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7  2025-08-05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3月高一联考
语文试题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专业研究者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从分子到药物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随后,我们赴海南对疟疾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振奋人心:病人症状迅速消失!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我们研究进展的第一步。我们随即转向第二步:将这个天然分子变为药物。
影响世界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1977年在《科学通报》发表,并迅速被《化学文摘》收录。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赞助的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我国关于青蒿素及其抗疟性的几个报告引起热烈反响。作为这个会议的第一个发言人,我作了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随后这一报告在1982年公开发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疗效开始引起世界关注。1986年,青蒿素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2021年6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从20世纪40年代每年报告约3000万疟疾病例到如今完全消除,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而在全球,目前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占全球比例的90%。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其中,“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


浏览完整试题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所治愈的疟疾患者不计其数。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说。
在中国乃至全球,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家喻户晓。半个世纪以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了世界。
而屠呦呦却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屠呦呦同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廖福龙也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医药在国际医疗健康领域中的一项原创,更折射出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他们对于国家任务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廖福龙说。
毋庸讳言,历经半个世纪,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找出青蒿素作用机理,破解其耐药性,以及如何扩大青蒿素类药物的适应症。”廖福龙说。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摘编自付丽丽《消除疟疾,“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科技日报》2022年4月5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开始为了研究抗疟药物,屠呦呦收集了上千个方药,并从其中上百个方药中提取药物,但是这些提取物的抗疟效果并不明显。
B. 屠呦呦和同事们从青蒿这一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中找到了突破口,并且勇敢地做临床试药志愿者,结果证明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明显。
C. 当前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中国也通过了消除疟疾认证,这些奇迹完全是依靠青蒿素神奇的医疗效果而实现的。
D. 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团队查阅大量的文献,后来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了启发,说明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丰富广博。
B. 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抗疟药,直到70年代才有了重大突破,又经过80年代,直至到21世纪,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C.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这既体现了科学家淡薄名利的精神,也充分肯定了国家制度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D. 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是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并不清楚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这说明科学家们过去对青蒿素的研究能力不足。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分别用了“我”“我们”两种人称,以此来说明在“青蒿素”的发现研究过程中既有个人的发挥,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B. “这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指出了“青蒿素”的成功让中医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C. 材料二多次引用了同事的话,不仅总结了“青蒿素”研究发现的重大意义,还说明了对“青蒿素”的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入。
D.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大量的数字,有的记录了青蒿素研究的时间节点,有的统计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数据,体现了说明的准确性。
4. “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是“青蒿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 通过阅读有关“青蒿素”研究历程,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有关科学发现的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①青蒿素的研究离不开团队协作,从查阅文献、做志愿者、分离提纯都是团队在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其他单位的协作;②青蒿素的研究传承了中国传统医药,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5. ①科学发现的背景;②科学发现的重要节点;③科学发现的发展历程;④科学发现的成就意义。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及其对全球疟疾防治的重大贡献。材料一以屠呦呦的第一人称视角,生动描述了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传统中医药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方法的结合。材料二则从宏观角度总结了青蒿素的全球影响,并突出了“青蒿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文章结构清晰,既有具体的研究细节,又有宏观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现了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伟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这些奇迹完全是依靠青蒿素神奇的医疗效果而实现的”错误。由原文“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半。其中,‘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可知,这些奇迹青蒿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完全是依靠青蒿素。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说明科学家们过去对青蒿素的研究能力不足”错误。“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是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并不清楚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只能说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较为复杂,难以研究清楚,并不能就此说明科学家们过去对青蒿素的研究能力不足。事实上,科学家们在青蒿素的发现、应用以及进一步研究上都取得了很多成果,为抗击疟疾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中医药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错误。这句话只能说明作为中医药研究成果的青蒿素已经被世界认可,但不能说明中医药被世界认可。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可知,从查阅文献、做志愿者、分离提纯都是团队在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其他单位的协作,所以,青蒿素的研究离不开团队协作。
②《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素的记载让屠呦呦很受启发,于是改变提取方式,这是对中医古籍知识的传承与运用。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创新,如改变提取方式,从通常的加热提取改为低温提取,保存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使抗疟效果大幅度提升;在得到青蒿提取物后,进一步通过分离提纯技术,成功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后来又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了青蒿素抗疟的多靶点学说,在揭示青蒿素抗疟深层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说明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研究成果。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介绍科学发现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材料一提到“疟疾威胁人类健康长达数千年。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抗药性的出现,疟疾重新开始肆虐,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屠呦呦团队开始了抗疟药的研究。
②结合“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因此考虑改为低温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得到了抗疟的有效成分”“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可知,文章介绍了在研究青蒿素过程中科学发现的重要节点。
③详细阐述研究的具体步骤、采用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屠呦呦团队在研究青蒿素时,先是收集了大量方药,挑选、提取并测试抗疟效果,进展甚微;之后从古籍中得到启发,改变提取方式,将提取物分类,最终得到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还包括确定青蒿素分子立体结构、研究其抗药性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
④说明科学发现取得的具体成果以及对相关领域和社会的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成为我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一类新药,还治愈了不计其数的疟疾患者,使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后来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结婚仪式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这几天他又像傀儡似的被人玩弄着,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只有疲倦,贺客散去以后,他却不能够忘掉一切地熟睡了,因为在他的旁边还睡着一个不相识的姑娘。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节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文本二:
【午后二时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①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慧 (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新 (苦笑)是做么?
