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6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3月高一联考
语文试题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从分子到药物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影响世界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收录。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我国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这个会议的第一个发言人,我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这一报告在1982年公开发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而在全球,目前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占全球比例的90%。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其中,“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


浏览完整试题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说。
在中国乃至全球,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家喻户晓。半个世纪以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了世界。
而屠呦呦却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屠呦呦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也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在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项原创,更折射出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他们对于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廖福龙说。
毋庸讳言,历经半个世纪,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找出青蒿素作用机理,破解其耐药性,以及如何扩大青蒿素类药物的适应症。”廖福龙说。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摘编自付丽丽《消除疟疾,“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科技日报》2022年4月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开始为了研究抗疟药物,屠呦呦收集了上千个方药,并从其中上百个方药中提取药物,但是这些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并不明显。
B. 屠呦呦和同事们从青蒿这一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中找到了突破口,并且勇敢地做临床试药志愿者,结果证明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明显。
C. 当前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中国也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这些奇迹完全是依靠青蒿素神奇的医疗效果而实现的。
D. 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团队查阅大量的文献,后来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了启发,说明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丰富广博。
B. 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抗疟药,直到70年代才有了重大突破,又经过80年代,直至到21世纪,对青蒿素 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C.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这既体现了科学家淡薄名利的精神,也充分肯定了国家制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D. 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是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并不清楚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这说明科学家们过去对青蒿素的研究能力不足。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别用了“我”“我们”两种人称,以此来说明在“青蒿素”的发现研究过程中既有个人的发挥,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B. “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指出了“青蒿素”的成功让中医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C. 材料二多次引用了同事的话,不仅总结了“青蒿素”研究发现的重大意义,还说明了对“青蒿素”的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入。
D.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的数字,有的记录了青蒿素研究的时间节点,有的统计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数据,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4. “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是“青蒿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 通过阅读有关“青蒿素”研究历程,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有关科学发现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后来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展开余下试题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的被人玩弄着,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只有疲倦,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节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文本二:
【午后二时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①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慧 (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新 (苦笑)是做么?
觉慧 (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新 (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慧 (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
【远处忽然响起鞭炮声,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人们的喧嚣声。】
……
【午夜后二时光景,依然在那间洞房里。贺喜的亲友已散去,屋内只剩下一对新人。】
觉新 (望望珏,又转身长叹)唉!
【走近窗前,打开一扇窗,屋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外面杜鹃在湖滨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又消歇了。】
瑞珏 (怯怯地向四面觑视,露出期待抚慰的神色,一种孤单的感觉袭进她的心里。)哭了多少天,可怜的妈,把你的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哦,这真像押着宝啊,不知他是浅薄,是温厚;也不管日后是苦,是甜……
觉新 (同情地)这个人也,也可怜,刚进门,就尝着了冷淡!就是对一个路人,都不该这样。(犹豫)我还是该回过头去吧?
瑞珏 (无望)这屋里好冷,妈,我说过,我不愿意嫁,(哀痛地)接我回去!
觉新 (冷冷地端详着她)怎么她在那儿不动,一个纸糊的美人!我不,决不和这个女孩一道。
【夜半湖上传来杜鹃的欢叫,非常清脆的声音,跳动着生命的活泼。】
觉新 (闪出一丝笑容)啊,这是杜鹃,耐不住寂寞,歌唱在春天的夜晚。
瑞珏 (含着天真的喜悦)啊,什么鸟,叫得这样好?怎么一会儿,我的心好暖!
【两人目光相遇,刹那间愣住。又各自低头转身。】
觉新 (惊愕地)那纸糊的美人,可她的眼睛分明放着光。
瑞珏 (回望着他,焦灼而怜悯地)为什么又皱起眉头?这个人像永远过着秋天,可怜,心里不知藏满多少忧愁!
【忽然床下砰唧一声,有了响动。】
觉新 (到床边)谁呀?出来!
【床下爬出一个穿袍子马褂,却满脸泥污约有十三四岁的孩子,狼狈地站起来。】
觉新 (才看出)四弟。
觉英 (扫兴地)可憋死我了!(指他们)你们真成,半天一点动静都没有。
觉新 谁叫你跑到床底下藏着?
觉英 陈姨太!②(狡猾地)她说在床下面就听得见天上牛郎织女打喳喳。
【床下的声音:(缓悠悠地)能出来了吗?床下蠕蠕爬出一个穿绛紫色袍子的小孩,年约八九岁。两人又生拉活扯地从床下拖出一个孩子,只有六七岁,脸睡得红喷喷的,眼还没有睁开。】
觉英 (没轻没重地)起来!快起来!
瑞珏 别拉他,别这样拉他!(连忙蹲下去扶起,轻轻拍着还在揉眼睛的孩子,衷心的喜悦,温和地抚爱着)醒了!醒了!呃一(不觉望望新)
觉新 (在一旁望着珏,逐渐发觉她的可爱,连忙喊道)六弟,六弟。
……
【黄妈(仆人)赶着孩子们唠唠叨叨地走出侧门。】
觉新 (仿佛抱歉地)我们家的孩子真多!
瑞珏 (出她的意外,愣了一下,诚挚地)我,我喜欢!
【湖边杜鹃一声声酣快地低唱。】
瑞珏 (望新,谛听)这是什么叫?
