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意象的组合中,文人、所乘舟船多与“月”“雨”这些意象相组合构成意象群。把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关系,其实深层却互相钩连着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意蕴,这也是诗人惯常用的手法。乘舟观月色历来是文人一大嗜好。在诗词作品中,舟与月的组合韵味悠长。 林语堂说过:“中国人被认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然而,他们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一点表现在深刻的个性中,在对自由的热爱中,在乐天的生活态度中。”回归自然,诗人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的身心,因为他们不必和自然算计,不必和自然作假。在大自然中,他们的心灵会变得简单、清净。他们可以在林间漫步,让念头安住在举手投足的每个当下;他们可以在树下静坐,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在自然中找到快乐和宁静。也许正是这广袤秀丽的大自然造就了中国文人自由的心灵,他们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正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驾一叶小舟寄身于云间,那一刻,生命与自然已融合为一体。诗人们将自我投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和自然中去分享其中的永恒和宁静,用审美的眼光乃至欣赏的情调来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而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选自《生命本体的诗意接近——论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对现实生活不满,买舟寻求遁世隐逸。 B. 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些都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C. 李白逃避现实,选择“散发弄扁舟”的出路,李商隐却早有归隐江湖之意,头飘白发,身入扁舟,两人维持身体安逸与心灵平静的方式不同。 D. 文人把“舟船”和与舟船没有关系的“月”“雨”等意象与相组合,构成意象群,这是诗人惯常用的方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为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舟船摒弃了世俗与实用,走向了艺术与审美。 B. 中国文人士大夫在游山玩水间找到了新的价值观,这是对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慰藉。 C.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浪漫的一面也许比现实的一面更深刻,这从中国人的深刻的个性中、对自由的热爱中、乐天的态度中有迹可循。 D. 舟是逍遥的象征,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高度契合了中国文人追求自由的心灵,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 3. 根据材料观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文人“舟居情结”的一项是( ) A.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B.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C. 鼓清琴,倾渌蚁,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不议人间醒醉。 D.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逋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4. 文章多处引用了古诗文和举古人的例子,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请结合《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分析中国古代文人“舟居情结”的具体内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音山防御战 欧阳山 那天晚上,赤卫队第一联队整个调到观音山战线上去接原来第二联队的防线。第一百三十小队布防在观音山顶“五层楼”旁边。原来古老的城墙,就建筑在这观音山山脊上。他们利用了倾倒的城墙,废弃的石块,和城头上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构筑了许多防御工事。敌人使用了主力部队进攻这个山头,集中了缪培南师,吴奇伟师,周定宽团,陆满团的兵力约莫有七八千人的样子,企图攻占这个制高点,控制全城。周炳跟着大家在黑暗中摸上城墙,摸索着走进他们小队的阵地,他心里想道:“好大的规模呀!这是正规作战了!”他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正规战士而自豪。小队长孟才对大家讲明了目前的情况和他们的任务,以后又宣布了一些注意事项和纪律,最后问大家道: “咱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敌人在数量上占了优势。敌人七拼八凑的人数有七八千之多,而咱们才不过一千多人的样子。咱们这个小队的信心怎么样?咱们守得住这个阵地么?”经他这么一问,整个小队登时活泼起来。手车伕谭槟首先开口道:“孟大哥,这样的事情,你倒用不着担心!别说他只有七八千敌人,就是他有七八万敌人,我也全不当一回事儿!”铁匠杜发接着说:“我是个打铁的,我就给他们安上一道铁闸吧!”迫击炮工人冼鉴说:“咱们跟观音山是长在一起的!谁想搬开咱们,那除非他连观音山一道搬开!”最后,周炳也说:“别说缪培南、吴奇伟要通过我这个关口,是一定办不到,就是蒋介石他本人来,我可也不买账呢!”大家一人一句,说了一通。小队长孟才代表中队到五层楼里面开会去了。大家公推周炳放哨,监视着敌人的动静。 周炳在石头工事后面来回走了几遍,就站定下来。他从来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跑上过观音山,更加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看见过观音山上有这么多的人。接着,他想起今天下午在珠江边上牺牲了的何锦成,从他的身上又想到何多多跟何老太,就自言自语道:“可怜无父无母的红色孤儿!可怜无依无靠的老人家!”他又想起今天上午在西濠口和日本鬼子作战牺牲了的杨承辉表哥,还听到他的快人快语的声音在说话:“老表,你的枪太多了,把那支驳壳借给我使一使吧!”周炳用手去摸一摸大腿后面的驳壳,枪还在,借枪的人可是没有了。往后,他自然而然又回忆起自己爱戴崇敬的张太雷同志,又由张太雷同志引出第一百三十小队的大个子海员李恩,家住莲花井、在第一公园前受伤身亡的失业海员程仁,他的大哥周金,他的表姐区桃。他把这些人想了又想,这些人都围绕着他,用期望的眼光望着他,用赞许的神态对着他,用安慰的心情信任他,用鼓舞的手势勉励他。他又自言自语起来道: “这么多英雄人物,都让我一个一个地亲身接触过,真没白活!” 想着想着,周炳信步走到山顶一块草坪的南沿,把广州城迅速地瞟了一眼。广州城好像一群黑羊似的卧在他的脚底下,灯光稀少,寂静无声。他先用眼睛测量着,仿佛望见何多多跟何老太住着的,从西来初地到志公巷那一带地方,随后又望见他家爸爸、妈妈跟胡杏他们住着的三家巷,南关珠光里他三姨爹、三姨、区苏、区细、区卓所住的那些地方,最后还远远地眺望着河南凤安桥德昌铸造厂的那个区域。所有这些地方,这时候都隐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但是他觉得他自己的确能够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来。他快步跑回工事后面端起枪,警惕地监视着对面山头上的敌人。他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刚才他想起的那许多可亲的、善良的、无辜的人们如今正处在凶恶的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情况十分危险。正像闹水灾的时候,那泛滥的洪水把一个村子包围起来一样。四面虽然有堤围,但那水位已经涨得比村子里最高的屋顶还要高。万一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个缺口,全村的人都会性命难保。想到这一层,周炳的雄心突然奋发起来。他咬紧牙关,瞪大眼睛,摸摸枪膛,摸摸刺刀,摸摸驳壳枪,又摸摸手榴弹,觉着有浑身的劲儿要使出来。
