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4月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 晏婴主张言论开放,而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两相对比,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C. 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超过《论语》和《孟子》。
D.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但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关。
B. 墨子具有世界眼光,他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
C. 道家“和”的内涵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道家并不讨论人际和谐,而是重在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
D. 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守中致和”观点的一项是( )
A.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B.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C.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D.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 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先秦诸子“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孔子提出的“和”是在周代礼制前提下的,主“仁”而言“和”,他将“和”纳入礼制体系中,强调社会等级规范。
②墨子反对周代礼制文化,他主张的“和”是“兼爱”,是“上下调和”,强调齐心协力实现和睦稳定的社会。
5. ①借鉴儒家“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各国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坚持合作,不搞对抗。
②借鉴墨家的“兼爱”思想,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反对侵略,国与国之间平等交流,从而形成和谐安定的局面。
③借鉴法家的法治观念,有利于世界各国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④借鉴道家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文明中“和”的思想传统。材料一聚焦先秦诸子,揭示儒、墨、法、道四家对“和”的多元诠释:孔子以“礼”节制“和”,墨子主张“兼爱”促和,韩非强调法治维和,道家则将“和”提升至宇宙秩序层面。材料二立足当代,将“守中致和”的辩证思维拓展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凸显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现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唯一原则”错误。结合原文“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可知,应是“最高原则”。
B.“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错误。结合原文“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可知,原文对比晏婴和孔子对“和”的理解,只是为了强调两者的不同,并没有“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的相关表述。


展开余下试题C.“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错误。结合原文“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可知,原文说的是“同样重视”。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道家并不讨论人际和谐,而是重在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错误。根据原文“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可知,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又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守中致和”强调“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推动外邪子差异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状态。
A.该句体现了情绪未发时的一种适中状态以及发作时符合节度,达到和的状态,符合“守中致和”中对适度、和谐的要求,能体现该观点。
B.该句意思是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采用适中的办法施行于民众,体现了把握适度、追求和谐的理念,与“守中致和”思想相符。
C.该句意思是用兵只听说过即使方法笨拙也注重速战速决,没有见过方法巧妙却要长久作战的。强调速战速决,不能体现守中致和的观点。
D.该句体现了自然界中对有余和不足进行调节,以达到一种平衡和谐 状态,符合“守中致和”思想中追求和谐统一的理念,能体现该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可知,孔子提出的“和”与周代礼制的紧密联系,是在周代礼制这个大框架之下展开的;结合原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可知,孔子把“和”融入礼制体系,而“礼”本身就具有维护社会等级规范的作用,所以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社会等级规范。
②结合原文“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可知,这清晰地说明了墨子与周代礼制文化的对立态度,即反对周代礼制文化;结合原文“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可知,墨子主张的“和”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以“上下调和”为表现形式,其目的是通过大家齐心协力来实现社会的和睦稳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知,“和为贵”强调在一定社会规范(礼)制约下,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和而不同”指出君子在一定原则下求和。将此思想应用到国际关系中,各国就如同不同个体,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以合作代替对抗。
②结合材料一“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可知,墨家“兼爱”思想倡导人人推广爱心,实现上下调和,反映到国际关系层面,就是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待、互相爱护。而墨子反对霸权、侵略的观点,也说明借鉴“兼爱”思想,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和侵略行为,促进国与国平等交流,达成和谐安定的局面。
