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广东实验中学2024一2025学年(下)高一级期中考试
语 文
命题:荔湾备课长 审定:语文教研组组长 校对:白云备课长
本试题共8页,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有许多过分的期望,其中最简单的一项,是以为世上有无尽的新鲜事。从前,读到无聊报纸时,读者会说:“今天的世界也太无趣!”今天,他便要抱怨:“这报纸也太无趣!”美国的第一份报纸是本杰明·哈里斯的《海内外公共事件报》,1690年9月25日发行于波士顿。报纸承诺每月一期,准时面世。然而,编辑解释道,“若频有事端”,出刊也会频繁一些。制造新闻全然是上苍的责任,新闻人的任务不过是“如实记述我们注意到的大事”。
当然,这种观念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如今的观念,借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为旧金山《观察家》聘用的首席编辑亚瑟·麦克尤恩的定义,最为恰当:“只要能让读者说‘哎哟喂’,那就算新闻了。”说得严肃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一位好编辑愿意将它付印,便是新闻”。我们曾经相信世界上的“大事”不过只有那么多。如果没有有趣或惊人的事情发生,也不能怪在记者头上。不能指望他无中生有,造些新闻出来。
然而,在过去一百年里,尤其是在20世纪,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觉得报纸应该塞满新闻。如果没有明显可见的,或者普通市民也能看得到的新闻,那开拓进取的记者也理应能找出点新闻来。即使没有地震、暗杀或内战,成功的记者也能挖出些故事来。如果找不到,那就必须造一个----逼问公众人物,从平常事里挖掘出惊人的趣味,或讲述“新闻幕后的新闻”。如果这些全都行不通,那就必须来一篇“记者述评”——给众所周知的事情添油加醋,或是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
我们对待“新闻”态度转变的症候是:我们索要的超过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便要求有人编造出什么来补足世界的缺憾。我们的期望之所以变得如此毫无节制,背后有许多历史因素可供溯源。然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期待之多,其程度之过度,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新的人工合成新鲜事淹没了我们的经验,我称之为“伪事件”(Pscudo-events)。Pseudo这个前缀来自希腊语,意为虚假,或意图欺骗。
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某人计划、安排或引起了它。一般来说,它不是火车失事,也不是地震,而是一场采访。
安排这个事件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被再现。因此,事件发生的方式都是为了报道和再现的媒体方便。它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受到多广泛的报道。在事件发生前就“为日后报道的便利”发出通告,行文中,仿佛事件已经发生了。“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比不上“有没有新闻价值”重要。
一般来说,它的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


浏览完整试题爱德华·L.伯内斯在他极富前瞻性的《舆论的结晶》(1923)一书中举了这个例子。某酒店的所有者咨询一位公共关系顾问,他们问,怎样才能提振酒店的声望,从而改善生意。在没那么精致的年代,答案可能是雇个新厨子、升级管道系统、粉刷房间,或是在大堂装个水晶吊灯。公关顾问的手法则迂回得多,他向管理层提议举办一场三十周年庆典。为此,一个委员会成立了,成员包括一位杰出的银行家、一位社交名媛、一位著名律师、一位有影响力的牧师,然后又安排了一场“事件”(比如说宴会吧)来吸引社区的注意,让大家意识到酒店对社区做出过多么杰出的贡献。庆典举办了,照片拍了,事件被广泛报道,目的达成。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摘编自丹尼尔·布尔斯廷《幻象》,符夏怡译)
材料二:
刘海龙:我们今天看到的伪事件,和布尔斯廷的时代相比,已经升了不知道多少级了。他批判的一些现象,我们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去批判了。
但他说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伪事件是为了传播被制造出来的,所以传播和流量是最重要的。同时他认为伪事件会催生出更多的伪事件,我们今天也同样存在,出现所谓“自我制造的新闻”,就是先造一个谣,然后再辟谣,用这种方式可以赢两次,可以有两次被关注。“新型的伪事件”具有一些特征,包括情绪的煽动,经常截取一个片段、一个画面的一小部分,然后无限地放大。
布尔斯廷把伪事件的出现归结为心理因素,认为受众特别喜欢看这些戏剧性的、吸引眼球的东西,最后沉迷其中。我觉得布尔斯廷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仅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解释,没有看到背后的复杂因素,单纯去责备受众,指责受害者。
方可成:我非常同意。布尔斯廷怪大家的期待过高,这种心理学的解释也有道理,但像刘老师说的,它只是拼图中的一块,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短视频出现,显然不只是因为我们渴望,它就自己蹦出来了,背后一定有技术的发展与支持,有很多聪明的人在开发,在拍摄,在写脚本,这是他们共同制造出来的。