展开余下试题一夜过去,到了一千九百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拂晓。天刚麻麻亮,敌人展开了全面的进攻。那敌人的机关枪像冰雹似地向五层楼打过来。整个第一百三十小队被敌人的优势火力压住,不要说抬不起头来,那沙石火烟,简直逼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周炳的呼吸也非常困难,喉咙叫那些硫磺气味刺激得呛咳不止。 这时候,枪声突然停止,喊杀的声音差不多同时爆发出来。孟才命令大家道: “上刺刀!拼!” 周炳使力睁开眼睛,迅速上好刺刀,看见离他们不到十米的地方,已经叫敌人冲开一个缺口。那些穿草黄色破军装的敌人,约莫有一二百个,正从那缺口像洪水一般流进来。整个小队立刻和他们展开白刃战。刀锋划破棉布和肌肉,发出嗤嗤的声音。短促的、呼吸突然阻塞的声音,恐怖的尖叫声,低沉的咒骂声,肉体倒地声,石头滚动声,痛楚的呻吟声,和满山遍野的枪声混成一种奇怪的音响。周炳还没有这样接近过敌人,因此怒火如焚,举枪就刺。经过三十分钟的肉搏,敌人死的死,跑的跑,缺口终于又堵塞起来了。 敌人退去以后,冼鉴对周炳说道:“刚才我看见了,阿炳,你是很勇敢的。” 周炳努力点点头,说:“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是什么意思。” (本文节选自欧阳山长篇小说《三家巷》)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炳渴盼成为一名正规战士,说明他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 B. “安铁闸”“搬开观音山”等语言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周炳看到广州城隐藏在无边无际 黑暗中,是因为他当时心情沉重。 D. “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表明周炳也曾经怯懦害怕过。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周炳的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B. 本文和《百合花》均属于革命小说,描写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 C. 周炳联想到洪水到来出现缺口的情形,引出了下文敌军冲出防御缺口的情节。 D. 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结合的方式,描写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 8. 在观音山防御战打响之前,周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 历史小说往往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运用文学手法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三家巷》就是描写广州起义的经典之作,结合文本,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历史“真实性”与小说“文学性”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聚,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三: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腝,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人A皆知砺B其剑C而弗知砺D其身E夫F学G身之H砺砥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 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 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 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B. 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C. 由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D. 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 三则材料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二)诗歌鉴赏(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党怀英 云步凌波小凤钩,年年星汉踏清秋。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①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不应也作可怜愁。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注】①底用:何须,哪用得到。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写织女的轻盈体态,精心描绘出一幅美人出行图。 B. “踏清秋”三字将牛郎、织女相会之缠绵轻轻带过,既点明时令,又渲染了环境的沉静。 C. 词中“两悠悠”与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银汉迢迢”均含距离遥远之意 D. 词人不说人窥月,而写月窥窗,突出了神话背景下天上神性和人间平凡的对比。 16. 本词写七夕,一改传统之观念,别有新意,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展开余下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长江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表现李煜这位亡国之君的愁绪如春水般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物质,小说生命的血液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故事主线是它的神经中枢系统,小说的灵魂不是主题的简单归纳,而是小说中___________的精神光照,是小说的核心价值。文学研究者通常会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去___________它的思想艺术价值,这本质上就是对作品灵魂的探寻,作品所建立的艺术空间和作品自身的气血脉络只是给研究者____________了基础和土壤,对作品灵魂的探幽析微和精准捕捉,才是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自清代以来,《红楼梦》产生了无数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对《红楼梦》主题的归纳始终只能提纲挈领,却未能概括出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时至今日,现有的红学研究著作依然难以穷尽“红迷”的艺术梦想,红学研究领域仍然是四季繁茂,一代代研究者____________,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小说灵魂的纵深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流光溢彩 发掘 提供 前赴后继 B. 异彩纷呈 发掘 供应 前仆后继 C. 流光溢彩 发现 供应 前赴后继 D. 异彩纷呈 发现 提供 前仆后继 19.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哦,香雪》) B.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荷塘月色》) C.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不读诗,也不关注诗歌和诗人。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大都寄托以心灵鸡汤和各种各样、花式繁多、花招百出的10万+热文。我们被动地接受、主动地吸收,以别人的感想,①;以时代整齐划一的脉络,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以相似度极高的语言和姿态,来讲述历史、记录时代。 诗歌离物质越来越远,诗意的生活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因为我们同物质前所未有地、亲密地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②。我们只是离开这种生活太久,太过生疏。③,与地上的身体两相遥望。从灵魂的角度看去,那副似曾相识的皮囊,显得何其委顿而凄凉。摒弃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持续、无法纯粹、无法圆满。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离开了诗意的生活,幸福感将永远无法纯粹而圆满,也无法持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和外力。而老师和长辈经常教育我们:要自立自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