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砚山县第一中学4月月考
高一语文
2025.4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促织》《变形记》《侍坐》《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充满智慧,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值得深入挖掘、认真汲取。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以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从哲学思想角度看,“《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易》以道阴阳”,蕴含丰富的宇宙哲学思想;等等。子部中,《道德经》以“道”为万物本体,以“德”为万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对”主义、“无为而无不为”为运动方式,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史部地理类《山海经》等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德义仁礼信”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集部汇集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古圣先贤重视系统性地总结自身或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比如,《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构想,《孟子》中“四端”“五行”及“尽心知性”“知性知天”的阐述,西汉王褒、严君平、扬雄“道德仁义礼”的体系构建,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可见,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进程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但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一些中外学者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框架下的中国哲学史叙述。当前,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一是积极利用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思考。比如,中国古代以《道德经》《庄子》抽象的“道”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学,等等。二是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存在的西化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起中国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贤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可以利用孔子等倡导的“中庸”理论,儒家经典确立的“尊师重教”“学以致道”“教学为先”“格物致知”等认知途径。三是对于道德哲学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儒、道、墨等诸子思想资料,构建“仁义礼乐”为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梳理归纳“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实践伦理。


浏览完整试题今天我们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材料二
我国古籍历史悠久、卷帙浩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在内容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新时代,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本义是指对人进行礼乐教化。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后来,孔子称赞周王朝“郁郁乎文哉”,指的就是文明教化成果斐然。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左传》中记载了子产拒绝用珍贵玉器来祭祀的故事,因为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怎么能用“天道”来影响和决定“人道”呢?人的主体性,就这样逐步确立起来,人文精神的内涵也随之越米越丰富。
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我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作为教化的起点,包含着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人格和尊严首先要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思想。同时,人文精神还要求在修身时把天性和修养结合在一起,只有把天性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修身要求个人高度自律、践行诺言。《论语》中说子路“无宿诺”,意思是子路践行诺言毫不迟疑,答应的事情就会立刻去办。
在个人对他人方面,人文精神要求包容。古人认为品行宽厚的君子,对于他人有一颗包容之心。《论语》记载,孔子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冷言冷语不以为忤,反而称赞老农是“隐者”。人文精神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个人对人类方面,人文精神提倡大爱。孔子认为,君子的核心品行是“仁”,而“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爱天下之人。这种对于全人类的大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人追求的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礼记》提到的“天下大同”,“天下大同”的前提是“天下为公”。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19日冯胜君《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做好人文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诸如“《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
B. 中国古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是古圣先贤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研读典籍,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中国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古圣先贤深邃的思想,而人文精神是中国丰富而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最重要方面。
D. 人文精神在强调修身时,不仅要求承认和尊重人格和尊严,还要求有机结合天性和修养,这样才称得上是君子,才是真正的修身。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孟子》中“四端”“玉行”的阐述,西汉王褒等入“道德仁义礼”的体系构建等哲学思想,都为我们研究古代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B. 《道德经》和《庄子》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展现那个时代关于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
C. 在新时代,我们只有从古籍入手,传承和弘扬好人文精神,做好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才能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D.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西周时期对人的教化和人自身的修养开始受到重视,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经、史、子、集四大类中国古籍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论证了儒家经典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大。
B. 材料一作者从再思考古圣先贤古籍、构建中国本位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利用古籍构建道德哲学三方面论述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C. 材料二从个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人类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人文精神强调修身、要求包容和提倡大爱,条理清晰。
D. 材料一、二均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用先贤的众多实践和理论成果,论证了古籍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 材料一作者指出中外学者存在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的现象有什么作用?
