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严格的宗祠教化,旨在保证宗族代有英俊,人杰不绝,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不限于此。王沪宁认为,“它通过自己的运转把一整套观念传递给人们,这些观念将深刻影响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宗祠文化所宣扬倡导的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对先祖忠勇仁义品行的道德张扬,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有时候,宗祠文化的道德教化甚至可超越国家意志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主导一个地方、一个族群的道德教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宗祠就开始纳入国家治理构架中。自宋代朱熹始设家祠之后,国家最高统治者开始逐步重视宗祠建立。明清以后,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等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清朝对宗族的重视,更是体现了国家意志。宗族制定的族规,中央政府也承认其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甚至对族长依家法处死族人也曾给予法律上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全国各地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其中无锡惠山的祠堂群享誉全国。该祠堂群包括70多个宗族姓氏,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独具特色。作为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场所,它们充分发挥家训族规对族人的引领箴教作用,在族人间调解赡养老人纠纷、邻里宅基地纠纷、婚姻嫁娶矛盾等,具有相当优势,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 当然,宗祠文化与生俱来的宗法思想、族权意识、宗族圈子及非法治观念等负面社会效应,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甚或戕害法治社会的基础治理。严格对其进行约束、规范、因势利导,无疑是我们社会及国家农村基层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有别于西洋家,其无严格的团体界限,在结构上只沿父系方面扩大。 B. 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虽不能在社会圈子中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却是家族发展的基础。 C. 中国乡土社会中,随着家的结构不断扩大,功能不断丰富,长期绵续不绝,其本质就成了族。 D. 宗祠是家族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其家训族规是家族内部差序格局、亲属伦常的具体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单系亲属原则,中国乡土社会中那些结了婚的女婿及家人是不被包括在家族之内的。 B. 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性要求家庭由临时性向长期性发展,由单一亲子结构不断扩大。 C. 因为族人在宗祠共商族事时,不必拘泥于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所以宗祠可以凝聚族众。 D. 当下,我们对宗祠文化不能一味褒扬的原因仍然和其自身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特性有关。 3. 下列各项中的“家族”与材料一中的“家族”含义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 A. 《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B. 《三国志平话》:“玄德又言:‘我妻儿必为吕布所杀,可以写书见吕布,可保家族。’” C. 唐代张籍《哭胡十八遇》:“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 D. 唐代皎然《送沈居士还太原》:“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4. 小说《白鹿原》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诸多特点。请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概念或观点来分析下面的情节。 白嘉轩继承了族长之位后,率领村民修复祠堂,把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为白鹿村人拟的章法,宣布为共同遵守的“乡约”,并且把“乡约”刻在青石板碑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召集族人中十六岁以上男子每日诵读学习,劝诫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节选自《白鹿原》) 【答案】1. D 2. C 3. B 4. 