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点“暮春咏归”表达的玄远及孔子“与点”的含混,让后世对此的理解分歧不断。 与绝大多数章节的只言片语不同,《侍坐》章有戏剧化的场景,结构首尾完整,形象鲜明,文学性较强,雕饰加工痕迹明显。一般认为《侍坐》章的对话发生在孔子晚年归鲁时期,公元前483年,孔子结束了颠沛的周游列国的生涯而归鲁,专心从事教育。这一年孔子70岁,子路61岁,曾点大概50岁,冉有40岁,公西华27岁。《侍坐》章的排列方式体现了“以长为先”的礼教思想。 东汉王充在《论衡·明雩》中提出祭祀祈雨说,通过对文字的训诂,来推究原意,这种理解的背后是汉儒对政治秩序的渴望。到汉魏之际,周生烈的“善点独知时”说为后世学说开启了二条道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沿着“乐道”一路,进一步神话圣贤,曾点之志被说成体悟了充盈于天地间的天理;另一类人则紧扣“时世”二字,谓孔、曾消极遁世,这种解法克服了神化孔门的弊端,却又矮化了孔门。阐释往往不可避免被打上个人或时代印记,“我注六经”在不经意之间变成了“六经注我”。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因与孔子相同的情势处境,思接千载,提出唐虞之世说,即曾点描绘的是一个尧舜气象的太平盛世图的社会缩影,是形象化的礼乐之治的盛世之图。这一观点最接近孔子“与点”意旨,达到了“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统一。 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人们在谈曾点之志时往往因孔子“与点”,从而将曾点的志等同孔子的志,上述诸种解法都犯了这种错误。 文本中“曾皙后”,而不是“使曾皙后”,可见曾皙是主动留下来的,明显有对自己志向表达获得孔子肯定的不解。我们可以推断,曾点之志与祭祀求雨、体悟德性、憧憬太平盛世的高雅都搭不上界,也不可能是表达遁世之趣。曾点言郊游,似乎答非所问,这一点他本人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对“述志”很不自信。但作为狂士的曾点,他追求一种惬意的生活,在形式上正合孔子理想世界中的个体状态,所以“与点”。 换言之,曾点描述的只是无志于社会民生的快乐本身,但触发了孔子埋藏心中的理想,孔子将这种行为上升到一种本质的把握,他的“与点”其实是“与”他的理想世界。在这一点上,孔子对曾点所言是一种有意误读,而《论语》编辑的旨趣也就是要传达这种误解之意。 《论语》是孔门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辑哀思孔子的纪念册,凡有孔子在场的情况,孔子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本章自然也不例外——一众弟子只是陪衬,文本重点是“与点”所表达的孔子志向。《论语》的编撰者有意借弹琴设置打破年齿序志的困扰,将曾点述志置于三者之后,并以孔子的“与点”强化曾点述志的意味。 曾点的描述与前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递进闭合的系统,曾点所言的诗性生活被理解为一种太平盛世的情态,美且乐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有在和平、富裕、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此抑或是《论语》编撰者之旨趣。 《侍坐》章加工痕迹明显,它通过四个学生的论志与孔子的“与点”,集中反映了孔子反对战争,向往经济富足、文明昌盛、人民自由的太平盛世,以及对这一理想无法实现的感伤。 (摘编自陈志扬《曾皙言志的真义与孔子“与点”的真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昏侯墓出土的“曾皙言志”简有七个字不同于现代通行文本,说明《论语》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 B. 虽然古人普遍把“浴乎沂”的“浴”解释为洗澡,但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北方三月天气寒冷,不适合在河中洗澡。 C.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而《论语》其他章节却没有文学性,这表明《侍坐》章的真实性存疑。 D. 由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表达得玄远、含混,历代学者对它的理解存在分歧,材料二列举了古人两种意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把“曾皙言志”简中“容”读为“颂”,与后文中“风(讽)”相呼应,且契合孔子“为国以礼”的主张。 B. 从材料一论述可知,在分析出土的古文字时,如果遇到不见于字书的字,学者可以分析该字的声旁,利用通假关系作出推断。 C. 材料二指出,孔子对曾点所言之志有所误解,曾点追求 只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孔子却理解成曾点追求太平盛世。 D. 材料二强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主角是孔子,而不是曾皙,该章意在通过学生言志来展现孔子之志。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将“ ”读为“滂”,是从语音和语意两个角度综合考虑得出来的,论证严谨。 