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5 2025-08-05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5月高一联考
语文试题
浙江强基联盟研究院命制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一种对庄重且结构完整、时间跨度适当的行动过程的艺术再现。它采用精心雕琢的语言作为表现工具,这些语言依据戏剧的不同环节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其核心在于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而非单纯的讲述来构建故事。悲剧旨在激发观众内心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进而促使这些情感经历一种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观看悲剧作品时,我们所感受到的怜悯与恐惧等强烈情绪,经历了一个净化与释放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古希腊戏剧理论中被称为“Katharsis”(卡塔西斯)。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情感宣泄,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清理与平衡。通过这一过程,我们的心灵得以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清爽和明澈的状态。同时,这种情感的体验与宣泄相辅相成,使我们在经历悲剧的洗礼后,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中国本土化的深刻再阐释。他并未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观点,而是在深刻洞察与独立思考中,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悲剧净化理论框架。其认同悲剧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怜悯与恐惧,但受克罗齐和康德等形式主义美学家的影响,进一步指出,这种情感的净化并非一种简单的消除过程,而是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使这些强烈的情感得以合理而有效地调和。
朱光潜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美学家,其对“净化论”的发展和诠释在中国本土也有源可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戏剧不仅是娱乐活动的载体,更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表演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的苦难与困境,实现精神上的暂时逃逸与慰藉。这一过程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情感的再平衡与重构,有助于民众在面对生活压力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与稳定。
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忠孝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戏剧生动的故事情节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得以展现与传播。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坚贞与超越生死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近代戏剧在情感疏导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一些反映社会现实、抨击封建礼教的戏剧作品如《茶馆》《日出》等,通过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表演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摘编自刘慧《从亚里士多德到朱光潜的“悲剧”视阈:探究中国戏剧的情感“净化”》)
材料二:
《墨雨云间》这部被广大网友称为“癫剧”的作品大受欢迎,它的火爆为影视界的制片人、导演、剧作家等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才能拍好一部以“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流行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存在的意义究竟为何?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
戏剧的内核应当直面人性、直指人心,但在当代片面迎合大众观影需求、以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的创作普遍存在主题缺乏深度、角色塑造经不起推敲、情节走向多依赖模式化叙事等诸多问题。《墨雨云间》的火热不仅源于其剧本叙事通过喜剧式呈现所带来的“爽感”,更在于其超越故事架构本身,在所构建的叙事空间中融入了对人性善恶、自我成长以及世间运行规则的深刻反思。《墨雨云间》通过“爽”的叙事设定满足了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宣泄需求,而其“不爽”的悲剧内核则契合了观剧者内在的审美追求。这种潜在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避免流于肤浅叙事与缺乏内涵的镜头语言。剧中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叙事方式,交织着对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于“爽”与“不爽”的缝隙间引导观众反思,进而获得超越叙事语境的“言外之意”。
在当代现实生活背景下,社会氛围浮躁,个体生活压力增大,个人成长的疼痛愈发明显,而成长所得的反馈却未必与天赋或努力成正比。“命运”馈赠与偶然机遇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可控的努力。这些现实问题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映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许多青年观影者已不再青睐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展示寡淡生活的家常伦理剧,甚至连承载高雅文学传统的戏曲种类也被排除在首选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作为意在指称与体现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流行剧类目,在当代剧坛蓬勃发展。它们通过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日行一善未必能获得善待的残酷事实,以更加支离破碎的方式呈现不完美的生活,将不美的事物摔得更碎。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
(摘编自郑伊琛《“爽剧”不爽现象》)