③结合材料一“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可知,韩非子强调法治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在国际社会中,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就如同法治,世界各国尊重国际规则和秩序,如同在国内遵循法律一样,能够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正是从法家法治观念推导得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意义。
④结合材料一“《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可知,道家相反相成思想体现了阴阳对立又相互交通形成和谐体。在面对不同文明时,各种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就如同阴阳对立,但借鉴道家这种思维方式,能让人类认识到不同文明可以相互交流、融合,从而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通过相互学习和合作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喊了我一声
杜永利
①世界是如此安静,却暗藏紧张的气息。我们将无人机的镜头对准东方,屏住呼吸,只等太阳一跃而起的瞬间。
②为了这一场摄影展,我和几位同事已经追寻六月的热风,在豫北平原穿梭了好一阵子。我们和引路的农人一起趟进麦田,等待抓拍呼啸而过的高铁。动与静,古老的农业与现代的工业,在镜头里相逢,毫无违和之感。我们一路追着收割机,像在大地上捕捉灵感的诗人,用“勤劳”“平原”“麦都”“祖国”“天下粮仓”等大词给作品命名。我们还拍摄了乡村新面貌——欧洲风车在中国大山深处扎根;连通晋豫两省的古道边,一座座石头房子拂去岁月尘埃,挂上网红民宿的牌子……我们戴着遮阳帽,打上遮阳伞,借助无人机居高临下的视角,给身处城市的人们,描画出人间六月的壮美画卷,并从他们长久驻足与泪湿双目的反应中,一次次确认我们是美的缔造者。
③若不是那棵麦子喊了我一声,我不会从我们的队伍里抽身而出,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移开,对准万千麦子中最孤独的那一棵。
④那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可能是播种时不小心从农人手中跌落下去的。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只好在麦浪涌动的时刻,落寞地“望洋兴叹”。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它同样顶起了一把麦穗,饱满而丰盈。我看见它的时候,一群麻雀踩在上面,肆无忌惮地啄食那些劳动成果。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麻雀们却把它当成了跷跷板边吃边晃,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麦子才发现,它的口袋如此之浅,既没有毒刺可以防身,也没能长成高耸入云凛然不可犯的绝崖孤松……它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直到认出了我。
⑤它借麻雀的嗓子喊了我一声。就是这一声,让我从无人机的高度跌下来,变回了那个黄泥巴腿子的我。我要贴着大地,再看一看我的麦子亲人。
⑥那年秋天开学的时候,麦子还是一粒种子,后来破土成为一棵青翠的麦苗。我把自己锁在教室熬夜苦读的冬天,它也经历着数九寒天冰雪的倾轧。到我参加高考的那几日,它也正好交出了一年的收成。
⑦五月间,我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麦地里给流水开沟引路。太阳在头顶散发无尽的热量,我光着膀子,头戴着麦秸编织的草帽,我和麦子的皮肤都是泥土的黄色。我确信,那一刻,我也是一棵麦子。
⑧六月初,收割机开进麦地,我们一家人跟在车后面跑动,仔细看着车轮,生怕一季的收成被碾作尘土。收割机所向披靡,不停地对麦子施行腰斩。车子后面吐出麦秸和尘烟,好似发出一阵阵叹息。那时候哪有口罩面罩,我们一直笼罩在尘烟草屑中,跑一圈下来,就成了灰头土脸的泥人。村里有个方言词叫“麦草”,用来形容浑身发痒的感觉。我想,这个词应当就是割麦人发明出来的——无孔不入的碎草屑沾满全身,麦芒刺着,麦秸扎着,你的皮肤怎可能不痒?


展开余下试题⑨晒麦子那几天,我和弟弟一直守在旁边,隔一会儿就推着铁锨翻一下,好让麦子充分受热。太阳毒辣辣,哪儿哪儿都是热流,地面都快要融化了。我们实在找不到阴凉地,只好把自己也当成麦子,一遍遍地接受烈日的曝晒。多年以后我早已不再做农活了,可是那些晒伤的皮肤仍然无法复原。那些黑色的斑痕,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终日箍着我的脖子,就像多年以前的割麦人,紧紧捏住了一棵瘦弱的麦子。
⑩当坐在麦子顶端的时候,我确实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一袋麦子。那么多的麦子一粒一粒供养我性命,一袋一袋将我托举,让我摸到了大学的门槛。
⑪多年以后,在大学入学的那天下午,我见识到了超市的冰块上放着的鲜红的荔枝,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妃子笑”;我知道了几块钱就可以买一袋酥脆可口的薯片,而饮料的种类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寒来暑往几春秋,我开始频繁地接触城市新奇的事物,却很难再吃到家里的麦子。
⑫村庄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农田可以自由流转了,很多村民把田地租给外来的生意人。外来者头脑灵活,不种麦子,改种药材、海棠、樱桃等经济作物,还追赶起直播带货的风潮;也有人建起药材加工厂、特色养殖园、网红民宿等,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⑬村民们将双脚从田地里拔了出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草屑,扛起行囊去远方的大城市。堂哥在村里养猪失败后,去上海的电子厂做流水线工人,每天下班后关节僵硬,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第二天却依然能够运指如飞。他调侃说,劳动可以活血化瘀。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麦子在烈日下努力拔节抽穗的样子。
⑭我家的农田是去年秋天租出去的,此后,母亲在电话里再也没有谈起过麦子的长势。我意识到,我们一家人,也正式与农业生产告别了。再也没有母亲一般的麦子,一粒一粒地供养我性命;再也没有父亲一般的麦子,一袋一袋地将我用力托举。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这些年来,我做过机械设计员,当过写作课教师,后来失业大半年,才考上编辑的岗位。
⑮但是我想说,人是麦子,是麦子,就会生出锋芒,是麦子,就该拥有对着太阳揭竿而起的力量。一棵麦子穷其一生,也不过是把自己的籽实,从地面抬高了一尺。但正是有了这一尺接一尺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方才接续与堆积起了高耸入云的希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从秋天开学到参加高考,麦子从一粒种子到破土发芽再到成熟,二者时间重合。
B. “我”因晒麦子形成无法消除的黑色斑痕,表达了对过往苦难岁月的抱怨。
C. 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许多新奇事物,说明了乡村的闭塞和物质的匮乏。
D. 村庄发生着巨大变化,农田流转,农人离乡,多样化种植纷纷兴起。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将麦子拟人化,“喊”字也容易引发读者对故乡、对土地的深刻思考。
B. 第②段写“我”与同事在麦田追寻拍摄美景,为摄影展做准备,引出下文对麦子的叙述。
C. 一棵麦子处于麦田最边缘,远离其他伙伴,照应上文“最孤独的那一棵”。
D. 第⑧段用方言词形容割麦人,说明做人要有“锋芒”,既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又展现了地方特色。
8. 如何理解文中的“无人机的高度”和“麦子的高度”?请简要分析。
9. 文中多次出现“我也是一棵麦子”“自己就是一袋麦子”“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等语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和“麦子”的相似之处。
【答案】6. B 7. D
8.