族权意识:白嘉轩当上族长后,利用自己的权力,率领村民修复祠堂,制定了“乡约”。 宗祠教化:“劝诫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宣扬倡导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 【解析】 【导语】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深入探讨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与“家族”的结构与功能,指出其与西洋家庭的显著差异,强调中国家庭的单系亲属原则和长期绵续性,使其具有氏族性质,承担了政治、经济、宗教等多重功能。而王健康与王炳熹的《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则聚焦于宗祠作为家族文化载体的作用,揭示其在历史传承、道德教化及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其宗法思想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冲突,呼吁对其进行规范与引导。两则材料共同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复杂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其家训族规是家族内部差序格局、亲属伦常的具体表现”错误,差序格局指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家训族规只适用于父系方面的氏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因果关系不成立。宗祠可以凝聚族众的原因不止“不必拘泥于身份高低、财富多寡”,还有“它可以弥合人们之间的文化分歧”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家族”指的是一个家族内部的成员关系和相互支持的群体, A.意思是,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此句“家族”符合文中此概念的含义。 B.“家族”则更多地强调了家庭的血缘关系,即妻儿,与材料一中的“家族”含义差异最大。 C.意思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能够延续三代以上,家族的荣誉和辉煌将永远铭刻,此句“家族”符合文中此概念的含义。 D.意思是,辞去官职是因为当下战乱,家族的兴旺只延续到南朝而已,此句“家族”符合文中此概念的含义。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时,根据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性,利用这一观点分析具体问题。从材料中选取的两个概念或观点是“族权意识”和“宗祠教化”。
展开余下试题族权意识:白嘉轩当上族长后,就利用自己的权力,率领村民修复祠堂,制定了“乡约”,并且通过诵读学习的方式让族人们共同遵守。根据材料二“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等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宗族制定的族规,中央政府也承认其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甚至对族长依家法处死族人也曾给予法律上的认可”可知,这种做法即为族权意识,即族长运用权利通过共同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宗祠教化:白嘉轩“召集族人中十六岁以上男子每日诵读学习,劝诫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和睦乡里”,此为宗祠教化。根据材料二“严格的宗祠教化,旨在保证宗族代有英俊,人杰不绝”“宗祠文化所宣扬倡导的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对先祖忠勇仁义品行的道德张扬,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可知,这种宗祠教化,宣扬倡导优秀传统人伦道德,可补充国家意志的缺失与空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天》(节选) 海淮 崇祯六年,北京。 孙元化一死,徐光启在朝中再无牵挂,开始着手将酝酿已久的飞行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他将制好的轻气用猪孵做成气球储存,尽管保存时间不长,但好在已找到了制备轻气的方法,可以即充即用。考虑到轻气易燃易爆,他寻来工匠,以竹篾编成一个水滴形的巨型竹笼,将数千个轻气球禁锢其中。再以竹笼为骨架,在外层缝上牛皮,制成了一个双层气囊。为防止这巨型气囊飞走,徐光启在气囊四周留有挂钩,通过绳索系于地面,停在后院空地中。 到这年入夏之际,徐光启的飞行器终于大功告成,各部分已组装调试完毕,只待试飞了。