又想起了那个星月交辉的秋夜。 ……林园师傅,你可认同徒弟迟到的解读? 天道不变,岁月长流。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偶遇的一位食客的长相,就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可见林园师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大前门”香烟被调包成“大生产”香烟,林园师傅故作糊涂,不深入追究,只是出于对年轻人的关爱。 C. 林园师傅将桃酥换成更贵的萨其马,是他对自己剑走偏锋、做了被认为是历年最佳年终总结的自我奖赏。 D. 林园师傅赞扬“我”有出息,“总是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正在干活的我手中”,可以看出他对知识的尊重。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写眼前那位不知名的食客,自然引出回忆,结尾再次写食客,首尾呼应,结构圆融。 B. ②处既有典雅的成语,也有贴近生活的口语,还有幽默的俏皮话,语言生动风趣,亦庄亦谐。 C. ③处描写了夜色冰凉、枯叶纷飞、秋虫嘶鸣、明月低垂的凄凉哀婉的画面,为后文人物的感慨作铺垫。 D. ④处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选取典型细节,将林园师傅的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 8. 为什么林园师傅“一直占据着我心房的一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9. 文章倒数第二段省略号部分,既是“我”对林园师傅秋夜感慨的解读,又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请结合全文,补充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乙】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①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②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③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节逸自《左传·定公四年》) 【注】①复:同“覆”,颠貌。②越:流亡。③逮:及,至,趁着。 10.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B.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C.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D. 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相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B.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C. 壮,壮年。古时男子四十为“壮”。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 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B. 伍员逃亡吴国的时候,楚昭王到秦国去请求出兵,最终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C. 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 D. 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竞渡诗 卢肇① 石溪②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諏③,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卢肇,江西人,唐会昌三年中状元。颇有文名,官誉亦佳。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諏(hàn):叫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 B. 在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凌波击浪,场面震撼。 C. “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 “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 D. 诗歌描写细腻,大场面与特写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 15. 尾联中“果然”一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 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其礼乐,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一幅雪山晚晴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和山的美景。 (4)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5)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5题) 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 本字 增笔 减笔 重笔
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见图表):“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甲)。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标示出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 ① ”中的“株”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乙),表示是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劈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 A ,如杜甫歌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 在《说文解字·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用于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因而都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也称“ ② ”。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𫐓以为轮”,即把木头一边烤,一边掰弯,经过工匠漫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圆形的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 B ”。 17. 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写句子,分别解释“末”与“片”两字的构形。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1. 文佳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帮她补写出这两字,并简要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 ① ,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接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主,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 ② 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物尾 ③ 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成语。 23. 文中面波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2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样的人物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因为这样的人物在艰苦磨砺中铸就了坚强意志和高尚人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