材料三:
【滚绣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对人物行为 呈现,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促进情感的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B. 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部分观点,又受形式主义美学家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C. 《墨雨云间》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既满足观众情感宣泄需求,又能引导观众反思,获得超越叙事的思考。
D. 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 心理需求,所以“癫剧”“爽剧”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事实,呈现不完美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我国核心价值观念。
B. 人们观看悲剧作品,可以将心灵从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以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独特的审美快感。
C. 戏剧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它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逃逸与慰藉。
D. 社会氛围浮躁、个体压力增大的现实生活背景下,青年观影者已不再观看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家常伦理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关于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阐释悲剧“净化”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B. 材料二以《墨雨云间》为例,论证“癫剧”“爽剧”的叙事特点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C. 有评论认为《雷雨》展现人性的挣扎与社会的黑暗,该观点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据。
D. 材料二中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言论,属于对比论证,意在说明“癫剧”“爽剧”兼具悲剧与喜剧的特征。
4. 简要概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三《窦娥冤》的两则唱词体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劫
夏兴初
一次雪崩,两个登山者困在一个窝棚里。
窝棚是牧羊人遗弃的,破败不堪,深埋雪中,只剩下棚顶露在外面,在茫茫雪海里昭示着它的存在。
登山者一个高、一个矮,素不相识。突然的雪崩,使他俩在逃命中都弄丢了装备,一前一后跌跌撞撞爬进了窝棚。
窝棚的门早已不知去向,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大片雪花从缝隙里灌进来,吹得两人透心得凉。
棚内十分狭窄,仅能容下两人。高者见矮者坐在门口,左手流着血,就侧身给他做了简单包扎,然后把他往里挪了挪。
矮者有些推辞,说:“我晚进来一些,就坐外面吧。”
高者已把身子移了出来,说:“不,你有伤,坐里面吧,暖和一点儿。”
天色暗了下来。慌乱地逃命,两人都筋疲力尽。此时的处境不容许他俩做任何事情。矮者在里,高者在外,紧紧挨着身子休息。
晚上就在昏昏欲睡中过去。天一亮,风又挟着雪片钻进来,在窝棚里打着转儿,宣泄着疯狂,打在两人的脸上,刀割般生疼。
矮者被寒风一击,猛咳起来,打着干呕。
高者伸手拍了拍矮者的胸口,然后抬手从门洞处抓过一大把雪,喂到矮者嘴边。
矮者吃了几口雪,咳嗽渐渐平息下来。他在怀里摸了摸,摸出一小袋碎饼干,自己吃了些,也递给高者。
吃了碎饼干,又吃了几口雪,两人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谈家庭,说工作,聊登山的趣事。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白天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可刚到晚上,高者突然全身发冷,抖得厉害。
矮者见状,伸出右手在窝棚最里面摸索半天。突然,他兴奋地喊道:“嘿,棉花!”说着,举起一把有些灰白的棉花,吃力地塞给高者。
高者推辞着:“不行,不行,你也冷呀,而且还有伤。”
矮者说:“我这里还有。”说着,又在里面摸索一阵,拿出一把棉花。
高者接过棉花,用双手捂着,放在胸口。
一会儿,他感到暖和多了。
高者问矮者:“哪来的棉花?”
矮者说:“我这最里面有个洞,我往洞里一摸,发现有软绵绵的东西,原来是棉花,估计是牧羊人留下的。”
展开余下试题
高者高兴地笑了,他挪了挪身子,和矮者靠得更近。两人又有一句没一句地拉起了家常。
聊着聊着,外面的寒风一灌进来,高者又发抖起来。
矮者又在最里面摸索一阵,抓过一大把棉花,吃力地放到高者胸前。
高者连忙用双手捂住棉花,放在胸前,身子又渐渐暖和起来。
到了后半夜,矮者有些疲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侧头看着矮者的睡相,高者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是他睡在里面,还有随手可得的棉花,而我躺在外面受冻?靠里面的位置本来是我的。
为什么这样想呢?他对我很不错呢!高者为自己的想法而羞愧。
天快亮了,一股寒风灌进来,高者又突然很冷。他推了推矮者,想让他再从洞里抓一把棉花过来。然而,矮者一动不动。
高者用手背探了探矮者的鼻息,发现矮者的呼吸很微弱。他蹲起身,准备对矮者采取急救措施,突然那个疑问又涌进大脑。
于是,高者不自主地向外挪了挪身子。
天亮了,高者探了探矮者冰冷的鼻子,又推了推他僵硬的身子,然后把他移向外面,放到窝棚门口。
高者立即躺进窝棚里面,接着迫不及待地向最里面一摸。他心里一惊,侧头定睛一看:窝棚最里面,只是一块冰冷光滑的石头,哪有什么洞口。
高者连忙转头向矮者望去,只见他躺在风口,身上的棉衣下摆破了一个大洞,一小撮灰白的棉絮从洞口被寒风吹飞起来,扑打在高者脸上。
高者顿感满脸生疼,他跪在地上,捂住脸,深深地弯下身去,向着矮者呜呜地哭起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风灌进来”“棚内仅能容下两人”等环境描写,说明了人物正处在极端困难的危险境地之中。
B. 矮者谎称洞中有棉花,实则是不断从自己的棉衣中抽取生命的热源,其善举保持着低调的姿态。
C. 高者“用手背探鼻息”“把他移向外面”的冷漠动作,与之前为矮者包扎伤口的温情形成对比。
D. 高者最终发现棉花来自矮者的棉衣,这一细节重在谴责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堕落与人性的阴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灵活自由,利于读者多角度了解故事情节。
B. 棉花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发展,同时巧妙呼应标题。
C. 文本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没有剧烈的情节冲突,故事通俗易懂。
D. 小说语言冷峻克制,避免直接抒情,以含蓄的笔法表达主旨意蕴。