因飞行器飞行原理来自龙,又以火箭推动,徐光启便将这飞行器命名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为飞天之梦追寻半生,古稀之年终可得偿所愿,心中快慰,对朝廷里的争斗纠葛更加淡漠,浑然不知自己研制飞行器的行为已被宫中耳目盯上。 这日早朝后,崇祯独留下了徐光启。 徐光启不闻崇祯发声,正心中疑惑,却听一声脆响,一个卷轴被抛于他面前。 “徐光启,你倒与朕说说,这是何物?”崇祯终于开口问道。 徐光启连忙捡起卷轴,展开一看——上如巨型水滴,中间略小,下悬吊舱,画的不就是他制造的神火飞龙吗?原来皇帝早已派人暗中监视自己,不但绘下了神火飞龙的图样,还偷偷拿走了一个轻气球,那图样绘制精细,显然耗时不短,自己竟毫无察觉! “回禀陛下,这是臣费数十年光阴研制而成的飞行器,名为神火飞龙。”徐光启如实答道。 “神火飞龙?徐光启,你好大的胆子!此奇技淫巧之物,你竟敢妄称为龙!安的是何居心?”崇祯厉喝道。 “臣不敢!”徐光启大惊失色,未承想飞行器的名字竟也触到了皇帝逆鳞,自然不可能将命名由来如实相告,便急中生智道:“启禀陛下,这飞行器可载人飞天,同时携带火药数百斤。若大量制造,便可奇袭盛京,于空中将火药投下,不损一兵一卒,即将盛京化为火海。以此扬我大明国威,故称之为神火飞龙。” “徐光启,你可知朕为何非杀孙元化不可?”崇祯目光炯炯,突然问道。 “臣……不知。”说到被冤杀的爱徒孙元化,徐光启心中大恸,却不敢在崇祯面前表现出来。 “哼,你与孙元化有师徒名分,情义甚笃,在你心里,对朕怕是不满得很吧?朕告诉你,朕最恨不忠之人!”崇祯恨恨说道。 “陛下,兵变确因孙元化过失所起,但仅仅因为叛军将他释放就认定其为同党,实在太过冤枉,若是如此,他又何必回京?”徐光启忍不住争辩道。 “不久前,孔有德率叛军携火器、船只投降女真,边关局势越发严峻,朕便明白,孙元化没杀错!孙元化所学皆传自你,若不是念你四朝元老,劳苦功高,朕连你也不会放过,你竟然还敢在朕眼皮子底下研制什么神火飞龙?!”崇祯接着说道。 话说到这儿,崇祯杀机已露,徐光启飞天之梦尚未完成,便已招来了杀身之祸。想想陶成道和孙元化,如今都已身死名灭,这个世道,容不下他们这等才华横溢、超越时代之人,就连自己追寻一生的飞天,抑或是黄粱一梦? 沉默半晌,徐光启迎上崇祯冷厉的目光,说道:“臣死罪,飞天乃臣毕生之梦,如今万事俱备,还望陛下成全。臣保证不将神火飞龙制法流传于世,届时飞抵盛京的除老臣之外,绝无第二人,若是计划失败,臣便引燃火药,断不会让神火飞龙落入敌手,反噬陛下!” “好!徐光启,朕便信你一回,你准备何时动身?” 回到府中,徐光启忍痛将自己苦心编写的关于飞行器、龙、轻气、火箭的书稿一一烧毁。他明白,今日为了争得飞天的一线之机,他已经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后半夜里,他爬上吊舱,转动绞盘,松开空气囊尾部的开口,将它排空后又反向转动绞盘,重新拧紧开口。随后,他挥刀割断了系于地面的绳索,也割断了他与这尘世的最后一丝羁绊。 神火飞龙在巨型轻气囊的带动下缓缓升起,熟悉的院落变得越来越小,偌大的北京城在他眼中徐徐展开。他,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终于飞起来了。 这一刻,徐光启等待了几十年,这段时间里,利玛窦、孙元化这些能理解他的人相继离开人世,他一个人孤独地走到了最后。他原以为,当这一刻来临之时,自己会欣喜若狂,但此时的他,却出奇的平静,有的只是轻松,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充满了他的心和身体。他总算可以不再理会凡尘俗世中的纷扰,摆脱所有的羁绊,在这无边无际之境中随心畅游。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空、对飞翔的向往,就源于此吧? 神火飞龙的速度,比他预想的要快。越过山海关之后,便是女真腹地,沿途星罗棋布的要塞,已无狼烟再起,这曾是他和孙元化勉力维护大明的地方,如今却已尽归敌手,大明抛弃了这里,也抛弃了孙元化和自己,徐光启不禁黯然。 担心错过目标,徐光启不敢休息,待到入夜,前方出现一片灯火,自出关以来,这是见过的最大一座城市,这就是他此趟奔袭的终点,盛京。 (摘编自《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飞行器的详细描写,说明徐光启精通科技原理,痴迷“飞天之梦”。 B. 崇祯皇帝派人暗中监视徐光启,体现了他多疑自负的性格特点。 C. 孙元化被杀,是因为他被叛军释放,即可证明他是叛军同党。 D. 看到曾经的大明土地归入敌手,徐光启黯然神伤,因为他明白大明败势几无挽回之地。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飞天”是小说的核心事件,全文的内容围绕“飞天”展开,结构精巧。 B. 本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体现了徐光启对科学、人生、时代的独特思考和深沉喟叹。 C. 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徐光启忠于理想、坚守正义的形象。 D. 本文中出现了徐光启、孙元化、利玛窦、崇祯皇帝等真实历史人物,弱化了小说的“科幻性”色彩。 7. 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徐光启的心理变化过程。 8. 2023年10月21日,中国作家海淮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评论界一致认为海淮小说是“执科幻之笔丰富历史书写”。请结合本文分析“历史+科幻”的运用及其效果。 【答案】5. C 6. D 7. ①造好飞行器后,他得偿所愿,心中快慰。 ②君臣对话中,皇帝的怀疑使他惊诧,他亦为孙元化冤死悲痛,对自身困境感伤,但仍坚持决定完成飞天梦想。 ③回府后,他烧毁书稿,不留后路,内心勇敢、坚决。