觉新 (渐渐觉得她可亲)杜鹃。这外面是一片湖,湖边上有梅花。
瑞珏 (扶了窗槛向外望,天真地)多好的梅花啊,像一大片雪。
觉新 (也跟过去)嗯。(忽然)你,你喜欢梅么?
瑞珏 (感到一阵强烈的快乐,声音几乎是抖抖地)我喜欢。(羞怯地回过头望着床)
觉新 (立刻走到床前,向帐檐凝了一刻,回头)你绣的?
瑞珏 (低头腼腆地)嗯。
觉新 (不由得低声称赞)好。
【明月如画,杜鹃轻快响亮地在湖滨时而单独,时而成双,又时而一先一后地酣唱。】
(节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注]①觉慧:觉新三弟,大胆、正直、乐观的进步青年,富有反抗性。②陈姨太:高老太爷(觉新祖父)的姨太太,受尽压迫而性格扭曲。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觉新在……命运便决定了”,交代觉新家庭背景,根深蒂固的“长子文化”是形成觉新性格的重要原因。
B. 文本一中父亲以“拈阄”决定儿子的婚事,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地祷告”,表达作者对封建家庭中神权主导一切的迷信观念的批判。
C. 文本二中的舞台说明,如“鼓动地”“同情而兴奋地”“沮丧地”刻画人物在对白过程中的情态,表现人物或激情、或沉闷的性格。
D. 文本二中瑞珏的台词“这个人像永远过着秋天”,蕴含丰富的潜台词,表现觉新忧郁、深沉、缺乏活力的形象特点。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交代觉新的家庭身份和面对不能自主婚事时复杂、痛苦的心理,展现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
B. 文本二增加觉慧这一形象,“忧郁、沉闷” 觉新与“热血、爽直”的觉慧性格截然不同,此处戏剧冲突更突显主人公性格。
C. 文本二使用大量旁白,充分表现觉新、瑞珏两位在新婚之夜初次相见的年轻人的复杂、微妙心绪,体现他们情感变化过程。
D. 文本二使用个性化语言,如“可憋死我了”体现孩子 憨顽;也使用雅致语言,如“明月如画”“杜鹃声声”烘托诗意氛围。
8. 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中多次出现“杜鹃啼叫”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设置该场景的作用。
9. 小说和戏剧选文部分都着力塑造“觉新”这一形象,但因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猹,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展开余下试题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节选自《左传·哀公元年》)
材料二:
居二年,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越大夫种曰:“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请贷,吴王欲与,子胥谏勿与,王遂与之,越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与逢同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王乃大怒,日:“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吴A不如B过C而越大D于少康E或将F丰之G不H亦难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名词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中的“妻”用法不相同。
B. 之,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用法相同。
C. 止,制止,与《庖丁解牛》“视为止”中的“止”意思不相同。
D. 数,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国曾经在夫椒被越国打败,后来在槜李报了仇,并且攻入了越国,迫使越国派人向吴国求和。
B. 少康励精图治,善用计谋,最终消灭了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 功业,并将被敌人抢走的旧物拿回。
C. 伍子胥没有说服吴王,反而遭到了太宰嚭等人的诽谤,最后吴王因认为他托子于鲍氏,便赐剑让他自杀。
D. 越王勾践能够亲近臣民,施布恩惠,不同时吃两样有滋味的好菜,最后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打败了吴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2)臣观吴王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14. 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伍子胥劝谏吴王一事,但是劝谏内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安文山居
陆宰
谁道山居恶,山居兴味长。
水声喧枕席,山色染衣裳。
日馔溪鱼小,时挑野菜香。
昨闻新酿熟,还许老夫尝。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诗人自问自答,意在表明诗人内心对山居生活兴味盎然。
B. 枕边能够聆听山涧潺潺的流水声,显得十分悦耳,并无喧哗之闹。
C. 诗人自家酿的新酒已经熟了,已经答应年老者来共同品尝这山中佳酿。
D. 全诗意趣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些相似,可见“随地而安”之意。
16. 这首诗具有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是儒家的重要观念,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一诗中有两处地方对女子的美貌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的“东风”多是指春风,常常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惟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粱。①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②围绕“非遗新韵”为主题,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④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⑤为全球华人带来饱含非遗魅力的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 甲 )。以庆阳剪纸为例,当非遗剪纸与全息投影技术相遇,传统窗花在虚拟空间绽放出三维立体形态,令人 A 。细腻的剪纸线条被赋予了生命,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有《千里江山图》的双面绣,针脚细密处不足半毫米,这种 B 的技艺已经传承千年,其以线为笔、针为墨,凭借着细致入微的刺绣工艺,传承着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
本届春晚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不断探索( 乙 )。小品《借伞》以经典民间传说为灵感源泉,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在充满趣味的情节中传递美好祝福。其中的核心道具——西湖绸伞,由非遗传承人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非遗元素,尽显匠心独运。这种从内容到道具全方位的非遗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节目《笔走龙蛇》更是 C ,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 丙 ),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人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晚是一场浩大的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18.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指明文中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学研究需要做到潜心贯注,往往呈现出一种忘我投入、心无旁骛的状态。那么,科学家还需不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让公众了解科学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强基”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