B. 材料一将“归”视为“馈”的通假字,《诗经·那风·静女》“自牧归荑”可以作为例证。 C. 材料二分析古人的不同观点时,指出其受到时代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认识深刻全面。 D.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对《侍坐》章的理解,再对比分析,最后做出总结。 4. 两则材料都解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但解读的方法有同有异,请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 件 契诃夫 那是夜里三点钟。邮差已经完全做好上路的准备,等着车夫在一辆刚刚赶过来的三套马车上装完邮件。有一个带着睡意的收发员坐在他那张类似柜台的桌子旁边,正在填写一张表,嘴里说着: “我有个外甥,是个大学生。他要到火车站去。那么你,伊格纳捷耶夫,就让他坐在你这辆三套马车上,把他带去吧。虽然运邮件是不准带客的,哎,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与其为他花钱另雇马车,还不如让他不花钱搭这班车去的好。” 在邮局门外,可以看到一辆三套马车的黑轮廓。这辆装着邮袋的敞篷马车像是一团黑东西,马车旁边有两个黑人影在懒洋洋地走动,一个是大学生,手里提着箱子,一个是车夫。邮差伸手按一按邮袋,把长刀放在上面,跳上马车。大学生游移不定地跟着他爬上去,胳膊肘无意中碰到邮差,就胆怯而客气地说:“对不起!”车夫一只手提起缰绳,整理一下身子底下的座位。 马车吱吱嘎嘎响,走动了,马车夫略微欠起身子,对那匹不安稳的拉边套的马抽了两鞭子,那辆三套马车就发出闷声闷气的辘辘声,顺着尘土飞扬的道路驶去。小城睡熟了。宽阔的街道两旁,净是黑魑魑的房屋和树木,一点灯火也看不见。布满繁星的天空中,这儿那儿伸展着一条条狭长的云,在不久就要露出曙光的地方,挂着一个窄窄的弯月。然而,为数众多的星星也好,显得很白的一弯新月也好,都照不亮夜晚的空间。这儿寒冷而潮湿,已经有秋意了。
展开余下试题大学生暗想,这个人没有拒绝带他上路,那他就要顾全礼貌,有必要跟这个人亲切地攀谈几句。他便开口说:“在夏天,这个时候天已经亮了,眼下却连曙光也看不到。夏天算是过去了!” 大学生瞧一阵天空,接着说:“甚至凭天空就可以看出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您瞧右边。您见到三颗星排成一条直线吗?那是猎户星座,只有九月间才会在我们这个半球的上空出现。” 邮差两只手揣在袖子里,脖子缩进大衣的衣领,衣领一直齐到耳边,这时候他一动也不动,也不看天空。显然他对猎户星座不感兴趣。他看惯了星星,大概早已看厌了。大学生沉默一阵,说: “天冷了!这时候本来该天亮了。您知道太阳几点钟升上来吗?” “什么?” “现在太阳几点钟升上来?” “五点多!”车夫回答说。 三套马车驶出城了。这时候道路两旁只能看见菜园的篱墙和孤零零的白柳。潮气慢慢飘来了。邮差的脖子越发缩进衣领里,大学生感到一股不舒服的凉气先是扑到脚边,然后爬上邮袋,爬上胳膊,爬上脸来。 马车走进一片树林去了。云杉的带刺的枝子不时抽打大学生的帽子,蜘蛛网粘到他脸上来。车轮和马蹄撞在露出地面的树根上,马车就像喝醉酒似的摇摇晃晃。 “顺着路当中走!”邮差生气地说,“干吗沿着路边走?我整个脸都给树枝刮伤了!靠右一点!” 可是这当儿差点出了祸事。马车突然往上一跳,仿佛抽筋似的,摇摇晃晃,紧跟着嘎吱一响,猛地往右边一歪,再往左边一倾,飞快地顺着林中小路飞驰。那几匹马不知害怕什么东西,狂奔起来了。在车轮的辘辘声和马车的尖叫声中,可以听见长刀滑下车去,碰着土地,当啷一响,后来,过了一会儿,马车后面不知有个什么东西发出两次闷闷的碰撞声。 马车飞出树林,来到旷野上,往右急转弯,带着一片响声跑过木桥,突然停住,像生了根似的。马车意外地停住,大学生又身不由己地往前一扑。 马车夫和大学生两人不住地喘气。邮差已经不在马车上了。他跟那把长刀、大学生的皮箱、一个邮袋,一块儿掉下车去了。 “站住!站住!”他的喊叫声从树林里传来,“该死的坏蛋!”他喊着,往马车这边跑来,他那含泪的声音流露出痛苦和愤恨,“天杀的,巴不得叫你咽了气才好!”他喊着,跑到马车夫跟前,对他抡拳头。 “全怪这匹拉边套的马!”马车夫用负疚的声音嘟哝说,一面整理着马脸旁边的马具,“该死的,这匹小马刚拉了一个星期的车。它跑得不坏,不过一下坡就要出事!先得在它脸上摸这么两三下,它才不会胡闹……站住!啊,鬼东西!” 马车夫收拾着那几匹马,然后到路上去找皮箱、邮袋、长刀。 等到这场惊吓过去,大学生觉得很好笑,兴致又来了。这还是他生平头一次在夜间搭邮车赶路。刚才经历到的颠簸、邮差的跌落、背上的疼痛,依他看来像是一场有趣的奇遇。他点上烟,笑着说: “我也差点摔下去,我甚至没有看见您是怎样掉下车的。” 邮差没有说话。 “您带着邮件坐车赶路很久了吗?”大学生问。 “十一年。” “哎哟!十一年来每天这样坐车赶路,一定经历过不少有趣的奇遇吧?” 他说完,等着邮差讲给他听,可是那一位却阴沉地不肯开口,把脖子缩进衣领去了。 这当儿天慢慢亮起来。弯月越来越白,下面横着一片云,像是一尊炮安在炮架上,云的底边微微发黄。不久,邮差的脸也可以看清了。那张脸上沾着露水而湿润,脸色灰白,神情呆板,跟死人一样,仿佛他仍旧觉得身上疼痛,仍旧生马车夫的气似的。 “谢天谢地,总算天亮了!”大学生说,“我浑身都冻僵了。我们不久就要到车站了吧?” “说真的,您太喜欢讲话了!”邮差皱起眉头,说,“难道您就不能闭着嘴赶路?” 大学生窘了,从此一路上再没跟他搭腔。 这辆三套马车路过一个庄园,大学生带着睡意阴郁地瞧着那些挂着窗帘的窗子。庄园里的生活是他熟悉的,他心想,窗子里一定有人在享受清晨最酣畅的睡眠,没听见邮车的铃声……大学生瞧着庄园附近一个发亮的池塘,想到那些鲫鱼和狗鱼居然能够在冷水里生活。 “外人不准搭邮车……”“邮差出人意外地发话了,“这是禁止的!既是禁止的,就不该坐上车来。……确实如此。固然,这跟我不相干,可是我不喜欢,也不希望有这种事。” “既然您不喜欢这种事,何不早说呢?” 邮差什么话也没回答,仍旧露出他那种不依不饶的愤恨神情。过了一会儿,这辆三套马车在火车站的出口处停下,大学生就道一声谢,下了马车。邮政列车还没开到。大学生一直站在小吃部里喝茶,直到那趟列车开来为止。邮差却把两只手揣在袖管里,脸上仍旧带着愤恨的神情,孤零零地在月台上走来走去,眼睛一直瞧着脚底下。 他在跟谁生气呢?跟人吗?跟贫穷吗?跟秋夜吗?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邮车即将出发的时候,收发员让邮差帮忙带着他的外甥去火车站,虽然这违反了规定,但是邮差还是答应了。 B. 文中的大学生彬彬有礼:在上车时,因不小心碰到邮差而道歉;在路上,为了顾全礼貌主动找邮差攀谈;下车时,向邮差道谢。 C. 拉车的一匹小马才拉一个星期的车,一进入树林,就立刻飞奔起来,导致邮差和一些物件跌落,马夫因此受到责备。 D. 马车从城里出发,经过树林、旷野和庄园,最后到达了火车站。到站后,大学生就进了小吃部喝茶,邮差则在月台上等待邮政列车。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意突出夜晚黑暗和湿冷的特点,如星星、新月“都照不亮夜晚的空间”,“这儿寒冷而潮湿”。 B. “凉气先是扑到脚边,然后爬上邮袋,爬上胳膊,爬上脸来”,运用比拟和排比的手法,描绘出凉气由下到上袭来的动态过程。 C. 小说中出现了四个人,而主要情节围绕着大学生和邮差展开,他们二人构成了一对矛盾,他们的互动推动了情节发展。 D. 本文采用全知的视角叙事,可以较为自由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文中多处描绘了大学生和邮差的心理活动。 7. 本文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人物对话,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8. 文中反复提到邮差生气,请简要分析他生气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牛十二犒师,曰:“寡君①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展开余下试题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文嬴②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③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襄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秦穆公,春秋之贤诸侯也。生平之失,惟贪烛之武东道主之言,而背晋;惑杞子、逢孙、杨孙之说,而袭郑。则皆利令智昏之所致耳。然自取败殽之后,素服郊次,深自怨艾,作悔过之誓。圣人序《书》,特列于百篇之末。日月之更,殆难以一眚掩矣。至其报恨王官④,封尸殽坻,成济河焚舟之功焉。其举人之周,与人之壹,天下称之。孟明之始败也,曰:“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及再败彭衙,三败取汪,犹不替孟明,因而增修国政,使赵成子闻声而知惧。 (节选自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注】①寡君:臣子对别国君主谦称本国国君。此处指郑穆公。②文嬴:晋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晋襄公嫡母。③寡君:指秦穆公。④王官: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南。秦、晋曾在此作战,秦军东渡黄河后,焚毁战船,以示与晋军决一死战,秦军战胜后,挥师殽山,收敛三年前阵亡将士的尸骨。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腆A敝B邑C为从者D之淹E居则具F一日之积G行则备H一夕之卫。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用作名词,远地,与《鸿门宴》中“此其志不在小”的“小”用法相同。 B. 辞,拒绝,与《阿房宫赋》中“辞楼下殿”的“辞”意思不同。 C. 厌,厌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D. “生平之失”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杞子掌管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想借此机会,与秦军里应外合,袭取郑国,于是派人向秦国作了报告。 B. 蹇叔反对秦军攻打郑国,在秦军将要出发之际,他通过与孟明及自己儿子的谈话,预测秦军将在殽山战败。 C. 晋国原轸主张讨伐秦军,于是晋军击败秦军,俘虏了秦国三位将领,文嬴却说服晋襄公释放了他们。 D. 孟明在殽之战中被击败,秦穆公将罪责揽在自己身上,后来孟明不负所望,在彭衙、汪地接连取得胜利。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 13. 