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意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力工入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 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 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两个人 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 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 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 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 《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 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却又趋炎附势。 D. 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 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C 3. D 4. ①艺术典型是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的人物形象。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 ②性格深处的不安、挣扎,深深的矛盾和斗争是人物魅力所在。《红楼经》写出了宝钗心灵深处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使宝钗的人物形象极富魅力。 5. ①这句话的合理性在于它说明人的性格不是单一的。魔鬼和仙子正是性格中两极相反的元素,它们构成了性格的二重组合。 ②这句话的局限性在于它只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其实两极性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通过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错误,林黛玉说的话”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并没有流露出对宝玉心疼的情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A.“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错误,依据原文“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可知,性格和心理状态并非性格元素的简单相加,所以即使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不一定一致; B.“分裂”错,原文认为两极性的元素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D.“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一句过度推断,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 复杂性,也与材料一倒数第一段第一句“一些” 的表述不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选项中的人物忠奸分明,是脸谱化的,形象单一,不复杂。不符合性格二重组合原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提到“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的一些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了人类某些普遍性的情感和特征,因而往往被称为艺术典型”,而材料二中说“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可见宝钗具有丰富的个性,是一个有自己真实的社会欲求和少女情怀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