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维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番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糊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崇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铮傲骨、东篱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崇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载道文化,闲情文化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等。重视个体的精神需求,具有超越社会功利的一面,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 B. 在韦凤娟看来,《咏贫士》《拟古》《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虽然体现了陶渊明不同的思想情感,但都展示出其性格中执着的一面。 C. 在林永芳看来,归隐还是入世是困扰无数英雄和才子的话题,在对这两者进行思考与取舍的人之中,陶渊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 D. 虽然陶渊明是隐逸之宗,但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认为他并不甘心远离政治经济舞台,隐逸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闲情文化经过陶渊明的升华后少了一份狂放和怪诞,多了一份高雅和平实,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想模式,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 B. 因为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所以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他的困顿愁苦、挣扎怨叹。 C. 陶渊明曾经雄心满怀,志向高远,如效仿田畴参与政事,也写下诗作以自勉,但作为闲情文化的代表,我们须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D. 依据林永芳 观点,虽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静怡人的田园风光,但是陶渊明此时的处境并不一定是恬淡浪漫的。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 B. 孙子荆雅敬王武子。武子丧,子荆临尸恸哭,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世说新语·伤逝》 C.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道德经》 D.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小窗幽记》 4. 韦凤娟认为宋人把陶渊明定位成了一种传统文化模式的价值符号,这种“价值符号”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有人认为韦凤娟与林永芳都能立体地解读陶渊明。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城堡 何其芳 在我关于乡土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我们的坐宅,而是站在我们坐宅的门外便可以望见的一个突起在丛林间的石筑城堡。它本来蹲踞在一座小山上,或者说一片大的岩石上,但远远看去,竟像是那蓊郁的林木的苍翠把它高高举到天空中了。 像一座方形的灰白色的楼阁矗立在天空中,但这是它的侧面,它的身体实际是狭小而长的。在它下方几百步之外,在那岩边,有一条山下的石板路可以通到县城。曾经有多少人从那路上走过啊! ①那些过路人抬头看见这城堡往往喜欢把它比作一只汽船,不过,相较于他们见过的那些能驶行到川河里的汽船,这城堡要稍长稍大些。 这城堡是由我们祖父一辈很亲的六房人合力建筑的,在它里面可以住六户人家。二十年以前家乡开始遭受土匪的骚扰,我们就躲到城堡去。这城堡实在是很狭小的,每家不过有着四间屋子,后面临岩,前面便对着城墙。屋子与城墙之间的几步宽的过道是这城堡中的唯一的街。 我曾先后在它里面关闭了五六年。 那些悠长寂寞的岁月,那些琐碎不足道的故事,那我曾在它上面跑过无数次的城墙,那水池,和那包着厚铁皮的门,至今还历历在目。我还能一字不错地背诵出那刻在门内一边石壁上的铭记的开头两三行:蒲池冈陵惟兹山最险,由山麓以至绝顶,临下而俯视,绝壑万仞……在后面“撰并书”之上刻着我一位叔父的名字。 关于这城堡,我最早的记忆是石匠们的凿子声,工人们的打号声,和高高的用树木扎成的楼架。石匠们用凿子把那些坚硬的岩石打成整齐的长石条,工人们便大声地打着号子,流着汗,将它们抬到那摇摇的楼架上去,数丈高的碉楼便渐渐地完成了。可赞叹的人力,在一个六七岁孩子的眼中第一次显示了它的奇迹。 石匠们去了,又来了铁匠。那风箱是怎样呼呼地响而熔炉里又发出怎样高的火光啊,黑色的坚硬的铁投进炉火后,用长脚的钳子夹出来便变为红色而柔软了,在砧、锤和人的手臂合奏的歌声中,它们有了新的生命。那个脸上手掌上都带着煤污的铁匠在我记忆里是一个和气的人。②他在一条大路的旁边开着小铁铺,平常制造着的铁器,是锄头、镰刀、火钳、锁和钥匙。