觉慧 (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新 (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慧 (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
【远处忽然响起鞭炮声,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人们的喧嚣声。】
……
【午夜后二时光景,依然在那间洞房里。贺喜的亲友已散去,屋内只剩下一对新人。】
觉新 (望望珏,又转身长叹)唉!
【走近窗前,打开一扇窗,屋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外面杜鹃在湖滨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又消歇了。】
瑞珏 (怯怯地向四面觑视,露出期待抚慰的神色,一种孤单的感觉袭进她的心里。)哭了多少天,可怜的妈,把你的孩子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哦,这真像押着宝啊,不知他是浅薄,是温厚;也不管日后是苦,是甜……
觉新 (同情地)这个人也,也可怜,刚进门,就尝着了冷淡!就是对一个路人,都不该这样。(犹豫)我还是该回过头去吧?
瑞珏 (无望)这屋里好冷,妈,我说过,我不愿意嫁,(哀痛地)接我回去!


展开余下试题觉新 (冷冷地端详着她)怎么她在那儿不动,一个纸糊的美人!我不,决不和这个女孩一道。
【夜半湖上传来杜鹃的欢叫,非常清脆的声音,跳动着生命的活泼。】
觉新 (闪出一丝笑容)啊,这是杜鹃,耐不住寂寞,歌唱在春天的夜晚。
瑞珏 (含着天真的喜悦)啊,什么鸟,叫得这样好?怎么一会儿,我的心好暖!
【两人目光相遇,刹那间愣住。又各自低头转身。】
觉新 (惊愕地)那纸糊的美人,可她的眼睛分明放着光。
瑞珏 (回望着他,焦灼而怜悯地)为什么又皱起眉头?这个人像永远过着秋天,可怜,心里不知藏满多少忧愁!
【忽然床下砰唧一声,有了响动。】
觉新 (到床边)谁呀?出来!
【床下爬出一个穿袍子马褂,却满脸泥污约有十三四岁的孩子,狼狈地站起来。】
觉新 (才看出)四弟。
觉英 (扫兴地)可憋死我了!(指他们)你们真成,半天一点动静都没有。
觉新 谁叫你跑到床底下藏着?
觉英 陈姨太!②(狡猾地)她说在床下面就听得见天上牛郎织女打喳喳。
【床下的声音:(缓悠悠地)能出来了吗?床下蠕蠕爬出一个穿绛紫色袍子的小孩,年约八九岁。两人又生拉活扯地从床下拖出一个孩子,只有六七岁,脸睡得红喷喷的,眼还没有睁开。】
觉英 (没轻没重地)起来!快起来!
瑞珏 别拉他,别这样拉他!(连忙蹲下去扶起,轻轻拍着还在揉眼睛的孩子,衷心的喜悦,温和地抚爱着)醒了!醒了!呃一(不觉望望新)
觉新 (在一旁望着珏,逐渐发觉她的可爱,连忙喊道)六弟,六弟。
……
【黄妈(仆人)赶着孩子们唠唠叨叨地走出侧门。】
觉新 (仿佛抱歉地)我们家的孩子真多!
瑞珏 (出她的意外,愣了一下,诚挚地)我,我喜欢!
【湖边杜鹃一声声酣快地低唱。】
瑞珏 (望新,谛听)这是什么叫?
觉新 (渐渐觉得她可亲)杜鹃。这外面是一片湖,湖边上有梅花。
瑞珏 (扶了窗槛向外望,天真地)多好的梅花啊,像一大片雪。
觉新 (也跟过去)嗯。(忽然)你,你喜欢梅么?
瑞珏 (感到一阵强烈的快乐,声音几乎是抖抖地)我喜欢。(羞怯地回过头望着床)
觉新 (立刻走到床前,向帐檐凝了一刻,回头)你绣的?
