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 首先,《红楼梦》写出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因意与理性因素的真实搏斗。宝钗一方面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淑女形象,这是她真实的社会欲求,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有生命的人,她不能摆脱生命赋予的本性;于是两种欲求便在心灵深处发尘冲突!一方面,作为一个少女,面对着神采飘逸的富贵公子宝玉,产生爱慕之情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又用理性原则掩埋爱的心迹。在探望宝玉时,她“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忙又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感情与理性两股潜流在内心冲突,使人们看到人物心灵深处。 其次,作者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宝黛之间的爱情,可谓心心相印,刻骨铭心。然而,他们却爱得那样痛苦,那样哀怨:欲得真心,却瞒真心,以假意试探,结果求近之心,反成疏远之意,求爱之意,反成生怨之因。如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等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杰作。四十五回,宝玉冒着雨去探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表演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想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而“宝玉却不留心”。这里的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后来宝玉要走了,她劝他拿自己的玻璃绣球灯,千般叮嘱宝玉要小心,不要摔了,表现了对宝玉的“关心”,联系上面的描写,表现她的无心,又是平时“有心”的流露。宝玉走后,当夜深人静时,听到窗外的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想到自己没有父母兄长,婚姻大事无人主张,又不觉滴下泪来,感到伤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人的性格都是由两极性的元素,如善与恶、刚与柔、粗与细等,按照一定的力工入组合和排列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独特的系统。 B. 性格的二重组合结构,有一组或多组两极性的元素,这些元素并不是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互相融合、不断转化,使人的性格具有了动态性。 C. 薛宝钗在探望宝玉时“不觉的就红了脸”与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羞的脸飞红”,都是因为她们说的话不小心流露出了心疼宝玉的情感。 D.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真切的心理流程体现了她纯真可爱又敏感多情的二重组合性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元素完全相同,那么他们呈现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是一致的。 B. 因为人的性格是由两极相反的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所以,性格是复杂和分裂的。 C. 宝钗、黛玉等这些二重组合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使人产生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 D. 个性丰富的文学形象往往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作家应该摒弃性格单一的文学形象。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冷酷的周朴园面对曾经的恋人,面对自己的儿女,有时候也会流露出那么一丝温情。 B. 《水浒》里的林冲,是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也是嫉恶如仇、极富正义的人。 C. 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既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既憎恶权势却又趋炎附势。 D. 在京剧里,红脸的关羽忠义、耿直、英勇,白脸的曹操奸诈、多疑,两人忠奸分明。 4. 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宝钗成为富有魅力的艺术典型的原因。 5. 西方有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句话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请根据材料一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哪!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展开余下试题——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殒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盆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 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 B.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 “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D. “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 B. 子贡是一个辎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 C. 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 D. 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8. 冯至笔下的孔子是孤独寂寞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孤独寂寞的缘由。 9. 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邹与鲁哄①。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②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教。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较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③也,君无尤焉④。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哄:即哄斗,交战。②莫之死:即莫死之,没有为他而死的。之,代长官。③反之:报复在上位的人的机会。④无尤焉:不要怪罪百姓。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之民A老弱B转乎沟壑C壮者D散E而之F四方者G几千人矣 1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如文中的“罔民而可为也”,“罔民”译为陷害百姓。 B. “岁”,在古代有木星的含义。古人因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故通过观测木星在哪个星次来纪年。“岁”可译为“年”,如本文的“乐岁终身饱”。 C. “疾”,本义为伤病、外伤,可引申译为“憎恨”,如文中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也可译为“损害”,如《齐桓晋文之事》的“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D. “凶”,本义为凶险、灾难、不吉利。又可引申用于描述农作物收成不佳的情况,如本文的“凶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百姓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犯了罪就应该处罚他们,这是明君的做法。 B. 孟子游说齐宣王所言反映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C. 让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死了一批官员,但是没有一个百姓愿意为长官效死。孟子认为这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D. 孟子引述曾子 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13. 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14. 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君王实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 白居易 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 B. 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 C. 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 D. 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 16. 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文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杜甫 《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阳”与“斜阳”都指傍晚的太阳,但是在诗人笔下,它们的意境差别很大:“夕阳”侧重迟暮之感,而“斜阳”多有萧条之意。请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写两句用“斜阳”来表达萧条之意的诗词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21分)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视为止,行为迟 B. 虽然,每至于族 C.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D.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9.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无能 也已。 20.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 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替 B. ①执掌事务 ②交换 ③被 C. 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给予 D. ①管理事务 ②交换 ③是 21.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 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 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22. 下列加点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D. 自以为得之矣 23. 下列各项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①亚父者,范增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 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王来何操?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 ⑤是乃仁术也 ⑥莫之能御也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⑨良庖岁更刀,割也 ⑩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A. ①⑧/②⑥/③⑦④⑩/⑤⑨ B. ①⑤/②⑥⑧/③⑦④⑩/⑨ C. ①②⑥/③⑦/⑤⑨/④⑩/⑧ D. ①②/③⑥⑦/⑤⑨/④⑧/⑩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年初,“质疑××, 理解××, 成为××”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 比如:父母管教严厉,自己小时候不理解,甚至心生叛逆;随着年龄增长,自己逐渐理解了父母;等自己有了孩子,已是完全认同父母,就像当年自己的父母一样管教孩子。 于是便感叹“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还有“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说法,都纷纷出现在网络上。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逐渐成熟的必经阶段,表现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