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戏剧的内核应当直面人性、直指人心,但在当代片面迎合大众观影需求、以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的创作普遍存在主题缺乏深度、角色塑造经不起推敲、情节走向多依赖模式化叙事等诸多问题。《墨雨云间》的火热不仅源于其剧本叙事通过喜剧式呈现所带来的“爽感”,更在于其超越故事架构本身,在所构建的叙事空间中融入了对人性善恶、自我成长以及世间运行规则的深刻反思。《墨雨云间》通过“爽”的叙事设定满足了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宣泄需求,而其“不爽”的悲剧内核则契合了观剧者内在的审美追求。这种潜在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避免流于肤浅叙事与缺乏内涵的镜头语言。剧中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的叙事方式,交织着对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于“爽”与“不爽”的缝隙间引导观众反思,进而获得超越叙事语境的“言外之意”。 在当代现实生活背景下,社会氛围浮躁,个体生活压力增大,个人成长的疼痛愈发明显,而成长所得的反馈却未必与天赋或努力成正比。“命运”馈赠与偶然机遇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可控的努力。这些现实问题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反映在影视作品的选择上,许多青年观影者已不再青睐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展示寡淡生活的家常伦理剧,甚至连承载高雅文学传统的戏曲种类也被排除在首选外。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影视作品中,“癫剧”“爽剧”,作为意在指称与体现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流行剧类目,在当代剧坛蓬勃发展。它们通过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恶人不一定有恶报、日行一善未必能获得善待的残酷事实,以更加支离破碎的方式呈现不完美的生活,将不美的事物摔得更碎。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 (摘编自郑伊琛《“爽剧”不爽现象》) 材料三: 【滚绣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摘编自关汉卿《窦娥冤》)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对人物行为的呈现,激发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促进情感的升华或净化,达到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B. 朱光潜的净化理论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部分观点,又受形式主义美学家影响,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 C. 《墨雨云间》以喜剧外壳包裹悲剧内核,既满足观众情感宣泄需求,又能引导观众反思,获得超越叙事的思考。 D. 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所以“癫剧”“爽剧”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揭露事实,呈现不完美生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孝道和正义的冲突与融合,体现了我国核心价值观念。 B. 人们观看悲剧作品,可以将心灵从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以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从中体会独特的审美快感。 C. 戏剧是民众情感释放与心灵抚慰的关键途径,它构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情感空间,使观众实现精神上的逃逸与慰藉。 D. 社会氛围浮躁、个体压力增大的现实生活背景下,青年观影者已不再观看曲高和寡的文艺片或家常伦理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关于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阐释悲剧“净化”理论的发展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B. 材料二以《墨雨云间》为例,论证“癫剧”“爽剧”的叙事特点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C. 有评论认为《雷雨》展现人性的挣扎与社会的黑暗,该观点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论据。 D. 材料二中鲁迅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言论,属于对比论证,意在说明“癫剧”“爽剧”兼具悲剧与喜剧的特征。 4. 简要概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三《窦娥冤》的两则唱词体现了悲剧的净化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D 4. ①首先以《墨雨云间》的火爆现象,提出如何拍好“发疯”文学为底蕴的影片,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两个疑问。 ②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回答两个疑问,第二段以《墨雨云间》为例,说明观众的审美理想要求影视作品有“言外之意”。 ③第三段理论联系现实,指出社会浮躁氛围下,“癫剧”“爽剧”的火爆,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 5. 悲剧的净化作用:使我们的心灵得以从压抑或沉重的情感负担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更为清爽和明澈的状态,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 ①[滚绣球]唱词“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将窦娥的满腔怨恨倾泻了出来,更为观众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出口,提升了观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②[鲍老儿]唱词:“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把窦娥和蔡婆婆生死离别的苦楚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窦娥孤苦无依境遇的共鸣与共情,增强了观众对他人困境的理解。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文本构建了“悲剧净化理论”的跨时空对话: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奠定理论基础,朱光潜实现本土化转译;《窦娥冤》展现传统戏曲的情感净化功能;《墨雨云间》则折射当代“癫剧”对经典理论的解构与重构。材料以“净化”为轴心,既梳理了中西悲剧美学的发展脉络,又揭示了当代影视创作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间的张力,呈现悲剧理论从古典庄严到现代狂欢的嬗变轨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所以……”错误,根据材料二“‘癫剧’‘爽剧’通过颠覆现实道德伦理关系……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代表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也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可知,更多的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沉重反思,体现了当代人内心的呐喊与绝望,并非只为了迎合青年观影者的心理需求才这样创作。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