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 B. 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 C. 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D. 虽然陶渊明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 B. 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 C. 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D. 依据林永芳的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恬淡浪漫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 B. 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 C.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D.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 4. 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有人认为韦凤娟与林永芳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答案】1. B 2. D 3. A 4. ①化魏晋士人的“狂放和怪诞”为“高雅而平实”的人生艺术; ②解脱外物的束缚,超越社会性功利来追求个体精神上的自适; ③将执着与通达统一,最终达到从容自然 5. ①韦凤娟从执着和通达(或者出世与入世)结合的角度来解读陶渊明; ②林永芳从傲然与悠闲、困顿与愁苦两个角度解读陶渊明。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从不同维度解构了陶渊明的文化符号意义。材料一(韦凤娟)以“闲情文化”为框架,强调陶渊明将魏晋名士的放诞转化为可实践的人生艺术,突出其“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辩证统一。材料二(林永芳)则通过文本细读,解构隐逸神话,揭示田园生活的困顿与政治抱负的未竟,呈现被浪漫化叙事遮蔽的生存困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错误。“载道文化”和“闲情文化”两者是并列关系,“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缺少原文依据。 C.“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错误。原文为“享誉盛名”。 D.“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错误。结合原文“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和末段“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可知,林永芳并没有表达对陶渊明的否定,她的目的是指出后人曲解陶渊明带来的危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错误。该说法主观夸大,原文为“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B.“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错误。首先,“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缺少文本依据;其次,“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只字不提”;再有,选项强加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