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2分,共22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水边快乐游玩,在求雨坛上吹风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⑦.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⑧. 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沂、雩、坼、乾坤、鉴。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称为“四美”,然而在人生中往往“四美难并”。《游园》中杜丽娘不由感叹“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 【答案】 ①. 良辰美景奈何天 ②. 赏心乐事谁家院 ③. 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而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辰、赏、率。 二、文言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3.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比及三年:等到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仁爱 C. 乃中《经首》之会:合乎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D. 宗庙之事,如会同:至于 吾与点也:赞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应该解释为“吝啬”。句意:百姓都认为您吝啬啊。 故选B。 4.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B.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D.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本题要求选出“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A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顺承。B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对。C项,其:代词,其:那/其: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项,焉:疑问代词,哪里/焉:语气词,可不译。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 一项是( )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然后从而刑之 ④然后驱而之善 A. 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 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浏览完整试题C. 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 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 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些;③④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故选D。 6.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鼓瑟希 B. 为长者折枝 C. 技盖至此乎 D. 若不阙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通假现象的能力。 A.“希”通“稀”,本意是稀疏,引申为稀少。 B.“枝”通“肢”,肢体。 C.“盖”通“盍”,何,怎么。 D.无通假现象。 故选D。 7.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行有余力(做) 吾道一以贯之(学说、主张) B. 非尔所及也(比得上) 轻裘(皮衣) C. 敝之而无憾(用坏) 冕衣裳者(戴礼帽) D. 见之,虽少,必作(站起来) 过之,必趋(快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及”,做到。句意为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故选B。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 吾与点也 与:赞成 C. 夫子喟然叹曰 喟:叹息 D. 如会同,端章甫 端:礼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名词做动词,穿着礼服。 故选D。 9. 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夜缒而出,见秦伯 A. 今急而求子 B.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吾恂恂而起 D. 黑质而白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而,连词,表修饰。 A项,“今急而求子”意思是:如今情况紧急了才求助于你。而,连词,表顺承。 B项,“朝济而夕设版焉”意思是: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而,连词,表转折。 C项,“吾恂恂而起”意思是: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而,连词,表修饰。 D项,“黑质而白章”意思是: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子婴为相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②④/③/⑤/⑥ C. ①/②④/③⑥/⑤ D. 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动词,做;②④介词,替;③动词,是;⑤介词,被;⑥句末语气词,呢。 故选B。 11.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 何厌之有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A项,“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郑伯”是“言” 状语,应在“言”的前面。 B项,“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语意上,“何厌”是“有”的宾语,应在“有”之后。 C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君”是“有益”的状语,应在其前面。 D项,“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语意上“于晋”是“无礼”的状语,应在其前面。 故选B。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1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 视为止,行为迟(被动句) C.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展开余下试题A项,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正确。 B项,“为”解释为“因为”,“为”的后面省略了“之”(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句意为:视力因为它而停止,动作因为它而缓慢下来。所以是省略句,不是被动句,错误。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于硎新发”,正确。 D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庖丁”,补充上是“(庖丁)提刀而立,(庖丁)为之四顾”,正确。 故选B。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3. 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三子者出,曾皙后 ③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⑤弱固不可以敌强 ⑥然后从而刑之 ⑦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 ①④⑤/②⑥⑧⑨/③⑦⑩ B. ①④⑤⑩/②⑥⑧⑨/③⑦ C. ①④⑤/③⑩/⑦/②⑥⑧⑨ D. ①③④⑤⑩/②⑥⑧⑨/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这里指小相、大相。句意: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②后,名作动,走在后面。句意: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③远,形作动,远离。句意: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 ④肥甘,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句意: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 ⑤弱、强,形作名,弱的国家、强的国家。句意:弱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跟强的国家为敌。 ⑥刑,名作动,用刑法处置。句意: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 ⑦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句意:大王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⑧树,名作动,栽种。句意:在五亩宅的空地上栽上桑树。 ⑨王,名作动,称王。句意: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称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⑩第一个老,形作动,尊敬。句意: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 ①④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③⑩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⑥⑧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故选C。 1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一致的一项是( ) A. 头发上指 常以身翼蔽沛公 B. 籍吏民,封府库 间至军中 C. 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沛公欲王关中 D.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其次是要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 A项,“上”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上”;“翼”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项,“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登记在册”;“间”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从小路”。 C项,前一个“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为王”;后一个“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称王,做王”。 D项,“善”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友善、交好”;“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活命”。 故选A。 【点睛】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 1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 D. 阙秦以利晋 阙:失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D项,解释错误,“阙秦以利晋”意思是:损害秦国来得到有利于晋国的局面。“阙”,使动用法,使……受损。 故选D。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而不王者 B. 树之以桑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A、B、C三项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王:为王;B项,树:种植;C项,衣:穿);D项,申,动词,反复陈述,无活用现象。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此题A项,名词作状语。 17. 下列句中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从之。辞曰 辞:推辞 B. 许之 许:答应 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赏赐 D.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不正确的一项”。选项中,C项中,“赐”应该解释为“恩惠”,答案为C 项。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来/连词,因为; 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 C.均为连词,假如; 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 故选C。 三、现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展开余下试题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记录与超越》)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文学的功能在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B. 在中世纪,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从总体上来说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C. 晚明时期,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所以吴越名流不再需要梦幻的作品。 D.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的诞生,既是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一种表现。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想了解十八世纪以前宗教和权贵对文学 束缚及影响,《荷马史诗》应是可供参考的书目。 B. 文学作品的内容无须都要获得理性的证明,其中超越现实的创作往往能给予读者心理上的和解和满足。 C. 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受到欧洲文学变革的影响,过分强调文学的作用,放大了文学的功能。 D. 小说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取得重要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21. 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作品不是以反映“世俗生活”或“个人经验”为主一项是( ) A. 薄伽丘的《十日谈》 B.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C.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D.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答案】19. B 20. D 21. C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可知,原文说的是“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并没有说“文学在不同时代承担的社会职能从来都是不一样的”。 C.“政治空间有相当的自由度,所以吴越名流不再需要梦幻的作品”错误。由原文“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可知,原文说的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而不是“不再需要梦幻的作品”。 D.“也是文学神秘性消解一种表现”错误。由原文“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可知,原文说的是“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文学概念的诞生”不是“文学神秘性消解的一种表现”。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故选D。 【21题详解】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