我觉得略显遗憾的是,布尔斯廷没有更多地论述生产者还有传播渠道在里面发挥的作用,而是过多地强调我们作为消费者、接收者的角色。
(摘编自《刘海龙、方可成谈<幻象>》)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布尔斯廷认为:新闻是由上苍制造的,新闻人只不过是忠实的记录者,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
B. 20世纪,有进取精神的新闻记者对鲜为人知的事件添油加醋或者揣测未来的惊人事件,让报纸塞满新闻。
C. 布尔斯廷所称作的“伪事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被人工合成的,是人们的固有经验无法感知的。
D. 刘海龙认为布尔斯廷批判的一些现象,现在都觉得不太值得批判了,这主要是因为伪事件已经升级了。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内外公共事件报》编辑的解释,反映出当时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以人们对新鲜事件的期待为目的。
B. 在亚瑟·麦克尤恩看来,那些能让好编辑愿意付印又能引起读者反应,新鲜或者惊人的事件就是新闻。
C. 人们对待“新闻”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人们的期待毫无节制,超出了现实世界所能提供的限度。
D. 刘海龙、方可成一致认为,布尔斯廷是从个体心理、背后技术支持角度来解释伪事件 出现的。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新型的伪事件”的一项是( )
A. 个别的网络账号管理者做戏套路足,表面上“无意造谣”“不小心获得高流量”,在事件反转后又第一时间转发辟谣信息。
B. 针对网上狗咬人的视频,有人故意只剪切人们驱赶狗的部分,忽略“狗咬人”的部分,意图煽动爱狗人士情绪,激化矛盾。
C. 近日,兰州大学一位老师,上课时用课件展示了一个错误观点并进行批判,但被学生恶意截取并转发,断章取义成老师的观点。
D. TFBOYS在西安开演唱会,就有自媒体说你看这边在发洪水,那边在声色犬马,他把这两件不相关的事放在一起,让大众觉得愤怒。
4.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为什么说“这场庆典就是个伪事件”。
5. 当下伪事件常常以短视频的方式出现,请结合材料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盼望。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文本二: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著,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著,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著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著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著,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癫癫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春 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正面表现出来的,宝黛二人的谈话、凤姐对侍书“有其主必有其奴”的赞许则是从侧面表现探春。
B. 作者通过对王善保家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她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也侧面表现出探春在贾府的地位不高,连得势的仆人也敢轻视她。
C. 在描写探春打王善保家的那一巴掌时,先写声音,然后才写这声音发自的动作,这凸显了这一巴掌打得响亮,烘托了探春不畏强权的个性特征。
D. 从探春故意“命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到公然声明不能搜她的丫头再到言辞上步步紧逼,出手并痛骂王善保家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7. 下列与选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两部分。元春让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 导火索是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偶然捡到了一个绣春囊。邢夫人认为这是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个良机,于是派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送到王夫人那里,引发了种种矛盾冲突。
C. 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帖耳,任人搜查,袭人却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她和探春一样有着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D. 大观园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诗化乐园,这里的人都有理想的人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这一理想世界被世俗势力彻底破坏。自此,贾府的各种矛盾开始大爆发,贾府一步步走向没落衰亡。
8. 《红楼梦》人物语言往往意蕴丰富,画线句是探春的一番话,这其中夹枪带棒,你觉得王善保家的应该从中听出几层警告?
