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 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 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 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 下 铁凝 (1)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于差点被炭火烫到脚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2)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欢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 (3)这晚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请进客厅,项市长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4)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和老于探讨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他又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他认为很多当代中国作家是缺乏想象力的,他们用借来的想象力填充他们的小说。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讲述着里面的故事,老于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有一瞬间他觉得这是他给自己提供的一个机会,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他欲罢不能,由小说又展开去说起电影,提到了《莫扎特之死》,老于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项珠珠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5)偏在这时项珠珠又饶有兴致地问起老于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于是讲起有关陈寅恪的一本书,后来他又五花八门地说了一大堆杂书,有关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他滔滔不绝,心中却一遍遍问着自己:难道这是求人办事的样子么?这不是请求这是挑衅,是在向这客厅这市长挑衅,拿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奇闻向他不可企及的这房子和房主人叫板。 (6)他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 (7)时间太晚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出得门来,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在一棵龙盘槐下站定,又想起了那个叫着妈咪的睡眼惺忪的小女孩,他对那一声妈咪感到十分别扭,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他老于的女儿是永远不会管他叫爹地的,可这并不妨碍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会妨碍的绝对不会妨碍!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展开余下试题(8)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9)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于的女儿差点被炭火烫到脚,既说明老于家的住房情况,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文中的项市长礼貌谦逊、温和友好,询问老于是否需要帮助,是一个不摆官架的领导。 C. 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她打断了老于的交谈,让他没机会说出自己的诉求。 D. 寒夜,老于却心里燥热,因为他内心煎熬,既有求人的不情愿,也有求人不成的自责。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于找项市长的整个过程,深入地塑造了老于的形象。 B. 聊天内容的精彩和趣味,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最后耽误了时间,他后悔不已。 C. 项市长家的环境看似和老于“无关”,实际上对老于的心理和言行都有一定影响。 D. 结尾段老于临走时仍声称自己没事,与第二段老于在电话中坚持说真的没事相呼应。 7. 小说第6段突出了老于 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性格原因。 8. 小说的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请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即反国,反,同“返”。和《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 已而反与卫,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 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D. 皆以罪蚤死,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 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3. 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乌江 [唐]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是以感慨西楚霸王项羽的功业之成败为主题,从题材上看都属于怀古诗。 B. 两首诗开篇都描述了霸王的形象。《乌江》描写的是英雄末路威风尽散的悲壮形象;《项羽》则是项羽气盛、威猛的形象。 C. 两首诗第二句都使用了成语来形容项羽,“单枪匹马”和“拔山扛鼎”,成语“单枪匹马”一词就出自汪遵的《乌江》。 D. 《乌江》最后用乌江自刎的典故来表现英雄的失败,《项羽》则用范增的足智多谋来对比项羽的刚愎自用。 15. 两首诗都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但两位诗人对项羽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人的不同性格。子路的性格很直率,冉有比较谦虚。公西华更谦虚,从“_______,_______”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曾皙回答说自己和他们三个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时,孔子说“_______”,体现了孔子教学时循循善诱的特点。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宏伟奇丽。 (4)《登岳阳楼》中,杜甫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知识运用(6分) 17. 下列诗文名句描写的境界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不符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展开余下试题C.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8. 假若孔子在现代政府担任总理,依他对弟子志向、能力的了解,最可能举荐文中哪位学生为外交部长?( ) A. 子路 B. 曾皙 C. 冉有 D. 公西华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人如果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 ① ,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 ② 。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律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而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为什么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的很多人对待朋友格外客气有礼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需掰指头加减计算就知道, ③ ,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是个长句,请把其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五、整本书阅读(15分)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 )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 )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 ),不知该如何下手。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 )、好高骛远。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我先宣布一下比赛规则:①答题时,每组各派一名代表负责回答,其余组员可以查阅资料予以帮助,答题时间为十秒钟。②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念题完毕之后才能作答。③答案说出后就不可改动。④一组答题时,其他各组要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⑤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全部题目回答完毕之后,分数最高的组即为胜者。⑥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个抢答题,争夺冠亚军。 题分为必答和抢答,下面必答开始。 第1题: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要的是恋爱,a ;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b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c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2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波澜壮阔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眼高手低 B. 波澜壮阔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眉高眼低 C. 波谲云诡 美不胜收 望而生畏 眉高眼低 D. 波谲云诡 琳琅满目 望而却步 眼高手低 22. 主持人说 比赛规则中,有的表达有误,有的听起来有歧义,下列对画波浪线的相关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句中,“务”改为“必须”,以避免和“勿”同音。 B. ④句中,“一组”应改为“一个组”,“不要说话”删去。 C. ⑤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一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一分”。 D. ⑥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情况”,其它部分无误。 23. 请在知识竞赛第1题语段中的a、b、c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24. 某校决定策划《红楼梦》阅读文化节,以下是宣传海报中的一张表格,请根据项目名称和项目任务提示示例,填写以下四处空格。 项目名称 项目任务提示 (1)________ 模仿小说某人物的口吻,就小说某一事件发朋友圈,显示人物关系。 明星琅琊榜 确定角度,如“金陵十二钗”等,画系列人物 并配诗。 精美主题签 (2)________ (3)________ 选择典型章节,通过文字和戏曲、电影对读, 欣赏《红楼梦》的艺术性。 青春诗歌会 (4)________ 研究瞭望台 学习文献综述写法,立足文本,选择研究点, 写一篇文献综述。 六、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材料二: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默觚·治篇八》 材料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读了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对“从众”和“逆众”有怎样 认识,请结合自身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