展开余下试题由于当时常有土匪出没,于是每天晚上每家出两个人,分两班守夜,而统领的责任则由六家轮流负担。每天晚上,那时节已是寒冷天气吧,城门楼上燃烧着熊熊的火,守夜的大人们和喜欢热闹的孩子们都围火坐着,谈笑或者说故事。③那火光仿佛是我们那些寂寞的岁月中的唯一的温暖,唯一的快乐,照亮了那些黑暗的荒凉的夜,使我现在还能从记忆里去烘烤我这寒冷的手。 那时城堡里已有两家私塾,但我都没有去读书。我家里另为我聘请了一位发蒙师。由于他的老迈也由于我的幼小,似乎功课并不认真,我常有时间去参观那两个学堂。有一位先生是很厉害的,绰号“打铁”,我常听见他统治的那间屋子里的教鞭声,夹着号哭的读书声,或者发现我那些顽皮的隔房叔父、兄弟,手里捧着污旧的书本,跪在门外。 这些景象是不愉快的,远不如晚上在城门楼上守夜有趣。而在这样的昼与夜的交替之中,时间已逝去了不少,我们已在城堡住了一年多了。此后我与这城堡分别了三四年,过着流亡的日子。我不想一一地说出那些寄居过的地方,那些陋巷的生活经历。总之,那种不适宜于生长的环境使我变成怯懦而又执拗,无能而又自负,没有信任也没有感谢地漠视着这个充满了人类的世界了。 再次回到乡土,到我十二岁的时候,大概这时家里的人以为我已年龄不小,应该好好开始读书了吧,于是我又回到那久别的城堡里。在那后面的爬壁碉楼里我过了三年家塾生活。第一年书籍并没有和我发生友谊,不知是它们不愿意亲近我这个野孩子还是我不愿意亲近它们。但第二年我突然征服了这些脾气古怪、难于记认、更难于使用的方块字,能自己读书,并渐渐地能作不短的文章了。大人们都归功于一位懒惰的先生,但这里面的秘密我自己是知道得清楚的。教会我读书的不是那位先生,而是那些绣像绘图的白话旧小说和文言的《聊斋志异》;使我作文进步的也不是他的删改、指导,而是那些行间的密圈与文后赞许的批语。 然而我的快乐并不在于作出一篇得密圈和好批语的文章,那不过是功课而已。我最大的享受与娱乐是以做完正课后的光阴去自由地翻阅家中旧书箱里的藏书,从它们我走入了古代,走入了一些想象里的国土。我几乎忘记了我像一根小草寄生在干渴的岩石上,我不满意的仅仅是家里藏书太少。 这时乡下已比较安静了。 ④人们像初春的蛰虫一样陆续搬回宽大的坐宅里去了,这城堡里只剩下两家长期居住,我家和那位作石壁上的铭记的叔父家。于是这城堡像一个隔绝人世的荒岛。 我终日听见的是窗外单调的松涛声,望见的是重叠的由近而远到天际的山岭。我无从想象那山外又白云外是一些什么地方,我的梦也是那样模糊,那样狭小。 但在我的十五岁时,我终于像安徒生童话里的那只丑小鸭离开那局促阴暗的乡土飞到外面来了,虽说外面不过是广大的沙漠,我并没有找到一片澄清的绿水可以照见我是一只天鹅。 现在我又回到了乡土,我的家早已搬回坐宅,那位叔父也建造好了一所新房,那城堡里只留下一个守门人陪伴着它的荒凉了。 一天下午,我带着探访古迹的情怀重去登临一次。我竟无力仔细寻视那些满是尘土的屋子,打开那些堆在楼板上的书箱;或者走到那爬壁碉楼里去坐在那黑漆的长书案前,听着窗外的松涛,思索一会儿我那些昔日——那些寂寞,悠长,有着苍白色的平静的昔日。 我已永远丧失了它们,但那倒似乎是一片静止的水,可以照见我憔悴的颜色。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城堡的记忆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展开,而是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可以使读者在时空交错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B. 城堡建在从坐宅能看得到的山上,“后面临岩,前面便对着城墙”,虽然狭小,但地势险要,能够起到防备土匪出没的作用。 C. 作者回忆童年时老迈的发蒙师、厉害的私塾先生、懒惰的家塾先生对自己的不同方式的教育,表达了对旧式教育的否定。 D. 文章结尾用“永远丧失了它们”“憔悴的颜色”,写出作者回到乡土探访城堡,发现物是人非而产生怀念、疲惫、失落等心绪。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写路人看到城堡“喜欢把它比作一只汽船”,觉得城堡能像汽船一样抵御风浪的袭击,带给人安全感。 B. 句子②中提到铁匠铺制造的“锄头、镰刀、火钳、锁和钥匙”,这些典型物件让文章烙上了特定时代的印记。 C. 句子③中“使我现在还能从记忆里去烘烤我这寒冷的手”,既突出了冬季的寒冷,也体现了火光的象征意义。 D. 句子④交代城堡只剩下叔父与作者两家,既照应上文叔父以文言写铭记的内容,又突出家族文化的传承坚守。 8. 儿童时期,“我”对城堡的感情复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写“我”对城堡的记忆,为什么以“我们的城堡”为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犕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犕。王怒,与翟人伐郑,弟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汜。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惨。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急。然晋所以圈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姑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圈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通“返”。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同。 B. “与”,结交。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 “赐”,赐予。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相同。 D. “患”,担心,忧虑。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余下试题B. 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犕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犕,惹恼了襄王。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3. 