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B.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 D.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 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意在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 C. 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D.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答案】1. A 2. A 3. B 4. ①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杨宪益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②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最大程度的接近,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 【解析】 【导语】材料是关于《红楼梦》英译的群文阅读,视角独特且深刻。它聚焦中国典籍英译,以杨宪益和霍克思的译本为切入点,从翻译思想、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等多维度展开剖析。既呈现西方译者贡献与局限,又凸显两译本差异,为典籍英译研究提供新思路,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迎合读者”错误。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C.“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错误。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 D.“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误。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误。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的,不是“学界”。 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误。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 C.“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说“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D.“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错误,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由“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可知,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 ②由“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可知,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展开余下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 下 铁凝 (1)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又何至于差点被炭火烫到脚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2)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欢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 (3)这晚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请进客厅,项市长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4)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和老于探讨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他又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他认为很多当代中国作家是缺乏想象力的,他们用借来的想象力填充他们的小说。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讲述着里面的故事,老于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有一瞬间他觉得这是他给自己提供的一个机会,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他欲罢不能,由小说又展开去说起电影,提到了《莫扎特之死》,老于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项珠珠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5)偏在这时项珠珠又饶有兴致地问起老于最近在读什么书,他于是讲起有关陈寅恪的一本书,后来他又五花八门地说了一大堆杂书,有关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他滔滔不绝,心中却一遍遍问着自己:难道这是求人办事的样子么?这不是请求这是挑衅,是在向这客厅这市长挑衅,拿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奇闻向他不可企及的这房子和房主人叫板。 (6)他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叫她妈咪。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 (7)时间太晚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出得门来,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在一棵龙盘槐下站定,又想起了那个叫着妈咪的睡眼惺忪的小女孩,他对那一声妈咪感到十分别扭,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他老于的女儿是永远不会管他叫爹地的,可这并不妨碍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不会妨碍的绝对不会妨碍!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8)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9)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于的女儿差点被炭火烫到脚,既说明老于家的住房情况,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文中的项市长礼貌谦逊、温和友好,询问老于是否需要帮助,是一个不摆官架的领导。 C. 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她打断了老于的交谈,让他没机会说出自己的诉求。 D. 寒夜,老于却心里燥热,因为他内心煎熬,既有求人的不情愿,也有求人不成的自责。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贯穿于找项市长的整个过程,深入地塑造了老于的形象。 B. 聊天内容的精彩和趣味,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最后耽误了时间,他后悔不已。 C. 项市长家的环境看似和老于“无关”,实际上对老于的心理和言行都有一定影响。 D. 结尾段老于临走时仍声称自己没事,与第二段老于在电话中坚持说真的没事相呼应。 7. 