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 晏婴主张言论开放,而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两相对比,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C. 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超过《论语》和《孟子》。 D. 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但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关。 B. 墨子具有世界眼光,他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 C. 道家“和”的内涵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道家并不讨论人际和谐,而是重在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 D. 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守中致和”观点的一项是( ) A.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B.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C.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D.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 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先秦诸子“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孔子提出的“和”是在周代礼制前提下的,主“仁”而言“和”,他将“和”纳入礼制体系中,强调社会等级规范。 ②墨子反对周代礼制文化,他主张的“和”是“兼爱”,是“上下调和”,强调齐心协力实现和睦稳定的社会。 5. ①借鉴儒家“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各国尊重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坚持合作,不搞对抗。 ②借鉴墨家的“兼爱”思想,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反对侵略,国与国之间平等交流,从而形成和谐安定的局面。 ③借鉴法家的法治观念,有利于世界各国尊重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④借鉴道家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类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维度阐释了中华文明中“和”的思想传统。材料一聚焦先秦诸子,揭示儒、墨、法、道四家对“和”的多元诠释:孔子以“礼”节制“和”,墨子主张“兼爱”促和,韩非强调法治维和,道家则将“和”提升至宇宙秩序层面。材料二立足当代,将“守中致和”的辩证思维拓展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智慧,凸显中华文明和平性的现代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A.“唯一原则”错误。结合原文“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可知,应是“最高原则”。 B.“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错误。结合原文“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可知,原文对比晏婴和孔子对“和”的理解,只是为了强调两者的不同,并没有“彰显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的相关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