把下面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 (2)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五 白居易 春山不要欺毫末①,颜子无心羡老彭②。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注】①《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泰)山为小。”②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老子和彭祖,相传都是长寿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写几种事物和前人事例,后两联写人生道理,二者紧密关联,脉络清楚。 B. 颈联意为既不要贪恋人世,总是惧怕死亡;也不要嫌弃自己,无端地厌恶人生。 C. 最后一联进一步说明了关于生死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的价值追求。 D. 诗人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抽象深奥的哲理,语言风格隐晦曲折,深情绵邈。 15. 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文言小题 16. 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弃 ④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者 B.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率领 ②将军战河北 河:黄河 ③尝为晋军赐矣 赐:恩惠 ④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C.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 ②既东封郑 封:疆界,用作动词 ③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④杀人如不能举 举:拿起、提起 D.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待 ③舍瑟而作 作:述志 ④失其所与 与:结交、同盟 17.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C.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18. 解释下列加点字全部正确的是( ) A. ①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惟:恐怕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申诫,告诫 B. ①俯足以蓄妻子 蓄:养活 ②我虽不敏 敏:敏锐 C. ①盖亦反其本矣 盖:何不 ②抑王兴甲兵 抑:难道 D. ①独何与 独:偏偏,却 ②则牛羊何择焉 择:选择 19.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以羊易之 易:轻易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急遽而不加考虑 B. ①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②进乎技矣 进:前进 C. ①舆薪之不见 薪:柴火 ②舍瑟而作 作:发作 D. ①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爬 ②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 20.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 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张良出,要项伯 莫春者,春服既成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五、名篇名句默写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巧妙“化用”,不仅能增加文学色彩,还能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比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就化用了谢朓“澄江静如练”这一千古名句;“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意。 (3)古代诗人喜欢以“冰雪”自喻,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4)《游园》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5)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国家治理时必须要处理好贫富悬殊的问题,否则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6)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的蛇年春节档期,《哪吒2之魔童闹海》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剧情、画面和角色之中,如哪吒的服饰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宝、海底龙宫的建筑风格等,在保留传统文化辨识度的同时赋予现代价值观的解读,实现了票房口碑双丰收。 这引发了你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