瑞珏 (低头腼腆地)嗯。
觉新 (不由得低声称赞)好。
【明月如画,杜鹃轻快响亮地在湖滨时而单独,时而成双,又时而一先一后地酣唱。】
(节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注]①觉慧:觉新三弟,大胆、正直、乐观的进步青年,富有反抗性。②陈姨太:高老太爷(觉新祖父)的姨太太,受尽压迫而性格扭曲。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觉新在……命运便决定了”,交代觉新家庭背景,根深蒂固的“长子文化”是形成觉新性格的重要原因。
B. 文本一中父亲以“拈阄”决定儿子的婚事,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地祷告”,表达作者对封建家庭中神权主导一切的迷信观念的批判。
C. 文本二中的舞台说明,如“鼓动地”“同情而兴奋地”“沮丧地”刻画人物在对白过程中的情态,表现人物或激情、或沉闷的性格。
D. 文本二中瑞珏的台词“这个人像永远过着秋天”,蕴含丰富的潜台词,表现觉新忧郁、深沉、缺乏活力的形象特点。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交代觉新的家庭身份和面对不能自主婚事时复杂、痛苦的心理,展现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
B. 文本二增加觉慧这一形象,“忧郁、沉闷”的觉新与“热血、爽直”的觉慧性格截然不同,此处戏剧冲突更突显主人公性格。
C. 文本二使用大量旁白,充分表现觉新、瑞珏两位在新婚之夜初次相见的年轻人的复杂、微妙心绪,体现他们情感变化过程。
D. 文本二使用个性化语言,如“可憋死我了”体现孩子的憨顽;也使用雅致语言,如“明月如画”“杜鹃声声”烘托诗意氛围。
8. 文本二的舞台说明中多次出现“杜鹃啼叫”的场景,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设置该场景的作用。
9. 小说和戏剧选文部分都着力塑造“觉新”这一形象,但因文本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烘托氛围,闹洞房的宾客散去后的午夜,以杜鹃的声声啼叫衬托夜的寂静,也有利于营造或压抑、或轻快的氛围;
②外化人物心理,“杜鹃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是人物压抑、孤独内心的体现,“杜鹃轻快响亮地酣唱”展现人物欢快、甜蜜的内心;
③推动剧情发展,随着杜鹃的叫声从“孤单、寂寞”变成“清脆”“酣快”,再到“轻快响亮”,推动两位主人公从陌生,隔阂渐渐走向互相交流、欣赏,产生情感共鸣。
9. ①文本一通过叙述者的叙述,交代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特点;文本二通过人物独白、对白等方式,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
②文本一概要交代觉新的身世、婚姻情况和心理转变过程;文本二具体情境化,通过舞台说明、个性化语言等展现觉新性格和心理。
【解析】
【导语】这两则文本分别以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展现了高觉新的婚姻悲剧。文本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觉新在封建家庭压迫下的无奈与痛苦;文本二则通过对话和舞台说明,生动刻画了觉新与瑞珏在新婚之夜的复杂情感。两者均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命运的操控,以及人物在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挣扎与妥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表达作者对封建家庭中神权主导一切的迷信观念的批判”错误。父亲以“拈阄”决定儿子的婚事,表达作者对封建家长完全不顾儿女感受的独断、专制作风的批判。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文本二使用大量旁白”错误。文本二使用大量独白,如“怎么她在那儿不动,一个纸糊的美人!我不,决不和这个女孩一道”“为什么又皱起眉头?这个人像永远过着秋天,可怜,心里不知藏满多少忧愁”分别是觉新和瑞珏的内心独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戏剧中舞台说明作用的能力。
①烘托氛围。“屋子里渐渐浸进深夜的寒气,外面杜鹃在湖滨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宾客散去后的午夜,环境本就清冷寂静,杜鹃孤单而寂寞的低低呼唤声,凸显出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压抑、冷清的氛围。“明月如画,杜鹃轻快响亮地在湖滨时而单独,时而成双,又时而一先一后地酣唱”,随着剧情发展,为此时渐生情愫、氛围变得轻快的场景添上了一抹愉悦、温馨的色彩,烘托出不同阶段的氛围特点。
②外化人物心理。当“外面杜鹃在湖滨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了一两声”时,觉新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娶的并非心仪之人,瑞珏则身处陌生环境,对未来充满迷茫与不安,他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忧愁之中,杜鹃孤单寂寞的叫声,恰是他们内心压抑、孤独情绪的外化体现。后来“杜鹃轻快响亮地酣唱”,此时觉新逐渐发觉瑞珏的可爱之处,两人内心有了甜蜜、欢快的感觉,杜鹃的叫声变化展现出了人物内心从压抑到愉悦的转变。
③推动剧情发展。起初,杜鹃“孤单而寂寞地低低呼唤”,对应着觉新和瑞珏两人间的陌生与隔阂。随着剧情推进“夜半湖上传来杜鹃的欢叫,非常清脆的声音,跳动着生命的活泼”,这清脆的叫声仿佛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让他们开始有了交流,互相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强基”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