①“无人机的高度”是远离地面、居高临下的(宏大的,高高在上的),这种高度是和大地疏远的,割裂了人与土地的真实联系。
②“麦子的高度”是贴近地面,与大地紧密相连的,这种高度代表着踏实而谦卑的人生态度。
9.
①背负重压,默默承受。麦子被麻雀压成一张弓,“我”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
②远离群体的孤独。那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我”远离家乡独自去城市打拼。
③在四季中共同成长。麦子从破土而出到结出饱满麦穗,“我”从寒窗苦读到考上大学。
④平凡普通,朴实无华。麦子是乡村最常见的粮食作物,“我”来自乡村,到了大学才见着新奇事物。
⑤脚踏实地,向上奋斗。麦子努力将籽实抬高一尺,我在城市努力奋斗,追寻希望。
【解析】
【导语】本文以麦子为意象,巧妙串联起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作者通过无人机视角与麦田亲历的双重叙事,在宏大与细微间形成张力——既展现现代化农业图景,又聚焦边缘麦子的孤独命运。文中“麦子”既是具象的乡土记忆载体,又是隐喻的生存符号:农民的坚韧、游子的漂泊、生命的供养关系,最终升华为“脚踏实地生长”的生命哲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达了对过往苦难岁月的抱怨”错误。文中回忆儿时干农活的经历,并非是为了抱怨过去苦难的岁月,而是通过这些经历展现自己与麦子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经历,表达对麦子、对土地以及过往生活的深厚感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第⑧段用方言词形容割麦人,说明做人要有‘锋芒’”错误。根据原文“村里有个方言词叫‘麦草’,用来形容浑身发痒的感觉”可知,第⑧段用方言词形容割麦人,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而不是说明做人要有“锋芒”。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无人机的高度”:无人机从空中俯拍,镜头捕捉的是“豫北平原”“ 高铁呼啸 ”“收割机作业”等宏大场景,是远离地面、居高临下的(宏大的,高高在上的),这种视角将土地、作物、农人都简化为画面中的符号,拍摄者戴着遮阳帽、打遮阳伞,以“美的缔造者”自居,却未真正融入土地,割裂了人与土地的真实联系。
②“麦子的高度”:麦子生长在地面,“顶起麦穗”“脊背弯成弓”,其高度始终与泥土、阳光、风雨直接互动,象征着与大地的不可分割。麦子无法长成“绝崖孤松”,却以“饱满而丰盈”的籽实完成生命使命,正如农人在烈日下割麦、晒麦,皮肤留下“黑色斑痕”,却在辛劳中孕育希望,麦子的这种高度代表着踏实而谦卑的人生态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它的脊背不堪重负,弯成了一张弓”可知麦子在田野中默默生长,经历着自然界施加的压力。“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扎根太浅,很容易就被生活的重量压弯脊背”而“我”在城市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压力,但同样是独自承受,“我”与麦子都是不堪重负,默默承受的。
②“我,变成了城市里一棵孤独的麦子”体现出“我”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与父母分离、独自生活等因素,产生孤独感。根据文中“那棵麦子在麦田的最边缘”“它无法和麦田中央的伙伴形成共鸣”可知,麦子在广袤田野里,虽然是群体生长,但那一株麦子在自然环境中相对独立,这种状态和“我”在城市中的孤独有相似之处。
③根据文中“我把自己锁在教室熬夜苦读的冬天,它也经历着数九寒天冰雪的倾轧。到我参加高考的那几日,它也正好交出了一年的收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名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