8. 在被雪崩围困的极端环境里,高者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述。
9. 班级将开展“人性之光”主题阅读活动。如以本文的“棉花”“风雪”作为关键词研讨其象征意义,请任选其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齐桓公设庭燎①,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②求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③。’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古代庭中置火炬为接待宾客的盛礼。②九九之术:九九算术,即九九乘法。③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朝无贤A人B犹鸿鹄之C无羽翼也D虽有千里E之望F犹不能G致其意之所H欲至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让,拒绝,与《鸿门宴》中“大礼不辞小让”的“让”意思不同。
B. 业,使……成就霸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用法相同。
C. 期,满(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意思相同。
D. “乃因礼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李斯认为秦穆公凭借任用客卿获得成功,进而强大秦国,建立帝业,从历史角度证明了纳客的重要性。
B. 材料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一句,从物质资源角度类比贤才虽非秦人仍可尽忠,论证了逐客这一错误之举。
C. 材料二引用《易经》的话说明君王谦恭地对待在下的臣民,能怀柔远方民众,招致近处百姓,强调了尊贤的意义。
D. 材料二中齐桓公为招揽贤士设立庭燎之礼,然一年未得贤才,当时士人皆观望不前,是因为对齐国政治生态失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14. 两则材料在论述君主应如何对待人才时,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晓出南山【注】
陆游
久向人间触骇机,敛收孤迹早宜归。
亡羊未恨补牢晚,搏虎深知攘臂非。
明月长庚天欲晓,新桐清露暑犹微。
扁舟蓑笠平生事,莫羡黄金带十围。
[注]这首诗写于公元1187年,此时作者已是63岁高龄。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于世间长久历经诸多波折,最终孤身一人,由此萌生归隐之意。
B. 诗人曾勇敢无畏地与各种势力搏斗,深知此种抗争危险且难获成功。
C. 南山清晨,星辰与明月交相辉映,带露的新桐使暑热微弱,增添凉意。
D. 诗人惯于清贫生活,在安逸隐居中,不再羡慕富贵人家 黄金珠宝。
16. 有人说这首诗中的陆游带有消极情绪,你是否赞同?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不禁让人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描绘的正是古时人们沐浴祈雨的祭祀场景。
展开余下试题
(2)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来表达亡国之恨,实际上借用了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这一典故。
(3)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花与鸟对举的现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具身智能?对普通人来说,这还是个时髦的科技名词,但 甲 。早在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就曾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这一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
事实上,①具身智能早已走进普通人的生活。②我们的扫地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驾驶系统等等,③都可纳入具身智能,④它们已经应用于广泛的日常生活、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毫无疑问,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具身智能 乙 。在农业领域,会学习的农田作业机器人,能够基于深度学习完成种采收各环节; 丙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巡检、汽车制造等领域,人机融合更是未来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随着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其对人类社会的真实影响值得深思,( A )的就是就业。一方面,要看到具身智能给就业带来的冲击。从理论上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组合,几乎能替代人类绝大部分的工作,尤其是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将直接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应用,产业链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新兴职业,如数据科学家、AI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等,这些新职业要求劳动者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能为其提供丰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走在前列,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很大,这将为我们带来重要机遇。
任何划时代的科技成果,都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重构,具身智能也不例外。对劳动者而言,过分忧虑技术的替代效应( B ),更重要的是培养强大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正如那个经典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答案是:记者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不会运用人工智能的记者将会被替代。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加点的“这些”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问号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正的学习,固然要看读书的多少,更要看能够改变多少想法;真正的学习,固然要看记住知识的多少,更要看能够解决多少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强基”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