5. 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在新时期进行古籍研究的现实意义。
【答案】1. C 2. A 3. A
4. ①提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缺乏文化自信和中国本位意识的问题,破立结合,让论述更有针对性。②强调挖掘古籍中的哲学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史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 ①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③帮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史话语体系;④提高自身修养,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⑥促进国际间在人类共同命运大事上合作共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 .“最重要方面”错误,原文是“人文精神是重要方面”,没有说“最重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展现那个时代关于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错误,原文是“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缺少限定成分“一定程度上”。
C.“只有……才”错,原文是“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选项说法绝对化。
D.“西周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得到了强化”错误,原文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强化”,可知,人文精神得到强化是在春秋时期。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论证了儒家经典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大”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可知,应该是说明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根据“一些中外学者习惯于运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大量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西方哲学框架下的中国哲学史叙述”可知,中国哲学史却要用西方哲学史范式来书写,说明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存在缺乏文化自信和中国本位意识的问题,破立结合,让论述更有针对性。
根据“当前,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可知,强调挖掘古籍中的哲学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史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可见,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进程中,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可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丰富系统的哲学思想。
根据“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要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的意识。这既是我们书写中国本位‘中国哲学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可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根据“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可知,帮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史话语体系。
根据“新时代,我们要善于从古籍入手,做好人文精神的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个人对自身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修身……”可知,提高自身修养,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根据“人文精神要求彼此尊重个性差异,互相理解和包容,在此基础上和而不同、和睦相处,才能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可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根据“……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在发展、安全、气候等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大事上,国与国之间应该携手合作、同舟共济”可知,促进国际间在人类共同命运大事上合作共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月记
(日本)中岛敦
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屑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
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宿于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
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
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草丛中传来人声:“好险,好险。”
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
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
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
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
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
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唯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
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
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
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
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
诵完旧作,李征自嘲——
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
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
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
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居高自傲,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与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巅,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
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
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
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
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
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
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唯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
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展开余下试题(徐建雄译,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也有关爱之心。
B. 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
C. 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的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情感。
D. 小说以“人”变为“兽”为主要事件,再以“兽”展示被扭曲、压抑的“人”,引导读者探析“人”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征由少年得志到抑郁发狂,袁傪由途中遇虎到与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几段中一再出现突转,呈现一波三折之妙。
B. 小说描写李征化虎和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
C. 小说叙事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
D. 李征自恃清高,执念以诗文成名,终变猛虎,这是荒诞奇趣的现实主义;而其曲折的心路剖析却是一种浪漫主义。
8. 文中说:“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作为李征唯一 挚友,袁傪表现出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
9. 这篇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指向“异化”主题,请简要分析这两篇小说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6 B 7. D
8. 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
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
③他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既懂诗也了解友人。
④他听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
⑤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义的人。
⑥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
9. ①“异化”情节相同,“异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虫或者老虎。
②表现手法相同,“异化”都是通过作者大胆的想象、设定荒诞的情节来呈现的。
③人物“异化”后的表现相同,人物虽然都“异化”成虫或老虎,却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
【解析】
【导语】《山月记》以人化虎的魔幻叙事,深刻探讨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中岛敦通过李征的异化悲剧,揭示了理想与现实、清高与妥协的尖锐矛盾。小说以“兽性吞噬人性”的意象,展现主人公在自尊与自卑夹击下的灵魂撕裂。与《变形记》相似,作品通过变形外壳直指现代人的存在焦虑,在荒诞中投射出对人性本质的哲学思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最后心安理得”错误。根据原文“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可知,这里的“或许”只是一种假设,并非他已经心安理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李征自恃清高……这是荒诞奇趣的现实主义;……却是一种浪漫主义”错误。李征自恃清高执念以诗文成名终变猛虎这一情节充满奇幻色彩,人变成老虎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属于荒诞奇幻的情节,是浪漫主义的体现;而他对自己心路的剖析,如“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是对自己内心矛盾和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属于现实主义的表现。这里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判断弄反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可知,袁傪和李征多年不见,但是他听到李征的声音,仍旧能辨出是友人的声音,可见他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
②根据原文“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可知,常人遇虎退避,袁傪却立在道旁与虎对话,可见他相信这就是友人的声音,足见他对友人充分信任。
③根据原文“袁傪命人执笔记录……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可知,袁傪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说明他既懂诗,也了解友人。
④根据原文“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道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可知,袁傪听到李征的遭遇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为友人洒泪,表明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⑤根据原文“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执笔记录”可知,袁傪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可见他是重情重义之人。
⑥根据原文“监察御史袁傪”“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可知,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表现手法和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从情节上看,《变形记》讲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而本文的主人公李征也是在深夜变成了一只猛虎,“异化”主人公都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人变成了虫或者老虎。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两篇文章中的“异化”都是通过作者的非传统、反传统的方式构建了一个悖谬、荒诞、非理性的事件,以此来映射出现实世界的异化。
③从人物形象看,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异化”成虫,但保留了人的思想和内心的善良、责任;本文主人公李征身变猛虎后又请求朋友帮忙照料妻儿,可见他对妻儿还有关爱之心,又让友人到百步外的小丘,害怕伤到友人,内心还是善良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谁楚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云南省文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