9. 如果让贾探春全权管理贾府,能否缓解贾府 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或曰:韩、魏者,秦之错壤也。秦兵之加韩、魏也,战于百里之内;其加于四国也,战于千里之外。韩、魏之致秦兵,近在乎一日之间。而其待诸侯之救,乃在乎三月之外。秦攻韩、魏,既归而休兵,则四国之乘徼者尚未及知也。今徒执虚契以役韩、魏,则秦人固将疾攻而力蹶之,是使二国速被灾祸,而齐、楚、燕、赵反居齿寒之忧,非至计也。噫!齐、楚、燕、赵之民,裹粮荷戟以应秦敌者,无虚岁也,然终不能纾秦患于一日。四国诚能岁更各国之一军,命一偏将提之以合成韩、魏,而佐其势,则是六国之师,日萃于韩、魏之郊,仰关而伺秦。秦诚勇者,虽日辱而招之,固不轻出,而以腹背支敌矣。
夫苏秦、张仪,虽其为术生于揣摩辨说之巧,人皆贱之,然其策画之所出,皆足以为诸侯之利害,而成败之。盖苏秦不获终见信于六国,而张仪之志独行于秦,此六国之所以见并于秦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六国论》)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四国,而四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六国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常为之A深思远虑B以为必有C可以自安D之计E盖未尝不咎F其当时之士G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错壤,意思是接界、疆界交错,在文中指的是韩、魏两个国家与秦国接壤。
B. 纾,文中 意思是缓解、解除,与成语“毁家纾难”中的“纾”词义相同。
C. 见,此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冀君实或见恕也”的“见”词义相同。
D. 区区,此处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词义相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苏秦、张仪学会了揣摩诡辩的技巧,人们都鄙视他们,但他们的谋略足以给诸侯各国带来利或害,从而使诸侯成功或失败。
B. 诸侯们没有采取支持韩、魏来抵抗秦国的策略,而是贪图小利,违背盟约,相互残杀。他们在秦国军队出动时,就困住了自己。
C. 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很危险,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别人的国都,容易陷入被前后夹击的困境。但实际上秦国并未受到夹击。
D. 两则材料都强调韩、魏两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对四国诸侯抵御秦入侵的重要性,均主张亲近韩、魏,共同守备,抵御强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使二国速被灾祸,而齐、楚、燕、赵反居齿寒之忧,非至计也。
(2)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14. 为什么说韩、魏两国对齐、楚、燕、赵四国很重要,请简要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 杨诗写柳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 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其“诚斋体”的诗风。
D. 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16. 两首诗都是写柳之作,但曾诗状物而寓理,杨诗状物以寄情。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苏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杜牧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就能抵御秦国。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很多历史文章中出现,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其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以其为燕亡的原因。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引用《荀子·王制》的典故,以形象的比喻来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说明盘庚面对群起而怨恨自己的人,坚持实施计划的做法,并借此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义无反顾的决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围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节选自《哈姆莱特》,朱生豪译)
18. 文中画横线部分,卞之琳翻译为“究竟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相对而言,朱生豪的译文流传更广。结合画横线处,从译文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9. 下列选项中的“什么”,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周朴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B.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C. 鲁大海:(切齿)你的手段我早就领教过,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
D. 哈姆莱特:你美丽吗?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
20. 下面是“校园之声”一篇广播稿的片段,请找出其中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并修改。
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了解党的历史,我校语文科组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一批红色经典书目,作品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学等各方面。③为检测阅读效果,我校正在举行围绕“阅读红色经典,争做强国少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④全校学生(尤其是文科强化班同学)踊跃投稿。⑤截至期终考试前一天,⑥收到的稿件达200篇之多。⑦这些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佳作将在文学社专刊上发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脑机接口”已经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在现实生活中,脑机接口技术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其中常见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大脑信息获取方式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根据执行功能进行分类。
自20世纪70年代脑机接口诞生至今,_________,而科幻电影则以富有未来性、整体性以及“忧患启迪”的视觉想象力,为我们解决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
在大多数科幻电影中,脑机接口不仅可以使个体实现超能力的提升,________。具体而言,科幻电影中的脑机接口装置通常采用未来科技,能使人类能够实现超乎日常想象的功能,亦可将原本伴随一个人生老病死的神经信息——记忆,无端地删除、篡改或复制。与现实中的不同在于,科幻电影中的脑机接口技术想象并未清晰地划分类别,而是怀有强烈的“技术忧思”,将影像作为哲学“思想实验”,对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审慎”的伦理思考。
四、作文(60分)
22.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广州市广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