小说第6段突出了老于的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性格原因。 8. 小说的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5. C 6. B 7. ①爱家人,有责任心。为了女儿,他不得不放下面子在冬夜骑五十分钟的自行车去找当市长的老同学,想让市长帮忙解决房子问题。 ②清高,有自尊。本来是去求人办事的,却又羞于启齿,他为了让自己的谈话“配得上”项市长,大谈文学与电影,显示出较强的自尊心。 8. 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不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老于拜访市长项珠珠的经历,细腻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现实困境中的心理挣扎。作者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展现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性格——他渴望改善生活,却又耻于开口求助。文中冷暖环境的对比、高雅话题与俗世需求的冲突,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差异带来的心理隔阂。结尾处老于对树倾诉的意象,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暗含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隐忍与坚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C.“老于觉得小女孩有优越感,是因为……”错误,老于认为身份不同,因为“那分明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优越”。“优越感”与“打断了老于的交谈”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让老于忘记自己此来的目的”错误,从文中第五、六两段可以看出,老于在聊天时也时时记得自己的目的,并且为之纠结、痛苦。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爱家人,有责任心:他深爱家人,“找她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为让女儿有温暖的居住环境,不惜放下尊严求助老同学,体现出对家庭的担当。 ②清高,有自尊:他注重精神世界(大谈文学、电影、陈寅恪),渴望通过学识证明自身价值,维护“配得上”对方的尊严;但住房问题的迫切性又要求他放下清高,“话题越是宽泛,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但底层知识分子的身份让他在权力面前感到自卑,难以坦然开口。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观点一:结尾好。 ①内容上:老于对着树说出请求,将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紧绷的神经得以舒缓。树的“伞状树冠”象征着无声的包容,成为他不敢向人倾诉的替代对象,赋予卑微诉求以诗意的出口。 ②情感上:“日子会好起来的”并非空洞的乐观,而是老于在释放压力后的自我慰藉,为沉重的现实增添一丝韧性。 ③结构上:结尾与前文“燥热的心”“憋闷”形成对比,陡转造成美感,完成情绪闭环;对“是否解决住房”的留白,引发对现实困境的深思,余味悠长。 观点二:结尾不好。 ①内容上:将树想象成项珠珠的设定稍显生硬,前文未对树与人物的关联做铺垫,使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单薄,不如让他带着未说出口的遗憾离开,更能凸显现实的无奈。 ②情感上:前文详细刻画他的挣扎,“折磨自己枪毙自己”,结尾的“希望”显得仓促,未能展现心理转变的合理过程。 ③结构上:老于从“憋闷”到“坚信日子会好”的转变缺乏铺垫。树无法替代人的行动力,这种自我安慰显得无力,与前文“住房问题迫切”的现实脱节,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三十七年春,晋公子重耳反国,立,是为文公。秋,郑入滑,滑听命,已而反与卫,于是郑伐滑。周襄王使伯服请滑。郑文公怨惠王之亡在栎,文公父厉公入之,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不听襄王请而囚伯服。王怒,与翟人伐郑,弗克。冬,翟攻伐襄王,襄王出奔郑,郑文公居王于氾。三十八年,晋文公入襄王成周。 四十一年,助楚击晋。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子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兰事晋文公B甚谨C爱D幸之E乃私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即反国,反,同“返”。和《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中的“反”意思相近。 B. 已而反与卫,与,指亲附。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不同。 C. 而惠王不赐厉公爵禄,赐,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用法一致。 D. 皆以罪蚤死,蚤,同“早”。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无礼于晋”,是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B. 郑国攻打滑国时,周襄王派伯服为滑国说情,郑文公不仅没有听从襄王的讲情,反而还扣押了伯服,惹恼了襄王。 C. 晋国希望抓住叔詹羞辱并杀死他,因此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国难当头,叔詹主动赴死,以解决郑国此次危机。 D. 郑国的公子子兰能够回国,并被郑文公立为太子,是因为外有晋文公武力胁迫,内有大夫利用母族优势进言帮助。 1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13. 选文中晋国撤兵的原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有何异同? 【答案】9. CEF 10. C 11. C 12. (1)我对您说过,您不听我的,晋最终成了祸患。但是晋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是因为我,我死了就能赦免郑国,我愿意赴死。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3. 同:秦国退兵,秦晋联盟被拆散。 异:相比《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在权衡形势后无奈退兵,选文中晋文公将子兰送回郑国并立为太子,获得间接控制郑国的巨大政治利益,满意而归。 【解析】 【导语】这篇《史记·郑世家》选段展现了春秋时期郑国与晋国、周王室间的复杂政治博弈。文章以晋公子重耳流亡为引,通过郑文公“弗礼”的短视之举,埋下日后晋郑冲突的伏笔。叙事采用“前因-后果”的链条结构:从郑国轻慢重耳、结怨周王,到晋文公即位后的军事报复,环环相扣。人物塑造尤为精彩,叔詹的忠烈、子兰的权谋、郑文公的优柔,在简练对话中跃然纸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子兰事奉晋文公很恭敬,晋文公十分宠幸他,他在晋暗中活动,借机要求回郑做太子。 “时兰事晋文公甚谨”中,“兰”是主语,“爱幸之”中,主语为省略的“晋文公”,两处主语不同,应分属两句,在“谨”后C处断开; “爱幸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宾语,在宾语后E处断开; “于晋”是“私”的后置状语,状语后F处断开。 故选CE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正确。均同“返”,返回,回到。句意:假使返回国内。/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B.正确。亲附/赞同。句意:但不久又背叛郑国投靠卫国。/我赞同点啊。 C.“用法一致”错误。动词,给恩惠,赏赐/名词,恩惠。句意:但惠王却没有赐予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