材料一“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与材料二“殆难以一眚掩矣”,两句话语意相近,但所指不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①,刘项②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③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④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注】①周鼎:指周代的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②刘项:即刘邦和项羽。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谓。④牧童火:据《汉书·刘向传》记载,秦始皇葬于骊山,后有一牧童丢失羊,羊进入秦始皇的墓穴,牧童持火进入寻找,不小心将秦始皇的棺椁等烧尽。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运用了想象,写秦始皇东游时拿出九鼎,刘邦和项羽都引颈观看。 B. 第三句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他灭亡六国,“削平天下”,实在辛劳勤苦。 C. 第六句写函谷关外百姓反秦,“囚”字表明秦朝统治被推翻,皇帝被囚禁起来。 D. 第七、八句用秦始皇陵遭受牧童焚烧的典故,来警示后人,也照应了标题。 15. 本诗与《阿房宫赋》都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诗赋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弟子中子路个性鲜明,直率且自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自称,如有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占地极广,楼宇极高。 (3)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能从这面镜子中找到相似的事件,避免再犯相似的错误。古人在诗赋中也常常提到要“以史为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7.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 一项是( ) A.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砉然向然 B. 共其乏困 张良出,要项伯 C 失其所与,不知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范增数目项王 六王毕,四海一 18.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因其固然 B.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瓦缝参差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而听细说 D. 行李之往来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 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可使足民/树之以桑 B. 良庖岁更刀/夜缒而出 C. 越国以鄙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 籍吏民,封府库/燕赵之收藏 20. 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吾知也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莫之能御也 ④舆薪之不见 ⑤是折枝之类也 ⑥百姓之不见保 ⑦是寡人之过也 ⑧吾属今为之虏矣 ⑨灭六国者六国也 A. ①③④/②/⑤⑦⑨/⑥⑧ B. 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 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 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洪泽湖畔寻访古树,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间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甲]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乙]名“项里桐”。据传项羽出生在这棵树下,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青桐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青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 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据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槐树树身已被淤泥淹没六米多深,我们看到的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树干粗壮,二人才能将其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